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學習一個特別的語言!
可是,法文、德文、俄文等語言,和英語和西班牙語「區別不大」——都是由字母組成的拼音文字。
這時,中文的象形文字要素吸引了我,並且周圍的人都不會講。
就學它了!去中國學它!
1972年,中美關係剛剛開始破冰,海峽兩岸局勢仍然緊張。父母聽到兒子赴華的「瘋狂」打算,便拒絕提供資金支持。於是,斯睿德打工攢錢買了一張飛往臺灣的機票,在那裡半工半讀地學起了漢語。漢字每一個構件,都有象形文字的來源。如果你知道一個漢字的本象本意,每一個漢字都是合理的,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覺得這事特別有意思!
不過,很多事情都是「趣味與難度並存」的,漢字就算一個典型。大部分的中國小孩學漢字都是死記硬背,哪怕他們不太了解漢字的象形來源,他們生活在一個說中文的語言環境裡,也能耳濡目染地學好。但是外國人就不行了,一開始不會認也不會說,特別麻煩。我不是一個好學生,我40歲的時候,儘管會說中文,但漢字卻沒認下來幾個。從那時起我才下定決心「死磕」漢字。對於這一外國人初見漢字都會遭遇的「老大難」問題,斯睿德給出了自己的一套攻關方案:從背景入手,從故事做起,順便來他的網站轉轉。我建議,找到漢字的象形來源,慢慢看它的演變,你就會發現漢字的合理性。如果不好找,可以來我的「漢字與詞源」網站看一看,大多都有收錄。當提起漢字和「漢字與詞源」網站的故事,斯睿德來了更多精神,打開了話匣子,因為在它們身上,斯睿德傾注了半生的熱情與心血。漢字固然有趣,但斯睿德的學習體驗並不十分理想:他覺得漢字這門學科似乎有些「矜持」,不太想讓外國研究者去了解它:我當時解漢字的故事,選擇非常少,基本上只能找到中文版的古書《說文解字》,還沒有英譯版,所以外國人學起來特別費勁。而且,同一個漢字,學界會有許多種解讀方法,對錯都有;還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我這個老外經常會被這些搞得雲山霧罩、無所適從。想到一路走來遇到的坎坷,斯睿德動了整合信息的念頭。身為一名物理科學家,斯睿德決定運用自己的理工專長,將海量漢字的字源和演變過程進行數位化處理,把它們導入電腦的資料庫,上傳到網絡。這個構想萌生之後並沒有馬上落實,一直因為其他的事情推遲了下來。直到44歲的一天,突如其來的一件事來襲讓斯睿德意識到:這事兒拖不起了。
44歲的時候,我得了很嚴重的心臟病。每過一個小時我,我都覺得自己大限將至。
做完心臟手術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我只剩24個小時的壽命,我要給我的朋友打電話告別;如果我還剩1年,我要去把《說文解字》電腦化。
於是,斯睿德立即安排項目「上馬」,他僱了一位華裔助手,幫忙把《說文解字》、《金文編》、《甲骨文編》和《六書通》上的所有字源相繼掃描進電腦,從而錄入網站。歷時8年,凝結了各部漢字解析典籍精華的「漢字與詞源網」終於初步落成。科學家獨有的「腦迴路」還帶著一股較真的勁頭,讓斯睿德遠離淺嘗輒止,而始終對他所漢字葆有一種「知其所以然」的激情。我既然學漢字,就使用科學的方法,要找到其內在的邏輯,比如簡體字到繁體字的邏輯,繁體字到篆體字的邏輯。在近10年,我總共分析了15000多個漢字。為了搞清楚字源,我還學習了考古學。未來我要搞清日文漢字和中國漢字之間的邏輯,把它們加入在線資料庫。即便有些漢字的邏輯很複雜,如果你能釐清它們、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這不但能幫你更好地學習漢字,還能讓你全面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於是,他欣然受邀,成為了新航道中國故事研究院學術顧問,在第二屆活動全國總決選大學組,以及全國終選留學生組的評委。
坐在評審席上,看著選手們用英語、漢語講述自己的故事,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斯睿德感觸頗深。記得25年前,我很少看到一個中國人能夠熟練地運用英語表達自我;如今,英語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普及得非常好,這些參加活動的選手,就是典型。他們能用外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觀點,讓觀者借鑑與思考。最後,斯睿德為本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評選出了一個「年度漢字」
如果找一個漢字概括今年活動的話,我覺得是「牛」!
「牛」是好的意思;今年又是牛年;主辦方「新航道」的英文是「New Channel」,辦得這麼好,我們也可以誇它「牛 Channel」!
願在跨文化交流的舞臺上,不光有形態優美、底蘊豐厚的漢字,也有年輕人自信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講出中國的故事;更祝願「漢字叔叔」的漢字研究工作以及生活,越過越「牛」!想看「漢字叔叔」專訪視頻的朋友,接下來請移步次條~CHN Stories 邀您共讀中國故事
一起讓世界更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