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凡四訓》知吉兇禍福

2021-03-01 文學名著

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可憐黃綺入商洛,閒臥白雲歌紫芝。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作鸞凰天外飛。

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詠史》。詩詞的大意是,遠離政治的人逍遙自在,留下來的人終究難逃一死,這才知道禍患福澤不是上天註定的。可見白居易老先生歷經世事,閱盡千帆之後對吉兇禍福也是深有所悟啊。

《了凡四訓》有這樣一段話: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憶而談起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和田。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見人言動,憶而談起禍福,靡不驗者」,大意是古代有智慧的人聽到別人的談話,舉止動作,就能判斷此人的吉兇禍福,而且判斷的很正確。好多人可能會感覺很神奇或者不可思議,其實這些都是一些規律,只要用心觀察多去驗證,你也可以做到的。古人有這種觀察能力,就是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放到現在就是一個人的習慣和概率的計算問題。「墨菲定律」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可見因果報應也只是已知和未知的定律而已,沒用那麼神秘,更不是來自什麼迷信。你的言語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斷你有福,這個人有前途;言語刻薄,行動輕浮,做事不靠譜,可知這人沒有前途。即使現在很得意,那也是曇花一現。這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出來一生吉兇禍福,所以心行言動不可以不謹慎。《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大意是說: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絕不會以下犯上,這樣的人也不會作亂破壞,觸犯法律。聰明的人會把精力放在生命基礎的本質方面,一旦有了基礎,就有了做人的智慧和準則。那麼,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難道這些不可以構成道德高尚的生活基礎嗎?孔老夫子也說過,滿嘴花言巧語而舉止優雅的人,絕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這些不只是經典,也是事實。一個人、一個公司都是如此——事情還沒有形成,它就有吉兇的預兆,這種預兆都在起心動念處,在所作所為處。所以頭腦冷靜,理智的人能夠觀察到,預知未來的變化。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為厚道。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厚道。對自己可以刻薄一點,嚴格一點,對別人要好一點,這種人一定有後福。反之,對待別人刻薄寡恩,貪圖自己享受,這種人將來必有災難。當然,一般人看不出這些預兆,因為被世俗的雜事蒙蔽了雙眼,況且他們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所謂,哪有心思管這些呢。

「至誠和天」,這是個根本的原則,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踐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任何人。好多人欺騙別人,更欺騙自己。做了一件壞事,沒有被人發現,就欺騙自己,覺得自己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幸運,把偶然事件想成必然事件,頗有點「掩耳盜鈴」的的味道,最終禍不遠也。「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可見福禍吉兇確實有跡可循,有理可依。「天」在佛法裡就是真如本性,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道,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也叫天道。「至誠和天」,所作所為合乎天道,現在這個人縱然受苦受難,畢竟苦難很快就要過去,大福報要來。《寒窯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然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見「至誠和天」是我們做人做事必須遵守的一條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所有吉兇禍福都有預兆。福將要來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這是善行,於是知道他的福報快要來到。若只顧自私自利,奪取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與福報不肯與別人分享,他的福報是會享盡的。福享盡了,災禍就找上門了。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的災禍快來了。一個人,一個家庭,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只要很冷靜,很細心,沒有看不清楚的。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不是不報,火候未到而已。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不是人有多麼聰明而是大自然的規律,四季如此,人生亦如此。

既然吉兇禍福都有規律都有預兆,我們每個人都想求福,求慧,都希望遠離災難,得到幸福。福是從行善得來的——行善是因,得福報是果。可是壞毛病和過錯沒有改掉,福也不容易得到,所以要先改掉過錯。求有理論,有方法,大部分人都在事上求,那怎麼可能求得到呢?這是自欺欺人的行為,不但求不到還有可能繼續造孽的。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說明求是好事,是想改過自新的行為值得肯定。然而求在外是不行的,一定要從內心去求,要先明白自己禍敗的根源在那裡,從根上改正,不自欺欺人。有些人自己的錯誤不去改正,以為做點好事善事,放放生,捐捐款就可以遠離災禍了,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禍敗的根源在他內心裏面,因果因果,內因都沒有改掉怎麼能夠改變結果呢,這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行為。所以,心地純善,純淨,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心地恢復到清淨?那就要改過,將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所以《了凡四訓》裡教導我們未論行善,先須改過。不要想著行善就能夠脫離苦海,遠離災禍,一定要把內心的過,內心的因改掉才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什麼呢,因為善惡就在你的心裡,怎麼不如影隨行呢?

