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食物歸類是一項棘手的事情。西紅柿和牛油果長的像水果,但味道卻像蔬菜。西瓜實際上是漿果,茄子也是……但你要說茄子是漿果估計很多人會和你急。我們喜歡吃的大多數「堅果」根本就不是堅果。
巴旦木、開心果、花生、腰果等,它們都只是假堅果。我們怎麼會錯的這麼離譜呢?問題在於消費者和植物學家對堅果的定義迥然不同。消費者會考慮如果這個東西有木質外殼包裹,小圓,幹且鬆脆,就可能會稱其為堅果。
植物學家考慮的是整個植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植物學家Judy Jernstedt說:「植物學意義上的堅果是「乾果」,單枚種子包裹在堅硬,不開裂的子房壁中。真正的堅果,堅硬外殼不會自己開裂,比如慄子、榛子和橡子。
中國的《植物學名詞》(第2版,2017年)的「堅果」,其定義為:「一種不開裂和具一枚種子,果皮堅硬成骨質狀的乾果。如櫟屬植物。」
舉例來說:花生通常有兩枚(或更多)種子,容易開裂,在植物學上它屬於「莢果」。巴旦木、腰果和山核桃實際上是核果,櫻桃或桃子也是核果。它們的外果皮極薄,由子房表皮和表皮下幾層細胞組成;中果皮是發達的肉質食用部分;內果皮的細胞經木質化後,成為堅硬的核,包在種子外面。
大多數核果,我們吃多汁的果肉並丟棄果核。對於「堅果狀」的核果,恰恰相反,我們去掉外層(也稱為果殼),吃果核內的種子。
巴西慄 Bertholletia excelsa 既不是莢果也不是核果,它實際上是蒴果。每個果實有8-25枚種子。
植物學家Judy Jernstedt說:「如果讓商店貨物標識按植物學名稱命名,就會出現「杏仁種子」、「核桃種子」、「花生豆」等。現在把這些東西改名對消費者和植物學家來說都很困難。消費者已經習慣這麼叫了,但植物學家平時用的植物學詞彙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比如亞里斯多德時期,所以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