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本名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民俗作曲家,正一派道士職業,因患眼病而眼睛失明。阿炳勤於思考道教音樂,精雕細琢,並廣泛汲取民族音樂的旋律,一生共寫作和表演了270多首民俗樂曲。
父親華清和為無錫城中心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的道士職業,善於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失母,由同祖嬸母養育。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剛開始在私塾讀過三年書,後從父學習培訓鼓、笛、二胡、琵琶等傳統樂器。
13歲已能彈奏多種多樣傳統樂器,並經常報名參加拜懺、念經、奏樂等主題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家樂壇稱為彈奏能人。1930年12月4日,阿炳病故,壽終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表演般充滿劇情的跌宕起伏。聽說他平生唯一存留出來的影像,只能是一張日偽執政無錫階段「良民證」上的標準照。照片裡那個戴著盲人眼鏡,描述枯瘦的成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邊的臉孔,透著日常生活的艱辛和滄桑。
或許運勢給阿炳的艱難困苦,更是造就他這些動人心魄樂曲的原因。這一華清和的非婚生子女,天生就被奪走了家中仁慈的支配權。
當他的母親無可奈何地以完畢自身的性命來抵禦凡俗的歧視,這一小孩性情中一些秘密的一部分早已由此可見端倪。
出外寄養寵物兩年的青少年重歸親生父親華清和的身旁,他的目光所聞之處,或許有大量的疑惑。從材料中了解,他是叫著「老師傅」趕到當道士的爸爸身邊。華清和自號雪梅,熟練各種各樣傳統樂器。
阿炳刻苦鑽研,沒多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竹笛等多種多樣傳統樂器的彈奏手藝。此時阿炳還當自身僅僅是個受到熱心人照顧的棄兒。殊不知當他長到20歲時,阿炳忽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懂得了自身的家世。
無錫城中心道觀洞虛宮中雷尊殿的新一任當家的道士職業華彥鈞似乎聽之任之,吃喝嫖賭乃至吸入大煙。荒誕的日常生活產生荒誕的結果:由於黴毒損害他瞎了眼睛,缺失對道觀的操縱。
流落街頭後,族人分配大連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料他。塵事就這樣分歧。痛楚失落中的阿炳沒有破罐破摔。再往後面的生活裡,一個喜歡歌曲,在街頭表演,以「瞎子阿炳」出名的民間藝人誕生了。
阿炳在這個賣藝謀生的階段寫作了他更為迷人的樂曲。緊緊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廣為流傳有很多小故事,說南師大專家教授黎松壽兒童階段和阿炳是隔壁鄰居,少年時愛好二胡,在彈奏手法上經常獲得阿炳的點拔。之後他考入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
一天很冷,他在教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頭,順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音樂結束,一個人回來問他拉的是什麼歌。教師對他說,這位問他的老先生是中央音樂大學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故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姓名。
楊蔭瀏說歌曲不錯,還說他們已經收集了民族樂器,必須用從國外進口的錄音機錄製。
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榮歸故裡一直到九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倆位專家教授才趕到無錫。此次她們產生的每日任務是視頻錄製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首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不懈請她們去錄阿炳的樂曲。
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輕問這歌曲的姓名,阿炳說沒姓名。楊教授說沒姓名不好,要想一個。
然後阿炳說那麼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姓名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鄉鄉,阿炳說,好,你的大學問大,就聽你的。
對這一件事兒,黎松壽老先生在他的追憶文章內容裡說:1930年9月2日,我和老婆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倆位老先生找阿炳錄音,那一天從夜裡7點半才剛開始錄。
錄音的情況下,阿炳由於身體不太好,手勁也不足,琴也是臨時性找的,因此錄音儲存出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實際效果最好的。
阿炳的最後一次表演是193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23天,好像是無錫牙科醫生協會成立交流會的文藝表演。阿炳支撐著病體外出,因為他走的慢,到主會場時表演都快告一段落。
我扶著阿炳踏入演出舞臺,坐著麥克風前邊。它是阿炳此生第一次應對麥克風表演,也是唯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之後觀眾席許多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老婆就叫阿炳保重身體,不必拉。
阿炳講過一句:「我給無錫的父老鄉親拉琴,拉死也甘願。」然後就拉上了他不知道拉了是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還記得盡情搖擺全是人,連窗上也站滿了人。表演完畢的情況下,觀眾席歡呼聲和叫好聲持續,阿炳聽到就脫掉頭頂的遮陽帽點點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