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育英精神永存——深情緬懷何黃美英女士

2021-01-09 澎湃新聞

近日,一條來自海峽對岸的消息讓溫州人倍感哀痛:溫籍著名慈善家何朝育之妻何黃美英女士於8月21日在臺北仙逝,享年95歲。

育英兒童醫院、育英門診樓、育英學術館……一座座「育英」建築,在溫醫大校園和附屬醫院靜靜矗立,仿佛訴說著一對伉儷的桑梓情懷。可以說,溫醫大近30年的發展,與何朝育和何黃美英伉儷的慷慨襄助密不可分。連日來,溫醫大人紛紛追思何黃美英夫婦傾力捐助溫醫大發展事業的高潔品行和崇高善舉,深切緬懷何黃美英女士。

何黃美英女士是溫州市區人,1949年,她與丈夫何朝育先生到達臺灣並開始艱難創業,歷經生死考驗,先後創建正大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正大尼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主力功臣,也是旅居臺灣的20萬溫籍臺胞中最具影響力的人士。

創業成功後,何朝育和何黃美英伉儷始終不忘回報家鄉。自1991年以來,夫婦捐贈教育、醫療衛生等公益事業金額累計達到1.3億元,是迄今為止向溫州捐款數額最多的溫籍鄉親。他們不計任何回報,甚至不願留名,他們的兒子何紀豪先生便以二老名字各取一字拼成「育英」用於登記。「育英」兩個字,伴隨了溫州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育英」事業不斷生根、壯大,育英精神貫穿了整個溫州大愛之城的形成。

闊別歸來,在溫醫大留下「育英」豐碑

上世紀80年代,溫州沒有一家專業的兒童醫院,難以滿足溫州地區兒童就診的需求。1988年,當時的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同班人馬兼掛著「兒童醫院」的牌子,但受場地等硬體條件的限制,兒童門診僅有一個科室,無法施展拳腳。

1991年6月,在臺灣的何朝育和何黃美英夫婦捐資1500萬港幣,為附屬第二醫院建成了9000多平米、可設300張床位的兒童醫院門診病房大樓。

為了進一步改善兒童醫院的設施設備,他們還特地從香港購買了兩臺日本三菱電梯、豐田救護車和麵包車各一輛贈送給醫院。新建的兒童醫院經省衛生廳批准,命名為「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

1992年3月12日,育英兒童醫院舉行隆重儀式,授予何黃美英女士為醫院名譽院長。一年多後,醫院正式對外開診,成為浙南地區唯一一所兒童專科醫院,極大改善了溫州當地及周邊地區兒童就醫條件,有力地推動了溫州兒科醫療事業的快速發展。

育英兒童醫院的建成,也讓何朝育和何黃美英夫婦與溫醫大結下了永遠的緣分。之後,夫婦二人陸續捐資建成附一院育英門診樓、附一院育英大樓及急救中心、育英學術館、附二院育英大樓、附二院育英門診綜合大樓,為兩家附屬醫院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情系教育,一片冰心獻桑梓

作為我國眼視光學教育的先行者和眼視光高等教育的主要開創者,溫醫大原校長瞿佳教授將傳統眼科和現代視光學有機融合,開創了眼視光學專業,被國際視光學界譽為「眼視光學教育的中國模式」,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肯定與讚譽。

2001年,溫州醫學院與美國新英格蘭視光學院舉行聯合培養博士項目,這是我國第一個由中美兩國政府認可、雙方共同授予學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溫醫大和附屬眼視光醫院與世界接軌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何朝育和何黃美英夫婦通過侄女聽到這一消息,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當即給時任溫州醫學院院長高志傑打電話表示祝賀,得知學生留美的費用比較昂貴時,兩人當即表示資助12萬美元當獎學金,支持6名眼視光學博士研究生赴美學習。

