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文史】為何斟酌稱「推敲」?為何「風」字配先賢?

2021-01-18 騰訊網

明 張路〈騎驢圖〉。

唐朝時期,詩人賈島騎驢而行,忽然想到了一句詩,為了確定一個字,重複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引發了怎樣的趣聞?範仲淹寫了一篇記文,歌頌東漢先賢,友人為他改了哪個字?一字之師的故事,談談古人在文辭翰海中各留風採,各有千秋。

唐朝時,有一年賈島(779年—843年)騎著毛驢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在驢背上,他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用「敲」字,代替「推」字,坐在驢背上反覆斟酌,一會兒作出「推」字的手勢,一會兒又作「敲」字的手勢。不知不覺行走了半晌,凡是看到他奇怪動作的人都很訝異。但賈島沉浸在思考中,絲毫沒有注意到外界的眼光。

「推敲」的來歷

當時韓愈(768年—824年)代理京城地方長官,這天剛好帶著車馬出巡。賈島騎著毛驢,不知不覺就走進了韓愈的儀仗隊中。他絲毫沒有察覺,仍在做著「推、敲」的手勢。儀仗隊的士兵呵斥他,並把他推下了毛驢,帶到韓愈面前。這時,賈島才醒悟過來。

韓愈還沒來得及責問,賈島就致歉說:「我偶然想到一句詩,吟詠了很久,但有一個字還沒有確定。我神遊詩府,無意中衝撞了大官的車駕。」說著,他向韓愈請教,「推、敲」二字用哪一個比較好?韓愈坐在馬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比較好。」於是,他們二人並排騎著驢和馬,一路有說有笑地回到署衙。

韓愈、賈島二人從此結為好友,共同談論作詩之道一連數日都不會感到厭倦。由此,二人成了布衣之交。據說韓愈曾贈予他二十八個字詩,詩文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閒。天恐文章聲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從此賈島名揚天下。

改「德」為「風」 詠先賢

北宋時期,範仲淹(989年—1052年)貶居桐廬時,在釣臺修建了嚴光先生的祠堂,並親自做了一篇記文,頌揚東漢嚴光(字子陵)和漢光武帝(公元前5年—57年)之間的情義。

嚴光和光武帝劉秀是故交朋友,彼此在道義上互相推崇。劉秀建立東漢後,他禮待賢士,召請嚴光來到京師洛陽,想要任命他為諫議大夫。然而嚴光不肯接受,謝絕了光武帝的美意,歸隱於富春山。

清 任伯年繪《嚴子陵像》。

範仲淹於記文結尾處,寫了一句:「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成文後,拿給友人李泰伯閱讀。李泰伯反覆閱讀,對其稱讚不已。他說:「您的文章一出,必會名揚天下。只是,我覺得有一個字需要改一下,會更好。」

範仲淹一聽很驚訝,拱手行禮,向友人請教改哪一個字?李泰伯說:「文章說到山巒江水,用義很大,用詞很深。用『德』字來修飾,似乎顯得很侷促。如果換成『風』字怎麼樣?」範仲淹欣然同意了。於是將結尾改為:「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毛詩正義》認為「風也,教也」,風有教化的意思。凡是清風吹拂之處,萬物都會受到它的影響。由此引伸出「風教」一詞,「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教鼓動萬事萬物,猶如清風吹拂花草一般。

範仲淹稱頌嚴光品行超逸高潔,能使貪婪的人變得廉潔,能使膽怯的人變得勇敢,對民風教化起到很大的作用。李泰伯將「德」改為「風」,契合嚴光的美德能夠風教天下,代代相傳。

參考資料:

