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陳貫之12月10日報導】一位金髮碧眼、說著流利而標準普通話的烏克蘭小夥,把中國的"繞口令"常年掛在嘴邊。踏上異國之路、拜入名師門下,披一身大褂、持一把摺扇、拿一條手絹、立一張方桌……小夥與相聲的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2020年12月7日,烏克蘭小夥耶果(右)和中國青年相聲演員閆佳寶(左)及韓雪松(中)一起在北京的家中排練新創作的相聲節目。(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由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大鵬 攝)
踏上漢語橋初次識相聲
耶果(Yegor)於2008年因交換生項目第一次來到中國,共學習了八個月的中文課程,看似不長的留學經歷卻讓他對神秘的東方國度流連忘返,堅定了留在中國的決心。本科畢業後,一場跨越全球的比賽改變了耶果的人生軌跡。
"2010年我代表烏克蘭參加了第九屆世界漢語橋大賽。"耶果說,烏克蘭屬於小賽區,只有拿到第一名才有資格來到中國參加決賽。最終,耶果以領先於第二名0.03%的成績優勢,獲得了烏克蘭賽區的第一名,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漢語橋",也終於實現了走進中國的願望。
烏克蘭小夥耶果講述自己與相聲結緣、愛上相聲的故事。
從全球三十強、十二強、耶果最終獲得第九屆世界漢語橋大賽的第八名。令耶果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比賽裡收穫的不僅僅是與世界各國的中文愛好者同臺競技,拿到了一個證明自己中文水平的證書,耶果還遇到了一位影響他一生的人,他的相聲啟蒙人、未來的師傅,丁廣泉。
2020年12月7日,相聲演員耶果(右)在北京的家中接受專訪。
"相聲幫助我真正了解中國"
相聲是一種中國民間的說唱曲藝,源於中國華北地區,流行於京津冀區域,始於明清,盛於當代。
丁廣泉是中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2010年他恰巧在比賽現場進行表演。"比賽結束後我跑去評委席對師傅說,我想跟您學相聲。師傅說沒問題,等畢業了你來北京找我。"耶果說,他當時的夢想就是畢業去到北京,一定要跟丁廣泉學習相聲。
2013年,耶果正式拜師丁廣泉,開始接受專業化的相聲學習。
2020年12月7日,相聲演員耶果(右)在北京的家中背新創作的相聲節目臺詞。
在中國文化裡,"師傅"一詞區別於老師,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稱呼,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師傅"的重量更為深刻。耶果說,烏克蘭200年前也有師傅的概念,鐵匠、工匠會把手藝傳給徒弟,但現在已經失傳。來到中國拜入丁師傅門下,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師徒之間的情誼。
"師傅不僅負責我的能力,還教我做人、道德。"耶果說,師徒之間雖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但本質又很像,這是他之前不曾想過的概念。"師傅把我當自己人,把徒弟們當自己的孩子,把他所有的東西都給了我。"
耶果說,師傅對他的要求很高,不能因為是外國人就在學習的過程中打折扣、給寬容。學相聲之前,耶果對中文的熟悉程度只是讓別人聽懂。在師傅的指導下,耶果的中文發音、聲調、停頓、內涵等方面都被糾正。耶果現在不僅是一個中文流利的小夥子,他能夠聽懂、清楚漢字背後的含義,既明"話裡"也通"話外"。
同其他師哥師弟一樣,丁師傅對耶果的四年多教學時間裡分文不取。"我不僅學到了相聲技巧,我學到了師傅的精神,就是熱愛。"耶果說。
2020年12月7日,相聲演員耶果(右)修改新創作的相聲節目臺詞及斷句。
創辦"相聲遇上外國人"社團
"曾經我把相聲當工具,以此提高我的中文。後來我發現語言才是工具。"在耶果看來,學相聲既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讓他通過這門傳統藝術真正地融入了中國。
因為一檔節目錄製,耶果結識了現在的兩位搭檔,青年相聲演員韓雪松和閆佳寶。
閆佳寶說,耶果不同於其他會說中文的外國人,他對幽默的感覺更加深刻。"現在觀眾對外國人並不陌生了,不像以前大山(加拿大籍相聲演員)那會,說個俏皮話就樂了。"
既有相聲基礎,又有對幽默的理解,三人一拍即合從2016年組成搭檔共同表演,並共同創辦了"相聲遇上外國人"社團。除流動演員外,目前該社團目前長駐成員20人,以外籍相聲演員為主,涵蓋美國、義大利、日本、剛果、俄羅斯等國家,該社團還會繼續為觀眾表演中外結合的相聲藝術。
現在耶果除了表演相聲,還是一位出色的歌手、主持人,活躍在中國各個城市的舞臺上;他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遇到了自己的中國妻子;他走進中國農村,去貧困地區表演……耶果的中國故事仍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