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讓人不恥,為何能長盛不衰?

2021-01-08 騰訊網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的習俗讓人不恥,為何能長盛不衰?

自古匈奴人就被當成了

「野蠻」

的代名詞,特別是有一個習俗,對於農耕文明的漢族來說,非常不恥。據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人有這樣一條習俗: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著名的「昭君出塞」,她嫁到匈奴後,不但能夠

「從胡俗」

,侍奉三位單于,生育四個孩子,並將自己畢生致力於匈奴與漢朝的安定團結,被尊為

「寧胡閼氏」

,為漢匈兩族帶來了和平、安寧和興旺,留下了千古佳話。

這個就是

「收繼婚」

習俗,說白了就是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

。匈奴男子的父親去世以後,家中的長子可以娶他們的後母為妻,如果哥哥或弟弟死了,活著的男丁就可以娶下寡居的嫂嫂或弟妹。中華民族素有

「禮儀之邦」

之稱,特別在主流漢族民族眼中這種習俗簡直就是

「亂倫」

,是為人所不恥,是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

但是這種習俗在匈奴人生活環境中卻如魚得水,並且還能長期存在,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保護女人孩子

自古以來,草原遊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牧狩獵為主,女子由於身體嬌弱,在生產勞動中處於次要地位,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匈奴人崇尚強者,草原上遵守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外出徵戰和部落間爭鬥不斷,男人戰死頻繁,女人和孩子很快就嫁到家族其他成員,並受到保護。失去男人的保護,女人和孩子很難在草原上獨立生存,很多命運多舛的匈奴女人一生會嫁給很多男人。

二、防止財產流失

匈奴生存條件惡劣,資源匱乏,如果男子死後,其妻子外嫁,不但會帶走家族中的牛羊等財物,還會造成勞動力減少,甚至帶走年幼的孩子,這些都是匈奴部落無法接受的事情。為此,肥水不流外人田,嫁給家族中的男子,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另外,在很多匈奴人眼中,女人都是屬於家族的財產,外嫁本身就是財產的流失。

三、確保人丁興旺

古代醫療條件很差,特別在草原上生育存活率更低,女人承擔著延綿子嗣的責任,每個匈奴家族都希望「人丁興旺」。如果家裡失去一個男人就只失去一個人,但如果失去一個女人就會失去整個家庭的繁衍機會,女人多更是家族興旺的標誌。

其實

「父死娶母,兄死娶嫂」

的習俗並不是匈奴首創,《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

「蒸報婚」

。按照《爾雅》中的解釋,

上淫曰蒸,下淫曰報。

所謂「蒸」就是子娶庶母,所謂「報」就是兄、叔死後,弟弟或侄兒可以娶寡嫂或嬸母。

每個文化習俗的背後都有特定的歷史環境,這些文化有的被傳承,有的則隨著歷史變遷,時代進步而被拋棄。所以,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眼光來評價古代這些習俗的對錯,只能說,時代進步了,我們的生活更好了!

