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英國諺語
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學會感恩一直都是這個社會亙古不變的主題。雖說滴水之恩,恩人未必需要你湧泉相報,但至少要做到銘記於心。
若是攜恩不報,這樣的人,終究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長久立足;這樣的人,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給予的溫暖和善意,最終會把自己放在孤立無援的局面。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投身慈善事業並不是為了名利雙收,也從來沒有想過讓那些得到恩惠之人對自己感激涕零,他們僅僅是因為自己想要為更多的人解決困難而已。
就像歌手叢飛,在他生前曾經資助了200多名貧困兒童,從未希望他們必須對自己有所回報,但是讓人倍感悽涼的是,叢飛的墓地卻鮮少有人來祭拜,不禁讓人深感人心不古,死後恩情不再。
叢飛,1969年出生於遼寧一個並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原名叫做張崇,可能是受自己唱東北二人轉父親的影響,叢飛從小對於唱歌特別喜歡,也很有天分。
但是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初二輟學之後進入了某銀行擔任出納的職務,可即便已經參加工作,叢飛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音樂的夢想,所以他一直都堅持要去考瀋陽音樂學院。
最後在他的努力之下,叢飛順利的通過了瀋陽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正式成為了一名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在自己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瀋陽音樂學院學習的這四年的時間裡,叢飛在唱歌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和進步,也讓叢飛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所以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決定要去廣州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即便有人阻擋,也不能澆滅他的熱情。
初到廣州的叢飛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信心和希望,但是現實卻給了他殘酷的打壓,來到廣州之後,他的音樂之路並沒有走的多麼順暢。
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導致自己身上的錢花光,為了生活,他吃過人家剩下的盒飯,也睡過橋洞,什麼樣的髒活和累活他都做過。
雖然生活很艱難,可叢飛也沒有放棄過,他急需一場演出的機會,他希望可以上臺表現自己的能力。終於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他得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機會。
這次的演唱其實讓他們賺了不少錢,但是沒想到他的朋友見錢眼開,把這次演出所有的報酬全部捲走了。叢飛再一次回到了窮困潦倒的局面。可叢飛卻沒有怨過這個人,因為對於他來說,演出的報酬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有這樣的演唱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好像生活就是喜歡這樣考驗每一個努力的人,不走入絕境,不給你翻盤的機會。叢飛在經歷了一切的苦難之後,突然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在叢飛感覺看不到前方的曙光之時,一個女孩被他的歌聲吸引,也了解到叢飛的遭遇,她覺得叢飛應該堅持走下去,所以她拿出600元資助叢飛去參加唱歌比賽,就是這樣的一個看似很小的舉動,卻改變了叢飛的一生。陌生人的鼓勵,讓叢飛重拾信心,堅定的走下去。
付出總會有回報,在這次歌唱比賽中,叢飛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也讓他有自己會認識了很多有名氣的歌手,更有幸成為男高音歌唱家郭頌的學生。老天總不會虧待認真生活的人,自此以後,叢飛慢慢有了名氣。
出名之後的叢飛,找上門的商演多了起來,也讓叢飛的手頭寬裕了起來,而走上慈善之路卻是因為1994年的一個契機。
當時,叢飛第一次受邀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行的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義演,看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叢飛深受觸動,他想到了曾經的自己,所以立刻捐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2400元現金。
當了解到這些錢竟可以讓20個貧困學生完成兩年的學業,就是從那一刻起,叢飛決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實際行動去改變更多的窮孩子的命運。就這樣,在這樣的契機之下,叢飛開始自己長達11年的慈善事業之路。
在這11年的時間裡,叢飛失去了很多,但也獲得了很多。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叢飛的義演次數也越來越多,他把所有的義演費用全部都捐給了失學兒童,受災地區,孤寡老人等等,甚至他還加入了「幫困助弱」的「義工」,成為了深圳的首批「義工」。
在這段時間裡,叢飛的第一段婚姻草草結束,當時的妻子來自緬甸,她沒有辦法理解叢飛的這種做法,覺得叢飛這種慈善已經走火入魔,只顧他人,不顧自己。
自己住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不說,甚至還會借錢去做慈善。這個世間總會有一個人理解自己的做法,因為叢飛的善良,吸引了同樣善良的邢丹,婚後邢丹也全力支持叢飛的慈善事業。
據數據統計,叢飛的大多數財產都獻給了慈善事業,累計捐款300多萬元。因為這一行為,政府為叢飛頒發了「深圳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志願者「的稱號。
上天好像並沒有優待這個善良的人,2005年,叢飛被診斷出胃癌晚期,隨著病情的惡化,後期的叢飛根本沒有辦法進食,只能靠輸液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知道自己的日子所剩不多,叢飛想在最後的時間裡面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首先是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其次是表達了自己死後器官捐贈的意願,就這樣,他安排好了自己最後的日子。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叢飛抗擊病魔的最後時刻裡,因為沒有及時將資助的錢款按時到位,竟然還被人打電話質問他為什麼救助金沒有按時到位,還質問是不是後悔資助。
可那個時候的叢飛,連自己的醫藥費都沒有辦法負擔,他的付出不僅沒有換回來感恩,甚至在最後得到的還是埋怨。
2006年,年僅37歲的叢飛因為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他關心的仍舊是那些失學兒童,但這些人卻變成了「白眼狼」。
2011年,叢飛的妻子邢丹遭遇意外事故也離開了人世,他們選擇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但是在他們合葬的墓地中,除了他們夫妻二人的親朋好友之外,沒有人來緬懷他們,甚至是他們曾經資助過的那些人也從來沒有出現過。
這樣的結局,不禁讓人替他們夫妻二人感到不值。但筆者相信,即便知道最後的結果,叢飛也應該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無論你曾經對他多好,當有一天你沒有辦法釋放你的善意之後,換來的可能就是責難和怨懟。
所以當一個人失去了最起碼的感恩之心,他與行屍走肉也就沒有什麼分別。但我仍舊相信,善良最終還是這個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驅散我們心中陰霾的,也永遠都是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