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叢飛:生前資助200多名貧困生,受助者卻都成「白眼狼」

2020-09-20 蘇惠說歷史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英國諺語

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學會感恩一直都是這個社會亙古不變的主題。雖說滴水之恩,恩人未必需要你湧泉相報,但至少要做到銘記於心。

若是攜恩不報,這樣的人,終究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長久立足;這樣的人,不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給予的溫暖和善意,最終會把自己放在孤立無援的局面。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投身慈善事業並不是為了名利雙收,也從來沒有想過讓那些得到恩惠之人對自己感激涕零,他們僅僅是因為自己想要為更多的人解決困難而已。

就像歌手叢飛,在他生前曾經資助了200多名貧困兒童,從未希望他們必須對自己有所回報,但是讓人倍感悽涼的是,叢飛的墓地卻鮮少有人來祭拜,不禁讓人深感人心不古,死後恩情不再。

喜愛唱歌,從未放棄夢想之路

叢飛,1969年出生於遼寧一個並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原名叫做張崇,可能是受自己唱東北二人轉父親的影響,叢飛從小對於唱歌特別喜歡,也很有天分。

但是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初二輟學之後進入了某銀行擔任出納的職務,可即便已經參加工作,叢飛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音樂的夢想,所以他一直都堅持要去考瀋陽音樂學院。

最後在他的努力之下,叢飛順利的通過了瀋陽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正式成為了一名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在自己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瀋陽音樂學院學習的這四年的時間裡,叢飛在唱歌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和進步,也讓叢飛對於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所以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決定要去廣州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即便有人阻擋,也不能澆滅他的熱情。

初到廣州的叢飛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信心和希望,但是現實卻給了他殘酷的打壓,來到廣州之後,他的音樂之路並沒有走的多麼順暢。

因為沒有固定的工作,導致自己身上的錢花光,為了生活,他吃過人家剩下的盒飯,也睡過橋洞,什麼樣的髒活和累活他都做過。

雖然生活很艱難,可叢飛也沒有放棄過,他急需一場演出的機會,他希望可以上臺表現自己的能力。終於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他得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機會。

這次的演唱其實讓他們賺了不少錢,但是沒想到他的朋友見錢眼開,把這次演出所有的報酬全部捲走了。叢飛再一次回到了窮困潦倒的局面。可叢飛卻沒有怨過這個人,因為對於他來說,演出的報酬不是最重要的,能夠有這樣的演唱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好像生活就是喜歡這樣考驗每一個努力的人,不走入絕境,不給你翻盤的機會。叢飛在經歷了一切的苦難之後,突然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追夢成功,毅然走上慈善之路

在叢飛感覺看不到前方的曙光之時,一個女孩被他的歌聲吸引,也了解到叢飛的遭遇,她覺得叢飛應該堅持走下去,所以她拿出600元資助叢飛去參加唱歌比賽,就是這樣的一個看似很小的舉動,卻改變了叢飛的一生。陌生人的鼓勵,讓叢飛重拾信心,堅定的走下去。

付出總會有回報,在這次歌唱比賽中,叢飛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也讓他有自己會認識了很多有名氣的歌手,更有幸成為男高音歌唱家郭頌的學生。老天總不會虧待認真生活的人,自此以後,叢飛慢慢有了名氣。

出名之後的叢飛,找上門的商演多了起來,也讓叢飛的手頭寬裕了起來,而走上慈善之路卻是因為1994年的一個契機。

當時,叢飛第一次受邀參加在四川成都舉行的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義演,看到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叢飛深受觸動,他想到了曾經的自己,所以立刻捐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2400元現金。

當了解到這些錢竟可以讓20個貧困學生完成兩年的學業,就是從那一刻起,叢飛決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實際行動去改變更多的窮孩子的命運。就這樣,在這樣的契機之下,叢飛開始自己長達11年的慈善事業之路。

在這11年的時間裡,叢飛失去了很多,但也獲得了很多。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叢飛的義演次數也越來越多,他把所有的義演費用全部都捐給了失學兒童,受災地區,孤寡老人等等,甚至他還加入了「幫困助弱」的「義工」,成為了深圳的首批「義工」。

在這段時間裡,叢飛的第一段婚姻草草結束,當時的妻子來自緬甸,她沒有辦法理解叢飛的這種做法,覺得叢飛這種慈善已經走火入魔,只顧他人,不顧自己。

自己住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不說,甚至還會借錢去做慈善。這個世間總會有一個人理解自己的做法,因為叢飛的善良,吸引了同樣善良的邢丹,婚後邢丹也全力支持叢飛的慈善事業。

據數據統計,叢飛的大多數財產都獻給了慈善事業,累計捐款300多萬元。因為這一行為,政府為叢飛頒發了「深圳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志願者「的稱號。

一生行善,但臨終卻換來誤解,死後悽涼

上天好像並沒有優待這個善良的人,2005年,叢飛被診斷出胃癌晚期,隨著病情的惡化,後期的叢飛根本沒有辦法進食,只能靠輸液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知道自己的日子所剩不多,叢飛想在最後的時間裡面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首先是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其次是表達了自己死後器官捐贈的意願,就這樣,他安排好了自己最後的日子。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叢飛抗擊病魔的最後時刻裡,因為沒有及時將資助的錢款按時到位,竟然還被人打電話質問他為什麼救助金沒有按時到位,還質問是不是後悔資助。