「時有風吹幡動。

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引自《壇經》。

相關焦點

  • 電影:《了凡四訓》(完整清晰版)
    眾生安樂、早日安康 六時吉祥、天天發財等)六字大明咒:唵(ōng)嘛(mā)呢(nī)叭( bēi)咪(mēi)吽(hòng)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 頂禮盡虛空一切諸佛菩薩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佛法無邊往期精彩內容推薦:怎樣迅速改變命運:請讀讀《了凡四訓
  • 電影《了凡四訓》完整版
    《了凡四訓》揭示了改造命運的秘訣。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日本經營之聖、一手締造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讀到《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他後來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 《了凡四訓》:心念,便是一個人的命運!
    《了凡四訓》,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它是明代創世之作,百年流傳至今!《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 【免費結緣】《了凡四訓》講記;《了凡四訓》動漫(兩個版本)《了凡能量誦》每天聽讀一遍!(深信因果必修課)分享者功德無量!
    小編按:《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寶典之一;有動畫版、電影版、連續劇版,請點擊本文的視頻播放,或在各視頻網站搜索!或進入【中國彌陀村】學佛網址大全 http://mituocun.org 找到該視頻!《了凡四訓》動漫版(62分鐘版)
  •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愛反覆讀《了凡四訓》,為什麼?
    《了凡四訓:注音版》《了凡四訓學記》《了凡四訓講記》學習《了凡四訓》,這三本書循序漸進,相輔相成。世知東方書店微店直銷總價:68.00元內容簡介《了凡四訓:注音版》/一心不二堂編  注重讀誦。完全依照印光法師鑑定的《了凡四訓》進行修訂!大字注音,兼顧了古音與今音,並且對於今音的變聲進行了精微的審定。
  • 傳統文化法師系列音頻(了凡四訓講記1)附白話文
    如果你想走出困境、改變命運,那麼你一定要好好看看這本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東方勵志奇書」的——《了凡四訓》。《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 電影《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是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 假日影視《了凡四訓》《了凡偈語》《了凡能量誦》推薦每天聽讀一遍!(深信因果必修課)隨喜分享!功德無量!
    了凡四訓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小編按:《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寶典之一;有動畫版、電影版、連續劇版,請點擊本文的視頻播放《了凡四訓》文字版☞《了凡四訓》智者改變命運的寶典☞《了凡四訓》第一訓 立命之學☞《了凡四訓》第二訓 改過之法
  • 《了凡四訓》:人生無定數,厚德者自然多福
    被稱「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四訓》,是明代抗倭援朝名人袁了凡的著作,用來勸誡子孫向善改命。這本書,袁了凡以親身經歷,講述自己努力做好事而改變人生際遇,使人生獲得圓滿的事情。這本書告訴我們命運,天命,都能改變,而能改變命運的人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了凡四訓》是儒釋道都認可的一部經典,分為4部分,分別是:1、立命之學;2、改過之法;3、積善之方;4、謙德之效。
  • 央視推薦的《了凡四訓》,數百年來,被書香門第奉為「傳家之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了凡四訓》這本書,在傳統國學文化中,《了凡四訓》是一部和其他經典著作非常不一樣的存在,因為它所講述的內容足以使人達到「震撼」的地步,讀完令人拍板叫絕!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家訓,以此來教戒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
  • 《了凡四訓》:不糾善,則為惡
    了凡四訓這是《了凡四訓》中的一段話,白話意思是: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費了一番苦心,卻沒有任何益處。《了凡四訓》告訴我們要區分八個方面。01 區分真假「有利於別人就是善,僅利於自己就是惡」。有利於別人,罵人打人也是善;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麼即使禮敬別人,也未必是善。
  • 轉無福為有福,轉病夭為長壽,《了凡四訓》透漏掌握命運的秘密
    其實,這句話出自明代袁了凡所作的《了凡四訓》。哪吒很勵志,但袁了凡的故事比哪吒更勵志。曾國藩年輕時,讀罷《了凡四訓》後,豁然驚醒。遂將自己的號改為「滌生」。袁黃《了凡四訓·立命之學》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青少年時曾受教於雲谷禪師,對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等無不研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道教哲學與儒家理論,為世人稱道。