「他們資助學生赴美留學意義遠遠不是金錢能衡量的。」首位選中的博士研究生、溫醫大原黨委書記呂帆第一個踏上了赴美學習深造的徵程。呂帆說,在當時壓力與挑戰兼具的情況下,何朝育和何黃美英夫婦的這筆捐資無異於一劑「強心針」,給予這個項目的所有參與人最大的激勵。「當時受助的每一個人現在聚在一起還是總會聊起,我們始終心懷感激。」如今,這個項目已經生根發芽,至今已有30多位優秀人才赴美再深造。

微笑聯盟,讓溫州人愛心永續

2000年以後,年事已高的何黃美英夫婦雖然心繫故鄉發展,但畢竟上了年紀,不宜長途跋涉,所以他們的兒子何紀豪先生又沿著父母在溫州留下的足跡,接過了愛心接力棒。

唇顎裂,俗稱「兔唇」,是最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這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但是許多貧困家庭卻因交不起手術治療費用,陷入深深的痛苦和遺憾。

2007年,何紀豪先生捐資將美國的「微笑聯盟」引入中國,入駐溫州。2008年1月,溫州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推進聯盟工作,何紀豪先生帶著父母捐贈的550萬元人民幣,為該會注入第一筆資金。2009年11月,「世界溫州人微笑聯盟」正式成立,給全國貧困唇顎裂兒童提供免費救助。

10年多來,「微笑聯盟」先後募款2000多萬元,在四川廣元、貴州畢節、雲南大理、四川阿壩州等省市開展15次大型醫療救助活動,總行程超過16769.5公裡,為2500餘名貧困唇顎裂兒童提供免費修復手術,把幸福微笑留給了這些家庭和孩子,更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了社會。

每當何紀豪先生把活動中的感人場面向母親電話匯報時,何黃美英女士總在電話中回覆:我們的愛心不僅僅是幫助一個孩子恢復正常,更是讓一個家庭找回了微笑的力量,影響很多人的人生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的付出非常值得。

2015年3月,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會長瞿佳教授一行6人赴臺看望何黃美英女士。「從溫州醫學院到溫州醫科大學,發展這麼快,都是靠你們大家這麼努力、這麼有智慧、有能力啊!」九十高壽的何黃美英女士拉著瞿佳教授的手不住地誇讚道。原來,何黃美英女士經常看從故鄉帶來的報紙、資料,從中了解溫醫大及附屬醫院的發展情況。

今天,「育英」伉儷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而育英精神依然熠熠閃光,必將一直陪伴著我們。

「何朝育和何黃美英伉儷對溫醫大有著深厚感情,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傾囊捐建『育英』系列工程,為溫醫大的發展和溫州教育醫療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溫醫大人將永遠銘記兩位先生的厚德大愛,把育英精神作為寶貴精神財富,教育引導我們的師生,讓育英情懷傳播得更遠、更久。」溫醫大黨委書記呂一軍動情地說。