相關焦點

  • 匈奴人「父死娶母,兄死娶嫂」,有何歷史淵源?古人腦迴路很清奇
    匈奴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發源於蒙古高原的陰山山麓,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可以說從秦朝開始,匈奴就與中原政權結下了世仇,被歷史學家定義為幹擾古代史發展的民族。在古代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十分粗獷,尤其是匈奴人更是過著,「逐水草而生」的遊牧生活。
  • 和親的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很少留下子嗣?都因匈奴這一奇葩習俗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去和親的公主並不在少數,尤其是漢朝時,和親公主下嫁匈奴更為頻繁。然而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性格剽悍,那些錦衣玉食的公主們,到了大草原就意味著她們悲慘命運的開始。在眾多和親的公主中,幾乎沒有探望父母的機會,既然一輩子都要待在匈奴,那麼究竟是為何和親公主下嫁匈奴都沒有子嗣呢?事實上,當時下嫁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當時公主都很漂亮,所以會受到匈奴王的青睞,所以兩國自然會成為親戚,而親戚又怎麼能打仗呢?當然是要和平相處了。另一個原因是,將來公主的子女會繼承王位,而孩子會因為母親的關係,更不會對漢朝怎麼樣了。
  • 為何古代公主遠嫁蒙古後,大多沒有孩子?只因一習俗讓人難以接受
    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帝王的妃子數量和康熙也有的一拼,這個人便是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尤其對於成吉思汗的蒙古族而言,當時他們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促就了蒙古大汗妃子眾多的現狀。
  • 李廣毒辣詭計帶100人打敗萬人匈奴,並斬首領,匈奴兵卻大聲叫好
    李廣毒辣詭計帶100人打敗萬人匈奴,並斬首領,匈奴兵卻高興吹口哨,大聲叫好,匈奴兵打了敗仗,為何會如此高興?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進軍蕭關,漢代需要更多人從軍以對抗匈奴,李廣登上了歷史舞臺。匈奴與漢朝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李廣帶100人去山中打獵,在路上遇到萬人匈奴騎兵,首領看到李廣帶著少數人,懷疑李廣在這裡是作為誘餌,便退到山上不敢妄動。匈奴有萬騎兵,李廣只有一百騎兵,軍營裡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不可能去救他。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王莽篡漢之後,試圖再度擴大對於南匈奴的弱化能力,將南匈奴分為十五個部落,瞬間引起了南匈奴的不滿。東漢建立之初,因為久經戰火,劉秀忙於恢復國內經濟。
  • 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勾結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漢朝邊境,企圖攻佔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反擊匈奴,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大敗冒頓單于所率30萬騎兵,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在山西平城再次擊敗匈奴。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外國的話,整個中亞包括部分歐洲有很多地區都算是匈奴人的後代,尤其是匈牙利,首都廣場上還有北匈奴首領阿提拉的銅像。但是,注意,他們都只能算是匈奴的後代,匈奴這個族群早已消失。歷史上,匈奴曾經有兩次高光時刻,第一次是秦末漢初的時候,冒頓領導的匈奴帝國。
  • 漢朝蘇武被匈奴扣留牧羊,糧食短缺餓得快死,為何不殺羊充飢?
    眾所周知,我國民族眾多,共有56個,雖然習俗不同,卻和諧相處。但在古代卻不是這樣,各個民族各自為政,為了爭奪地盤還會發動戰爭。而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只不過在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大將衛青與霍去病,打的匈奴不敢再進犯,並與漢朝建立邦交,互通有無。
  •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可匈奴為何不趁勢佔領中原
    今天昊童不想說,劉邦到底是不是因為陳平的計謀才逃出生天的(匈奴大汗真的會在這種事兒上被妻子影響嗎),只說一點,那就是,在劉邦被圍困的水洩不通時,匈奴為何不趁勢進攻並一舉佔領中原。
  • 同是兩大帝國,為何漢朝能痛扁匈奴,羅馬卻被匈奴狂揍
    同是兩大文明中心,同是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為什麼東漢帝國能迫使匈奴人西遷,而羅馬帝國卻為蠻族所敗乃至滅亡?中國與羅馬是古代世界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
