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莫高窟的歷史變遷,更好地感悟敦煌的魅力

2020-11-23 騰訊網

莫高窟是中國文化重要遺產之一,也是非常經典的古文化,莫高窟開鑿時間是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莫高窟開鑿的時間是前秦十六國時期,根據歷史上《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書中記載,曾經有位僧人經過這座山,猛然發現有一處金光閃耀,好像有幾萬個佛者,於是就在那處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禪師也來到這個地方建洞修禪,並把這開鑿的洞窟叫做為「漠高窟」,因為這處洞窟在沙漠的高處才得此名的。後來又因為世人把「漠」與「莫」通用,所以便改名為莫高窟。

莫高窟在前秦開鑿之後,後來的歷代國家逐漸將它開鑿的更好。但從元朝時莫高窟開始沒落,很少有人再將它擴建,裡面很多文物逐漸丟失,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次將其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同莫高窟齊名的還有三大名窟,他們分別是: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吉石窟並稱為四個名窟。

從莫高窟開鑿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看出,莫高窟經歷了數個朝代,在每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對待,但主要還是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莫高窟有洞窟735個,窟內的壁畫長達4.5萬平方米、洞窟放有2415尊彩質泥塑,被世人賦予千佛洞之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它被開鑿的時間早,還因為它有上千個洞窟,窟內有有數萬長的壁畫,還有幾千個泥塑,是佛學的重要象徵,而它更是經歷了數個朝代的更替,所以它才有很高的歷史文化意義,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曆程,時值中國曆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莫高窟見證了數個歷史朝代更替,更經過不斷的改善和擴建,是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更讓後世人們知道它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向人們展現了中國經歷的歷史。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篷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特別是保存了中國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獨有貢獻的獨輪車、馬套挽具(胸帶挽具和肩套挽具)、馬蹬、馬蹄釘掌等珍貴的圖像數據。

來源:漢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記者了解到,影片拍攝一周來,攝製組克服多重困難,以嚴謹的電影要求,在敦煌藝術的多個場景及大漠戈壁、山巒峽穀日夜攝製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甘肅人民出版社在1957年11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據他自已回憶:第一次到莫高窟時已近黃昏,突然看到在沙漠中出現了楊樹的簇簇綠蔭,接著興奮地來到九層樓,急切地開始描摹大佛殿的九層樓閣。當時,風從楊樹間掠過,送來樹葉的沙沙聲,九層樓的風鈴響個不停,夕陽落山了。鳴沙山的細沙,在風中飛落。「我一直畫到天色昏暗,仍無法抑止亢奮的心情,甚至感覺僧人陣陣誦經唱和,伴隨風鈴聲傳來。如果不是天黑,我真想一直畫下去。」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在這兒待久了,會不由自主地有責任感,會覺得有擔子要遞給我們了。」11月2日,敦煌研究院助理館員付祥波在莫高窟264窟裡臨摹一尊塑身。他湊近觀察原塑身,接著用粉筆在自己臨摹塑像上做著修改記號。臨摹涉及到後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這原本是個冷門的行當,近年來卻不斷受到關注。
  • 莫高窟簡介 莫高窟的歷史介紹
    導語:莫高窟是我國著名景點,它的壁畫世界聞名,從這些壁畫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的一些生活場景,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那麼,你知道莫高窟在哪裡嗎?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以下是莫高窟簡介,通過莫高窟的歷史介紹,了解莫高窟的價值所在。
  • 暢遊絲路·朝聖敦煌 敦煌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在滬舉行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6日電 (周卓傲)「旅遊的核心是文化,敦煌的旅遊價值在於了解中華文化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莫高窟,一處漸漸沉入歷史的寶藏。敦煌,一座走向消亡的城市
    ,才不舍地離開。 如今,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羅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唯獨留在中國的寥寥。 但時間從來不會因為你的悲痛而停止,莫高窟消亡的命運,也從未在歷史的長河中改變。
  • 敦煌莫高窟如何遊玩,十四張圖片帶你領略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
    去敦煌,通常是先到甘肅蘭州,從蘭州乘坐敦煌號旅遊專列到達敦煌,從敦煌火車站到達敦煌景區的數字展覽中心,大概只有兩公裡左右六點半的敦煌一片漆黑,這裡距離莫高窟的數字觀影中心只有1.5公裡,我決定過去的!背著雙肩包,沿著導航的線路,在燈火昏暗的馬路上走著!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郝春文:歷史學方面,首先是依據對敦煌文獻中保存的漢文、吐蕃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等公私文書的研究,改寫了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區的歷史,使我們對這一時段我國西北地區歷史變遷、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相互間交往有了全新認知;其次,對文獻中有關唐代均田資料的深入研究,為「均田制實施與否」的爭論畫上了圓滿句號,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
  • 甘肅敦煌莫高窟,漫天黃沙飛舞山路陡峭險峻,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敦煌莫高窟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山洞分布在其中,高低無規律地相間在其中,以其奇特的地貌聞名,引得許多中外遊客前來觀賞。莫高窟裡面又許許多多形狀各異的洞窯,分布廣面積大,有佛壇窟,七佛窟,大像窟塔柱窟等等。這些窟內又畫有各式各樣的雕塑畫,十分壯觀,讓人不由得感嘆古人的智慧。敦煌莫高窟裡面無處不隱射這中國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以及該片導演滕俊傑共同為電影「開機」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前正式開機,並在此地實地拍攝半個月,完成該片大部分實景拍攝。這是一部以同名滬劇舞臺劇為藍本,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作品。
  • 我心歸處·敦煌莫高窟!
    一千年的歷史古韻,一輩子的文化苦旅,一群人的生死相守:《國家寶藏3》的敦煌莫高窟,又一次讓人熱淚盈眶。不知什麼時間養成了開彈幕的習慣,看國家寶藏也不例外。彈幕說的很對:「走進莫高窟的震撼,是無論你走到哪裡,洞窟裡連石板磚都是千年文物。」丹青千壁,經書萬卷。
  • 莫高窟為何衰落?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甘肅省敦煌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如今當地又因為一個著名的景點——莫高窟而再次聞名天下,該窟和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的佛教藝術聖地,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
  • 敦煌莫高窟「禁止拍照」,僅是防止閃光燈強光破壞壁畫嗎
    接上文,上文把敦煌莫高窟的全貌簡單介紹了一下,筆者進景區也就是在外面拍了一些圖片,精美的洞窟內是一張照片也沒有,未免有些遺憾。浩瀚戈壁灘上的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莫高窟,也就是千佛洞的遙遠神秘和歷史滄桑足夠吸引人。遊客在核心景區門前需要臨時組隊,由景區導遊帶隊遊覽。景區導遊再三強調,在洞窟裡決不允許拍照,無論是相機還是手機。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其實,也不僅是樊錦詩的個人傳記,書中還涉及了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呼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出版時樊錦詩已81歲,已在敦煌工作了57年。她那兩條瘦弱的腿,從上海走到了北京,從北京走到了西北,去到了萬裡之遙的敦煌,走過荒漠和戈壁,走過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和崎嶇,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