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杉溪》:《我們的父輩》姊妹篇,聚焦戰後一個德國村莊的悲歡離合

2021-02-13 FIX崑崙德語字幕組

選擇在人生中真的太重要了。剛經歷過戰爭後的滿目瘡痍,你會選東邊還是西邊?


提起戰爭題材的德劇,多數觀眾會想到《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父輩》以德國五位年輕男女的視角,去反思二戰的殘酷。


《冷杉溪》被稱作《我們的父輩》姊妹篇,豆瓣評分8.4,同樣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講述德國普通民眾是如何在複雜的局勢和環境之中生存,反映了一個十分厚重的歷史背景。

             

不過,《冷杉溪》的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二戰時期,劇中的時間跨度從二戰末期開始,一直到戰後的很多年。


部分德國人本以為擺脫了法西斯專政的統治,就可以不用再繼續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了。然而,他們作為戰敗國的民眾,此後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


沒有想到他們在戰後的生活,同樣令人細思極恐。


劇中位於美國和蘇聯佔領區交叉處的那個村莊,就是整個冷戰時代的縮影。


二戰結束之後,這裡上演著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故事。原來沒有硝煙的戰爭,同樣可以具備一種可怕的殺傷力。


同胞之間繼續相殘,紛紛將槍口對準了自己人。

             

《冷杉溪》每季大概都只有三集,每集時長為90分鐘,如今已經播到了第二季。

            

值得一提的是,《冷杉溪》這部德劇曾獲得白玉蘭獎最佳海外電視劇。


        

     

本劇成功刻畫了人物群像,在這個村莊生活的居民,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階級,但是一樣都生活在對於戰爭的恐懼之中。

             

首季故事開始於1945年二戰末期,彼時德國法西斯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村莊裡頑固的納粹分子也無力回天,難改失敗的結局。


這個村莊先是被前來進駐的美軍佔領,後來蘇聯軍隊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原來的格局。


這裡成為了第二個柏林,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以溪流為邊界線,一半是美佔區,一半是蘇佔區。

             

戰後,這兩個地方分別歸屬於不同的政權: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國人似乎更害怕蘇聯軍隊的到來,因為二戰中傷亡慘重的蘇聯紅軍,遠比美國大兵更仇恨德國納粹。此外,蘇軍帶來的是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將會徹底顛覆原有的舊體制。

             

「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無疑會損害貴族們的利益。


村莊裡的一些貴族不但私人財產全部被沒收,而且全家還要被驅逐到五十公裡以外的地方。


伯爵的女兒安娜,先是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慘遭納粹殺害,然後還要看著別人分走自家的土地。更扎心的是,她的男友堅決支持土地改革的主張。

             

雖然安娜嘴上表示拒絕:「剝奪私人財產是戰爭罪行」,但是身體卻很誠實的做出了選擇.在親情和愛情之間,她果斷選擇了後者: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一切,包括他所認定的信仰。


當然,安娜決定呆在蘇佔區,也不只是愛情的力量,她本人也是渴望建立一個公平美好的新社會,這點和她的愛人不謀而合。


誰能想到一個曾經養尊處優的伯爵小姐,居然會放棄原本物質優越的生活,如今能像普通農民一樣開著拖拉機種地呢?

             

生活在當下的觀眾,或許並不理解安娜夫婦的堅持。


為了建立那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他們個人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弗雷德裡希與母親發生了矛盾,安娜放棄和身處美佔區的父親一起生活。


東德有部分像安娜夫婦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他們都立志要改變當前的亂象,並且願意為之奉獻一切。

             

然而理想固然美好,但落實在行動上就是相當魔幻了。這個國家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當你看到那個紀錄片,就會發現劇中的故事確實真實發生過。


幾乎不到1米寬的冷杉溪,將兩個政治體系彼此分開,並決定了各自的命運。


戰後德國民眾的生活依舊風雨飄搖,令人唏噓不已。

             

誰能想到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持續了長達幾十年的時間,甚至導致無數家庭被活活拆散?

