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2 月 9 日,小米又一次涉嫌抄襲。這一次的對象,是日本巴慕達公司的 AirEngine 安之風空氣淨化器。同樣的專利許可授權糾紛,同樣深表遺憾的回應。巴慕達與曾經的魅族、年初的 Pressy 以及現在的印度愛立信一樣,被雷布斯深深地「致敬」了。
不過我們現在做的任何事情,其實質都是對先人的致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更高也看得更高更遠。好比我們用萬有引力定律做過很多事情,可牛頓從來沒向大家要過一分錢。「致敬」和「抄襲」,其實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就看你站在巨人肩膀上想幹什麼,又幹成了什麼。
人是有性格的,企業是有基因的。而小米的基因,一如下述。
偽裝投資人,偷藝魅族事情從 2008 年開始說起。那時候雷軍看上去還是一個投資人,與魅族黃章也正處於「蜜月期」。黃章婉拒了雷軍入股,但關於手機行業的各種門道,卻事無巨細對他和盤託出。但誰知雷軍這位信誓旦旦只做投資不參與運營的好朋友,拿著從魅族偷藝習得的一切(理念、開發流程、生產銷售途徑甚至財務報表),於 2010 年成立了小米科技,在背後狠狠地捅了黃章一刀。
黃章曾在魅族論壇裡,這樣說:
「他偽裝成誠懇的『天使』投資人,並信誓旦旦強調自己只做投資不參與經營更不會自己創業做手機,加上好感的官員一再推薦做我工作,我才上當沒有戒心讓他常常呆在我辦公室知無不講的。誰也不願意親自為自己培養一個無良競爭對手。老流氓沒有做到一個投資人基本的職業道德,我會教訓他的。」
黃章在論壇內也禁止關於小米的討論:
「我並不怕他,只是噁心他。曾經以天使投資人身份利用高新區領導關係接觸我套取魅族的商業秘密,從整體理念到手機如何做、為何這樣做,開發流程到供應商選擇,生產和銷售,公司狀況和計劃到核心人員介紹和接觸及財務報表。在他一次次的誠意和領導好心敦促下我完全被套進了圈套。所以請不要在此談論他們,還我清靜。拜託。」
黃章義憤填膺的敘述得到了業界其他人士的佐證,萬興軟體總裁吳太兵說:
「上次拜訪時,黃總很自豪地告訴我,他現在天天與雷軍泡在一起研究移動網際網路,沒想到醉翁之意在手機啊。」
上海廣電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屠一新也說道:
「那天在黃章辦公室,聽他比劃講M8的輸入法應該是怎麼樣的,雷軍來了,跟黃章要了不少 M8 的電池。當時感覺他們兩個很談得來,都是拼命三郎,都琢磨用戶體驗。」
經緯創投合伙人張穎曾講述過他與一位創業者聊天后的感觸:
「明顯感覺到他對融資和與 VC 打交道有強烈恐懼感和不信任。我很吃驚細問原因,發現他從創業圈裡裡聽來了很多恐怖的融資經歷,小到拖延,中到反悔,大到剽竊。雖然我認為很多極端案例有誇大成分,但有這種顧慮歸根結底還是少數投資機構在商談過程中傷害到了弱勢的創業者。非常操蛋的行為!」
從發家以來,雷軍一直堅挺地頂著「老流氓」的帽子,走到財大氣粗的現在,一以貫之作風流暢。欺騙和偷竊,不分產品國界,不辨團隊大小,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奮戰在抄襲好產品的一線,又努力又任性。2010 年 8 月小米發布作業系統 MIUI,與魅族的 M9 UI 雷同;2010 年 10 月小米發布迷人瀏覽器,與 UC 瀏覽器雷同; 2012 年 8 月小米 2 發布,與魅族 MX 雷同;2013 年 11 月小米發布路由器,與蘋果 Magic Trackpad 雷同;2014 年 3 月小米發布米鍵,與 Pressy 智慧型按鈕雷同……
「雖然預期到了山寨行為,不過真的沒想到會被這麼一家知名、頗受尊重的公司抄襲。」 Pressy 創始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Pressy 這個生長於矽谷創業文化的企業,一定狠狠始料未及了一次。這款一鍵萬用的 Android 按鈕,在 Kickstarter 上眾籌階段就幸運地淪為獵物,並且短短幾個月後,就看見了售價 4.9 元人民幣的米鍵(Pressy 售價 17 美刀)。
