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眼裡,梅與雪的結合是人間佳話,它不僅是詩人眼中取之不竭的素材,也是人們所嚮往的人間仙境,梅、詩、雪也成了人們眼中永遠賦不完的詩情畫意,引無數文人墨客留下諸多佳作。
梅花的花期相對來說是比較長的,從數九寒天的臘梅綻放到立春之後紅梅、綠鄂梅的相繼盛開,大約歷時兩個多月。菏澤地處魯西南,大雪封門多是在三九嚴寒季節,說梅花傲雪多是只有臘梅才有這個福分。「梅花歡喜漫天雪」,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徜徉在梅花怒放的梅園,欣賞著鵝毛般的雪花在梅花中翩翩飛舞,感悟著梅花在積雪壓枝下的高潔,該是怎樣的愜意?所以我一直夢想著有這麼一天的到來。
可能是老天感動於我的誠心,在經過一番少見的春節高溫之後,正當人們感嘆今年的冬天就這樣過去的時候,晚上十點多,有人在朋友圈發出驚嘆「這雪下得正緊」,見此,我對客廳的兒子大喊:「快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
「是的,媽,下雪了」!聞此,我從床上躍起,快速的跑到窗前,可不是,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正在風中飛舞,這讓我興奮不已。我知道此時曹州牡丹園內的梅花,正直盛開季節。我祈禱著明天早上能夠大雪封門,這樣我就可以實現我多年來的一個夢想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察看雪情。哇,天隨人願!於是不顧自己車技欠佳,我一路蝸牛的驅車去了牡丹園,直奔梅園。到了梅園才發現,與我有戚戚焉的人太多了,梅下厚厚的積雪早已經被人們踩成了雪水,大家的靴子早已經溼透,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人們的興趣,人們都興奮於這場對於梅花而言的一場及時的大雪。
關於梅花和雪的關係,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梅雪是一對冤家,就像宋·盧梅坡《雪梅》中「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難以評議梅與雪的高下,只得擱筆好好思量。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詩人在這裡做了和事佬,因為他無法評判誰是最優的,凌冽的寒風中梅的高潔與清香讓人陶醉,而潔白的雪花也讓人讚嘆不已,所以詩人寫了第二首《雪梅》「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薄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在詩人眼裡,雪、梅都是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早春的梅花與雪花在詩人眼裡都是美不勝收的,兩者不應是競爭者,而應是相映者,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冰雪玉骨的氣質就會缺少三分,堅強高潔的品格就會黯然失色;而缺少了梅花相稱的雪花,也缺少了靈魂與生機,春天更會因此缺少韻味。梅、雪、詩的和諧相處在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有了更好的風貌,「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所以梅花與雪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梅雪相爭,梅花在雪裡開花彰顯的是堅強不屈的情操,否則哪來梅花的錚錚風骨?所以不是梅雪爭春未肯降,而是雪花成就了梅冰肌玉骨的崇高風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一束花,要想在自然界留下芳名,還需要歷經風霜,何況人呢?《孟子·告子下》中也有類似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寫道,「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梅憑著彎曲的姿態被認為是美麗的,筆直了就沒有風姿;憑著枝幹傾斜被認為是美麗的,端正了就沒有景致;憑著枝葉稀疏被認為是美麗的,茂密了就沒有姿態。獨特的姿態成就獨特的梅,也正是梅花的這種錯落有致、疏密相見的自然伸展,才能夠成為片片白雪凌空於大地的最佳載體。正是因為梅花這種凌寒傲雪的錚錚風骨,以及她恪守本心、無懼無畏、無拘無束的天性展露的格調,才成為許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心頭的最愛。
看著一排排梅枝上的雪花,我一直有一種喜慶的感覺,就覺得那是一件潔白的婚紗,披在了待嫁新娘身上,高潔的梅花如同一個冰清玉潔的新娘子,在含羞等待著她心愛的人,為她脫去嫁衣。我想她的愛人應該是懂她、欣賞她、醉心於她的文人志士吧,因為女為知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一場大雪的及時造訪,為今年的春節增添了節日的氣氛,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旅遊去處,更為一些詩友相聚提供了一個了極佳的題材,朋友圈下起了梅花傲雪雨,颳起了詠梅詩詞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