             

邊界最初的管理並沒有那麼嚴格,雖然在關卡處設有守衛,但是東西兩邊的民眾還是可以互相往來的。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想要見家人一面,就只能隔著鐵絲網了。


再後來連隔著鐵絲網遠遠相望的可能都沒有了,高牆直接剝奪了兩邊親人見面的機會。

             

就像伯爵和安娜這對父女,在有生之年怕是連當面交談的機會都沒有了,能在邊界處見面都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冷戰的殘酷性同樣超乎想像,有的猶太人逃過了納粹的屠殺,卻在冷戰時期因為穿越邊界封鎖線,死在了自己人的槍下。


如果沒有獲得當局的通行許可,採用偷渡的方式就會面臨失去生命的危險。

             

我們在劇中看到蘇佔區和美佔區的德國人,他們各自的生活水平有著巨大的差別。不管是東邊還是西邊,其實都各有利弊。

             

相比美佔區比較富裕的生活,蘇佔區的德國居民就過得有點貧苦了。


東德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工作效率低下,大家普遍積極性不是很高。


此處的居民怨聲載道,因為東德政府此前的承諾似乎並沒有兌現,大家不但沒有看到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就連基本的物資供給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有的居民參與黑市的非法貿易,依靠從美佔區走私的物資來維持生活。


大批蘇佔區的德國人無法繼續忍受下去,於是他們偷偷逃離到對岸的美佔區,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


作為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安娜或許會在此後深刻感受到理想破滅的痛苦。

             

位於美佔區的西德雖然不存在物資短缺的問題,但是在這裡人們似乎看不到正義的存在。


正如那位美國軍官所說的那樣,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標準就是誰能為他們做事。即便是那些殺害無辜之人的戰犯,只要是對美軍有用處,他們甚至就不需要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


所以,一些曾經為非作歹的納粹分子,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審判和懲罰。

             

這是一段德國普通民眾的血淚史,他們好不容易熬過了殘酷的戰爭,然而之後卻被多年的冷戰局面折磨得千瘡百孔。


在冷戰的背景之下,人性究竟經歷著怎樣痛苦的掙扎?

             

1989年,橫亙在東西德國之間的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最終實現統一。


德國那段長期分裂的歷史,足夠令人刻骨銘心。


最可怕的不是現實存在的圍牆,而是人們內心那堵無形的牆。


無論我們彼此在理念上存在著怎樣的分歧,都必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分裂的局面對於個人而言,沒有任何的好處。所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至關重要。


平民百姓最想要的只是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真心希望分裂的悲劇不會再次上演,正如紀錄片最後所說的那樣:「村莊、國家、世界,都不會再分裂。」

       

