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雲騰
以胡歌、霍建華為封面的《時尚芭莎》第一天線上5萬本雜誌脫銷,淘寶上賣到299元一本;耽美劇《上癮》迅速將主演黃景瑜捧紅,微博粉絲幾乎一夜百萬,並拿到主流的網劇新角色;《逆襲》主演的生日會門票賣到4000元一張……在二次元之後,耽美文化將成為新的潮流?你或許要問了,耽美、腐女到底為何物……腐女們狂歡的時刻似乎從未如此接近。男男CP走紅、腐劇點擊破億。作為一個頗具象徵意味的情感紐帶,腐文化正向人們張開它寬大的懷抱。
時間倒回到2015年9月。模特黃景瑜的生活在《上癮》播出之前可謂枯燥無味。網絡上乏善可陳的資料顯示,他喜歡巴西柔術、曾在午夜美容節目中串場。現在被暱稱為「鯨魚」的黃景瑜以模特的身份在上海打拼許久,依舊人氣慘澹。那時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一切將在半年後徹底結束。
模特黃景瑜因出演《上癮》而一夜爆紅
當那部改變他命運的耽美網劇開始走紅,他的微博粉絲也開始一夜之間破百萬、留言與轉發數量均破萬。而這一切的轉變,也將他從十裡洋場裡籍籍無名的小模特,變成了「鯨魚老公」與「演員黃景瑜」。
時隔4個月後,一本時尚雜誌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提及。這本雜誌的過人之處不在於拍攝了國際超模或獨家採訪了女明星,而是聰明地把封面人選換成了胡歌與霍建華。兩個男人之間惺惺相惜的友誼為這本雜誌創造了一個銷售記錄。其官方微博一度激動地宣布,該期雜誌「創造了3.4億話題閱讀率」、「87萬評論」,「第一天線上5萬本雜誌脫銷」。
這期雜誌目前正在淘寶上熱賣。其定價分別為158元與299元——兩個不同的價格區別在於是否附送海報。當然,無論哪一種,都與其20元的官方定價是一個巨大差距。
在淘寶上賣到299元一本、5萬冊一出街便被一搶而空的《時尚芭莎》封面
如今,耽美——這個原本用以形容唯美文學風格的詞彙,現在被用於特指同性之間超越繁殖目的的感情,也開始成為一門亟需補上的商學課程。耽美劇《逆襲之愛上情敵》曾經創下過堪比超越一線明星規格的見面會門票收入;而同一班底的《上癮》也收穫不菲。雖然演技差強人意,同志網劇也算不上一個好的開始,但演員黃景瑜還是接到了演藝生涯的新角色。
在一部名為《半妖傾城》的網劇中,他將扮演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而這部網劇的出品方包括湖南衛視、芒果TV,由劉鎮明執導、於正擔任編劇及製片人。從這個陣容可以看出,黃景瑜以坐火箭般的速度衝到了網劇一線。
另一個例子是一部叫做《錯了性別不錯愛》的網絡大電影。最近這部以拉拉戀情為題材的電影迅速走紅網絡,主演米勒也幾乎是一夜爆紅,微博粉絲數幾乎在一天之內從幾千躍升到七八十萬,而電影發行方新片場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CEO尹興良告訴《三聲》,另一位主演何佳穎也是製片人,她在五天的時間裡拿到了100多萬的發行收入。
尹興良說,《錯了性別不錯愛》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好的成績,便與此前的《琅琊榜》、《逆襲》、《上癮》等一系列耽美小說、電影、網劇所營造出的腐文化熱勢息息相關。
《錯了性別不錯愛》的兩位女主角,一個迅速走紅,一個5天拿到100多萬發行收入
這難免讓人萌生錯覺。一時間,同性之間的曖昧仿佛不再是中國專家們最棘手的社會議題;象徵著同志平權的彩虹旗似乎也終於得以在中國與資本狂舞。更為重要的是,這場狂歡的入場券終於不再僅為gay與腐女這樣的小眾群體所獨享。一夜之間,男女老少、不論直彎,仿佛人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位子,並各取所需。
我的同事被這股風潮影響得不輕。最近,她的活動範圍從辦公室所在的朝陽北路一直延伸到東單。除了常規性的上下班與外出工作外,受朋友所託,她的任務又加了一項:在路過途徑的報刊亭時詢問《時尚芭莎》的3月下期是否仍有存貨。