  • 《了凡四訓》揭秘4大改命良方:成功不是單靠努力,而是改變命運
    《了凡四訓》是中國「三大善書之一」,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他實際上也是一本家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修養,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以此教育子孫而作的家訓。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也就有了《了凡四訓》,曾國藩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它是明代創世之作,闡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同時兼容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精華,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 佛學經典電影《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1533年—1606年),字坤儀,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一本著名的善書。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在考科舉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測其未來功名,結果都應驗,因此認為命運不可改變,且命運中他將於53歲壽終,且無子嗣。然之後於1569年遇見雲谷禪師,透過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與解說命運(數)其實可以改變之後,積極為善助人,因此改變自身的命運,不僅未於53歲壽終,且生下兒子,並於69歲那年寫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正是袁要給兒子的訓示。
  • 《了凡四訓》白話文詳解
    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上;並且要盡心盡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都能夠由我自己決定了!
  • 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了凡四訓》第三十集
    原文——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就是了凡先生為我們反覆強調的——改過的重要性。原文——雲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立命之學》最後的這句話,是了凡先生非常重要的肺腑之言,給予我們重大的啟示。《了凡四訓》最大的意義就是: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人生成長實踐之中,充分運用祖先的智慧。
  • 《了凡四訓》高清電影版 ——影響了無數人命運的東方勵志寶典
    藉此機會,大家要我將《了凡四訓》的大意講一遍,我想這也很好。現前時代動亂至極,正是《彌陀經》所說的『五濁惡世』。由於人心不善,造作十惡業,感得大災難。佛弟子應以何種態度,看待此事?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的序文中,講得非常之好。印祖生於清末民初,是淨宗一代祖師,一生中弘法利生,令人敬佩。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8講: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
    了凡在故事裡傳達了二層含義。第一,起心動念,就是善惡的開始;第二,善惡的行動比善惡的念頭得到的報應更猛烈。故事裡,衛仲達記錄惡事的冊子堆了一院子,其實沒有多少是他真做的惡事,絕大部分是他心裡的一絲惡念,比如看見錢了,心裡想著據為己有;比如看見美女了,心裡想著春宵一度。雖然都是內心的一絲妄念,沒有真的去幹這些骯髒猥瑣的壞事,但這些已經都算是他的惡行了。佛經講:「吉兇禍福,皆由心起。」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知道的人卻不多:人一生的好命,都從這4處來
    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說: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央視更是做了《了凡四訓》的專題節目,同時號召人們學習《了凡四訓》,並稱其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這正說明了即使是在當今社會,這部書仍具有很高的價值。
  • 《了凡四訓》告訴你:什麼人的命是算不準的
    關於命運測算的說法,或許在國學經典《了凡四訓》一書中可以給我們揭曉答案。《了凡四訓》是一部類似於家訓的國學經典,書中所闡明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旨在勸誡子孫後人怎樣為人處世、立足於世。《了凡四訓》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經典的與命理學相關的故事:話說出生於醫學世家的袁了凡,在他三十出頭的時候偶遇一名精通奇門遁甲、各種玄學之術的算命先生,這位算命先生把袁了凡從出生至今發生過什麼都事無巨細地了如指掌,包括推算出他什麼時候參加科舉高中為官,後來都一一應證了。但是算命先生也很實在地告訴他:這一生無子嗣,生命終結於五十三歲某月某日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