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宋楊
1.當代青年人的日常
「一個人坐在咖啡館看著窗外,一個人在街上閒逛,一個人窩在家裡看劇,一個人打遊戲,一個人刷抖音,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健身,一個人看書,一個人聽音樂,不需要戀愛關係,跟朋友偶爾相聚,跟家人也相對疏離。成家的忙著掙錢養家,精神?那是別想了,忙不過來。」
一個人的大多數精力,要麼花在工作上,要麼在睡覺上。工作的時候只談事件,大家都很忙,鮮少有時間能夠聚在一起。一在一起幾乎也只能為了一些比較重大事件,在那一刻有一個短暫的相遇。隨著社會發展人與人的連接越來越貧乏,精神層面的溝通更是難能可貴了。
2.內心空乏,那就填吧填吧... 雖然看似網絡時代非常便捷,我們可以在當下聯繫到千裡之外的人。可是整個連接感,都顯得非常的薄弱和虛妄。在這種情況下,精神沒有辦法溝通,那無異於精神狀態是一個寂靜的空洞狀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空間裡面循環往復的旋轉、跳躍,綻放、沉寂。一出出的獨角戲就這樣上演,以至於人們愛上跟想像互動的夢幻。
比如刷劇刷抖音,比如各種美顏、比如各種整容、比如各種奢侈品加身,比如拼房拼車拼爹,大都圍繞著向外尋找,內心卻是十分的空乏。看似擁有了很多,可依舊不能知足。內心依舊覺得空,需要更多……需要更多。像《千與千尋》中發狂吞噬一切的無臉男、像《山河故人》中無根不知出處飄搖的張到樂、又作為整夜迷失在酒精和霓虹笙歌的肉體循環沉淪著。
3.迷茫的青年人 填不滿的空虛,找不到位置的心無所依,沉淪在物質、肉體、酒精中的失魂落魄……無一不提示著靈魂深處的孤獨。這種孤獨好像過於濃厚,沒有辦法告訴其他人也不知道怎麼去開口。所以人們總是在尋找同類人,這樣會比較方便,好像我不用說什麼對方都能夠懂得。恰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辦法真正的為自己言說。
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來處,不知道自己的去處,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就像浮萍一般隨水漂流,就像落葉一般隨風飄落,就像氣球一般輕巧又沒有方向。看似自由,可是沒有界限的自由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這種沒有著落的自由本身,又是一種深刻的禁錮。假性的自由,只會讓人陷入虛妄的自大中。我以為我可以...但是現實往往會不斷發生事件或是意外或是麻煩來不斷提醒自己——「此路不通」。
4.青年人的心為了保護自己,被建造成了孤島。
所以青年人們屢屢受挫又心生疑惑,「不是可以嗎?為什麼不行呢?」久而久之,這種受挫促進了青年人一頭扎進自己構造的殼中,從碰壁發現禁錮,到自我禁錮,你看就是這麼巧妙!
在多麼合理的日常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時代加速變遷的過程中,一代和另一代之間的差異甚多。很多時候都來不及適應周遭的變化,哪裡來得及去理解其他人呢?慢一步,是可能真的會從高處跌下墜入深淵。而每一代都被這樣的感覺驅趕著,支配著。這時候我倒是不想談工業社會了,工業社會中,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當多數人都選擇「心與世隔絕」時,「禁閉」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