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馮小剛,但是說不上為什麼不喜歡(甚至有點討厭),但是他拍的一九四二確實值得一看,而且我覺得這部電影的評分低了。
《一九四二》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有人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不敢看,說怕堵得慌。
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是一部刻畫中國戰亂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
一九四二劇照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在中國河南發生的,關於吃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很簡單,災民都餓死了,剩下的人淪陷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那麼,那時的河南,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官方統計,一千零六十二人。這個數字,連影片裡的蔣介石都騙不了。於是他問李培基,實際呢?
李培基臉色慘白,低下頭。半響,吐出一句;大約,三百萬人。
那個年代,幾袋小米可以買女人的肉體,可以買漢子的命,當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得不到滿足,所謂高級動物,也不過只是動物。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讀過書的女學生,原本還揣著家國大夢,被飢餓折磨之後,親吻了長工,撕了書燒火,煮了心愛的貓做湯,最後放下了所有尊嚴,賣身進妓院,伺候客人扭捏以為是還有一點良知,結果是撐得彎不下腰。
《1942》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真實客觀地還原了那段歷史,還原了人性複雜的一面。在影片中,廣大百姓第一次不是作為抗日英雄的陪襯,不是作為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作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出現。他們有自己的家庭,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愛自己的親人,卻在飢餓中妻離子散;他們精神上不願做亡國奴,卻更加懼怕肉體的死亡。
一九四二劇照
看了1942就會理解我們的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對一粒米飯都不忍浪費
以前聽他們說還不覺得,真正看了電影後才知道吃不飽穿不暖那種日子,簡直無法想像
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上的教訓,珍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