讓她大失所望與驚訝的是,所有的報刊亭給她的答案都驚人的一致:「沒有。」從這些報刊亭老闆們的口中,她得知這本在2月份下旬對外銷售的雜誌,在預售時就宣告售罄。而在報刊亭,這本雜誌剛剛上架即被搶售一空。她打開淘寶,試圖通過網絡渠道買到這期雜誌。但她見到的場景更加瘋狂:淘寶上,這期雜誌的售價已經飆升至158元至299元不等。後者的區別在於比158元的版本多贈送了一張海報。
這當然是一種頗為奇特的景象。一方面,這本雜誌的市場價格能被抬到如此高的價格;在另一方面,這期雜誌的驚人銷量也在打破行業記錄。美國權威媒體監測機構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時尚芭莎》的版權方《Harper’s Bazaar》平均月銷量約為12萬本。但它肯定想不到,它的中國姐妹能夠逆勢而上,甚至僅僅是一期半月刊的線上預售,就已超過其單月至少41%的銷量。
能拿到這個傲人的成績,正如其官方微博所宣稱的那樣:好的封面人物締造了銷售奇蹟。在這一期的雜誌中,宗主和尊上首度現身北海道同框。在最早透露的封面拍攝的視頻裡,兩人開心地朝對方丟擲雪球。這種嬉戲的舉動也被粉絲們稱為「發糖」與「虐狗」。
《時尚芭莎》拍攝的胡霍雪地照
弄懂男男CP是件複雜的事。但好在胡歌與霍建華是現成的例子。兩個男明星自合作《仙劍奇俠傳三》成為朋友。一則花絮也曾在該劇拍攝出來後不脛而走:在兩人還是菜牙與白豆腐的年代,霍建華曾在與胡歌對戲時多次笑場,偶爾還會顯得頗為羞赧。之後在多個場合,兩人都有良好互動。從此,兩人親密的關係開始被解讀為超越友誼的部分,「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過」的口號更由此廣為流傳。
這便是男男CP的實質所在。CP(COUPLE)的含義本是情侶,但在實際解讀中卻發生了奇妙的偏差。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彼此混淆,更在原本混亂的記憶中衍生出新的部分。這種部分通常超越友誼——比傳統意義上的愛情也更牢靠。正如一位迷戀胡霍CP的朋友介紹,儘管她本人非常願意兩人在私底下真的「在一起」,但她也對此表示理解,「兩個人就是很好的朋友而已。」
有著友誼這面大旗,男男CP開始成為大勢所趨。這裡面一方面夾雜了視角解讀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是官方的有意為之。清裝劇《步步驚心》曾為觀眾奉獻了十四爺與四爺的經典CP,其中林更新與鄭嘉穎本人的配合功不可沒。幾年後的《古劍奇譚》則成了近年來CP線最為混亂的一部電視劇。李易峰飾演的百裡屠蘇,與陳偉霆飾演的陵越、喬振宇飾演的歐陽少恭、馬天宇飾演的方蘭生均有著可被進一步解讀的複雜關係。連李易峰本人都稱,這部劇的CP本質上是「all蘇」(意指所有CP線都以百裡屠蘇為核心展開)。
《步步驚心》中的林更新和鄭嘉穎腐女粉絲群體廣大,她們甚至PS了一張兩人的照片(左圖)
而經過一層腐文化的外殼包裹,任何動作都將引發無數遐想。一位腐女朋友認為CP只要同框就能令其感受到幸福。那組轟動全網的「冬季戀哥」大片,本質上不過是兩個男人在冰天雪地裡展示華服——但這也根本無法妨礙與其相關的微博轉發量一口氣破了10萬,並且讓粉絲們在擁有網絡版的大片後,仍執意購入紙質版作為收藏。
這位腐女朋友還用一句歌詞總結她在耽美的河流裡徜徉的感受:"旋轉跳躍我不停歇。"CP雙方只要能夠在同一場合裡相遇,就是她最為幸福的時刻。
而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腐文化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換在以前,你可能無法想像兩個男人登上女性雜誌封面並為其締造銷量奇蹟。而現在,兩個男人的組合成為大勢所趨。正如明星夫妻可以以成倍的價格獲得廣告代言,男男CP也可以實現加乘效應。簡單來說,《琅琊榜》與《花千骨》的影響力加上腐女們願意買單的心理,共同促使了胡霍CP奇蹟的誕生。
而這種趨勢顯然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僅僅在胡歌一個人的身上,就有袁弘、王凱、霍建華、靳東等四位同齡藝人曾與其鬧出CP「緋聞」。如果不是由於年齡限制,剛剛和胡歌完成雜誌封面拍攝的吳磊或許也會成為其中一員。
