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兩國海上邊界劃分問題的解決,將直接緩解黎巴嫩的燃眉之急。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更迫切的一方,黎巴嫩更有可能為促使協議儘早達成而作出讓步。
沈翊清
「我們面臨一個推動邊界棘手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難得機會。」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司令部10月27日說。第二天,黎巴嫩和以色列兩國代表在設於黎南部納古拉鎮的聯黎部隊司令部,啟動了第二輪海上邊界談判(第一輪談判10月14日啟動),以期為雙方共同開發海上能源奠定基礎。
不過,據當地媒體報導,在此次談判中,黎以對於860平方公裡的邊境海域劃分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有消息稱,對比以往雙方各自提交的邊界劃分圖,第二輪會談中黎以有爭議的海域面積進一步擴大,該爭議海域在近年勘探中被發現蘊藏豐富的天然氣資源。
從地中海尤其是黎凡特盆地發現油氣資源以來,黎以均單方面提出過海上劃界主張,但由於雙方未建立外交關係,且對薩巴農場歸屬存在領土爭端,雙方並未能開展對領海海域邊界劃分的談判。此番海上邊界談判是雙方在近30年來第一次就非安全問題進行會談。這場備受關注的談判拉鋸戰,將走向何處?誰的處境更為被動?
黎巴嫩故作強勢
目前黎以官方尚未透露會談細節,黎以邊境城市納古拉在會談期間也是重兵把守。不過,從表現出來的各種跡象,便可觀察出黎巴嫩的被動處境和多重顧慮。
在公布黎以會談消息之初,黎巴嫩方面稱屆時也將討論雙方的陸地邊境劃分問題,但以色列方面未對此做出正面回應。會談方式也耐人尋味,據稱黎巴嫩方面拒絕與以方進行直接對話,故而會談是通過聯合國代表作為中間人傳遞信息間接完成的。此外,10月14日的首輪會談原定於12日進行,但至今未透露會談延期進行的具體原因。
不難看出,黎巴嫩看似強硬的態度,一方面是為掩飾其被動處境,另一方面是為回應其他阿拉伯國家關於這一會談性質的猜測和質疑。此前,黎巴嫩總統府就發布聲明,稱此次談判是「間接的」和「技術性的」,不是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或承認以色列國。黎巴嫩談判代表團表示,兩國的談判只涉及海域經濟區的技術性問題。
有分析人士指出,黎巴嫩經濟局勢加速惡化,真主黨及其政治盟友受到美國經濟制裁,黎巴嫩在這一艱難處境下開啟了與以色列的海上邊界談判。去年以來,黎巴嫩貨幣貶值80%,國家債務率達到GDP的170%,成為世界上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最高的國家。
而在第二輪會談中,黎巴嫩擴大了海上邊界訴求,這一要求涉及歷史上屬於巴勒斯坦、如今處以色列海上經濟區的部分海域,此前以色列因新冠肺炎疫情延遲了對這片海域的原定開採計劃。有分析人士認為,黎巴嫩本著「利益最大化」提出這一要求,同時也藉此向以方和美方表明其絕不會以弱勢姿態回到談判桌邊。
阿拉伯世界的關切
黎以海上邊界會談消息一經放出,就受到阿拉伯國家密切關注,並引發激烈討論。黎巴嫩官方幾度申明此次會談是技術性的,沒有任何承認以色列或與其關係正常化的外交意義。
據以色列12頻道報導,真主黨對黎巴嫩與以色列會談表示默許。且有消息稱,在第一輪會談前夕,兩大什葉派政黨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反對黎巴嫩代表團中吸納任何平民代表,否則就意味著黎巴嫩屈從於「以色列接受任何形式關係正常化」的邏輯。而這也表明真主黨堅持會談僅限於邊界爭議事務,進而不給美以留下關於「關係正常化」的任何遐想空間。
雖然黎巴嫩盡其所能撇清所有「嫌疑」,但仍有不少阿拉伯分析人士尖銳指出,黎巴嫩是要與一個自己並不承認的國家談邊界問題。然而,會談場外的輿論壓力似乎比不過黎巴嫩經濟正面臨的壓力。黎巴嫩議長貝裡曾表示,爭議海域問題解決後,黎方可從9號油氣田區塊獲得收益以償還債務。
談判牽涉多方利益
此番黎以海上邊界會談引起外界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密切關注,並不僅僅因為黎以長期以來的敵對狀態,更是出於阿拉伯世界對美國中東政策和以色列外交突圍的觀望和擔憂。
10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稱還會有幾個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同日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尼·甘茨稱,他「聽到來自黎巴嫩的積極聲音,甚至談及與以色列實現和平」。自9月15日阿聯、巴林與以色列在白宮籤署「亞伯拉罕協議」以來,就結果而言,美國已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主導促成了以色列與阿聯、巴林、蘇丹3個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
需要注意的是,黎巴嫩情況的特殊性使其不可能像阿聯、巴林等國家一樣輕易與以色列握手言和。上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對巴解組織在位於黎巴嫩南部的基地進行了一系列襲擊,加劇了黎以邊境緊張局勢。
1978年,以色列因巴解組織成員在其境內製造的導致數十名平民死傷的「海岸公路大屠殺」事件,於同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並佔領了幾乎整個黎巴嫩南部地區。緊接著3月19日,安理會通過第425號和第426號決議,要求以方停止軍事行動並撤出黎巴嫩領土,同時決定建立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以色列並未立即服從聯合國決議。在此之後,以色列和黎巴嫩又多次發生邊境武裝衝突,黎以「藍線」臨時邊界一直處於緊張局勢中。至今,雙方仍因薩巴農場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
此外,黎巴嫩與敘利亞唇齒相依,在以色列問題上長期密切互動,共進共退。黎巴嫩作為「什葉新月」的重要支柱,國內真主黨及其盟友勢力對國家政策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黎巴嫩與以色列的關係變化將牽連多方利益,當下談「關係正常化」為時過早。雙方當下談判焦點,或僅圍繞地中海上860平方公里海域的邊界劃分問題。
誰更有可能做出讓步
此前,就地中海海上邊界劃分問題,賽普勒斯曾分別與黎以兩國籤訂協議。兩份協議對黎巴嫩和以色列專屬經濟區外部界線劃分端點一致。但黎巴嫩2007年與賽普勒斯籤訂的專屬經濟區劃界協定,後因未批准換文而失效,故黎巴嫩於2011年10月制定《第6433號法令——劃定黎巴嫩專屬經濟區邊界線》,但坐標表中的最南端點改變,向西南移動約17千米,從而造成當前雙方對860平方千米的重疊海域劃分產生爭議。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規定,聯合國一方面可能以2007年和2011年雙方分別與賽普勒斯的劃界協定作為基礎,認為此片海域及其自然資源不屬於黎巴嫩。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聯合國可能選取兩國重合海域的中間線作為基礎,考慮地理和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重新劃線。
黎巴嫩以目前客觀上的弱勢出席談判,恐難以如其所願通過「利益最大化」策略獲得談判的優勢地位。再者,黎以兩國海上邊界劃分問題的解決將直接緩解黎巴嫩的燃眉之急。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作為更迫切的一方,黎巴嫩更有可能為促使協議儘早達成而作出讓步。
(作者系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來源:2020年11月1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