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河南餓死三百萬人,看完我心裡堵得慌

2020-09-05 爆米花Film

我不喜歡馮小剛,但是說不上為什麼不喜歡(甚至有點討厭),但是他拍的一九四二確實值得一看,而且我覺得這部電影的評分低了。

《一九四二》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有人知道這部電影但是不敢看,說怕堵得慌。

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是一部刻畫中國戰亂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

一九四二劇照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在中國河南發生的,關於吃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很簡單,災民都餓死了,剩下的人淪陷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那麼,那時的河南,究竟餓死了多少人?

官方統計,一千零六十二人。這個數字,連影片裡的蔣介石都騙不了。於是他問李培基,實際呢?

李培基臉色慘白,低下頭。半響,吐出一句;大約,三百萬人。

那個年代,幾袋小米可以買女人的肉體,可以買漢子的命,當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得不到滿足,所謂高級動物,也不過只是動物。生存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讀過書的女學生,原本還揣著家國大夢,被飢餓折磨之後,親吻了長工,撕了書燒火,煮了心愛的貓做湯,最後放下了所有尊嚴,賣身進妓院,伺候客人扭捏以為是還有一點良知,結果是撐得彎不下腰。

《1942》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真實客觀地還原了那段歷史,還原了人性複雜的一面。在影片中,廣大百姓第一次不是作為抗日英雄的陪襯,不是作為一個模糊的背景,而是作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出現。他們有自己的家庭,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愛自己的親人,卻在飢餓中妻離子散;他們精神上不願做亡國奴,卻更加懼怕肉體的死亡。