推薦閱讀

溫州醫科大學

作者 | 卞成德 高拓 整理

部分素材來源 | 《不能忘卻的育英情懷》(江泓著)、溫州日報、 溫州晚報等

編輯 | 蔣賢俊

初審 | 高拓

終審 | 王建波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提供原創圖文、音視頻素材或線索

原標題:《斯人已逝 育英精神永存——深情緬懷何黃美英女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深切緬懷遠東聯邦大學奧莉加·巴甫洛夫娜教授
    音容宛在,教誨永存。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時間回到2020年的1月份,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冬季研學活動。龍媒學子滿懷著對知識的嚮往踏入了白雪皚皚的遠東聯邦大學,開始了充實、快樂的研學之旅。
  • 「育英」創始人走了, 「育英精神」永在
    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  在溫州,「育英」兩個字,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育英精神」貫穿了整個溫州城的改造和提升。上世紀90年代,在臺灣創業成功的臺胞何朝育先生攜夫人何黃美英女士從臺灣回到闊別了四十多年的家鄉溫州,看到家鄉財政困難、基礎建設尚落後,他們不斷慷慨解囊,捐建起了溫州大學育英圖書館、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育英門診樓和育英大樓、溫州醫學院育英學術館、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大樓和育英門診綜合樓、甌海嘯秋小學、蒲州育英學校和慎志圖書館、甌海嘯秋中學、育英島花園
  • 達達的歌單:斯人已逝,但將永存心中——《Supermarket Flowers》
    今天的歌我選了《Supermarket Flowers》,這是黃老闆寫給他已逝的外婆的,本來他只想寫給自己聽,但後來在奶奶的葬禮上放了之後,他的爺爺就鼓勵他發布出來。When God takes you back, we』ll say hallelujah,you’re home. 斯人已逝,但將永存心中。
  • 斯人已逝,懿範永存——悼念剛剛去世的歡中校長姜敦興
    姜敦興校長,在豐縣歡口中學任教期間,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同事敬佩、家長讚譽以及社會各界廣泛尊敬、讚揚的人。前排左四為姜敦興校長隨即,我打電話給平臺的負責人,得知今年4月初,姜校長在一次鍛鍊中不慎跌倒,後到徐州醫院治療,在重症監護室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病情相對比較穩定,然而僅僅過去了半個月,老先生還是離開了世界,享年83歲。
  • 7張唱片緬懷張國榮|斯人已逝,音樂長流
    》中風華絕代的虞姬《倩女幽魂》中痴情儒雅的寧採臣《英雄本色》裡固執堅守的阿傑……《沉默是金》、《有誰共鳴》、《風繼續吹》…他留下無數經典今天是哥哥張國榮逝世17周年時光飛逝,音容猶在最好的懷念是「記得」4月1日讓我們為這樣的他留一方思念7張唱片,緬懷哥哥
  • 古天樂黃百鳴發文悼念吳孟達:他的精神永存!
    古天樂贊吳孟達的敬業精神,稱達哥曾經抱病為《香港仔》做宣傳工作,更因此而病倒了。更直言:「相信所有影迷和我都一樣,會永遠記住達哥的精彩演出,他精神永存於許多經典作品之中。」人稱「黃金配角」的「達叔」,塑造了不少經典角色,也寫下了「我是中國人」的真情告白。「沒吃過苦,就不會知道什麼叫表演」。作為演員,敬業是本分,觀眾口碑就是最好的褒揚。作為中國人,愛國是本分,人人都有一份責任。
  • 哲人遠行,風雨同泣;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俞老師曾在他的微博上寫道:「在黑格爾看來,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死亡只是精神性的。事實上,如果一個人不再學習並接受任何新的東西,那麼對他來說,第一次死亡就已經降臨了。儘管他的肉體走來走去,參與各種活動,但已經是行屍走肉。第二次死亡與肉體和精神都有關。在我看來,第一次死亡才真正是可怕的。」 哲人萎乎!哲人不死!
  • 緬懷張純如女士
  • 致敬+緬懷!湖人舊將大腿紋科比Logo,詹眉曼巴紋身曾引熱議
    艾靈頓將科比的個人Logo紋在了自己身上,而Logo中也融入了科比的頭像,致敬+緬懷!這位33歲的後衛,他曾經在14-15賽季為湖人打球,一共出戰65場比賽場均25.8分鐘能夠貢獻10分3.2籃板1.6助攻。當然了,說到對於科比的致敬,那就不得不提詹姆斯、濃眉哥的紋身了,昔日他們的紋身也引起了球迷的熱議,球迷紛紛盛讚詹眉。