不過產品事大,名聲更大,小米砸了究竟誰的牌子至今難以定論。我們不能保證,其他國家不會把如此規模的企業當做中國企業的代言,也不能確定再提起中國商業圈的時候他們腦海中浮現起的是怎樣的嘴臉。
攪局創業圈,明抬暗欺然而單單是抄襲,並不能實現小米帝國的勃勃野心。因為它懂得,搶佔市場還要去排擠競爭者,打壓潛在力量。這樣看來,小米真是一個奮發圖強的好企業。
所以,要麼收購,你成為我的臣民;要麼碾壓,你成為市場的炮灰。
古北科技的劉宗孺曾在被採訪中,道出了自己和業界其他公司曾被小米欺負的經歷。由於與大公司對話不平等,在合作獻身之後被迫分手;由於拒絕苛刻收購條件,在小米涉足該領域後被碾壓倒閉……大公司的權利和優越性被充分利用,對小團隊而言,他為刀俎,我為魚肉,被強姦意志,又苦不堪言。
正因為小米不是南方某無商標不走帳的小作坊,而是「第一」大智能家居企業,所以才享有大企業的優越性和話語權。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用「抄襲」、「排擠」在布局自己的生態鏈時打了一記記漂亮的擦邊球,用強大的法律顧問團隊和公關力量安上撫下。
「不見領頭羊,獨見攪局者」,國內市場智能硬體領域確實迷亂了。無論主動與否,大企業都不可避免地成為該領域的文化符號。而如今小米的企業形象,竟是一個懂得利用大企業的能力,卻拒絕承擔大企業的責任的投機者。縱使公然認定了企業基因流氓,品牌文化無節操,也不要忘了,生態圈是有規則的,打破陳規更是要守住底線的。
所以我們不會去詬病小米強大的生產鏈和與上下遊之間的強大的議價權,因為這屬於商業模式革新範疇,由此帶來的價格低廉,我們一邊享受,一邊感念雷布斯革命式創新。但是我們不能讚賞一切不擇手段的以壓低價格為目的的行為,否則暗允專制和強權只能帶來一個愈發病態的行業生態圈,而這種袖手旁觀甚至沾沾自喜無異於飲鴆止渴。
但小米說,「我們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態圈,5年投資 100家公司,整合供應鏈到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幫助孵化中小企業。碾壓其他團隊、野心勃勃獨裁的帽子我們不戴。」
天下會有免費的午餐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首先,公司估值會成為很大問題。但除此之外,他們大多數都會要求控股,甚至要求 40% 以上佔股。」「產品還要符合小米的整體戰略,要跟MIUI等系統做好適配。」「小米會要求每年給他們提供一款產品,用小米的品牌,感覺就像變成 OEM 代工廠。」小米在做的是打造小米帝國,不是單純地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從這一點看,以上行為雖格局不高,但從君臨天下的野心角度可以理解。但是在某行業一旦收購某家公司,就把所有其他企業當做競爭對手的行為,無論如何配不上如此規模的企業的應有的氣度。
用水軍影響粉絲,助推「賤造」有人說小米是硬體行業的「騰訊」,於是我開始好奇,成功布線之後,雷教主要靠什麼來洗白?
水軍扮成米粉笑了:關我什麼事?我 1000 元買到了高配低價的手機,我不在乎雷軍和黃章之間的私人恩怨;我 899 元用得上空氣淨化器,誰竊取了巴慕達的商業機密,背叛了什麼商業道義與我何幹?你硬體市場創業圈儘管亂去,我戴的起 *99 的智能手環,買得到 *99 的手機,用得上 *99 的空氣淨化器,以後還能開得起*99 的汽車,你們的恩怨我不在乎。我感念雷布斯的攪局,他為我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放棄了節操、背負了罵名,甚至從愛國主義情懷角度,排擠出國外的暴利企業,何止無可厚非,簡直可圈可點!
