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達回歸北京人藝執導母親譯作《陽光下的葡萄乾》9月上演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8月13日,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舉行媒體見面會,已多年未在北京人藝導戲的英達攜劇中主要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等亮相見面會現場,並為大家表演了戲中片段。據悉,《陽光下的葡萄乾》將於9月1日起,一直演出至9月15日。
-
英達回歸北京人藝執導母親譯作《陽光下的葡萄乾》
英達回歸北京人藝執導母親譯作《陽光下的葡萄乾》 富田 攝無論舞臺還是屏幕,暌違已久的英達13日重回媒體面前。這位被稱作「中國情景喜劇之父」的著名導演,此番執導北京人藝年度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關於情景喜劇和話劇以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一舉成為中國情景喜劇第一人的英達對於喜劇的打造一直令人充滿期待,從當日主創展示的片段來看,《陽光下的葡萄乾》雖然是一部現實主義味道十足的拷問人心的作品,但英達仍展現出自己獨有的解讀方式,發掘了其深刻的幽默內核。「英達導一部戲,最後沒讓觀眾笑,那就證明沒排好。」英達自己笑言。
-
英達執導母親譯作,北京人藝年度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將上演
與觀眾久違的戲劇正陸續重回舞臺。不久前北京人藝恢復了中斷數月的演出,繼《洋麻將》這一經典開場過後,首都劇場又將迎來人藝今年的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經過大半年的籌備,這部由英達導演、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等演員主演的戲劇將於9月1日登上舞臺。
-
《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英達再度回歸人藝舞臺執導話劇
攝影:李春光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 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今天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這樣一部對觀眾來說頗具新鮮感的外國戲會如何呈現在大家熟知的舞臺上,導演英達和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主創在首演當天給了觀眾一個驚喜的答案。《陽光下的葡萄乾》是非裔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的名作,於1959年在百老匯上演即大獲成功。
-
英達回歸劇院 執導人藝今年首部新劇
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終迎首演。這部《陽光下的葡萄乾》跨年排練,幾次因疫情中斷,又幾次起範兒,其間經歷換演員、首演時間不確定等諸多磨難,於9月1日晚終於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在退休之年回歸劇院導戲的英達,將這部與自己有著頗多淵源的作品以純現實主義寫實手法搬上舞臺,芝加哥非裔美國貧民一家的生活氣息躍然眼前。一筆大額保險金的到來為這個家庭帶來的衝撞與隔閡,最終定格在男主人選擇尊嚴的人性制高點。
-
英達重返人藝舞臺: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告慰母親吳世良
導演英達在媒體見面會現場退休之年導新戲,「沒讓觀眾笑,那就證明沒排好」「《陽光下的葡萄乾》寫的雖然是一個黑人家庭,問世70年來長演不衰。雖然《陽光下的葡萄乾》是一部現實主義味道十足的拷問人心的作品,但英達有著自己獨有的解讀方式以發掘其深刻的幽默內核,「我們一說喜劇,多數人想到莫裡哀式的鬧劇,其實不然。我作為一名喜劇導演得天獨厚,就是裡面臺詞你來我往,我能看出包袱來,她前面埋一筆,怎麼搭擱一下,到這得抖響。」要把不是喜劇的戲排成喜劇,英達自言:「最後沒讓觀眾笑,那就證明沒排好。」
-
北京人藝今年首部新戲1日晚首演,英達「捧出」《陽光下的葡萄乾》
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終迎首演,這部《陽光下的葡萄乾》跨年排練,幾次因疫情中斷,又幾次起範兒,其間經歷換演員、首演時間不確定等諸多磨難,9月1日晚終於帶著種族尊嚴、理想主義的百老匯氣質,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
-
北京人藝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將於9月1日登首都劇場
人民網-文化頻道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在經過了大半年的籌備後,北京人藝年度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將於9月1日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與觀眾見面。李春光 攝人藝的每一部新戲推出都備受矚目,而這次除了劇目本身,觀眾們更是將目光聚集到了主創身上,尤其是回歸人藝舞臺的導演英達。此番用一部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來回歸舞臺,不僅是英達對人藝舞臺的致敬,也是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北京人藝演員、翻譯家,自己的母親吳世良的紀念。
-
英達執導新劇首登人藝舞臺《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李春光 攝《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李春光 攝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9月1日晚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此番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對於被稱作「中國情景喜劇之父」的著名導演英達而言,不只既是對人藝舞臺的致敬,也是對這部作品的翻譯者——北京人藝演員、翻譯家,自己的母親吳世良的紀念。
-
北京人藝今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即將上映 記者專訪導演英達
央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演出市場的逐漸恢復,北京人藝今年的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即將在9月1日與觀眾見面。這部劇是由觀眾非常熟悉的導演英達執導,由非裔美國作家洛琳·漢斯伯裡創作。
-
英達回人藝導話劇與故去父母「相聚」
一向以喜劇見長的英達,退休之年再度回歸北京人藝舞臺執導話劇,加之又是其母的譯作,可謂形成兩代人藝人對於同一部作品的追求和表達。《陽光下的葡萄乾》劇照。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2.手稿字跡翻譯手稿初現時,當時英達身邊很多友人提醒他對其真實性需持謹慎態度,以防受騙。
-
英達「曬」的「葡萄乾」擺上人藝舞臺
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9月1日晚在首都劇場首演,而在前一天彩排場演出前,終於將母親遺作搬上舞臺的導演英達已顯得格外脆弱,說這話的時候眼圈已經紅了。之後,英達的母親——北京人藝演員、翻譯家吳世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將這部作品翻譯成中文。因為種種原因,經歷各種曲折,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才得以搬上舞臺,英達心中的感慨也可想而知。該劇描寫了當代芝加哥,一家非裔美國貧民在老父親去世後,母親得到了一筆10萬美元的大額保險金。
-
鑑戲報告 | 英達為北京人藝導了一部美國非裔版「我愛我家」?