  • 緬懷張世英先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
    斯人雖逝,精神長存——緬懷張世英先生楊國榮       張世英先生走了,走得有些突然。猶記去年10月,曾在北京大學與張先生重逢,並聆聽了先生思路清晰的即席致辭。當時看到先生身體硬朗,精神甚健,很是欣慰。
  • 米蘭主場特殊方式緬懷科比,3萬人聲淚俱下
    萬人緬懷 今晨超過3萬名觀眾湧入聖西羅球場,他們或是米蘭的擁躉,或是科比的粉絲,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與這位大洋彼岸的籃球巨星告別。除了佩戴黑紗和賽前默哀儀式,賽前聖西羅球場特地播放了與科比有關的短片,看臺上的米蘭球迷也拉起橫幅「KOBE!LegendNeverDie!!!」紀念這位偉大的籃球球星,比賽進行至第24分鐘,球迷全體鼓掌致敬科比。
  • 今天,我們深情緬懷「香港的女兒」梅豔芳!
    【文丨張 十 扒】2020年到了最後的尾聲,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今天都已經在做好新年規劃,想著明年自己要如何大展宏圖了。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今天更是一個緬懷過去的時候,緬懷這過去的一年中自己所失去的、這一年所經歷的。
  • 詹姆斯緬懷,韋德曬球鞋,帕金斯盛讚其技術最好
    北京時間7月21日,湖人前鋒勒布朗·詹姆斯接受採訪談到了已故的湖人球星科比·布萊恩特,詹姆斯緬懷道:「我沒有一天不會想到他,我們球隊上下沒有一天不會記得他,此外我們也會想到吉安娜,還會關心瓦妮莎和女兒們的情況。
  • 【文學藝術】獨立寒秋:斯人已逝,我還能說些什麼?
    斯人已逝,我還能說些什麼?— —深切悼念田養民老師 獨立寒秋     今夜落筆,窗外已是雪雨撲簌,冷意入懷。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只是那天走了,我們腹裹的心沾滿了他曾經的酸楚,那一幕幕、一回回痛感的情景,刺疼了神經,怎能不讓人潸然落淚。一位我敬仰的老人,一位想和我探討詩和遠方的前輩,他今天走了,走得那麼匆忙,那麼決然,那麼的讓我痛心疾首。泣然而下的垂淚,我已模糊的看不清筆下行走的文字,如何記下我此時此刻的傷情。
  •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一般人,60歲業已退休,考慮人生晚霞,但對於科學家金展鵬來說,正處於科研事業的巔峰。作為相圖學領域科學家,當時金展鵬已是赫赫有名。之前,改革開放初期,金展鵬在海外留學期間,潛心鑽研,將傳統材料科學與現代信息學糅合,首創了三元電子擴散偶——電子探針微區成分分析方法,實現了用一個試樣測定出三元相圖整個等溫截面。
  • 斯人已逝,其香彌遠
    ,還記得兒時班上不少男生說自己未來可是當聯合國大官的人!昨日一條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去世的新聞,刷屏了朋友圈,它像一顆石子一樣敲打著小時候的記憶,敲打著那個曾經滿懷壯志的少年。 一身正氣和平勇士,大義凜然永遠懷念 安南被認為是聯合國歷史上最富改革精神的秘書長,在任10年他力推改革,重塑聯合國作為最大國際組織的權威性。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安南自稱「與時間賽跑」,巴以衝突、非洲戰亂、阿富汗危機、敘利亞內戰,到處可見他與團隊斡旋的影子。
  • 寫給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斯人已逝,搖滾永存
    儘管總是苦情的歌曲最能收穫別人帶著回憶的評論,可我只會對著約翰•列儂的《Imagine》哭成淚人。一首有著搖滾精神的歌曲,我就覺得它有資格被算作搖滾樂。  什麼才是搖滾精神?離經叛道,但不是為了反叛而反叛;狂放不羈,有種捨我其誰的霸氣;特立獨行,和主流文化涇渭分明;理想主義,呼籲大家去關心那些可能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宣揚自由、平等與和平,心有大愛獨步世間。
  • 人文沂水:斯人已逝,記憶永存
    其實這也難怪,做「五穀囤子」也是李師傅的拿手強項,所謂五穀囤子就是人去世後隨著一起下葬的象徵性盛器,圓筒分成五個隔斷,裝上五穀雜糧寓意死者在陰間的口糧容器。埋在地下自然人是無從得見,因此做工也就不需要怎麼講究,這也就影響了錫壺的做工,而打錫壺的軟壺匠這一行講究的是「錫匠粘一粘,鐵匠幹半天」,是憑著技巧而吃得開的。
  • 佳人已逝,珍釀永存——木桐酒莊菲麗屏•羅斯柴爾德女爵生平圖集
    菲麗屏與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留影2013年6月16日,菲麗屏夫婦與弗雷德裡克·密特朗、阿蘭·朱佩在木桐酒莊共進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