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教育部新聞辦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微言教育」關注我們。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習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只有在什麼場合下才能做等一系列社會習俗和規則,社會的文明與價值觀,就在這一過程中漸漸滲透在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蛻變成一個「社會人」。社會化的過程無法在實驗室完成,也無法憑藉想像加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孩子的發展切不可只關注認知,而偏廢或忽視了對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的培養。「什麼習慣、禮貌,什麼愛心、孝心,什麼合作,交往,長大了他自然就會了」,這是一種可怕的認識。事實上,凡是表現出行為問題的孩子,都首先表現為社交技能不足。如,不會表達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動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別人的活動中,以破壞的方式試圖引起注意;遇到困難、欺侮時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與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發脾氣」;在集體生活中沒有「輪流」「等待」甚至「所有」的概念……
在我看來,教育中把握好這兩點:教孩子學會思考、教孩子學會交往,就基本把住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人都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長的記號。當我們為孩子擋住了所有的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體驗,擋住了孩子的未來成就。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思考還是交往,都有成敗或者被接納、被拒絕的結果。不同的結果背後是不同的生命體驗,有積極的,如自我認同、自豪、興奮、喜悅和滿足等等;也有消極的,如自我否定、沮喪、憤怒、內疚和自責等等。除了與結果相關的體驗,還有伴隨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焦躁、焦慮、堅持、堅定、鼓起勇氣再去嘗試和耐心等待等。此外,還有日常生活的平淡、平靜、平和和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等。
每一方面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也是孩子們在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和體驗的生命部分。
每一方面其實還擁有各自不同的價值。積極的生命體驗,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活著」的樂趣,消極的生命體驗,或者告訴我們:嘿,需要注意了,要付出努力或者該轉換方向了。而那些生活中的平淡,恰恰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可能直接影響著結果。
然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引人嘆惜的現象。其原因多是悖規律而行,剝奪了孩子本該有的豐富多彩的生命體驗。
典型表現一:讓孩子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對於負面的部分,溺愛的父母高築「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錯誤中長大的。每個人身上都有疤,淘氣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過傷——疤就是成長的記號。某種意義上講,當我們為孩子擋住了所有的困難挫折,也就擋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體驗,擋住了孩子的未來成就。
典型表現二:認可失敗的存在,但面對消極體驗則無力、無助,從而走向自我放棄甚至自我毀滅。
典型表現三:無論成敗,只喜歡絢爛,忽視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
循規律而行,生活本就會豐富多彩;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體驗,才有可能使孩子在生病之後、在失落之後更加懂得何謂健康、何謂快樂,也才會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創造「健康」「快樂」!
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實的教育——圍繞孩子真實的生活引出教育問題,讓孩子親歷求知、交往的過程,不是模擬、旁觀,而是身臨其境;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
一次教學研討會中,一篇課文的內容再一次堅定了我的想法:幫助孩子享有多彩生命體驗,就是在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奠基。
我看到這樣一則故事:
有兩個種樹的老人,他們各自種了一片樹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給樹澆水,而另一位老人則是每天去樹林散步,一兩個月才「關照」一下這些樹。過了幾年,老人們種的樹木都長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樹。
有一天晚上,出現了異常的暴風雨,又夾著電閃雷鳴。經過一晚的雷雨天氣後,空氣格外清新,兩位老人又來到了自種的樹林邊,看見有一片樹林經不起雷電的折磨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樹林則像原來一樣站在原位。
倒下的樹林是天天給樹澆水的老人種的,因為老人給樹天天澆水而樹根就不會向下生長,也不會緊緊抓住土地,當然經不起狂風驟雨的搖撼,所以才有了這樣的結果。而一兩個月才「關照」的老人不是天天澆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的生長以至於把土地抓得穩穩的,遇到再大的暴風雨也當作芝麻一樣的小事。
事實就是這樣,關注過度,包辦過多,就是剝奪了孩子的主體體驗權利,就是愛的錯位!孩子的健康發展必須以自我發展能力為基礎,而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在真實的世界中培養,必須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面對真實,體驗真實,擁抱真實。
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實的教育。
首先,真實的教育就是要圍繞著孩子真實的生活引出教育的問題,促進孩子的「思考」、促進孩子的「交往」。孩子周邊現實的生活中,就有豐富多彩的課題可以研究,如天上為什麼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麼回事,什麼叫地球變暖,汽車分號限行為什麼每天擁堵現象不一,馬路邊地下管井排放的熱氣是否可以利用,人老了為什麼會變矮……孩子們能夠發現這些問題,生成一個個小問號,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
其次,真實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親歷這些求知的過程、交往的過程,不是模擬,不是旁觀,而是身臨其境。殘疾人生存狀況調查,小幹部競選的參與,到敬老院給老人洗腳,為爺爺奶奶洗頭,去科技館做義工,在社區宣傳環保,為媽媽做個菜……孩子們親身經歷的這些事實,無一不夾雜了他們各自豐富的情感體驗,體驗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只有真正做過,箇中滋味才會真的湧進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雜陳與奇妙之處,也才是真正地引導了孩子們的向善、向上。
第三,真實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在親歷之後用自己的話來總結、來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澆灌出來的成果,不在於有多幼稚或成熟,有多零散或嚴謹,也不在於多長多短,我堅信但凡學生寫在裡面的字字句句就已經是刻在他心上的了,這樣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結果!(作者李烈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
(內容來源於《光明日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就把它分享給朋友們吧!
感謝關注:微言教育
微信號:jyb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