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最厲害的侄子劉濞

2021-01-10 葉子寫實

劉邦最厲害的侄子劉濞

發生在西漢景帝年間的「七王之亂」是有名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的發起人是吳王劉濞。這位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

很多人都知道劉邦的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劉季。「伯仲叔季」,在古代常常被用在兄弟的排名上,「伯」就是老大,「仲」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劉邦出身平民,沒什麼文化的村裡人,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經常是用「伯仲叔季」來排名。意思就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劉邦的二哥家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親侄子。要說西漢的開國功臣,雖然多是些出身平民的普通人,卻個個都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說起劉邦的這個哥哥,卻都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西漢建立後,為了鞏固劉氏天下,劉邦把毫無戰功的二哥劉仲,分封到代國(今天的河北省蔚縣),讓他鎮守大漢朝的北部邊疆。代國北部邊境是西漢和匈奴的邊界,因此代國也時常受到匈奴部族的侵擾。匈奴軍隊襲來,這位代王打著打著仗,一看形勢不妙,不去想如何向中央政府求救,自己卻偷偷的逃到長安找劉邦去了。這也是讓劉邦哭笑不得。劉邦家族畢竟人少,也不能把哥哥殺了呀,把他降為合陽侯,侄子被封為沛侯。

淮南王英布反叛,20歲的劉濞跟隨劉邦討伐英布。英布被殺,劉邦的兒子很小,也就把這個侄子分為了吳王,掌管三郡五十三城。

劉邦的這個侄子可不像他父親一樣懦弱無能,他利用銅礦資源盜鑄貨幣,又在南海煮海水為鹽,還招攬了四方的亡命之徒為自己所用。一時之間吳國的財富超過了西漢中央政府。也使得吳王劉濞驕奢淫逸,漠視中央政權的存在,曾經很多年都不來朝見天子,為七王之亂的發生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相關焦點

