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下《一把青》,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的劇了。導演說,這個故事他們不拍,就沒有人來拍了,這部劇的用心,完全值得一看。
《一把青》是反映內戰至八十年代歷史最好的電視劇。它寫愛情,寫政治,寫盡了平凡人的酸甜苦辣,寫盡了時代變遷的動蕩不安。
「我如小燕,君便似飛鷹。」前半段是飛行員與空軍村太太們的故事,那是一群受過良好教育,家境殷實的青年人。他們有一腔熱血,矢志報國,卻也冒著極大的危險。在這種背景下,空軍少爺兵和地下女人們的愛情也就顯得格外的脆弱美好。
舊時光裡的這段故事,被埋在了幾張字條裡。
「 因緣負傷共床枕,願求佳人度此身。」
戰火紛飛下,年輕飛行員受傷墜機後留下的草草幾筆,無意間被一位女大學生撿到。
「白衫,藍裙,不知名姓,黃昏好風景。」
調皮的飛行員開著飛機在校園上方一圈圈繞著,倔強的女孩瞄向窗外,那天天氣無限好。
「朱青,隊友皆殉職,我難逃一死。誤你青春,悔不當初。請將我拋腦後,快意餘生,勿祭。九泉下見你孤單,我必痛入骨髓,魂飛魄散。」
"我不知道該說對不起,還是我愛你。「
很久很久之後,抹著濃妝的朱青嫵媚地唱著東山一把青,笑盈盈地說,他倒好啊,轟的一聲什麼都沒了。我也死了。可我還有知覺。
郭軫啊,如果你真的在天有靈,會不會心疼你的黃昏好風景?會不會心疼被你捧在手心裡的小朱青?如果能夠重來,你們是願意在南京的初雪分離,還是繼續選擇明媚卻短暫的那一秒?
小朱青,瘦弱的身子往那兒一站,看著像個文弱單薄的女學生,可是相反的是,性子卻一點也都不柔弱,相反她比任何人都要堅強。
因一張「因緣負傷共床枕 願求佳人渡此生」的飛行員紙條,她隻身來到了南京,原本只是想見一面這個紙條的主人就好,並不糾纏。可是後來再也走不掉了。
如果當初郭軫沒有開513去火車站攔住她,她當時一個人走掉了的話之後人生際遇會更好嗎,如果郭軫和小朱青後來在車站那次成功上了火車離開了,他們會幸福嗎,如果郭軫飛機成功降落了,他逃回來帶小朱青一起走,他們能平安渡過兵荒馬亂嗎。
在那個時代下,他們的身份有沒有路,沒有人能保證,但是起碼比小朱青一個人要好熬吧。
朱青「等郭軫回來,我就帶他走得遠遠的,不當空軍眷屬,就當販夫車卒。」
小周:「都是人民戰犯,能去哪兒啊」
朱青:「我帶他走啊,我當他的導航」
朱青一臉堅定,毫無畏懼,帶著淺笑。可是她沒有等到他從東北回來,而是等來只有他的死訊,他一個人被孤零零留在寒冷的東北。
隨著國民黨的戰敗,所有人在兵荒馬亂中準備著撤退,但是她不想跟她們一同逃難撤退,她只想千裡迢迢追到東北的冰天雪地尋他去。可等到她終於到了地平線那頭來到他面前,她甚至都不能撿起他的遺物碎片,只能混跡在群眾對這個人民戰犯的痛罵聲中大聲哭喊悲痛不已。
如果有來生,郭軫你要記得,早點找到你的導航塔。
《一把青》的開篇始於抗戰結束,那個年代,千萬個悲劇最終換來歷史寥寥幾筆。這部劇沒有孤膽英雄,沒有高層對決,也沒有力挽狂瀾,有的只是大時代下平凡的個體。
有一句影評寫的很好:那些早逝的青春,失信的承諾,無法返航的故鄉,得不到救贖的遺憾,歡笑與淚水,赤忱與堅毅,無奈與歉疚,崩潰和絕望,都卷進歷史洪流中失散走遠。
看完更多是對戰爭濃濃的悲哀,這就已經足夠成功。
這是一個大陸不需提及,對岸不願提及的故事。在首映禮上,導演曹瑞原說,這個故事他這代人不拍,就不會再有人拍了,他希望可以把有些東西留下來。
很多人和我說,不看悲劇。是啊,《一把青》真的很虐,但就像主演吳慷仁說的一句話,「悲劇雖然很難受,但它帶來的感動同樣有力量」。希望不要因為悲劇而錯過了這樣好的一部電視劇。
//
時代的滾滾紅塵,誰也不能脫身。
片尾是「謹以此片,獻給臺灣」
能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國家,看這人間,何嘗不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