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可憐黃綺入商洛,閒臥白雲歌紫芝。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作鸞凰天外飛。
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詠史》。詩詞的大意是,遠離政治的人逍遙自在,留下來的人終究難逃一死,這才知道禍患福澤不是上天註定的。可見白居易老先生歷經世事,閱盡千帆之後對吉兇禍福也是深有所悟啊。
《了凡四訓》有這樣一段話: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憶而談起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和田。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見人言動,憶而談起禍福,靡不驗者」,大意是古代有智慧的人聽到別人的談話,舉止動作,就能判斷此人的吉兇禍福,而且判斷的很正確。好多人可能會感覺很神奇或者不可思議,其實這些都是一些規律,只要用心觀察多去驗證,你也可以做到的。古人有這種觀察能力,就是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放到現在就是一個人的習慣和概率的計算問題。「墨菲定律」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可見因果報應也只是已知和未知的定律而已,沒用那麼神秘,更不是來自什麼迷信。你的言語善,行善,穩重厚道,就可以判斷你有福,這個人有前途;言語刻薄,行動輕浮,做事不靠譜,可知這人沒有前途。即使現在很得意,那也是曇花一現。這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出來一生吉兇禍福,所以心行言動不可以不謹慎。《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大意是說: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絕不會以下犯上,這樣的人也不會作亂破壞,觸犯法律。聰明的人會把精力放在生命基礎的本質方面,一旦有了基礎,就有了做人的智慧和準則。那麼,作為一個孝子及良民,難道這些不可以構成道德高尚的生活基礎嗎?孔老夫子也說過,滿嘴花言巧語而舉止優雅的人,絕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這些不只是經典,也是事實。一個人、一個公司都是如此——事情還沒有形成,它就有吉兇的預兆,這種預兆都在起心動念處,在所作所為處。所以頭腦冷靜,理智的人能夠觀察到,預知未來的變化。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為厚道。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厚道。對自己可以刻薄一點,嚴格一點,對別人要好一點,這種人一定有後福。反之,對待別人刻薄寡恩,貪圖自己享受,這種人將來必有災難。當然,一般人看不出這些預兆,因為被世俗的雜事蒙蔽了雙眼,況且他們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所謂,哪有心思管這些呢。
「至誠和天」,這是個根本的原則,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踐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任何人。好多人欺騙別人,更欺騙自己。做了一件壞事,沒有被人發現,就欺騙自己,覺得自己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幸運,把偶然事件想成必然事件,頗有點「掩耳盜鈴」的的味道,最終禍不遠也。「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可見福禍吉兇確實有跡可循,有理可依。「天」在佛法裡就是真如本性,其實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道,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也叫天道。「至誠和天」,所作所為合乎天道,現在這個人縱然受苦受難,畢竟苦難很快就要過去,大福報要來。《寒窯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然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見「至誠和天」是我們做人做事必須遵守的一條準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所有吉兇禍福都有預兆。福將要來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這是善行,於是知道他的福報快要來到。若只顧自私自利,奪取別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與福報不肯與別人分享,他的福報是會享盡的。福享盡了,災禍就找上門了。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的災禍快來了。一個人,一個家庭,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只要很冷靜,很細心,沒有看不清楚的。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不是不報,火候未到而已。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不是人有多麼聰明而是大自然的規律,四季如此,人生亦如此。
既然吉兇禍福都有規律都有預兆,我們每個人都想求福,求慧,都希望遠離災難,得到幸福。福是從行善得來的——行善是因,得福報是果。可是壞毛病和過錯沒有改掉,福也不容易得到,所以要先改掉過錯。求有理論,有方法,大部分人都在事上求,那怎麼可能求得到呢?這是自欺欺人的行為,不但求不到還有可能繼續造孽的。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說明求是好事,是想改過自新的行為值得肯定。然而求在外是不行的,一定要從內心去求,要先明白自己禍敗的根源在那裡,從根上改正,不自欺欺人。有些人自己的錯誤不去改正,以為做點好事善事,放放生,捐捐款就可以遠離災禍了,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禍敗的根源在他內心裏面,因果因果,內因都沒有改掉怎麼能夠改變結果呢,這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行為。所以,心地純善,純淨,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心地恢復到清淨?那就要改過,將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所以《了凡四訓》裡教導我們未論行善,先須改過。不要想著行善就能夠脫離苦海,遠離災禍,一定要把內心的過,內心的因改掉才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什麼呢,因為善惡就在你的心裡,怎麼不如影隨行呢?
「時有風吹幡動。
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引自《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