《容齋五筆》卷五

《鑑戒錄·賈忤旨》卷八

《毛詩正義》卷一/卷十五

相關焦點

  • 賈平凹題詞寫錯字被諷,莫言寫錯字後網友卻不太計較,這是為何?
    文化名人題詞時寫錯字這件事,到底該不該原諒?這是一個挺有爭議的問題。有的名人寫錯字,大家認為是故意寫錯的,所以掛了很久也沒人找麻煩。比如西安碑林中的一塊牌匾上,題寫的「碑林」二字,這個「碑」字上少了一撇,但就這樣一直掛著也沒人改過來。
  • 王安石一個字可以推敲十幾遍,但「推敲」一詞的發明者卻另有其人
    好詩經得起推敲。不過這推敲一詞分開來看只是兩個動作,為何放在一起具有了品味、琢磨之意?這就要歸功於賈島和韓愈了。詩人賈島夜訪友人,而友人外出不在家。但夜色靜謐、山谷幽邃,賈島便詩興大發,作詩一首。然而在歸途中,他一直低頭思考一個字,騎著自己的小毛驢晃晃悠悠地走在主幹道上。不料,衝撞了韓愈的車隊。車隊侍從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韓愈詢問他低頭走路的原因。賈島答道:「我在琢磨,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比較好。」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自是惜才愛詩之人,想了片刻說「敲字更好。」到底是「推」好還是「敲」好,自古以來是有爭議的。
  • 趙云為何字子龍?諸葛亮、曹操、孫權、張飛為何字···
    關於趙雲是哪的,史書自有定論,不做討論,本文主要介紹下三國著名人物的表字來源,如趙云為何字子龍,諸葛亮為何字孔明,曹操為何字孟德,孫權為何字仲謀,張飛、關羽為何字······介紹人物的「字」之前,先解釋一下為何會有「字」。中國古代是一個禮儀社會,根據《禮記·檀弓》上說,人在成年後,便不再直呼其名,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 「推敲」背後的心思
    上文提到的「敲」,有一競爭對手叫「推」,光是「推敲」二字,賈島就糾結了很久,堪稱現代糾結患者的祖師爺之一。後來,賈島遇到詩名和官名都口碑皆好的韓愈。韓愈推薦了「敲」字,說「敲」更符合文人的修養,更帶了點音律,打破了空間靜謐感。由此才有「僧敲月下門」。
  • 推敲得妙趣
    的詩句,其中的「敲」字頗有一番來意。據說是賈島在韓愈的幫助下,從「推」「敲」二字中,推敲來推敲去的苦苦斟酌中得來的,可謂來之不易呀!也因此成就了漢語中飽含行吟之苦的代名詞,同時賈島也因此贏得了滿含羨慕和讚譽的「苦吟詩人」。
  • 如何看待南粵先賢館中的韓愈、包拯、蘇軾、周敦頤等歷史名人?
    位於廣州的南粵先賢館首批「入駐」的先賢共有56位,其中有11位非廣東籍名人入選,為何他們可以入選?3、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生曾兩次被貶到廣東,分別任連州陽山縣令和潮州刺史,雖然合計任期才兩年多,但他關心民生疾苦、興學育才、移風易俗,對嶺南文教影響深遠,潮州山水甚至為之易名。
  • 桑梓、社稷、鴻雁為何各有所指?趣談漢語的指代現象
    桑梓、社稷、鴻雁為何各有所指?趣談漢語的指代現象01在古代,人們常用「桑樹」「梓樹」來指代故鄉。但其實,大自然的林木多不勝數,為何單獨用桑樹和梓樹來指代家鄉故土呢?這還得從古代的社會經濟結構開始說起。我國古代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那時推崇的是男耕女織。男子耕種負責種田,女子紡織負責紡織。
  • 歷來君主都自稱寡人,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意思是君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天下交給有德之人掌管。如果失德,君王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故他們就謙稱自己是「寡人」。然而,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棄用「寡人」,改稱「朕」,這是為何?「朕」,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中。先秦時期,「朕」是「我」的一種說法。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自稱「朕」。
  • 閒話南粵先賢 | 韓愈的驅鱷秀
    我們閒話南粵五十六先賢,還要講明朝的海瑞。海瑞給嘉靖皇帝上的那篇「天下第一罵疏」引發的後果也是如此,只不過海瑞沒有韓愈這麼幸運,只是被貶了事。是,要不是嘉靖駕崩,海大人真的「要把牢底坐穿」了。我們且說幸運兒韓愈。韓愈不愧為百代文宗。無論啥文體,到他手裡都能寫得「驚天地,泣鬼神」。這不,剛到被貶地潮陽,他就按例給皇帝上了一封「謝表」。
  • 文史知識 | 閻步克:阮鹹何曾與豬同飲
