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對「冷」特別敏感?
人體各個系統的運行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來自於食物的動力效應、基礎代謝和活動。因此,人在健康狀態下,飢餓時會比飽腹時怕冷,運動前會比運動後怕冷。
由於基礎代謝率與年齡、肌肉含量等有關,大多數女性比男性怕冷,老年人比年輕人怕冷。
但如果近期內突然明顯怕冷,就要引起注意。很多疾病,包括心血管、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病變,都會讓人感覺怕冷。
身體缺鐵
幾乎所有的危害怕冷人群身體裡面的鐵元素不足,血漿中的甲狀腺素比較低。鐵元素不足的人群血紅素比較少,降低了血液吸氧能力,讓組織代謝功能發生障礙,身體裡面不能產生更多的熱量而讓人們異常寒冷。
甲狀腺素分泌不足
當甲狀腺出現異常時分泌的甲狀腺素減少,減慢了血液循環的速度,產熱量就不足。尤其是到了更年期雌性激素水平低,不利於神經血管的穩定,從而讓患者出現腰腹部以及手腳發冷。
血管病變
如下肢動脈硬化狹窄,下肢血液循環會明顯減少,導致肢體慢性缺血,出現患側肢體乏力、腿腳怕冷、發麻抽筋等症狀。
外周神經病變
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常見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幾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經,其臨床症狀就有手指、腳趾及下肢的發冷、麻木、疼痛等。
下丘腦病變
下丘腦是大腦皮質下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最高中樞,是人體的體溫控制中心,它的病變可引起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怕冷、脫髮、肥胖等。
藥物副作用
如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常見的有心得安、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礙等。
這6個習慣讓你越來越怕冷
除了病理性因素,很多不良習慣也會讓你比別人更怕冷。
不愛運動
相關研究也證實,運動時肌肉收縮可產生更多熱量,中低強度運動時身體產生的熱量是安靜時的3~5倍。經常鍛鍊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怕冷症狀。
愛吃素
脂肪有助提升飽腹感,身體也會感覺更暖和。不少人吃肉太少,鐵元素、蛋白質等營養素攝入不足,會總感覺冷。
穿衣太緊
打底褲、打底襪等緊身衣物,容易導致身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手腳冰涼,甚至誘發凍瘡。當氣溫偏低時,應選擇寬鬆、舒適的衣物。
吃寒涼食物
秋冬季節喝涼水,容易導致身體陽氣不足,出現畏寒、怕冷症狀。
疏於保暖
缺乏保暖意識,穿著過少,會使人體代謝變緩,更容易失去熱量。相較而言,女性身材嬌小,產生熱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謝率更低,更易喪失熱量。
過度節食
食物攝入人體後,一般的能量會轉化為熱能,用於保持體溫和供人體散熱。吃得太少,身體能量跟不上,會使人體氣血虧欠,導致四肢寒涼。
這6個方法讓你溫暖過冬
睡前泡泡腳
堅持泡腳是緩解手足冰涼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體禦寒能力。晚上7-9點,用40℃左右的水,浸泡雙腳15-20分鐘(不宜超過20分鐘),讓水漫過腳踝,泡至身體微微出汗。泡完後立即擦乾雙腳,並穿上保暖襪子。
增加熱量攝入
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建議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
護好身體6個部位
防寒是保護關節、預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護好頭部、頸部、後背、雙腳、肚臍、膝關節等部位,整個人就會暖和很多。
通風、保溼
冬季乾燥,人體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時補水,皮膚容易乾燥、皸裂,還會影響血液循環,令人感到更冷。因此,應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控制溫度
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多曬太陽
多出門曬太陽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文章綜合自人民網、生命時報等)
來源:新華社(記者 劉星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韻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