可那個時候的叢飛,連自己的醫藥費都沒有辦法負擔,他的付出不僅沒有換回來感恩,甚至在最後得到的還是埋怨。

2006年,年僅37歲的叢飛因為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的他關心的仍舊是那些失學兒童,但這些人卻變成了「白眼狼」。

2011年,叢飛的妻子邢丹遭遇意外事故也離開了人世,他們選擇夫妻二人合葬在一起。但是在他們合葬的墓地中,除了他們夫妻二人的親朋好友之外,沒有人來緬懷他們,甚至是他們曾經資助過的那些人也從來沒有出現過。

這樣的結局,不禁讓人替他們夫妻二人感到不值。但筆者相信,即便知道最後的結果,叢飛也應該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小結: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無論你曾經對他多好,當有一天你沒有辦法釋放你的善意之後,換來的可能就是責難和怨懟。

所以當一個人失去了最起碼的感恩之心,他與行屍走肉也就沒有什麼分別。但我仍舊相信,善良最終還是這個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驅散我們心中陰霾的,也永遠都是陽光。

相關焦點

  • 歌手叢飛:做慈善11年資助183人,36歲患胃癌受助人成「白眼狼」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保障的時候,還在幫助這些貧困的孩子們。在2005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舞臺上特別表揚了無私的叢飛。這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大愛無疆的男人——叢飛。本來以為現在終於擺脫了小時候的艱苦生活,但是生活總是比戲劇現實的多,仍是不稱心如意。叢飛在他成為郭頌的弟子時,看周圍的人都非常優秀,頓時有一種"自己的擁有一身才能卻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 叢飛生前資助200多貧困生,逝世後和妻子合葬,卻很少有人來祭拜
    但是,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的靈魂都是高貴的,有人施恩不圖報,以無私的態度和坦蕩的胸襟幫助他人,貢獻社會,哪怕傾其所有也沒有絲毫的後悔,也有人把別人的幫助當成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不僅沒有一點點的感恩意識,甚至忘恩負義,對幫助者惡語相向,前者就好像叢飛,後者就好像那些被叢飛幫助的人。
  • 一生捐款300萬,資助的卻是183個白眼狼,叢飛的一生有多悲情?
    叢飛的名字這些年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生前也不算火。是的叢飛已經得胃病去世了。生前,他捐助了很多貧困生,然而在生命的最後一段,這些受資助者無一前來探望。他一生資助了183個貧困兒童。叢飛說自己病了無法演出,沒有錢了。對方:「你得的什麼病?」叢飛:「胃癌。」對方:「那你什麼時候才能治好病演出掙錢啊?」還有一位受資助者,專門打電話給媒體,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從受捐助名單中撤去。
  • 叢飛和孫儷遭遇白眼狼:人性最大的惡,是恩將仇報
    「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生前,他走南闖北,去各地演出,但與歌手的耀眼光環相比,他更自豪作為一名普通「義工」的身份。作為歌手,他是舞臺上萬眾矚目的焦點;作為義工,他是183個孩子的「父親」。
  • 歌手叢飛:專注公益11年、捐300萬,卻資助了183個白眼狼
    向海清的一系列操作,也是讓孫儷徹底寒了心,決定不再資助任何貧困學生。從孫儷資助向海清這件事也是警醒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教會孩子學會感恩。因為不懂得感恩的人比「狼」還可怕,就算你付出再多,甚至傾其所有,他也不會有反哺之恩。
  • 當年孫儷資助上大學,反咬孫儷一口的向海清,現在怎樣了?
    孫儷的捐助黯淡收場,無獨有偶,歌手叢飛也資助了一群令人失望的白眼狼。叢飛的名字這些年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生前也不算火。是的叢飛已經得胃病去世了。生前,他捐助了很多貧困生,然而在生命的最後一段,這些受資助者無一前來探望。
  • 懷念歌手叢飛:認養37名孤兒,資助183名兒童,短暫一生感動中國
    而且沒事就會跟著唱,大家也都說他唱得好,也讓他勵志要成為一名歌手。但是,學習音樂這件事,對於一個貧困的農村孩子來說,何其艱難?無奈,叢飛只好在初二那年輟學,到了銀行上班,做了一名出納。早早步入社會賺錢的叢飛,此時只有一個目標,考上一個和音樂有關的大學。有夢想就有動力,叢飛一邊辛苦工作一邊自學音樂,每天樂在其中。
  • 叢飛生前資助200多貧困兒童,逝後和妻子合葬,卻鮮有人來看他們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道理。 但是,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有疑問,真的每一個人都會做到知恩圖報嗎?也許,世界上的人心比我們想的要複雜的多。
  • 好人叢飛:36歲患癌後,資助的人全變白眼狼,30歲妻子被砸死