一九四二劇照

看了1942就會理解我們的爺爺奶奶為什麼會對一粒米飯都不忍浪費

以前聽他們說還不覺得,真正看了電影後才知道吃不飽穿不暖那種日子,簡直無法想像

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上的教訓,珍惜糧食。

相關焦點

  •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活著」
    》改編的電影《一九四二》。看完之後,很多影迷說,這部電影應該叫作《死了》或者叫作《死了的三百萬》,因為在電影裡,遭遇旱災的河南難民死亡三百萬,整部影片都被「死亡」兩個字的陰影籠罩著,但我更願意將之視為馮小剛對另一種「活著」的有力闡釋,一部堪與張藝謀《活著》相媲美的偉大之作。
  • 淺談《一九四二》
    嗨,我是小胖子。昨天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吃飯,還浪費糧食,剛好影視推薦了《一九四二》我就隨口一說真應該讓你看看《一九四二》這部電影。當然孩子才三歲,看不懂電影,只喜歡動畫片。然後吃完飯閒來無事就點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家人們一起看。
  • 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河南大饑荒由於饑荒所致,河南許多地區的災民向南方遷徙。
  • 《一九四二》的中國饑荒史
    在華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從美國大使館的一位年輕外交官那兒得知,河南320萬農民正瀕臨餓死。這位外交官私下裡讓白修德看了一些河南傳教士描寫這場大災難情形的信件。中國記者都不敢前去採訪,因為指責政府即使不讓他們丟掉腦袋,也會讓他們丟掉飯碗」。白修德同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挺身而出,從重慶飛抵寶雞,沿隴海線乘火車趕到西安,向東過潼關,進入河南實地採訪。
  • 1000萬人受難,300萬人餓死,《一九四二》,是死亡和希望
    張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電影莫過於《一九四二》了,你是否還能回憶起那段歷史?「培基,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政府統計,一千零六十二人。」「實際呢?」「大約三百萬人。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找到行政院秘書長張厲生詢問河南饑荒的問題。張厲生回答說,「餓死人的地方主要發生在淪陷區,人們遷徙不僅僅是為了逃荒,也為了躲避戰爭。
  • 《一九四二》講一段歷史往事
    如果沒有2012年上映的《一九四二》,也許很難再有機會讓我去主動收集關於當年「河南大饑荒」的資料與信息:老蔣完全不清楚河南之慘狀嗎?我看未必,李培基無門無派無靠山,有事情他自己也解決不了,只能打碎牙往肚子裡咽的主兒,左右太平拳,讓他在這又好看又好用,把他安排在河南可見老蔣手段之高明。
  • 《一九四二》:一部讓我這個大男人哭了幾次的電影,張國立很敬業
    張國立在《一九四二》飾演災民範殿元,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地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 你所不知道的故事——電影《一九四二》主題曲《生命的河》的傳奇
    為什麼馮小剛導演要選用一首基督教聖歌作為電影《一九四二》的主題曲呢?說來話長……電影《一九四二》是根據著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反映了1942年河南千萬民眾在天災和戰亂中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一段歷史。
  • 一部被低估的電影,一個時代的遺憾《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是什麼?可以是一個時代,可以是一組數字,也可以是一代人的記憶。我是妄語,一個普普通通的社畜,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看法的觀影人。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叫做《一九四二》,是馮小剛導演,在2012年11月發布的一部電影。
  • 電影《一九四二》幕後冷知識,史上最慘電影,但是好看
    電影《一九四二》中你不知道的事兒。一本片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1993年,馮小剛經王朔推薦看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但由於種種原因,《一九四二》在1994年、2000年及2002年三度籌備都未能順利開機,直到2011年2月,小馮也變成了老馮,真正有了拍攝本片的資格。這部籌備了18年的電影才開機啟動,圓了馮小剛的夢。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電影還要慘烈,蔣介石看完雙腿不停顫抖
    (這是一組反映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老照片,為美國人拍攝)【無比飢餓的小孩】張高峰決定將他在河南所看到的寫下來,這篇長達6000字的報導發表於1943【剝樹皮】張高峰的這篇報導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大公報》社長王芸生看後也很生氣,他親自撰寫社評《看重慶,念中原!》
  •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電影還要慘烈,蔣介石看完雙腿不停顫抖
    【撿草根的小男孩】大家都知道有部電影叫《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就是以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背景拍攝。相信很多人都會被劇情所震撼,但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真實的1942年比電影劇情還要慘烈幾分。【剝樹皮】張高峰的這篇報導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大公報》社長王芸生看後也很生氣,他親自撰寫社評《看重慶,念中原!》,將矛頭直指當國民政府草菅人命。蔣介石暴怒,他下令《大公報》停刊三天。
  • 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樹皮啃光,圖5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
    2012年11月29日,電影《一九四二》上映,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上映票房達到了3.6億。有人以歷史片的角度來看電影,也有人以災難片的角度來看電影,還有人以戰爭片的角度來看電影。是的,1942年是世界大戰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災難性的一年。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 看著堵得慌,沒看著想得慌
    如果能的話,請告訴我要怎麼操作好不好?後臺LiLi留言:老公是一個沒有用,又要佔很大一塊地方,而且又是費錢的存在,看著堵得慌,沒看著想得慌.哇,覺得她說得對的姐妹們,大家可以在文章裡投票給她哈。那麼除了老公,買到手就想扔的東西有哪些呢?一起往下看吧~
  • 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與《溫故一九四二》改編對比
    在敘事視角與敘事線索方面,電影《一九四二》與原著小說相比有較大的變化。在敘事視角的層面上,原著小說採用了第一人稱「我」的限知視角敘事,作者通過親身採訪,調查,查資料,再加上個人的議論(即個人觀點)和抒情(即親身感觸)而寫成。
  • 吃樹皮、賣孩子,300萬人喪生,馮導的《一九四二》堪稱人間煉獄
    在電影《一九四二》播出之前,可能很多人對1942年的河南旱災一無所知,包括我在內,都以為那只是不痛不癢的小事,直到電影裡出現這段對話:「培基,河南因為這次旱災,到底死了多少人?」 蔣介石問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政府統計是1062人。」李回答道。
  •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淚目中淺談生死邊緣的人性
    重溫電影《一九四二》,仍是含淚看完,內心更加千瘡百孔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九四二年我們雖然沒有失去祖國母親,但正是國家滿目瘡痍,最為羸弱的時候,身處苦難的祖國母親難以庇護自己的孩子,只能任由我們風雨飄搖,掙扎在死亡線上。
  • 馮小剛準備十幾年拍攝《一九四二》票房慘澹,硬漢酒後忍不住流淚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年,世界上那麼多事都被爭先報導,唯獨河南大饑荒沒有被引起注意。甚至連中國自己人都不在乎,最後是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