    這事見於如下二書: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閒共集,不復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世說新語·任誕》)諸阮皆飲酒,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酌,以大盆盛酒,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時有群豕來飲其酒,鹹直接去其上,便共飲之。(《晉書·阮鹹傳》)宋人何希之有句:「阮子與豬同酒樽。」
  • 賈島短短20字寫透俠客「亮劍」精神,最後兩句更是豪氣沖天
    在中國詩壇,有一個著名的「推敲」典故。這個典故來源於唐代詩人賈島,有一次他在拜訪友人時寫下「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句,後又覺得句中的「推」字應換為「敲」字,他苦苦糾結,沉迷其間,竟闖入唐代官員韓愈的儀仗隊中。
  • 《蘇州史紀》熱播 文史紀錄片緣何"圈粉"無數
    資料照片   雞年春節期間,28集大型文史紀錄片《蘇州史紀》在蘇州新聞綜合頻道熱播,平均收視率在同時段同類型節目中名列第一,甚至超過了一些大型綜藝晚會和影視劇的收視率;在新媒體平臺上,該片累計觀看量近兩百萬人次。這部歷時4年打造成的文史紀錄片,為何能「圈粉」無數,引來一片叫好聲?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學字沒了寶蓋頭,為何這樣寫,寓意是什麼?
    大學牌匾竟然是錯別字,書寫的人還是魯迅,為何還能矗立在門口如此多年,其中有什麼隱秘和寓意呢?當年我去過福建工作兩年,經常回去廈門開會,閒下來會去廈門大學等地方走走,發現廈門大學的學字,確實如人所說,少了一個寶蓋頭,當時也很奇怪,為何一個錯別字還能矗立在這所知名的高校門口,不過也沒太追究,後來才在和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聊天中才知道一二。
  • 閒話ABS第三季:同樣是Auto,為何ABS後你比我優秀?
    閒話ABS的新粉老粉們,經過小編加班加點、挑燈夜戰的不懈努力,「閒話ABS」第三季終於拉開了序幕,快來看看愛說閒話的朝陽ABSer們這一季又聊了哪些技術細節吧
  • 慈禧為何稱『老佛爺』
    滿字,取滿住第一字,洲字取建州第二字,州旁加水成洲字」。則「滿洲」原來是作「滿住」的,而「滿住」是「文殊」的音轉,所以「滿洲」原是一個菩薩的佛號。 就史書記載看,「滿洲」一詞有多種寫法,或作滿珠、滿住、滿柱,也有作曼珠(曼珠師利)或曼殊(曼殊室利)的,如陳康祺《曼珠即滿洲之轉音》說:「西藏每歲獻丹書,稱上為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譯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
  • 閒話「老鬼」
    你自己數數,上海閒話裡,有多少帶鬼字的俗語,有人開玩笑說過,十八層地獄,要有多少各式各樣的鬼,上海人的俗語中,估計就有多少鬼話。上海灘最出名的一隻鬼,叫「老鬼」。上海話裡,「鬼」和「舉」是一個音,因此,對於「老鬼」的寫法和出典,很多人認同」廣東妓女」一說,就是因為清朝袁枚的《隨園詩話》裡有一句,「廣東稱妓為,老舉」。「舉」字,乃是「沒收其財貨」的意思,因此,「老舉」就是形容,「手段老到地沒收他人財貨者」。
  • 端午佳節思先賢——《遙祭三閭大夫》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現將四川省巴中市許氏宗親聯誼會會長許際慶在2015年懷念屈原而作的祭文發表,以饗宗親和網友。
  •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丨壹讀精選
    「太君說了……」這是1990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央視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中的臺詞。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
  • 這位文史哲藝俱通的「上海社科大師」,當年為何讓學生入門先讀《說...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別號明兩、滌如、欣欣老人等,生於天津,浙江嘉興人。師從沈曾植學詩書,師承唐文治學經文,從梁啓超學史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到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2018年入選首批「上海社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