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9月2日訊 9月1日,北京人藝2020年首部新戲《陽光下的葡萄乾》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
如何將一部頗具新鮮感的外國戲呈現在大家熟知的人藝舞臺上?導演英達和演員王茜華、金漢、徐菁遙、徐岑子、張福元、王寧、陳紅旭、阿楠、王堃等主創在首演當天給了觀眾帶來了驚喜。
英達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攝影:李春光)
《陽光下的葡萄乾》是非裔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的名作,於1959年在百老匯上演即大獲成功。之後,英達的母親——北京人藝演員、翻譯家吳世良將作品翻譯成中文。如今,這部作品登上人藝的舞臺,可謂是兩代人藝人對於一部作品的追求和表達。
該劇描寫了當代芝加哥,一家非裔美國貧民在老父親去世後,母親得到了一筆大額保險金。這筆能讓生活出現轉機的巨款,讓家裡的每個人都產生了不同的期待,衝突、矛盾由此產生……「這部戲在講人與人之間、人與錢之間、人與理想現實之間的關係。」導演英達表示,雖然是一部半個多世紀前的外國作品,但其表達的內容卻有著現實意義。
英達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攝影:李春光)
一向以喜劇見長的英達,再度回歸人藝舞臺執導話劇,他對於喜劇的理解和把握,讓他充分挖掘了本劇中的喜劇元素,也讓觀眾對於這部戲的喜劇性充滿期待,「其實這不是一部喜劇,可以說是悲喜劇。但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在哪些地方是為了喜劇性而寫,我把這些都挖掘出來,沒有讓這些喜劇的瞬間浪費。」一會兒讓觀眾笑,一會兒讓觀眾哭,甚至在笑與哭之間無縫銜接,在導演英達看來,這部戲的大悲大喜恰恰是互為因果的關係,這些都構成了作品在舞臺上的戲劇張力。
從挖掘人物特點到展示劇本中的悲與喜,《陽光下的葡萄乾》會讓觀眾忘了跨國跨種族的文化差異,只關注人物的豐富性和情感的共通性,「北京人藝演外國戲,不用靠化妝和誇張的外部動作,我們就能讓觀眾理解舞臺上人的喜怒哀樂。」英達表示。這是導演二度創作的要求,也是北京人藝演員在舞臺上對角色的塑造力,王茜華飾演的非裔美國母親,既帶有人物身上獨特的生活印跡,又有著屬於每個母親身上的愛與陽光,讓人在舞臺上看見的是人的精神力量;金漢飾演的兒子,有年輕人的衝動,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他的所有想法都有著美好的出發點;徐菁遙扮演的兒媳婦淳樸、善良,她對於家庭和家人的愛讓人動容;徐岑子扮演的女兒,帶著超越種族和性別的醫學夢,在努力尋找自己精神的歸屬……他們每個人都真實可信,讓觀眾在第一時間找到共鳴。
英達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攝影:李春光)
雖然全劇表達突破了時空限制,但該劇舞美打造出的純正美式家庭環境,配合全劇近二十段原創的芝加哥布魯斯音樂,共同營造出了作者所描繪的環境氛圍,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劇中人的生活。
該劇將演出至9月15日,觀眾可通過微信、官網、電話、現場等方式購票。北京人藝依然堅持嚴格的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因此前來觀演的觀眾需要配合進行體溫檢測,掃碼健康寶,並攜帶本人身份證。
英達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 (攝影:李春光)
英達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