  • 劉邦侄兒:劉濞的反叛之路
    即使是最根深蒂固的吳國下達了全民參軍的命令,湊出十萬兵力但是距離中央政權的徵兵力度可不是一點半點。保守估計吳國總人口有120-130萬,按吳國徵兵令算吳國可至少多徵發10-15萬人。越王滅吳時,越國人口不過20-30萬人,便可徵發4萬人。這樣子算漢代吳國人口是越國5至6倍而徵發兵力卻不到3倍。甚至於江東名儒衛倌都奔逃洛陽,效力中央。
  • 劉邦封賞憑什麼?軍功?親情?
    有功之臣,大者封王,次者封侯,最不濟的也封了地。重臣的親屬也大小有封。我對天下的功臣可以說沒有什麼可虧欠得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共伐之。許功臣的願,劉邦已經還原了,欠功臣的情,劉邦也還情封賞過了。早在封盧綰為燕王時,劉邦就已經做好了家天下的準備。只是劉邦總覺得還欠一把火。這個時候有一個叫田肯的人懂。
  • 劉邦曾預言此人會反,結果劉濞幾十年後真反了,他為何敢反呢?
    劉邦曾預言劉濞會反《漢書》:「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劉濞是劉仲的兒子,劉仲是劉邦的哥哥,當年劉邦得天下後封劉仲為代王,但是後來匈奴進攻代地,劉仲不能堅守,於是棄國逃到了洛陽,之後又前來歸附劉邦,劉邦念其是自己的哥哥,不忍心處理他,責罰他,於是就將他貶為了合陽侯,而劉仲的兒子劉濞則被封為了沛侯。後來英布造反,劉邦親自率軍前去平定,此時年僅二十歲的劉濞隨同劉邦前往,作戰中極其勇猛,屢立戰功,很快就擊破了英布軍。
  • 【大漢風雲之七國之亂】吳王劉濞
    得出的結論是,造反是這世界上最高危的工作,堪比當前在山西的地下採煤,挑戰巨大,死亡率高。  劉濞何以有這麼大的魄力和膽子?  其實,和不知死活的混小子劉長相比,劉濞造反的本錢相當充足。  劉濞,是劉邦的二哥劉仲的兒子。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劉交是劉邦的四弟,其實是劉邦最小的弟弟,在一眾兄弟當中,劉邦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弟弟了,例如在七年的戰爭的當中,能夠自由出入劉邦臥室的僅有兩人,兩人中的一個就是劉交,由此可見,劉邦對這個小弟弟是非常看重且信任的,否則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放心的交給劉交。在離開沛縣時,劉邦在一眾兄弟當中,只帶走了劉交,就連劉邦自己的親兒子都沒有帶。
  • 《漢武大帝》-劉濞謀反失敗是原生家庭弱勢文化思想的原因
    劉邦的二哥的兒子,是漢文帝的堂兄弟。漢景帝比劉濞小了一輩,所以劉濞對漢景帝是很不屑的,常常稱呼漢景帝為劉啟小兒。 說到吳王劉濞為什麼對於漢景帝不屑,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王位由來。劉濞的父親劉喜是劉邦的哥哥,劉邦年輕的時候整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劉邦的父親就認為劉喜比劉邦能幹,這種思維影響著劉喜。
  • 吳王劉濞,年少建功封王,是什麼導致了他決定在晚年謀反
    吳王劉濞,漢景帝統治期間吳楚七國之亂的發起者。劉濞年少之時也是一員猛將,在吳國更是經營四十多年。漢景帝削藩,劉濞造反,然而漢景帝僅僅用三個月就將叛亂平息,七王皆死。為何吳王不甘心被削藩,非要造反呢。年少封王是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劉邦稱帝後,封劉仲為代王,但是劉仲因為不能抵抗匈奴的攻擊被貶為了合陽侯,而劉濞被封為了沛侯。
  • 劉濞準備充分,兵力又強,還有六國幫忙,為何還會輸給漢景帝
    (吳王劉濞)參與這次叛亂的七個諸侯王中,吳王劉濞的實力是最強的。可謂國富民強,兵多將廣。但是他卻打不贏,為什麼呢?咱們先來看看劉濞有多強大。首先,吳國是大國,且最富饒。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二哥(堂兄)的長子。勇猛而工謀略,善於任用賢才,籠絡人心。漢高祖十一年,劉濞隨劉邦徵討英布,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吳王。其封地包括東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在廣陵。這些地方極其富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前漢書地理志》曾載:「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 六合冶山曾為西漢吳王劉濞鑄錢之所
    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西漢宗室,漢高祖劉邦之侄,代頃王劉仲之子,被封為沛侯。  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漢,此時劉濞正值二十歲,追隨劉邦率兵誅討英布,一舉擊破英布軍隊。那時,吳地會稽人沒有勇猛的首領,劉邦猶豫強悍的會稽人會挑戰皇權,因劉濞性情極為剽悍勇猛,便封劉濞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今揚州市)。
  • 西漢分封諸侯王的配套制度的利弊,劉邦是如何壓制諸侯的?
    導語:漢初,高祖劉邦出於維護自身統治和劉氏江山的需要,大封同姓諸侯王。劉邦的最初想法也許是這樣的,考慮到當時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和交通來對王朝中心地帶以外的地方進行有效管理。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這個政治老流氓深知人性之惡,所以也在另一方面想以某種方式對他的劉氏本家進行一定的束縛。然而,翻看史料,我們就明白了,他的努力最終也沒有產生他所期望的效果。為什麼從一開始就給劉氏諸侯王佩戴的政治戒頭,到了也沒有發揮作用。
