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徵溶
(此篇文章摘錄「2015-12-15 中華佛光文化網 佛教新聞」」陳徵溶記者的採訪稿)
圖/ACC資料照片、香港ACC提供、符嬡俐
慧禮法師(右後二)於2004年成立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至今院內院外已援助了逾8000名兒童。
在ACC孩子們眼中,和尚爸爸慧禮法師是他們的生命舟航,引領他們前行。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處在深刻變革之中,發達國家經濟復甦乏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的非洲大陸。
23年前,有一個身著黃袍長衫的華人和尚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塊黑色版圖。
「我剛去的時候,華人被醜化妖魔化了,黑人小孩一看到我們就哭啊、跑啊、叫啊,跑得一個不剩」,慧禮法師坐在我對面講述了他最早收留孤兒時,非洲孩子們三次「逃亡」的往事。
慧禮法師,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mitofo Care Centre,簡稱ACC)的發起人。1992年銜佛光山星雲大師師命,在南非創建非洲第一座大乘佛寺——南華寺;2004年於馬拉威建立非洲第一所佛教孤兒院——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並陸續於賴索托、史瓦帝尼、納米比亞成立ACC院所,服務項目包括助養孤兒、興學建校、糧食救濟、技能培訓,並協助重建非洲傳統文化,目前在院內院外,共助養8000多名的失親失學兒童,被孩子親切地稱呼為「非洲爸爸」。
2015年12月12日下午,中華佛光文化網記者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和尚爸爸」。雖然長年行腳在非洲,現年60歲的慧禮法師膚色並沒有更黑一些,他雙腿盤坐在木椅上,頭戴一頂灰色的針織帽,神情平和而樸實。
ACC孩子的「文化混血」
中華佛光文化網:在活動中看到這群非洲孩子都會說中文,懂得佛門禮儀,又承襲著非洲跪膝禮傳統,您如何看待ACC形成的這種文化現象?
慧禮法師:ACC其實已經促成了一件事,即「文化的混血」,就是說讓東方文化和非洲文化融合。
我們去非洲。不是像過往殖民時期的白人那樣否定一切,否定其它種族、文化、信仰,用這種歧視掠奪的心態來管理和統治非洲。文化、信仰、語言、文字、種族,這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資產,種族一定會不一樣,文化一定會不一樣,信仰一定會不一樣,甚至文字都不一樣,但是這個世界不能因為不同而對立,而是因為不同而更美麗。
ACC在做法上沒有傲慢歧視掠奪,沒有否定非洲的文化。ACC小朋友的教育,第一個:他的母語、文化要學習和傳承;第二個:他們母國規定的教育課程全都要學習;第三個:我們帶入中華文化作為養分去滋養它。滋養他的民族、文化,讓他們成長得更茁壯。
我覺得不同的種族、文化、信仰,就像天上的太陽星星月亮,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但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說我擁有它。即使我信佛教,我不會說佛教是我的,它是全人類的財產。我不會說我不信基督教就排斥基督教,基督教也是人類的信仰資產。
把佛種灑向非洲大陸
中華佛光文化網:華人祖先曾經四次嘗試把佛法帶去非洲,但種種原因都半路夭折了。您是第一個把佛種灑向非洲大陸的人,您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慧禮法師:我是出家人,沒有太多選擇,一個肩膀是如來家業,一個肩膀是弘法利生。我接觸到非洲後發覺怎麼非洲這麼大的區塊,竟然沒有中華文化與佛教信仰,我是炎黃子孫,又是三寶弟子,當初內心就起了一個念頭:我應該要做點事情。所以剛開始立了一個標題叫:「法傳非洲,續佛慧命」,即是要把佛教傳到非洲,讓佛教在非洲本土化。
這個過程裡面,第一階段叫「十年磨一劍」:前進非洲建立據點。還在佛光山時期於南非蓋的寺院叫「南華寺」,現已由佛光山接管。第二階段叫「拔劍拓大荒」:深入非洲往下紮根,就是現在的ACC。ACC是一個孤兒院,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藉由孤兒收養的機會,把中華文化、佛教文化帶給他們。
激發內心慈悲才最重要
院童成年後可自由選擇信仰
中華佛光文化網:ACC的小孩長大後會成為佛教徒嗎?
慧禮法師:政府給ACC相當大的壓力,我們沒幫他們受戒,也沒有為他們做皈依,然而無論將來孩子是不是佛教徒,最起碼他們信了基督教,也不會排斥佛教。
是不是佛教徒,我不很在意。我不急著有很多人出家,但我希望有很多人能夠開悟解脫,了生脫死。
我還是覺得文化的東西,你以前是基督教家庭、回教家庭,你有你的傳承,何必一定要人家改信佛教?這個都是其次,內心慈悲的激發這才是最重要。我們現在對小孩的教育,在18歲之前,你要按照院內的生活方式。18歲以後,你已經成年,我尊重你的選擇,你要信基督教祝福你,要信回教也沒關係。我不會說你一定要做佛教徒。
ACC從小教導院童佛門禮儀,早晚課誦,希望透過佛法的薰習,激發院童長養慈悲心。
ACC是座兒童村,有兒童房、學校、佛堂等建築,圖為馬拉威ACC鳥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