估計各位讀者老爺都或多或少寫過毛筆字,各位中肯定有對著一個工具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今天我們來講講「硯滴」。
宋代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也記載:「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古人以水研墨,染墨濡筆,硯臺旁邊的案頭遂置一物儲存清水, 以便不時之需,此件小物因此被喚作「水丞」,也叫「水盂」, 玲瓏細巧、盈手可握,卻不甚張揚。
陳舊的流傳,一定有著百轉千折的美,傳世收藏品中,三國時期的水丞則為最早,壁腔上多穿孔結繩,便於從缸中舀水,純為實用。最遲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多種形狀的水丞。如杯蓋一般闊口的水丞, 古人用它往硯臺中倒水的時候,往往很難控制水量,時多時少,不好把握。於是,聰明的文人雅又發明出一種帶細嘴的器具,讓研墨用的液體一滴一滴流出,點水入硯,並謂之「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為了區分以上兩類盈手可握的文房清供,人們便把有細嘴的叫作硯滴"「水注」,無細嘴的還叫作"水丞」。
水流細緩的硯滴由水丞派生出來,但它的出現並未令無嘴、口闊的水丞就此消失,人們並沒有拋棄不太方便的水丞,還想出辦法繼續留用,他們為水丞添置小勺,或銅製、或銀制,精巧非凡,但目前民間世代流傳的水丞很少能見到原配的小勺。近兩千年溫潤而美好的舊時光裡,水丞與硯滴這兩件溫婉小器,常盛一汪清泉,化身為墨,流作丹青。
盈手可握有乾坤
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由陶瓷製成的,更有象牙雕刻而成的藝術珍品。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富於變幻,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但數量上卻少得多。
在十多種文房雅藏中,硯滴形態千姿百媚,是一類極有意趣的小物件,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富於特點,讓人愛不釋手。早期的硯滴尤以獸形為多,蟾蜍、玄武、麒麟這般珍禽瑞獸,在歷代硯滴上皆有傳承和發展,寓意神聖祥瑞,個個與水休戚相關。魏晉有蛙形,唐有龜形,宋元則又興舟形、魚形、蔬菜瓜果……這些仿生的器形,常在脊背處設注水口,以口為滴,渾然一體,叫人摩挲愛煞。漸近清代,硯滴與他物一樣,趨向世俗圖景題材,但也不乏精品。
儘管硯滴的外形變化莫測、不勝枚舉,但都腹內中空,可以盛水,在較高的位置上有一流或者一個細孔, 透過流、亦或這個細孔傾倒時,可以把水緩緩的滴流出來。硯滴的背上有一個稍大一些的圓孔與中空的腹部相通,圓孔上有一段同樣質地的管狀塞子,塞頭高起,拔出塞子便可以注水入硯滴。塞於中央有一個貫通的小孔,取水時,用一個手指按住小孔,就不會有水灑出,把硯滴移到硯臺上方,只要略略鬆開按著的手指,便會有水滴流到硯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