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志忠
素材:蔡志忠微博
編輯:生命是一場創意之旅
(轉載請與本帳號聯絡)
臺灣人又稱為河洛人,據說六朝之前定居於黃河洛水之間,每逢戰亂便往南遷徙,一千多年來從河洛、泉州、彰化一路遷到臺灣。臺灣人保留遠古中華文化,取的地名都很優美。我出生於秀水、芬園之間的花壇,花壇有一棵很高很大的茄冬樹,所以花壇又稱為茄冬下,我就是茄冬下的男孩。
我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學校月考之前,我會事先預定由哪一天開始準備功課認,把每支鉛筆削尖,並打掃房間。有時還會變動家具的位置,衣櫃實在太重了,還得請媽媽幫忙,而媽媽也從來沒有問我:「為何複習功課時,要移動家具?」當書房清潔完畢,很慎重的沐浴淨身後,全力以赴複習功課。
1957年,小學三年級。臺灣席捲一股漫畫旋風,「漫畫大王」「漫畫周刊」等大受歡迎。諸葛四郎、義俠黑頭巾、小俠龍捲風等很多漫畫人物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於是我改變原來畫電影招牌的夢想,立志成為職業漫畫家!課堂上把課本都畫滿了,老師走過來時,自己也找不到沒畫漫畫的頁面。
初二暑假,我將漫畫寄到了集英出版社。一星期後我收到一封信:「如果你能來臺北畫漫畫,我們邀請你到本社當正式漫畫家。」當晚飯後,父親坐在走廊的藤椅看報紙,我走到他後面說:「阿爸,明天我要到臺北畫漫畫。」他說:「找到工作了嗎?」我回答說:「找到了」他說:「那就去吧」
1963年7月15日早上,我帶著簡單行李和250元臺幣,抵達臺北。開門的是集英出版社老闆:「我叫許誠,你看起來好小,今年幾歲?」「十五歲。」他看著我:「你寄來的漫畫挺成熟,竟是個小孩子。」講好月薪,提供吃住,分配工作桌,被安置到兩坪的小臥房。從此便展開我的小漫畫家生涯。
在高炮司令部的職務很輕鬆,我決定自修美術設計。從小我便養成自學的習慣,想學大學美術課程不用到大學旁聽,而是買了很多西洋美術史、中國美術史、色彩學、錯覺藝術、包浩斯設計等書,邊看書並勤作筆記,有時也會臨摹顧愷之、梁楷、吳道子等人物畫作。三年當兵的日子匆匆而過。
1971年11月11曰,到光啟社上班,負責畫廣告影片故事板。每個月我都計算自己到底接了多少工作?創造出多少業績?好慘,連續半年,連自己的薪水2900元都沒達到。心想完了,連薪水都賺不回只會有一個下場,便是隨時都有可能被開除。於是那段時間我學會了動畫攝影、影片剪接、衝片。
1977年2月22曰新春初五「遠東卡通公司」正式成立。那時製作動畫一秒鐘600元,我們跟行情一樣也收600元。其他工作室承諾十天交稿,我們三天便能完成。我們努力製作出臺灣第一流水平。因為我知道沒有效率則沒有數量,沒有數量就沒有經濟規模,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容易成功,也會虧錢。
1984年,皇冠創刊三十年,我寫了一篇短文「過去花了十年賺得一千萬,我常想還給上蒼這一千萬換回青春十年,當然我辦不到!但從此我一定不再以任何十年或一年或一天去換取一千萬」我對自己說:夠了!這一生為錢作事的日子到此為止。我要做更有意思的事,結束公司,專心畫諸子百家。
臺灣彰化人,著名漫畫家。通過漫畫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作出了史無前例的再創造。代表作《老夫子》《烏龍院》《莊子說》《老子說》等。作品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銷量逾3000萬冊。
有個人問禪師說:「人應該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禪師說:「人有兩種:有一種人不知道如何過自己的一生。」 那個人又問:「另一種人正確的踩在自己的人生道上嗎?」 禪師說:「不!另一種人誤以為人有很多輩子,可一再犯錯,下輩子重新再來過。」
跟朋友聊天,我提到「莊周夢蝶」的故事。友說「柏拉圖也有類似故事」我猛然想到何不將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畫成漫畫呢?剛好隨身有莊子的書,當下便開始研讀。莊子首創以寓言方式談哲學,裡面有無數有趣的故事,非常適合用漫畫表現。於是我很興奮地開始動筆,十天後,莊子說畫出來了
我收藏一張「密集金剛」密宗唐卡,看著這張由十一個主尊組成,線條細如髮絲,畫面精密的唐卡,可以感受到幾百年前畫這張唐卡的喇嘛獨坐畫前,專心一意畫畫的情境。五祖弘仁說:「制心於一處,無事不辦!」從這張唐卡,我發現:「能制心於一處,必能制身於一處。」心靜如水,人境具空,一坐半年。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如果把我看成法力無邊的神祇,希望從我身上獲得福報,這個人是走錯了路,不能開悟。】信佛行善,不是為了死後能到西方淨土,而是通過修行省思,在世之時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緣起法是佛陀在樹下覺悟出苦形成的次第過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痛苦產生的十二因緣次第共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如果人消除無明、貪慾、渴望而達致無我境界,那麼痛苦便無從產生。
紀伯倫說:孩子是通過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他們是生命的子女。父母是弓,小孩是箭,弓只能幫助箭到達箭自己要去的地方,盡力拉弓,愉快放手;讓愛的箭飛到他的夢想。把愛給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努力仿效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滯留往昔。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為戰爭而住在寧波七塔寺。有一天老友夏丏尊前來拜訪時,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桌上只有一道鹹菜。夏丏尊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弘一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夏丏尊問「沒茶葉嗎?只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淡有淡的味道。」
論空性:色是空的展現,空是色的本質,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陀把變化過程看成空性,世事變化,人一生也在變化。宇宙萬象各呈姿態,其本來無非是空;空又以千姿百態的形象呈現,無非是色。所以在見物的同時,也見空的本質,就不會執著於物。
弟子問達摩「什麼是色?」達摩「眼前情境,即是色。」弟子問「什麼是心?」達摩「現在問我的,即是心。」弟子問「面對色時,心應該如何?」達摩「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弟子問「怎麼說呢?」達摩「外在情境只是純然情境,沒有淨垢分別。但由於自我主觀,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壞善惡」。
外在的情境瞬時萬變,如果我們不以主觀分辨,只是隨著變化而變化,無我、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無所差別,便能達到與萬象融而為一的境界。………… 於任何情境,只是整體一生的剎那切片,而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實相。人只能掌握當下瞬間,這樣觀察,就是覺悟。
弟子問:「什麼是相?」,達摩說:「眼前所見的情境,即是相。」,弟子問:「什麼是無相?」,達摩說:「有相也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有智慧能知。當我們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時,現前情境便是無相。」,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主觀想法,在任何當下只是無我地隨順變化,而沒有自己,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有個人問禪師說:「人應該如何走自己的一生?」禪師說:「人有兩種:有一種人不知道如何過自己的一生。」那個人又問:「另一種人正確的踩在自己的人生道上嗎?」禪師說:「不!另一種人誤以為人有很多輩子,可一再犯錯,下輩子重新再來過。」
●●● END ●●●
微信公眾號:生命是一場創意之旅
出品:慢慢來工作室
投稿郵箱:hellen1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