導演,為北京人藝導演了今年的首部新戲,讓久違劇場的觀眾非常期待。雖然是一部大多數中國觀眾並不熟悉的外國戲,但英達導演獨特的「英氏喜劇風格」,使舞臺上的一切都那麼親切和自然,如同發生在北京人自己身邊的故事。北京人藝青年一代演員,也在這部劇中挑起大梁,展示了他們的成長與才能。不過,這部時長三個小時的作品,部分內容略有冗長之感。希望在經過正式演出的舞臺錘鍊和精心打磨之後,能夠呈現出更為完美的面貌。
-
英達回人藝導話劇與故去父母「相聚」|加戲
9月1日晚,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原創新戲——由英達執導,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人藝演員出演的話劇《陽光下的葡萄乾》在首都劇場首演。這部百老匯經典劇目其實對英達導演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
英達執導人藝新戲首演 《陽光下的葡萄乾》 跨越時代國界反映現實
中國網北京9月2日訊 9月1日,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如何將一部頗具新鮮感的外國戲呈現在大家熟知的人藝舞臺上?導演英達和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主創在首演當天給了觀眾帶來了驚喜。
-
27年前,英達如願擺脫宋丹丹,與梁歡成婚,卻發現被「騙」了
下面要說的便是宋丹丹的前夫大學畢業後,還獲得了「科學理學學士」學位,出色的英達還去往了美國密蘇裡大學學習戲劇,並獲「導/表演高級文藝碩士」學位。之後在國內便結識了小有名氣的宋丹丹,二人是在排演新戲《縱火犯》的時候相識,一來二去下便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
英達將母親50餘年前譯作搬上舞臺 籌備過程一波三折
2020年,英達回歸北京人藝舞臺,執導母親吳世良翻譯的《陽光下的葡萄乾》。他說,這部戲相當於《推銷員之死》的續集,講的是家人拿到賠償金會怎麼用,更富有戲劇性。得知消息後,英達幾經周折託朋友買下了這部手稿。拿到手稿後,英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交給出版社再次印刷,隨後決定排成話劇。英達形容,整個過程很戲劇性,「一點不誇張,上午去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下午我們劇院院長就問我劇院上不上,那它必須上」。不只是對人藝舞臺的致敬,也是對自己母親的紀念。英達透露,雖然這部劇作是母親在1963年翻譯的,但他並沒有做什麼改動,只有某些詞彙做了調整。
-
陳佩斯+英達+郭德綱:三人三笑 三種「笑道」
在他和觀眾之間,是存在著戲劇理論中的那堵牆的。而牆的存在,使觀眾與舞臺之間形成距離,讓觀眾欣賞時理性與感性交織。陳佩斯的喜劇是傳統的文人創作方式。如果只看小品尚不能完全理解陳佩斯的喜劇,那麼回顧他參與的《夕照街》《父與子》《二子開店》《傻冒經理》《京都球俠》等電影,特別是其代表作「二子系列」,就會發現陳佩斯的喜劇主要呈現的是變化的時代與社會底層小人物命運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
央視綜藝《金牌喜劇班》開錄,陳佩斯、英達、郭德綱亮相導師席
時隔22年再度回歸央視舞臺,沒有參加過任何選秀綜藝的陳佩斯坦言,「感覺有點陌生」,但他很期待在這個舞臺上看到更多的喜劇人才,也希望這檔喜劇傳承類節目能與此前的喜劇選秀節目不一樣。節目現場,針對舞臺上學員的表演作品,坐鎮導師席的陳佩斯點評犀利、一針見血。英達現場評價:「我和郭德綱只是老師,陳佩斯是大師。」根據節目賽制,導師席桌面設置有錄取、推薦、落榜三個選項,導師要根據學員的表現,決定其是否直接被錄取或落榜淘汰。
-
陳佩斯22年後回歸央視舞臺「有點陌生」
作為國內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金牌喜劇班》引入師徒模式,陳佩斯、英達、郭德綱齊聚導師席,發起同臺競技。同時,節目也將邀請專業喜劇編劇、導演,助力學員的舞臺表演,打磨每一位喜劇人心目中的喜劇佳作。對於喜劇人才的選拔標準,「潛質」也成為三位導師一致的選才標準。陳佩斯、英達、郭德綱均表示,將什麼樣的學員招入自己的喜劇班沒有標準,只要有喜劇的潛質,就希望去挖掘,哪怕不完美,但必須有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