  • 實拍形形色色的土耳其人,為何他們宣稱祖先是匈奴人而且姓劉?
    「Turk」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540年編年史書中,漢語稱之為「突厥」,突厥人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並經常和中國的古代王朝刀槍相見。到公元十世紀,其中烏古斯部落的塞爾柱人出現在那個叫小亞細亞的地方,然後逐漸控制了整個西亞地區,並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然而最近土耳其國內又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點,認為土耳其人是2000多年前遊牧於中國北方邊境的匈奴冒頓單于的後代。
  • 中國歷史上的勁敵匈奴,為何秦軍能輕易戰勝,而漢軍則十分艱難?
    匈奴被稱為「草原第一胡」,稱霸中原的帝王都對匈奴恨得牙痒痒,但是匈奴就像是燒不盡的野草,春風吹又生。其實也在戰國之前,這些匈奴的實力並不強,戰國之後才正式以匈奴命名成為了草原一霸。蒙恬對北部的地形十分熟悉,他還有一套專門針對匈奴騎兵的成熟戰法,所以就有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戰績。蒙恬大戰匈奴,以至於很多年都不敢南下牧馬,蒙恬是如何擊敗匈奴的呢?第一步,先從薄弱地帶下手,殲滅了河套地區兵力較弱的部隊。
  • 匈奴人到底從何而來?誰是匈奴最偉大的首領?讓匈奴馳騁蒙古高原
    匈奴是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互相聯繫緊密的不同民族的統稱。匈奴人核心族群是亞洲人,除此也夾雜著阿蘭人、薩爾馬提亞人、東哥特人和格庇德人。匈奴人匈奴人《史記*匈奴列傳》直接把匈奴人歸結為「夏后氏之苗裔」,說匈奴人的祖先叫「淳維」,是夏桀的妾所生的兒子。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遊牧的匈奴人匈奴在秦末漢初,國力雖然強盛,但仍處於奴隸制時代,以遊牧為主,粗放農業為輔助,民風崇尚年輕壯士,鄙視老弱,善於騎射,在戰鬥上採取遊擊戰術,避免與強敵的正面對抗。從生活習俗講,它是一個落後民族,從其軍力來講,則是一個善騎射、戰鬥力很強的群體。 在秦漢之際,匈奴已進入國家的初期階段。其最高統治者為單于,匈奴人對單于的稱號是撐犁孤塗,意思相當於漢人的天子。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匈奴人開始了自己的劫匪生涯,也同樣開始了挨收拾的日子。趙孝成王時期,李牧鎮守北方邊境,經過幾年準備,率領一千三百戰車、一萬三千騎兵、五萬步兵、十萬弓弩兵,與匈奴單于率領的二十萬精騎大戰,李牧以誘敵深入的戰法,大破匈奴主力,斬殺十餘萬匈奴騎兵,匈奴人從此不敢再南下了。
  • 這8個姓氏中或有匈奴人的後代:姓劉、喬、萬、於、金、董、卜等
    如果還有什麼能讓我們記住自己的歷史來源的話,最常用、最便捷的也就只有姓氏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指任何情況下都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形容為人處事光明磊落。這光明磊落的為人處事風格中,也明明地記述著我們對於祖先的記憶,即我們的生命從哪裡來。
  • 被秦朝完爆,卻能凌駕於漢朝近百年,匈奴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草原部落與中原農耕文明的比較匈奴為什麼能對中原動手動腳?就是因為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哪裡水草好,就擱哪裡搭個帳篷,水草吃光了,帳篷一收,再換個地方。咱中原就不一樣了,城池建好了,農田播種了,有了房地產牽掛著,這百姓哪能說走就走呢?
  • 東漢梁慬:迫降南匈奴的甘肅人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 為南匈奴最終畫上句號的人,則是東漢中期的甘肅名將梁慬。 父親遭竇憲冤枉,在武威遇害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貴族相互殘殺,再次分裂為南、北兩部。
  • 強大的匈奴民族,歐洲的 「上帝之鞭」,為何卻銷聲匿跡
    匈奴從西周時期就一直盤踞在中國北方草原,長期威脅著中原王朝。可是在漢武帝擊敗匈奴之後,匈奴便日漸衰落,直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那匈奴民族又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走向衰敗的,為何又成了遠在歐洲的「上帝之鞭」的呢?
  • 「淋語」為何能長盛不衰?
    「蓮言蓮語」「京言京語」「薇言薇語」等,我腦中立刻能想到好多個。這些網友的吐槽調侃,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久。當有新鮮的熱點出現時,它們就逐漸被遺忘了。  但是,「X語」的網絡文化卻不會消失。追根溯源,「X語」最早應該是從「淋語」演變而來的。事實也證明,「淋語」從最初小眾的圈子發展到如今使用者眾多,熱度一直沒有退卻。今天,就來談一談「淋語」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