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7日又發生了一樁慘劇,在長沙市某小區一位37歲的海外歸國女博士,帶著她的小女兒從樓下跳下來自殺死亡。
經了解,這位女博士剛生產完幾個月,家屬透露她疑似患有產後抑鬱症。
記者注意到,天台邊上的護欄超過了1.5米高,由此可見蘇女士自殺的心非常堅決。
一組數據表示,近60%發生抑鬱的產婦沒有診斷出來,50%被診斷出來的產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20%的產後死亡是自殺導致的,而抑鬱是導致自殺的第一成因。
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非常高,在15%至30%之間,它是抑鬱症的一種,抑鬱症患者是高自殺風險特殊疾病的群體,其中有1/3的抑鬱症患者會出現自殺行為。
抑鬱症患者非常需要家人和社會的關心與重視,而王宇的《走出抑鬱症: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成功自救》就介紹了他自己曾經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患病經驗,和後來成為一個治療師之後的治療經驗。
《走出抑鬱症: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成功自救》從作者的患病經歷、抑鬱的初步治療、對抑鬱的深入分析、抑鬱對人際關係和工作的影響等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作者王宇是南京森知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擅長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等各類神經症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他本人也曾經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差點就要自殺成功,後來他在親人和朋友的支持幫助下,終於成功地從抑鬱中走出來,而且成長為抑鬱症的治療者。
下面,我來談一下書中的幾點共鳴之處。
一、壞情緒的深入根源分析——完美主義。
美國的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情緒ABC理論,A代表誘發性事件,B代表本人的思維和信念,C代表因此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
對於同樣的A,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B,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C。所以壞情緒的關鍵在於B,也就是本人的思維和信念。
要改善抑鬱症中的壞情緒,就是必須要改善負性思維。
負性思維與信念的產生往往來源於一個人的追求,追求越遠大,對自己的苛責和否定也越加強烈,也會越容易產生壞情緒。
這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
這裡的完美主義不僅僅只是指做事情過度認真,或者是在意細節,它更多的是指一種對現實的逃避,沉迷於幻想中完美的自己,無法接受現實。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絲毫無瑕,只有成功與幸福。遺憾與成功並存,痛苦與快樂兼有,這樣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法國的作家法朗士說過:「我能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質。」
只有真正接受了「人生是不完美的」這個概念,我們才能從幻想的完美人生中走出來,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而面對現實就是自我治療的關鍵一步,面對現實,同樣需要一種勇氣。
魯迅先生也說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逃避現實,對人生絲毫沒有益處,面對現實不是為了消除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而是要發自內心承認自己身上存在這些缺點。
對於這些缺點,我們能改就改,不能改也別勉強自己,雖然上帝關了我們一扇門,但是他還會留給我們一扇窗,揚長避短也能過得很好。
二、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這是一個很庸俗的話題,但就是這麼一個庸俗的話題,很多人始終得不到答案。
某些抑鬱症患者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獲得幸福感,因為他們的欲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他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們就應該活得比別人更好,比別人更完美。
他們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為了維繫這種優越感,奮力奔跑,但是命運從來是殘酷的,他不會因為你的努力就會一直善待你。
所以,他們的「幸福」從來不能輕易獲得。
一代民國才女林徽因,她從小就生活環境非常優越,即使和梁思成成婚之後,也一直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是在抗戰期間,他們一家人顛沛流離,從北平到長沙到昆明,最後到李莊,林徽因要自己負擔起所有的家務,而且當時她還肺病纏身,從平靜富足到貧病交加,這其中的差距不可謂不巨大。
然而,據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回憶,當時她的母親並沒有任何怨言。
因為即使在這麼困難的時候,林徽因也在病榻上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翻閱典籍查找資料,就是為了幫助丈夫撰寫醞釀多年的《中國建築史》。
她的一生幾乎都在為中國的古建築而奮鬥,即使生活變得如此艱難,她也能在她熱愛的事業上獲得幸福感。
幸福從來就不是比較得來的,即使我們沒有比別人更出色,比別人更富有,但是我們做著我們自己喜愛的事情,身邊有自己所愛的人,幸福便隨時唾手可得。
作家在畫上最後一個句號的瞬間會很幸福,烘焙師看到自己製作出來的蛋糕會很幸福,家庭主婦看到被自己收拾的窗明几淨的家時會覺得很幸福,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時會很幸福。
連雨果都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知道有人愛我。」
只有知道幸福的真正意義,抑鬱症患者才能從那無止境的欲望囚籠中逃脫出來,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
三、作為親人,我們應該如何去幫助抑鬱症患者?
如果我們身邊就有抑鬱症患者,我們會做何反應呢?
是像大多數的中國產婦的丈夫,面對患產後抑鬱的妻子,說一聲:你可真矯情啊?
還是像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面對抑鬱症的孩子,指責他們抗壓能力弱,心理素質差?
這些無疑都是最糟糕的反應,等於往抑鬱症患者灰暗陰霾的心再踩上一腳。
其實最正確的反應就是改正錯誤,支持鼓勵。
親人出現抑鬱症,我們要反思我們自己有沒有錯誤,就像患產後抑鬱的產婦,丈夫是否沒有做到關愛與支持;對於患抑鬱症的孩子,家長是否總是在苛責與否定?
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後,必須改正錯誤,然後積極的尋求解決的辦法。
支持孩子接受治療,幫助他從內心的掙扎中走出來。
《躁鬱之心》的作者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在書中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建造內心的防洪堤,試圖藉此來抵擋生命中的悲哀以及頭腦中壓倒性的力量……但是,於我而言,愛是防洪堤中更為超凡脫俗的一個部分……是愛,為我在陰鬱的季節和肅殺的天氣中,帶來禦寒的鬥篷和照亮前方的燈火。」
家人的愛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幾乎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如果連家人都無法理解接受和鼓勵抑鬱症患者,那麼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疑是把他們又一次推進了深淵。
患病並不是他們的錯誤,他們只是這麼倒黴地被抑鬱症選中而已。
四、結語
如果蘇女士在一開始出現產後抑鬱的時候,她的丈夫能夠理解並支持她進行治療,或許這齣悲劇就不會發生。
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酷,沒有如果。
抑鬱症已經越來越被社會上的人所熟知,但是重視的程度仍遠遠不夠,王宇的這一本《走出抑鬱症——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成功自救》會讓你把情緒中的這一條黑狗看得更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