相關焦點

  • 【影視推薦】我們的父輩
    上周介紹了這部片子的姐妹篇《冷杉溪》,那是妹妹,今天介紹姐姐《我們的父輩》。
  • 九部好看的德國電視劇(不要謝我)
    《我們的父輩》第一季本劇是根據主人公威廉的回憶錄進行拍攝的,為了儘量保證劇集的真實性,令參加二戰的老兵和他們的子孫後代信服,編劇Stefan Kolditz多年來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很多戰爭倖存者。德國《圖片報》對本劇的評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帶來的苦難,比20世紀裡所發生的任何事件都要深重。該劇共有三集,每集90分鐘。
  • 《我們的父輩》德國自己拍的反戰片,戰爭沒有勝利者!
    《我們的父輩》德國自己拍的反戰片,戰爭沒有勝利者!從二戰開始到結束,五個朋友兩個成了德國大兵,還有戰地護士明星以及猶太人。很中肯的劇,戰時沒有絕對好的人也沒有絕對壞的,德國人是蘇聯人也是,雖然帶主角光環但情節點個讚,原本最有可能生的卻早早死去,在最後當時的五個青年只有一個健在時繃不住流眼淚,好的演員眼神會說話,五個人最後只剩下三個人,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後,大家都變了。
  • 《我們的父輩》 || 一場戰爭毀掉了一代德國人
    《我們的父輩》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五個二十歲左右的德國青年人在二戰期間的生活軌跡和思想轉變。在此,我僅從我個人的角度談一談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故事的主人公威廉在故事開始之前就曾參加過另外幾次戰役,戰功顯赫。他極其信仰納粹黨,積極響應希特勒的號召,參加了德國對蘇聯的閃擊戰,對「聖誕節之前就能回到柏林與親友團聚」這一說法深信不疑。
  • 《我們的父輩》是哪一年?
    但是德語依然沒有很多新資源,所以那些經典的影片《浪潮》《竊聽風暴》《羅拉快跑》《紅酒燴雞》《我們的父輩》《巴比倫柏林》又拿出來二刷三刷了。大部分人對於德國影視圈的統一評價就是: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真的很徹底。所以類似劇情的影片都是值得反覆推敲的,等每刷一遍都有新收穫。今天我們不說影片,來說說影片背後的歷史。
  • 《我們的父輩》,那難以忘懷的眼神
    上排:猶太人、哥哥、護士下排:歌星、弟弟本篇要寫《我們的父輩》中的人物,除了圖中的五個人主人公,其實還有些次要人物也是有典型意義的
  • 我們的父輩vs父輩的旗幟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 《我們的父輩》 這部電影,先不要看我的文章,先去看電影吧,因為我這裡難免有點劇透。
  • 《我們的父輩》第一次以德國的視角審視歷史,講述了五個德國青年男女的歷程。
    我們的父輩 我剛看這片子的時候,思想還停留在商業爽片的思維裡,但商業爽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要選擇站隊,而這部片子的主觀是德國視角,對手就是蘇聯,一方面幻想如果德軍勝利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一方面又覺得蘇聯共產黨的親切,所以只能逼著我用最客觀理智的中立視角來看這段歷史。
  • 《我們的父輩》被埋葬的德國青年的青春
    我們的父輩,是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無論是在豆瓣、知乎都有著極高的口碑。電影講述了五個年輕的德國人,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各自的命運走向。在第一集中,五個年輕人聚集在小酒館中,他們中的三個人即將踏向不同的人生旅程中。此時的他們,心比天高,他們堅信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 《我們的父輩》看後感想
    《我們的父輩》屬於電視電影,是用拍攝電影的手法,拍攝出來的在電視上播放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電視連續劇,也可以看成是三部連續的電影,優酷上就是當做三部電影作為搜索詞條的。這種題材也是第一次見呢。這是站在德國入侵國的角度描述戰爭對於平民大眾影響的作品,說實話,讓我想到了好多我之前看過的書籍或者電影。
  • 言默傾力引進豆瓣高分電影《我們的父輩》,德國視角的二戰力作即將上線
    該電影共有三部,每部90分鐘,拆開看各自可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又是一部完整的走向毀滅的三部曲。第一部的開頭,由四位雅利安人和一位猶太人組成的「小夥伴們」,在一個酒吧裡聚會慶祝。時長總共4個半小時的《我們的父輩》,向觀眾交代了當年的德國年輕人面對二戰、面對種族迫害、面對友情的故事,劇集並不迴避這些初入戰場的年輕人,一心認為自己是正在「解放人類」的「英雄」,但更多的篇幅,則是在刻畫從德國迅速拿下西歐戰場
  • 豆瓣9.6《我們的父輩》
    豆瓣9.6《我們的父輩》劇本足足花了12年的神作!
  • 《我們的父輩》重溫我們父輩們的歷史和思想歷程
    朋友推薦,分三四天看了這部2013年的德國電視電影《我們的父輩》,共三集,每部一個半小時,合六集電視劇容量;加上隨後的兩集紀錄片,重溫了上世紀20年代左右出生的我們的父輩們的戰爭經歷,令人震撼、啟人深思,實在是很讓人滿意的觀影體驗!
  • 好電影 2013年歐洲最好的戰爭電影—《我們的父輩》
    (影片中格蕾塔所唱的歌曲)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對父輩歷史的沉痛反思
  • 《我們的父輩》;戰爭只有苦難
    這些趨於單一的刻畫讓我們對於「反派」有著過於刻板的印象,而我們常常忽略了一點是;即使是「反派」,首先也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他們首先是人,然後是士兵,然後才會是其他的角色.....「戰爭殺死了一代德國人」是影片的主題之一。影片的同名紀錄片也印證了這一主題,據悉導演菲利普·卡德爾巴赫為了保證影片的真實性,採訪了大量二戰的戰爭倖存者,幾位主演也紛紛向他們的父輩諮詢有關那一場戰爭的記憶,整理出了巨大篇幅的資料,劇組將這些經歷進行了些許的加工賦予了影片中的五位角色。
  • 德國電影《浪潮》,一堂導致死亡的實驗課
    德國電影的亮點在於反思和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歷史時期。一是對於二戰中的德國的反思,代表作如我之前推薦過的《我們的父輩》。
  • 電影分享《我們的父輩》
    Tell Me Why是一首我特別喜歡的反戰歌曲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真的是一部經典著作。
  • 《我們的父輩》人性的轉變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德國拍攝的反戰電影《我們的父輩》,於2013年3月1日在英國首播,豆瓣評分高達9.5。這是一部劇情豐富,主題深刻,並極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該背景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前夕。弗雷德漢姆和威爾漢姆兩兄弟被派往前線參加對蘇作戰。在開赴戰場前,他們與兒時的夥伴一起共度了最後一個在柏林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