    當善良越來越變成奢侈品的時候,你是否還能記得當年那位叫做叢飛的歌手呢?也許叢飛作為歌手並沒有那麼出名,更加出名的其實是他的人品。他一生義演了400多場,義工服務超過6000小時,捐助貧困兒童183人。叢飛原名張崇,他是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但是貧窮並沒有限制叢飛的天賦和夢想,他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堅持,他想要成為一名歌手。叢飛一直以來都有著清晰的規劃,在初二輟學之後,他選擇去銀行做了一名出納,順便攢錢上了瀋陽音樂學院。
  • 歌手叢飛患癌後,被其資助的學生如何反應?網友:看到了人性之惡
    2005年,「感動中國」的頒獎禮上,一位名叫叢飛的歌手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評委們對歌手叢飛有著這樣的評價: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 歌手叢飛患癌後,被其資助的學生如何反應?網友:看到了人性之惡
    的歌手被評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評委們對歌手叢飛有著這樣的評價:從看到失學兒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顧之前,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沒有絲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貸,他曾經用舞臺構築課堂,用歌聲點亮希望
  • 大家還記得叢飛嗎?資助183名貧困兒童,資助有些學生就是白眼狼,他死後萬人送行,妻子又死於橫禍,好人為什麼沒好報了?
    出生農村的他深知沒有文化的難處,他從1994年開始,義演300多場,義工服務超過6000小時,並且資助了183名山村貧困兒童,認養孤兒37人,捐款金額超過300萬元,那個時候沒有媒體報導,沒有人宣傳,他低調的堅持了十一年。
  • 還有多少人記得歌手叢飛
    還有多少人記得歌手叢飛?那個資助183位貧困兒童,義演300多場 ,捐出300萬家當的叢飛。那個捐助150名殘疾人,認養37名孤兒,義工服務超6000小時的叢飛。那個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卻沒錢治病,因胃癌去世的叢飛。
  • 歌手叢飛:資助183名孩子成為白眼狼,病逝後妻子又遭遇飛石離世
    從1994年捐贈第一筆錢開始,叢飛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捐贈的殘疾人和困難學生超過150人,同時他還認領了37名孤兒。每一次在接到捐贈者的求助電話時候,無論當時的叢飛多麼困難,都會大氣的告訴他們,沒問題,幾天之內錢就匯到。實際上,他已經貧瘠的身無分文,只能沒日沒夜的工作,有太多的人需要他的錢了。
  • 叢飛:蒼天怎不眷善人?生前資助多名兒童,死後鮮少有人探望
    導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未來。在這個熙攘繁雜的社會裡,我們都在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在欲求追尋的路途中,常常得得失失,不過有人計較,有人豁達。不過付出需要代價,有時會善門難開,善門難閉,有一名歌手就曾有過這般的遭遇。
  • 好人叢飛救助183個貧困兒童,離世前無人探望,還催著要資助款
    可生前資助了183名貧困兒童的好人叢飛卻未遇良人,未有餘生。他患病離世前無人探望,甚至還被人催著要資助款。叢飛至今已經逝世14周年,人們卻還記得他令人唏噓嘆惋的一生,更為其家人惋惜。背著183個孩子還能飛得起來嗎?鮮少有人未曾耳聞叢飛的事跡。歌手叢飛,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 叢飛:37歲病逝公益11年,資助者全變白眼狼,五年後妻子亡故
    然而就是這位轟動一時的好心人,卻在37歲正值壯年之際患癌去世,曾經的資助者則全化身白眼狼!其妻子邢丹在丈夫去世五年之後也與飛來橫禍不幸身亡,如此悲慘結局,不由讓人感慨萬分!叢飛熱心慈善並不是錢多人傻圖快樂,而是源於自己年少的一段感人經歷。1969年,叢飛出生於東北一戶貧困家庭,家中共計八口人。
  • 歌手叢飛:公益11年37歲病逝,獲助者全成白眼狼,5年後妻子身亡
    在他人的資助下,他於1992,年終於登上夢寐以求的舞臺,受到眾人的欣賞,因此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在1994年,叢飛拿到自己的第一筆工資後,便毫不猶豫地其全部捐出,希望能夠幫助那些更加困苦的人。自此之後,叢飛做了整整十一年的公益活動。他幾乎將自己所得的資產全部捐給了那些貧困人家。他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人,避免更多的孩子遭逢苦難。
  • 農村歌手叢飛:養183個白眼狼,37歲病死無人照顧,5歲女兒成孤兒
    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懂得道理,但叢飛明明奉獻了自己大半部分積蓄,卻得到的是一群白眼狼,提起叢飛這位歌手的名字,估計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因為他的一生似乎不是奉獻給了舞臺,而是給了慈善事業。
  • 好人叢飛:中年患癌,愛妻身亡,123個白眼狼背後全是人性之惡
    然而,05年5月12日,年僅36歲的叢飛被診斷為胃癌晚期,不過作為著名歌手,他卻拿不出醫藥費。而這要從11年前說起,94年,叢飛參加了一場為失學兒童舉辦的慈善義演。臺下一個個稚嫩的臉龐,讓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當下叢飛把兜裡的2400元全部捐出。經此一事,叢飛下定決心儘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