心理學公號《友心人》的一篇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腐女和基男》的文章裡,詳細列數了腐女之所以為腐女的大部分原因。一個原因在於日本腐文化與歐美同人文化在改革開放之外進入中國,另一個則是當前女性意識崛起,虛構與幻想俊美的男性彼此配對,更能挑起前者對男色消費的快感。除開這是對長期以來女性被物化的反擊,腐文化也更像是迎合這種潮流而誕生的產物。在這種夾雜著或許自身也未能意識到的潛意識心理,兩個男人之間的曖昧終於在虛構與想像層面上成為可能。
這種心態也能夠被資本更好利用。隨著本世紀的腐女群體不斷壯大、成長為具備付費能力的消費群體,資本從這種與眾不同而短期內不能為大眾所接受的行為中看到了先機。按照小眾行為學解釋,大眾文化往往趨於流俗,並且也因用戶眾多而無法應付各式各樣用戶的需求;而越是小眾則越能形成社群,甚至成為連結多方的一個情感紐帶。為了維繫這份感情,人們往往不會吝惜金錢與其餘成本的大肆投入。
這便是後來《類似愛情》、《逆襲之愛上情敵》、《上癮》得以誕生並走紅的原因之一。三部網劇開創的局面堪稱前無古人——其中柴雞蛋的《逆襲之愛上情敵》與《上癮》市場反應尤為驚人。某種程度上我們得感謝這位轉型製作人和經紀公司老闆的耽美作者。如果沒有《逆襲之愛上情敵》主演生日會超過4000元的門票仍然供不應求、《上癮》兩位主演的光速走紅,耽美將永遠只是腐女們所熱衷的烏託邦,而不會變成一株碩果纍纍的搖錢樹。
《逆襲》主演生日會門票超過4000元仍供不應求
當然,它也可以稱得上是後無來者。2016年3月2日,網上突然爆出一份《電視劇內容製作通則》。這份長達9頁的新文件,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下屬的中廣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與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聯合頒發。其中事無巨細、不厭其煩地公布了一些電視劇所不能拍攝的內容。由於這份細則將同性戀劃分為不可拍攝的題材,耽美內容的未來變得未知起來。
這或許是一個證據:耽美仍是一個在現實與虛擬世界都較為敏感的話題。而正由於其容易遭受外界打擊,耽美往往會拒絕大肆宣揚與過分的商業化。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腐女們會願意為青宇CP(由《逆襲之愛上情敵》兩位主角組成)解開荷包,卻不願意在其曝光出商業化運作的實質後對其再抱有任何幻想。由於涉嫌直男賣腐與抬高見面會門票價格,甚至暴露出網劇DVD無法播放的後續問題,我有一位腐女朋友最終對《逆襲之愛上情敵》感到十分失望,"噁心死了。"這種不愉快的體驗甚至影響了她對後來《上癮》的觀感。
而現在,資本的盲目或許會進一步加深這種惡感。網劇需要足夠多的受眾才能找到盈利的可能,而剛好,這些耽美劇的受眾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正統腐女們認定的死敵,「偽腐」。按照腐女與非腐群體們的定義,這群人通常走向極端——要麼將身邊看見的所有男生都一一拉郎配,要麼就是將耽美與現實徹底割裂開來。譬如耽美劇中常見的同志掰彎直男橋段。為照顧偽腐感受,大部分耽美網劇都是如此模式。"我不是GAY,我只是喜歡(同性的)你。"我的腐女朋友談到這點,覺得既生氣又好笑。"(這真是)放屁。"
但甚為弔詭的是,腐文化的真實實質或許並非像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傳統觀點認為腐女一定會因為接受同性CP與耽美作品而接受同性戀——但在《友心人》的文章裡,明明白白提及腐女與腐文化的推崇對象只是「能給女性帶來愉悅幻想的,有唯美感的男男配對」。而作為耽美文化的現實參照體系與平庸化的產物,gay與lesbian的故事註定不可能在腐文化中成為主角。
一部有始有終的耽美小說,其結局往往是兩位主角最終獲得父母首肯,遠走高飛在異國他鄉喜結連理。但人均收入最多為23979元的中國,或許無法支撐這種奇蹟的發生。現在,中國的LGBT人群總數據稱為中國人口總數的5%,同志社交軟體Blued的裝機量也一度號稱覆蓋大半個華人世界。但生而為中國人,同志群體最終不得不走上同婚、形婚的道路,以滿足外界對其性取向「正常」的期待。
