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稱燕京,我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裡高等教育尤其發達,僅大學就有上百所。大學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體現,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職能,校內博物館就是其中一項。僅僅位於北京的各大高校內,就有龐大數量的校園博物館,而提博物館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地質博物館。
北地坐落於名校薈萃的海澱區學院路,這所享譽海內外的現代化學府,前身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發展而來。
而北地博物館館內標本也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地質系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一大批有價值的地質標本,貼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唐山鐵道學院、甚至民國時期農商部的標籤,之中最老的已逾百年,價值不可估量。
北地在建立初期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數十萬地質專門人才,在國家工業起飛和地質發展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過程中,當時建有14個展室,涵蓋構造、古生物、礦物、巖石、勘探、金屬非金屬礦產、能源資源、放射性礦物等學科或專業的北地地質博物館發揮了應有的輔助教學效果。
時至今日,於2009年底建成的北地新館擁有地球科學、地球與生命演化歷史、地球物質、恐龍四個固定展廳。這四個展廳在北地的科研及教學上繼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地球科學廳,完整地再現了《地球科學概論》這門基礎課的內容,深刻地向地質類專業師生展示了宇宙與地球的起源、地球的基本特徵、圈層構造、板塊運動、構造變形、火山、地震、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洋等地質作用,開設此門課程的師生可以在這裡直觀了解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
地球與生命演化歷史展廳,按時間順序展示從46億年到2.5億年前地球與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歷程。通過展板資料和動態圖示,可以很好地了解生物分類的基礎知識,加深師生對原核生物、脊索動物、植物的各門類化石的了解。
地球物質廳:地學相關的各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礦物標本,巖石標本都可以在這裡直觀看到,並且展廳標本布展皆按教材分類布展,方便師生查閱。
恐龍廳,一共擁有12條恐龍骨架,並且根據時間軸對恐龍的分布、種類進行介紹,對需要進行恐龍時期科學研究的北地師生而言,完全可以滿足自身需求。
基於教輔之用的前提,館內各個展廳綜合運用展板、標本和聲、光、電等手段,在這裡,不僅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便捷地查詢礦物學、巖石學,能源以及珠寶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能通過電子「翻書」系統,查看變質巖薄片的照片、了解礦產分布, 為北地師生的科學教研及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些「館齡」百年的藏品不僅是學習研究地球科學瑰寶,更是記載我國高等地質教育發展歷史的「活化石」。北地成為國家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這座博物館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注「大學深度解讀」,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