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的一個熱點是衛生巾。事情起因是,網友發現網上竟有賣「散裝衛生巾」——衛生巾是衛生潔淨用品,居然也散裝賣?事情很快弄清,散裝衛生巾是真實的,很多女性都用過。
據統計,女性平均每個經期使用衛生巾近30片,以一般產品價格(1元),這項支出就30元以上。加上較貴的夜用衛生巾和安心褲,每月支出50元以上。衛生巾仍是許多女性難以言說的負擔。因此很多人呼籲,衛生巾應當免稅,即13%的增值稅對衛生巾行業豁免。
我支持對衛生巾的免稅呼籲。女性(尤其低收入)的收入普遍較低,衛生巾是其基本生活品,必需的支出,並且事關身體健康。如能免稅,將降低衛生巾價格,減輕女性經濟負擔。
一些人對這樣簡單的推論嗤之以鼻。他們認為,即便免除和衛生巾相關的稅收,商人們也要把銷售價格提高,消費者還是得不到好處。
免稅使衛生巾行業負擔減輕,商人在競爭壓力之下,降價爭奪市場。有些商人不降價,會提高品質爭奪消費者,減稅支撐額外的成本支出。一些虧損邊緣的企業因減稅存活下來,他們給市場帶來新供給,這給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減稅帶來繁榮的道理,還需反覆講嗎?
還有一種新說法,說衛生巾是暴利行業,利潤率高達70%。比如今年新上市的「衛生巾第一股」百亞股份,媒體報導時,稱這家公司「一片成本4毛,售價1塊3,年入10億」。利潤率比蘋果公司還高,還談什麼免稅?
把零售價格減去生產成本,進而計算利潤率,這是媒體常犯的錯誤。
生產衛生巾,最基礎成本有工廠設備,造紙原料,人工成本,此外有產品研發,質量檢驗等。這些在成本裡還只是小份額,真正大宗的成本是銷售費用,也就是廣告宣傳,促銷讓利。一片衛生巾的出廠價四五毛錢,各個環節都加價,到消費者手裡,標價就翻了好幾番。
把銷售環節的成本拿掉,不就可以嗎?提這種問題的人,他們難以理解:對消費者而言,中間環節不是在增加購買成本,而是在降低成本。因為有了廣告和各分層銷售,消費者很容易就識別了商品,並在任何一個超市都能輕鬆買到。
巨額的廣告費,看似是生產商的沉重負擔,可一旦成功打造品牌,將極大降低生產成本。市場銷路一旦打開,機器滾滾開動,一年生產10億片衛生巾和一年生產1000萬片,邊際成本完全不同。規模優勢使企業確保能以極低成本生產,還能賺到錢。
因此,當你看到一些女性明星,通過一個代言,幾句廣告詞,輕鬆拿走幾千萬,不要感到憤怒。明星通過其魅力匯聚人氣,幫助企業擴大銷量,也在降低成本。企業掏錢時固然心疼,市場逼得它不得不這樣做,否則它很難被消費者記住,最終要被拋棄。企業花費巨款打造品牌,這是一柄雙刃劍:好品牌幫助企業無往而不利,一旦出了惡名,品牌將使企業迅速崩塌。
因此,衛生巾企業花巨款做廣告,其實不是壞事,它是確保商品質量的有力保障。沒有任何監督機制比品牌更有效。
很多人聽到「暴利」二字,義憤填膺,仿佛利潤有多可憎。事實上,利潤是指引企業家行動的指南。哪裡利潤高,資源就往哪湧動,最後將利潤拉回平均水平。倘若生產衛生巾真的暴利,這不是好事嗎?
在一個高度競爭化的市場,衛生巾這樣便宜的產品,倘若還有暴利,資本一定聞風而動,拉低這個行業的利潤率。這不正是巨大的好事嗎?暴利意味著商機,也就是改善的機會。
□陳興傑(人文經濟學會研究員)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