而今,同妻、騙婚同志與形婚,都開始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與社交平臺上屢見不鮮的日常瑣事。這麼多年以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件事:一是在豆瓣上,一位女生發現了她的父親是深櫃。由於母親至今仍然深愛父親,她不得不在說出真相與保全家庭的選擇中艱難徘徊,甚至一度處在崩潰邊緣。
另外一件事則是「等你到35歲」的南康白起。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還記得這個最終以自盡結束的苦澀故事。在中國似乎就是這樣。打破世俗觀念,往往意味著眾叛親離,從此痛楚與死亡都需獨自承受。這兩件事彼此交織糅合,最終讓人對其難免生出一種頗為複雜的群體印象。
這種生自隱秘的寫照,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這些人並不會對耽美文化及背後的商業化抱有多大的狂熱或期待。原本,同志會對耽美文化更具好感。但我的一位朋友卻絲毫沒有這種感覺。
我的這位朋友出櫃已經有一段時間。他是《上癮》的觀眾,但並不痴迷,「大概三五分鐘跳著看完一集」。說句老實話,他覺得《上癮》製作粗糙、演技生澀,更不用談及劇情狗血與脫離實際。如果沒有瞎貓撞上死耗子似的內容空白期與男主角顏值尚可,這部劇的未來將如同許多二、三流網劇一樣石沉大海。但他也承認,在中國現行對同志的寬容度中,這部劇的誕生已經算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而即使是腐文化本身,他也認為遠遠不能反映「中國同性戀的真正生活」。他渴望看見屬於同志的《金婚》、屬於同志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屬於同志的《欲望都市》。那種「同志掰彎直男」與「霸道男神愛上我」的戲碼不再為他所喜聞樂見。他說,他希望看見的是「有血有肉有原型的作品」。
不過,我的朋友也承認,在中國耽美文化現在很熱,但最終可能也只是娛樂與意淫的產物。它本身並不具備為同志平權鋪路的基因,又適逢中國官方從未明確宣稱卻一直公開的堅定立場。在他和我談論此事的前幾天,一份用以約束電視劇行業內部的通則已經正式下發。這份通則將同性戀、性變態、性暴力等行為歸入了「非正常性行為」。
如今,雖然朋友不再介懷人們是否能意識到他的真實性取向。但他仍然記得上學時期發生的一件事。他的性取向在一次酒醉後被別人公開。不巧的是,同桌的一個男生是個公開的反同人士。而那天晚上,這個恐同的直男醉的一塌糊塗。在他把直男送回寢室的時候,後者大喊:「你是gay又怎麼樣?我們還是哥們。」這讓他至今印象深刻。他向我強調,耽美文化也好、外界對同性戀的看法也好,他最終要求的很簡單。「『我可能支持不了你,但我一定尊重你』就可以了。」
而作為腐女,周茹(化名)或許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和我確認是雙性戀的人。從初中開始,她第一次被同性告白。之後她開始注意那些與性向有關的事,直到她慢慢意識到:她雖然和男生在一塊,但對和女生的交往也並不反感。
她如何接受並最終足夠有勇氣向我承認這一事實,是另外一個長故事。但在那之後,她對於耽美的興趣不再僅限於幻想兩個美少年之間的浪漫戀情。某種程度上,她將現實生活中的同志群體與前者劃上等號,並開始將捍衛他們的權益視作自己的職責。
直到最近,她仍舊為此與室友展開爭吵。在這場周茹認為很有必要的爭端中,兩人爭議的焦點在於那紙封殺同性戀的電視劇細則。最後兩人不歡而散。而周茹也在QQ上一再和我抱怨,「快被氣死了。」
透過這場她認為讓人「心寒」的爭吵,周茹再度向我確認,中國的同志更需要的是尊重。「我希望以後能夠在同性權益方面做一點貢獻。」她向我鄭重表示。之後,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她發過來一張笑臉的表情作為補充。「我覺得挺有必要的。」
三聲,由前彭博商業周刊幾位資深媒體人創辦。
聯繫可加微信:sansheng_kefu,也可發郵件:tosansheng@163.com
❶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❷ 三聲目前已進駐今日頭條、虎嗅網、界面、百度百家等。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