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0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2019年我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其中,科幻影視整體比前一年有所下降。而科幻網劇17部,可統計的點擊量為137.19億次,總產值應超過20億元,」11月1日,在2020年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表示。
有人提出,隨著科幻網絡劇的粉絲數量驟增,科幻電影似乎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而未來網絡劇可能比電影大片「猛」多了。那麼,業內人士對科幻網絡劇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否看好;這種網絡劇的科學「含金量」中「科」多還是「幻」多?
科幻電影和科幻網絡劇有交匯也有不同
「我認為科幻電影和科幻網絡劇主要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目前科幻網絡劇更多是以科幻為引子描繪人情世態,但其容量大,將來可用以闡述比較複雜的科學原理或假說,塑造科技工作者的形象。」北京電影學院高精尖影像創新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黃鳴奮教授告訴記者。
將科幻網劇與科幻電影相比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作協理事、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組委會主任李凌己認為,「它們就像兩個有交匯的圓,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現在看來不同的部分還要略大一些。」
李凌己解釋道,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時間性與空間性不同,科幻電影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比較強,我們須在特定時間、空間去影院欣賞,而網劇則是突破時間性與空間性的,特別是空間性,只要有網絡,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觀看,這也是網劇最大的魅力之一;二是觀看感受不同,看電影的感受與看網劇的感受一定不一樣,看電影的感受是看網劇輕易替代不了的,一部分影迷除了看電影的內容,也享受觀影的感覺;三是長度不同,電影長度與的容量有時間限制,但是網劇因為可以多集連續呈現,時間限制就少很多。所以二者雖有重和,但是更是互補、互相促進的關係,由於其可滿足不同要求的科幻迷所需,未來是會長期和平共處的,因此,對二者的未來同樣看好。
「電影和網劇是兩種不同的產品,前者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猶如在摸黑前行,最後上映面對市場才知道判斷對否,而網劇是直接面向平臺的,平臺購買了就可以安心拍攝製作,因此,如果沒有疫情的情況下,電影也要比網絡劇在內容上更謹慎,製作速度更慢一些。」中國科普作協科幻電影專委會委員常洪松表示。
「科」多還是「幻」多不能標準化界定
對於今年科幻電影受疫情影響有所滑落,會不會給科幻網絡劇帶來新的契機?李凌己表示,「這跟此次疫情有一定關係,可能促使部分題材優先推出網絡版,但是沒有必然關係,在疫情前國外的科幻網劇就比較多,它更是一種觀看方式的改變。」
「科幻沒有特立獨行的價值觀,唯一不同的是表達方式。阿西莫夫曾說『可能科幻迷是爭吵最多的』,因此無論是科幻影片,還是網絡科幻劇,其科學『含金量』中『科』多還是『幻』多,是不好標準化的界定,這與受眾的需求有關,具體到作品可以多元化呈現。」11月2日,在國內外科幻影片展映暨科幻電影論壇上,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星河指出。
李凌己說,「關於網絡科幻劇的科學含金量、藝術性問題,不能用『網絡』這個形式來簡單界定,它首先取決於劇本的科學含金量與藝術性,其次還與導演的重視程度、投資規模、科學知識的可視化表現的可能性等因素有關。」
科幻劇作如何可以做到引入入勝呢?「科幻影片,常會給人『大片』的感覺,例如《星際穿越》中,黑洞、奇點、五維空間等。要有聞所未聞的科幻點;還要有見所未見的視覺奇觀,這是科幻電影吸引我們很重要的點之一。」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沙錦飛指出。
科幻導演鬱剛表示,現在拍攝的科幻片是關於未來的紀錄片,很多年之後會發現,科幻中的「亮點」會變成生活裡的日常。我們要用科幻電影講述好中國故事,而這樣的影片需要去寫中國的未來,講述當下的故事,體現人類因為中國這個特殊國家的存向前有一定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原標題:《科幻網絡劇 VS 科幻電影,未來誰更「猛」?》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