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侄子被封了個帶侮辱性爵位,但老百姓卻尊稱他為「舒王」
劉邦滅掉項羽,做了皇帝之後,那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老劉家的人肯定跟著沾光。劉邦也叫劉季,就是說他是家中的老三,他們一共哥四個。可惜老大劉伯死得早,劉邦做皇帝後,他已經不在人世了。就追封了一個武哀侯的稱號;給他的二哥劉仲,封為代王;他的弟弟劉交,則被封為楚王。
-
劉邦給侄子的稱號,讓嫂嫂被嘲笑千年,嫂嫂到底做了什麼?
劉邦泗水亭長而劉邦的無賴,從小就已經體現了,當年他的職務是泗水亭長,這一職位並不是很好,其實就是流氓頭子。時間長了,嫂嫂也開始厭煩,只要看到劉邦帶人過來,就直接將所有的盆碗扔的叮噹響。意思是我們家裡已經沒有東西可吃了,你們還不如走!當時劉邦這些兄弟只能告辭,而劉邦覺得非常沒有面子。
-
劉邦年輕時生存全靠吃嫂子,還跟嫂子結仇,給他兒子一個奇葩封號
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劉邦當年靠著張良項羽蕭何起家,開創了漢朝盛世。可惜打下江山之後,卻先把屠刀揮向了韓信,又逼走了張良,讓蕭何隱退。可以說,歷史上對於劉邦的評價是爭議頗多。但是有這麼一件事,足以看出劉邦的一些性格,我們都知道年輕的劉邦是一個市井無賴。整天和一幫酒肉朋友混在一起,遊手好閒。那個時候不種田就沒有飯吃,可是劉邦偏偏什麼都不幹,整日無所事事。
-
劉邦最恨的叛徒,稱帝後為何沒有殺他,反而封他為侯
要知道當時大秦律法是非常嚴苛的,尋常百姓家中除了耕作用的農具外,不允許出現鐵器,更是有著持鐵為兇的法律,劉邦在雍齒每次都吃虧,便想要以此坑雍齒一把,故意與雍齒約架,第2日劉邦讓所有人扔掉手中的傢伙事兒,並且提前通知了蕭何,劉邦與雍齒一見面就打了起來,蕭何恰好趕到,由於劉邦一方手中沒有持械,反觀雍齒人人都帶著傢伙,就這樣劉邦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雍齒被打入了大牢,兩人的梁子也越來越深
-
劉邦究竟有多小氣?僅僅因為一鍋湯,竟賜給親侄兒一個侮辱性封號
文/格瓦拉同志漢高祖劉邦稱帝建國後,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其中,劉邦的二哥劉仲獲封為代王,私生子劉肥獲封為齊王,韓信獲封為楚王,彭越獲封為梁王,功臣蕭何、曹參、張良等人則被封為侯爵。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立下任何的功勞的盧綰,僅僅因為是劉邦的「發小」,也被封為燕王,甚至多次背叛劉邦的將領雍齒,也獲得什邡侯的爵位。由此可見,凡是跟劉邦有關係的人,幾乎都得到冊封。
-
劉邦沛縣起兵兄弟眾多,稱帝後為何單給盧綰封王,兩分鐘讀懂原因
原因有三點:首先,封王需封地,一個諸侯國少則一兩郡,多則三五郡,劉邦沒處弄那麼多的土地!再說,已封的七大諸侯王佔據漢朝半壁江山,劉邦割自己的肉,不捨得,諸侯王的肉又不能割,因為他們肯定不答應。相比之下,封侯就簡單多了。因為列侯享受的是一縣的封邑,再往下的關內侯只有食邑,沒有封地。所以,即便劉邦封了一堆侯,其實最多拿出一兩郡之地就解決了問題。
-
因為一鍋肉湯,劉邦就做了皇帝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凡是跟自己沾點親帶點故的都封王封侯,卻唯獨遲遲不願給自己的親侄子、他大哥劉伯的兒子劉信任何封賞,在他父親劉煓多次追問之下,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劉信封了侯,封號更是稀奇古怪,叫做「羹頡侯」。「羹頡」也就是「刮飯鍋響以示羹盡的意思。
-
劉邦榮登帝位,宗族之人跟著榮貴
劉邦做了皇帝,有肉吃,他的宗族之人自然也跟著有好處,而能得到受封。比如他的哥哥、侄子都得到封賞,就連劉邦所厭惡的大嫂之子劉信也都封了。雖然封的封號不好聽,但好歹是個侯。劉信被封侯,還有一個小插曲。劉邦為帝後,他大封功臣和家人。
-
劉邦最厲害的侄子劉濞
劉邦最厲害的侄子劉濞發生在西漢景帝年間的「七王之亂」是有名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的發起人是吳王劉濞。這位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很多人都知道劉邦的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劉季。劉邦出身平民,沒什麼文化的村裡人,父母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經常是用「伯仲叔季」來排名。意思就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吳王劉濞,是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劉邦的二哥家的兒子,也就是他的親侄子。要說西漢的開國功臣,雖然多是些出身平民的普通人,卻個個都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說起劉邦的這個哥哥,卻都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
劉邦封賞憑什麼?軍功?親情?