  • 七國之亂劉濞失敗的原因
    其實削藩只能算是導火索,真正原因可能還有:其一、漢景帝劉啟在做太子時與吳王劉濞的吳國太子劉賢的一次對弈下棋。棋局上爭勝負,劉啟失手砸死了吳王太子。其二、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無論是的吳地特產銅,還是食鹽,吳王劉濞富甲天下。其三、吳王劉濞擁有雄厚財富,也就有了想法,「誘天下豪傑」,招攬天下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
  • 劉邦最早封的同姓王是劉賈,只可惜他遇上了英布!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曾同功臣們殺白馬歃血為盟,約定「非劉姓不能封王」。我們知道的劉姓王有很多,劉邦的二哥劉仲做過代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做了齊王,劉邦的侄子劉濞做了吳王,還有劉邦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王。可劉姓之中最早封王的,並不是這些人。
  • 劉邦給侄子的稱號,讓嫂嫂被嘲笑千年,嫂嫂到底做了什麼?
    在說起劉邦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發表不一樣的看法,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承認,這個人絕對是一個流氓。在史記裡面,司馬遷就已經把劉邦和流氓、無賴這兩個詞彙放到一起。而且劉邦不僅是一個無賴,他的心狠程度也無人能比!
  • 厲害了,我的漢王劉邦
    劉邦迅雷不及掩耳到鈴兒響叮噹之勢統一三秦,當然也留下了一個尾巴,章邯。章邯是名將,所以劉邦想圍困他,勸降他。畢竟,這哥們兒降過一次項羽,為什麼不能再降一次我劉邦呢?劉邦打敗了章邯,名聲大造。河南王申陽也投降了!鄭昌不服,被劉邦武力徵服,潁川郡也落到了劉邦手裡。轉年三月,魏王魏豹歸順認劉邦為大哥。不過,這種迫於形勢投降的,也隨時會背叛。這一點很快就會證明。後來,司馬卬戰敗也投降了,劉邦置河內郡。
  • 劉邦侄子被封了個帶侮辱性爵位,但老百姓卻尊稱他為「舒王」
    是漢高祖劉邦。劉邦滅掉項羽,做了皇帝之後,那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老劉家的人肯定跟著沾光。劉邦也叫劉季,就是說他是家中的老三,他們一共哥四個。可惜老大劉伯死得早,劉邦做皇帝後,他已經不在人世了。劉邦活著的哥哥弟弟都是王爺,卻只給他死去的大哥一個候,顯得有些厚此薄彼了。此時劉邦的大嫂帶著兒子劉信母子倆過生活。後來劉邦給其他親戚也都授予了各種封號,但倒侄子劉信這裡,他卻給「忘了」,所以劉信一直是平民身份。他大嫂一看,怎麼,把我家給忘了?
  • 劉邦為什麼總能駕馭比他厲害的人?表面上的厲害,並不是最可怕的
    歷史一直很精彩,沒有恆定的規律,始終都是一個成王敗寇的時代,其中項羽劉邦這倆人算得上歷史學家最膩味的兩人,項羽這個人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勇,連李清照也用「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讚揚項羽。但站在項羽對立面的劉邦,在人物性格上一直被人研究,常常被冠以「厚黑學集大成者」,「最有遠見的皇帝」,「什麼陰謀陽謀,統統躲不過劉邦的計謀」,「讀懂了劉邦,就等同於讀懂了人生。」,類似的話,在劉邦這兒可謂是不絕於耳。那麼劉邦身上最為厲害的一點是什麼呢?
  • 劉邦稱帝後為報復大嫂,封侄子一奇葩稱號,連老百姓都覺得很可笑
    漢朝是我國最輝煌的朝代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這個偉大朝代的開創者,則是我們熟知的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劉邦伐秦滅楚,統一天下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年輕時候的他,我們卻知之甚少。其實,秦末時期,還沒有發跡的劉邦與我們印象中的他可是大相逕庭。這時期的劉邦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愛佔便宜的市井小民。
  • 吳王劉濞攜七國集體亂漢,戰略宏大,氣吞山河,最後為何還是輸了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2)漢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率先起兵造反,大軍總計三十餘萬,從吳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出發,雄赳赳氣昂昂,北越長江,西渡淮河,意欲與自彭城出發的楚王劉戊會和西進,並沿途發布檄文於天下諸侯。
  • 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漢七年,劉邦經過趙國,張敖對劉邦百般尊敬,劉邦卻待其十分傲慢。趙國臣子認為主公受到了侮辱,貫高、趙午等人決定在柏縣安排刺客刺殺劉邦。這件事情趙王張敖沒有參與也並不知情。事情敗露後,張敖被認為叛亂押送到長安。貫高帶著一眾賓客扮作家奴到長安,受盡磨難為張敖洗刷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