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牌匾竟然是錯別字,書寫的人還是魯迅,為何還能矗立在門口如此多年,其中有什麼隱秘和寓意呢?
福建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他的綠色覆蓋率為50%以上,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地方,而閩南最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而廈門除了是福建的經濟中心,還是文化教育中心,這裡有全國知名的高校廈門大學。
當年我去過福建工作兩年,經常回去廈門開會,閒下來會去廈門大學等地方走走,發現廈門大學的學字,確實如人所說,少了一個寶蓋頭,
當時也很奇怪,為何一個錯別字還能矗立在這所知名的高校門口,不過也沒太追究,後來才在和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聊天中才知道一二。
廈門大學題字,學字沒了寶蓋頭,如換其他人肯定會當成錯別字看待,可出自一代大儒魯迅之手,則別有一番深意。
這位老師告訴我,其實大家不要誤會,這字不是魯迅先生寫的,是當時用一種書法的形式,叫集合筆畫的方法構成的,這種做法古代叫做「集字」,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還有一些王羲之的草書,就是集字的用法,因為古代文人墨客,對於書法是非常熱愛的,對於名家的字體,都多有收集,特別是《千字文》的故事,就是集字最好的詮釋,如果不是集字的原因,中華民族可能會錯過千字文這份民族文化魁寶。
那麼為何廈門大學要選魯迅的字來做們門匾呢,其實書法家不可以嗎?
這裡就牽扯上魯迅和廈門大學前身的故事,1926年,魯迅無奈離開北平,同年7月,魯迅廈門大學林語堂的邀請。魯迅成為了在廈門大學講師,主要教的是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課,
他的課,很受廈門大學學生和教員歡迎,甚至一些校外的記者、編輯也聞風而至,面十分壯觀。
魯迅雖然講的是中國小說史課,可是他的講課,特別有內容,他講到某時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時候,善於引證適當的、豐富的資料來詳盡地加以分析,雄辯地加以批判,說明什麼應當吸取,什麼應當摒棄,後來許多的學生們把魯迅看成引路的導師,這讓廈門的師生和魯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歷史。
所以,當廈門大學需要牌匾的時候,當時的許多師生就提議用了魯迅的集字作為牌匾,因為那個時候,魯迅已經故去了十多年了。
可是既然是集字,為何少了一個寶蓋頭呢?
對於這學字,大家都有好幾種說法,但是更多的結論是放在草書上來看,學字沒寶蓋頭,是草書一種寫法,確實也很正常,
可是除了草書以外,個人覺得集字的人也有其用意,因為堂堂東南第一學府,怎麼可以被人說牌匾有錯別字呢,而文人總喜歡帶一點自己的深意在裡面,喜歡藏起來,希望大家能夠想到。
個人思考其中有三,
第一種:寓意以至上,沒了寶蓋頭得學字,學習沒有了定,那麼就算每天都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努力,寓意學習沒有到頭,沒有限制,
第二種:學習不要考慮錢,寶蓋頭寓意與錢有關係,但是學府就算學習知識的地方,學成報效祖國的所在,要遠離銅臭,學府才得以學而致用。
第三種:學字只有子和三點水,代表寓意學子,對於如海量的知識面前,要謙虛,因為學無止境,千萬不要掉錢眼裡去了。
可以說這個學字,在那個時候,好像已經考慮到現在的情況,現在我們縱觀許多高校,那些能夠對應得上這個學字,特別沒有寶蓋頭這一點。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想法而已,如果大家有更多更好的見解,可以在評論區去說說,謝謝大家順手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