然後,我也笑了,因為好像同樣的抄襲,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會被給以了不同的對待。Facebook 模仿 Snapchat 推出 Poke 後,被罵得抬不起頭來, Poke 也終於落得無人問津的境地。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感,另一方面是出於保護專利智慧財產權的社會本能,無論你如何解釋,在智力產出受到真正的禮遇和尊重的時候,才會有良好的原創氛圍。環境和土壤決定了產物,大企業的行為以及其努力營造的輿論導向是組成環境的重要因素。
小米利用中國大眾目前把性價比看得比節操重要的特點,粉飾抄襲和攪局行徑,又進一步以親民的姿態強化這種價格為王和利益導向的論調,這是在不斷刷低大眾忍耐山寨的下限。如果這句話讀著費解,那麼想像這樣一個畫面:原本輕微失衡的身體中長出了腫瘤,機體原本有機會把它消滅在萌芽中。但它沒有,因為腫瘤釋放的某種因子讓機體誤以為這不是疾病。然後呢?腫瘤會長大。然後呢?體內環境會變異,以便腫瘤進一步長大。
類比的關鍵,不是小米是不是腫瘤,而是硬體市場是不是那個正在逐漸惡化的機體。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如果可以因為價格低廉而接受抄襲的來的畸形產物,那麼不斷刷低道德感的結果將會比失去原創能力更加不堪設想。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的夢似乎遙遙無期,淪為「賤造」卻指日可待。
我從來不覺得舶來品都優秀得不可一世,也不覺得我們要跪舔西方的價值觀念。可就創業文化而言,矽谷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樣本。矽谷用尊重失敗的精神,抵制抄襲的態度,為創業搭建了一個良性的生態圈。「規則」意味著底線,意味著不能為你個人的利益變通和讓路。每個人都按「規則」自由地出牌,各種創意競相迸發,才有今天的矽谷。相反,如果創業生態圈中,領頭羊也懼怕失敗,用抄襲這種最安全、快捷的方法對偉人「致敬」,那麼對此最為樂觀的表述將是,硬體市場前景堪憂。
如何堪憂呢?我們暫且拋開自己囊中羞澀的因素,進行一下理性反思。最基本的法則就是,生態圈的破壞不會只傷害單一物種。被標記為對手的企業會因市場份額小,無法享受低價格高通量的規模經濟而淘汰出局;潛在進入市場的新生軍會因為創業的資本門檻提高而放棄嘗試,從而喪失很多優秀作品進入市場的機會,大大降低多元性;而消費者,在享受了一段時間的「低價高配」之後,還能繼續幸福地袖手旁觀嗎?
好,那麼首先說說「低價」與所謂的「飢餓營銷」。大可樂3的發布會上,丁秀洪的質疑發人深思:究竟是「粉絲經濟」還是「黃牛經濟」?原始價格與購買價格之間的差價最終流向黃牛,隱性二級經銷商控制銷售途徑,而也正因此,消費者搶手機時體驗到的究竟是「參與感」還是「受虐感」?然後,再說說「高配」與「期貨」。以幾個月後的低廉價格承諾給現在的消費者,通過報名、預售和短期跳票來延長產品出貨時間,這種聰明算是營銷還是愚弄?現在已然如此,更大市場份額流向小米之後,消費者在一個相對不自由的市場中選擇權受限,話語權又何在呢?
所以現在的我們,可以裝作侵犯智慧財產權和損害市場多元事不關己,而有理由為買到便宜貨沾沾自喜嗎?我們都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元,就好比霧霾傷害的不可能只是製造業廠商的呼吸系統。所以,不言自明。
一個致敬者的「傲嬌」話又說回到抄襲。Apple 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曾指出,「在我們看到付出了八年心血所得到的東西被別人用僅僅六個月時間就複製到時,確實會有些憤怒,但是這些現象本是可以避免的。這不是複製,這應該是盜竊。他們偷走了我們的時間,這些時間本該是我們陪伴家人的。這種感覺我真的強烈地感受到了。但是,有時候還挺滑稽的,有些人會問我當有些人在複製你所做的事情時你會覺得榮幸麼?不會。」抄襲別人因而低價,這已然堪稱無恥了;再回過頭來指責別人的高價是暴利,那請問,如何定義這種行徑?
形容詞不夠豐滿,我們來講一個故事:工程師在測量了一整天之後,在擰上了一個螺絲,使得機器重新工作,並收取了 100 元的服務費。殊不知,擰螺絲本身可能只值 1 塊錢,其餘的 99 元價值在於找到問題。攪局者來了,他拿著偷來的在何處擰螺絲的信息,用 50 塊錢的價格修好了機器,然後說:其他人怎麼收費那麼高,簡直暴利!
讀者感受一下。
至此,據說「米斯拉」已經量產,預計價格 3 萬 9。雷布斯去了特斯拉總部學習,還和 Elon Musk 握手合影,這又震驚了我。偉大的雷幫主,為了推動國內汽車行業,讓大眾開上高配低價車子,又要主動背負罵名了。看上一個領域,去某知名企業學習謀求合作。如果失敗就挖人,回國重組隊伍。然後用強大的流量去搞定供貨商,進一步預售賣期貨。最後頂住輿論壓力打親情牌走貧民化路線發布產品,並且充分利用水軍的輿論力量……歷史何止是相似,簡直是複製粘貼。不過大公司就是大公司,抄襲的格調都如此之高,又認真,又努力。
可惜陳彤不是設計出身,哪天蹦出來一個「設計米」,還是挺好玩的。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