劉邦封過七個異姓諸侯王,又封賞二十九個侯後。劉邦便在平黥布叛亂後,發布了一封著名詔書。大意是:我稱帝已經十二年了,曾經與天下豪傑共同打下了天下,現在則共享天下。有功之臣,大者封王,次者封侯,最不濟的也封了地。重臣的親屬也大小有封。我對天下的功臣可以說沒有什麼可虧欠得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共伐之。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前言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劉邦封王不僅要考慮之前的功勞,也需要考慮當下和未來,漢朝建立之後,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守護住國家,這跟之前的整天作戰是不一樣的,所以劉邦必須控制所有權力,或者將天下異姓換成同姓,這是劉邦治理天下的一個原則。不過劉邦這種想法有利有弊,很難用一句話說清,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劉邦無論做什麼,都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鞏固漢朝統一團結。
-
劉邦稱帝後,大勢剪除異姓王,張敖為什麼能倖免
張敖的父親是張耳,陳勝吳廣起義後,他隨父親參加了起義。後來起義軍內部發生矛盾,張耳就投奔了劉邦,不久劉邦就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稱帝後,張耳去世,張敖承襲了趙王的爵位。我們知道西漢建立不久,劉邦就開始弒殺異姓王和功臣,但是張敖卻沒有被殺,他是怎樣躲過一劫的呢?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
劉邦的「鐵哥們」盧綰:深得信任被破格封王,為何他還會叛漢投敵
劉邦稱帝後封賞功臣,他是功臣中封侯最為顯赫者,為長安侯,能以長安為封號者,歷史上也就霸王項羽和盧綰兩人而已,而後更是被劉邦破格提拔為燕王,可謂是集萬千恩寵於一體,盧婉這個人論能力不能說沒有
-
劉邦的嫂子
我挺喜愛劉邦的大嫂,有風韻,有人間氣息,有人性溫度與熱度(包括她潛忍後也發飆),她或沒負責貌美如花,她負責了算錢養家。不容易,真不容易。劉邦四兄弟,老大叫劉伯,他是老三。家裡兄弟多的,多半是老大挺憨,老二挺狡,老三挺浪。小三子常是浪蕩子。比如劉邦,便是牛鬼蛇神。劉邦是蛇神,說是赤練子,這個神話是後來有人給編的,他先前是牛鬼,卻是實打實的。
-
劉備稱帝之後 他為什麼不給自己的兄弟封王
所以從時間上來看,劉備稱帝的時候已經不存在給這兩個兄弟封王的可能性。 劉備稱帝的時間為章武元年(221年),而關羽則在前一年就已經在荊州被殺,那個時候劉備根本就還沒有稱帝。也同樣是在這一年,曹丕取代漢獻帝正式建立魏國,劉備見漢獻帝已經被取代,認為時機已到,於是次年就跟著在成都稱帝了。 有的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劉備不把漢獻帝接到成都來呢?
-
嬴政和劉邦差不多同齡,嬴政做人質、做傀儡的時,劉邦在幹什麼?
劉邦和盧綰兩個人從小一起玩到大,劉邦從小就調皮搗蛋,闖禍的時候就把責任推給盧綰,盧綰就一個人把責任扛了下來,不僅是劉邦的小跟班還是背鍋俠。他們兩個人還一起上了學堂,劉邦打小就不愛讀書,天天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盧綰倒是一個好學生,成績一直都不錯,說不定經常替劉邦做作業。當劉邦還在學校裡邊兒瞎混的時候,秦王嬴政已經回到了鹹陽,並很快成為太子。
-
劉邦朱元璋稱帝後殺功臣 為何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不過,臧荼的燕王是項羽所封。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沒找過茬,但也沒出過力。所以被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接著是楚王韓信,在劉邦稱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樣是企圖謀反。5年後,劉邦夫人呂皇后對被軟禁多年的韓信仍不放心,又用計將他處死於長安宮中,並且誅連三族。
-
劉邦稱帝,功臣都被除掉,蕭何獨留,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今中外無一例處。中華歷史淵遠流長,能夠衝破階級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坐上平皇皇帝的恐怕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劉邦。這兩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百姓,卻最終依靠謀士輔助和自己驚人的智謀與各種機緣巧合,做到了萬人之上,與天同齊的皇帝寶座之上。
-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於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漢戰爭中投降了劉邦,垓下之戰前後,劉邦為了拉攏諸侯,共同攻擊項羽,封英布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燕王,韓信滅趙後,歸順了韓信,投降了劉邦,劉邦仍然封臧荼為燕王,燕地本來就地處偏遠,山高皇帝遠,劉邦根本就沒有打過燕地,臧荼投降後就一直是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