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導演,摩根·弗裡曼、蒂姆·羅賓斯主演的電影,在豆瓣是評分第一的,從1944年開始,這部電影就被一次又一次的搬上熒幕,從而也影響著更多的人,正如蒂姆·羅賓斯所說「我對天發誓,全世界每個角落,無論我去哪,總有人說,那片子改變了我的一生。」
這部電影從瑞德的角度展開故事,他總是用平淡且無奇的話語描述著肖申克的人和事,卻總能一次又一次的擊中觀眾的心靈。毫無疑問,安迪對瑞德的影響是巨大的,安迪進監獄本是一樁冤案,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有愧於妻子,害死妻子有自己的責任,才會有著長達二十年的自我救贖,而在原著中可以知道,瑞德確實是犯了重罪,前兩次在面對假釋官時,瑞德眼神是逃避的躲閃的游離的,看不出悔改之意,而到最後一次核查時,他真誠的語言加上眼神中多了些許悔恨和無奈終於打動了假釋官。我始終對一個細節記憶深刻,在瑞德第二次審核被拒時,安迪送了瑞德一個口琴,我猜也正是那個時候,瑞德才開始真正的自我救贖之路。
整部電影我只想用「生命影響生命」去概括。安迪告訴瑞德要心懷希望,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瑞德以為他瘋了,是痴心妄想,但安迪不斷地給自己製造逃跑機會,二十年後真的逃跑成功,去了芝華塔尼歐。這麼小的錘頭鑿通道,原本瑞德以為要60年以上,但安迪20年後就做到了,如果你的工具只有榔頭,所有問題在你眼中都是釘子,這是專注與堅持的力量。
安迪含冤入獄20年,付出了失去自由的代價,救贖自己亦是救贖他人。自己缺少表達,給了妻子出軌的機會,以至於失去了生命,離開了他,他為他內斂、悶騷的性格付出了代價,所以他願意以失去自由去救贖他性格上的過錯。和獄友修建屋頂時,交獄警海利避稅,以啤酒為交換條件,成功請獄友們喝到啤酒,讓獄友們享受到像家聚會般溫暖與溫馨,這一刻他太像上帝了,散發著光,眷顧的眼神看著獄友們享受這一刻,同時也奠定了在獄友心中的地位。
在監獄裡,安迪放歌劇給獄友們,所有人放下手上的活,聽著撫慰人心動聽的音樂,那一刻,眾囚覺得石牆消失了,仿佛重獲自由,安迪因此被罰獨囚兩周,關的住人,但關不住人的心,那兩周他覺得是最美好的兩周,和莫扎特相處,唱片在心中,唱機在心中,安迪用音樂去救贖自己,激活心中的信念與希望。安迪連續六年給州長寫信重建圖書館,從一個月一封信,到一周一封信,再到一周兩封信,最後終於重建設了圖書館。湯米大字不識,安迪幫助他考證成功,他在以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地發光發熱。
要不忙著死, 要不忙著活,瑞德開始相信安迪,瑞德開始相信安迪說的:「心懷希望, 就永遠有希望。」在獄中,一切看起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安迪身上都實現了,從修建圖書館,到幫助不識字的湯米考證,他決定不負安迪所託,去橡樹下找安迪讓他找的東西,在這裡他找到了他的希望之星,找到了生活的勇氣,如他所願,他成功的跨越邊界,去芝華塔尼歐找安迪,與老友握手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