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中國文化重要遺產之一,也是非常經典的古文化,莫高窟開鑿時間是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
在此期間,正是中國藝術的程序、流派、門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佛教與佛教藝術傳入後,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的佛教理論與佛教宗派,佛教美術藝術成為中國美術藝術的重要門類,最終完成了中國化的時期。
莫高窟開鑿的時間是前秦十六國時期,根據歷史上《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書中記載,曾經有位僧人經過這座山,猛然發現有一處金光閃耀,好像有幾萬個佛者,於是就在那處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禪師也來到這個地方建洞修禪,並把這開鑿的洞窟叫做為「漠高窟」,因為這處洞窟在沙漠的高處才得此名的。後來又因為世人把「漠」與「莫」通用,所以便改名為莫高窟。
莫高窟在前秦開鑿之後,後來的歷代國家逐漸將它開鑿的更好。但從元朝時莫高窟開始沒落,很少有人再將它擴建,裡面很多文物逐漸丟失,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次將其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同莫高窟齊名的還有三大名窟,他們分別是: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吉石窟並稱為四個名窟。
從莫高窟開鑿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看出,莫高窟經歷了數個朝代,在每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對待,但主要還是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莫高窟有洞窟735個,窟內的壁畫長達4.5萬平方米、洞窟放有2415尊彩質泥塑,被世人賦予千佛洞之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之所以有那麼高的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它被開鑿的時間早,還因為它有上千個洞窟,窟內有有數萬長的壁畫,還有幾千個泥塑,是佛學的重要象徵,而它更是經歷了數個朝代的更替,所以它才有很高的歷史文化意義,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曆程,時值中國曆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莫高窟見證了數個歷史朝代更替,更經過不斷的改善和擴建,是歷史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更讓後世人們知道它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向人們展現了中國經歷的歷史。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篷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特別是保存了中國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獨有貢獻的獨輪車、馬套挽具(胸帶挽具和肩套挽具)、馬蹬、馬蹄釘掌等珍貴的圖像數據。
來源:漢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