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到來時,
百花跡已絕。
紅梅不屈服,
樹樹立風雪。
——陳毅
▲臺灣唐嘉麗作品(梅)
梅開獨先天下春,花中氣節最高堅。梅花,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花之首,素以民族之魂為中國人民所喜愛。
▲浙江徐昊新作《孤山梅鶴》(綠萼梅,82×100cm)
▲臺灣梁悅美作品(野梅,樹高100cm)
國人之愛梅,愛她形神兼備,色香俱佳,獨領天下春的風姿;愛她鐵骨冰心,聖潔高雅,俏也不爭春的品格;更愛她不畏嚴寒,堅韌頑強,爭報人間春的精神。
▲江蘇揚派盆景博物館藏品《疏影》(杏梅)
梅花的觀賞價值極高,其樹姿蒼勁,花色清麗,風韻灑脫,暗香沁人,尤其當滿樹梅花傲雪開放時,即有「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佔天下春」的壯觀景象,又給人以「踏雪尋梅」的意趣享受。觀其花姿,賞其鐵骨,尚其品格,作為盆景素材,梅花亦深受盆景界人士的喜愛。
▲江蘇趙慶泉作品《疏影》(梅花,樹高85cm)
文人樹追求的是「一枝一葉見精神」,梅花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在寒冬綻開,傲霜鬥雪,玉潔冰清,用以創作文人樹,十分理想。(趙慶泉)
▲浙江樓學文新作
「它的光輝是一種寒冷的光輝,同時,它和隱居者一樣,在越寒冷的空氣中,它便越加茂盛。它和蘭花一樣,象徵著隱逸的美。」(林語堂)
▲江蘇徐昊作品《寒梅報春》(梅)
▲徐昊作品(梅)
▲浙江樓學文作品(梅)
「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南北朝 · 陸凱《贈範曄》)陸凱曾託郵差轉寄一支早春的梅花給他的摯友範曄,並附上了這首五言絕句,從此「折梅寄友」成為佳話。
▲李家權作品《雪中爭豔引蜂蝶》(梅花,高75cm)
▲福建王念奈作品《霜風冰雪香更濃》(梅花,80×105cm)
▲王念奈作品《冬雪氣含香》(梅花,樹高75cm)
▲王念奈作品《不畏冰雪傲骨香》(梅花,飄長90cm)
▲王念奈作品《霜風雪中見精神》(梅花,樹高55cm)
宋代梅詩尤其多,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一生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只顧植梅放鶴,人稱「梅妻鶴子」,愛梅之情無出其右者。其《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至今廣為流傳 。
▲福建李承義作品《報春》(梅花,80×125cm)
▲福建葉金鑾作品《疏影倩姿含冰雪》(梅花,60×120cm)
▲浙江李榮華作品《傲骨亦情》(梅花,高80cm)
▲湖南夏慧瓊作品《紅梅贊》(梅花、龜紋石)
1950年12月,陳毅元帥一首《冬夜雜詠 · 紅梅》:「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紅梅不屈服,樹樹立風雪。」從正面點出了梅的剛正與頑強。偉人毛澤東以他浪漫的氣質和豐富的想像揮就而成的《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更是將梅花高潔勵人的品格推向極至。這是用梅花精神來比擬中國革命者不畏險阻、無私奉獻的共產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國魂。
談到梅花,不得不提的是「蠟梅」。因為都叫「梅」,都在冬春季開花,形態上也頗為相近,所以很多人認為蠟梅也是梅花,其實不然。
早在清初出版的《花鏡》中即有記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其名。」蠟梅與梅花,二者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本質上的區別。
▲鄭州植物園藏品《傲雪》(蠟梅)
▲鄭州植物園藏品《吐豔》(蠟梅)
▲鄭州碧沙崗公園藏品《梅林春韻》(蠟梅)
蠟梅和梅花都是我國的傳統名花,都原產自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並且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大體都在冬春時節凌寒綻放,所以被人們視為高潔、堅忍的象徵,具有著同樣豐富、深厚的文化特質和內涵。
▲徐昊作品(蠟梅)
▲鄢陵花博園藏品《春色》(蠟梅)
然而在本質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從植物學上來講,蠟梅與梅花既為不同科,也不同屬:蠟梅屬蠟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枝叢生,而且枝直立,根莖部很發達,呈塊狀;而梅花則屬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有主幹,可高達數米,枝條常有枝刺,除直枝外,還有垂枝,扭曲枝,樹冠呈不規則圓頭形。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描寫過蠟梅,「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鄭州植物園藏品《梅溪春韻》(蠟梅)
從花色來看,蠟梅花以蠟黃色為主,而梅花開白、粉、紅色的花。
▲鄭州植物園藏品(蠟梅)
從花時來看,蠟梅一般在農曆臘月開放,而梅花則是開在初春。也就是說,蠟梅一般會早於梅花開放約兩個月左右。因蠟梅花入冬初放,冬盡而結實,伴隨著整個冬天,故又名冬梅。而梅花,又名春梅、紅梅。
▲鄭州文化廣場藏品《老樹著花無醜枝》(蠟梅)
從花香來看,蠟梅香味較梅花濃烈,而梅花香味相對清淡幽雅。
▲鄭州文化廣場藏品《梅溪春韻》(蠟梅)
從花瓣質地來看,蠟梅的「蠟」質感極強,梅花的「紙」質感稍強,簡單說就是蠟梅的花瓣比較硬,梅花的花瓣比較軟。
▲鄭州文化廣場藏品《暗香浮動》(蠟梅)
此外,從葉片來看,蠟梅葉對生,近革質,長橢圓形,全緣,上表面粗糙,呈綠色,背面光滑呈灰色;而梅花葉互生,葉廣卵形至卵形,長4釐米至10釐米。
▲徐玉山作品(蠟梅)
其實,認錯蠟梅和梅花也屬平常。大詩人陸遊在《荀秀才送臘梅十枝奇甚為賦此詩》中就曾寫道:「與梅同譜又同時,我為評香似更奇」,誤將臘梅與梅花認成了同一家族。
▲王世龍作品《拂曉》(蠟梅)
▲《開天闢地》(蠟梅)
▲《鐵骨冰心》(蠟梅)
提到蠟梅,又不得不說下「臘梅」。我們如今將「蠟梅」和「臘梅」通用,不過,寫作「蠟梅」的比較多。比如唐宋詩歌裡都用「蠟」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寫作「蠟梅」——因為它花呈黃色,又有蠟質。人們習慣稱作「臘梅」,大概是因為它在臘月前後開花。然而事實上,雖說南方有些地區是在臘月開花,而其他地區就不一定了,因此稱「臘梅」欠妥。
在舊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僅有「臘梅」詞條而無「蠟梅」詞條,但在2005年的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取消了「臘梅」詞條,並在新增「蠟梅」詞條後,附註「也作臘梅」。
攝丨趙慶泉 太雲華 兌寶峰
王念奈 徐玉山 劉少紅 等
✨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請點好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