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三天沒發朋友圈,
你就幫我打個報警電話」
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將上升至9200萬人。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這便是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實寫照。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這個詞是由「空巢老人」演變而來,指的是生活在大城市,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的年輕人。這涉及一個社會群體和一種生活狀態,狹義的「空巢青年」特指年齡介於20到35歲、離開家鄉到大城市工作、遠離親人、獨自居住的單身年輕人,即為工作打拼在大城市流動的單身獨居青年。
空巢青年城市人口排行榜。來源《中國空巢青年圖鑑》
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陪我夜已深,無人與我把酒分。孤獨得像條狗,我和siri是好友。
為了心中的夢想,或是想逃離家鄉的束縛,又或是到北上廣去上大學——房子和車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可能性,而他們更加相似的共同點,是單身、宅甚至自暴自棄。
空巢青年,連離世都悄無聲息
「安靜地沉睡吧,我最愛的魔女」
臺灣一個獨居男子,養了16條流浪狗。
有愛心吧?暖心吧?好人會有好報吧?但沒有,因病猝死在家中,鄰居沒發現,家人沒發現,狗發現了,於是他被狗啃食了。
曾有人說:「如果有一天我死在了出租屋,可能誰都發現不了,除了來催房租的房東......」一句話道出了這些年輕人的辛酸和悲涼。「空巢青年」的一個主要關鍵詞就是「孤獨」。
連離世也不例外。
小夥因身體不舒服請假,被發現時屍體已腐敗
近日,沭陽警方接到報警稱,轄區一居民張某竟然在家中離奇死亡,且屍體已經腐敗。經鑑定,死者是因顱腦損傷而死,且他死前並沒有與人發生過任何爭鬥。
張某於今年6月17號晚從某健身房下班回家後,於當晚11點多通過微信語音向其健身房負責人請假休息,之後就再沒上班。
後經民警的追蹤和鑑定,原來,事發當晚,張某騎車不小心追尾了正停在路邊的這輛半掛貨車,張某爬起後認為自己並無大礙便自行回家,事後死亡。而半掛貨車駕駛員一直在車內休息,也並不知道事故發生。
然後,直到最近才被發現……
上海26歲女漫畫家突然失聯,上門才知道……
2019年10月,一位26歲的女漫畫師在家中意外離世。
其同事稱,她本身在家裡工作,平時不太常來公司,當天因為同事要找她交接問題進行聯繫,但是等了一天沒有回消息。傍晚去她家裡找,發現狀態不太對,就趕快打了120。誰知,她就這麼去世了......
這位漫畫家的最後一條微博是:「安靜地沉睡吧,我最愛的魔女」。
真是一語成讖。
知名作家猝死家中10天後被發現,年僅39歲
劉嘉俊的最後一條微信停留在8月11號。根據警方和他好友透露的死亡時間推測,這大概是他在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晩上。
警方說,他或死於心臟病突發,因獨居無人知曉。
劉嘉俊生前和許多人一樣,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城市裡,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和每個人都保持著並不親密的關係。
沒有人知道自己會以怎樣的方式離開世界,也沒有太多關於衰老和死亡的規則。
一個人在外,除了沮喪時自我調節,也早已學會了對家人報喜不報憂。因為那些難過和沮喪就算說了,家人的手也伸不過來啊。
空巢青年除了面對孤獨,還有「孤獨死」
我分明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多餘的人
有句話說,一個人活到最後,要死兩次。 第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呼吸和身體機能停止,再也無法感知這個世界。 第二次是社會意義上的死亡,與你有關的朋友、親人甚至同事,都已經忘記你的存在。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雖然還活著,卻面臨著「孤獨死」的窘境。 曾經有句話說,城市越大,人越渺小越孤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就算是媒體上的驚天新聞,也會在兩三天內被其他信息掩蓋。 折射到一個人身上便是:從早高峰的地鐵下來,足夠虛脫半個小時。然而不能給自己喘息的機會,因為遲到1分鐘扣的錢足夠自己吃3頓早餐。 很多空巢青年便是如此。一個人住在大城市,一個人上班和下班,一個人度過周末,選擇了寂寞,但也被孤獨追隨。 然而比孤獨更可怕的,是被人知道孤獨。
除了長期保持聯繫的人,沒有人還會分出精力來關注某一個與自己無關緊要的普通人。
當工作幾年後,才會發現朋友三兩不剩,朋友圈裡的點讚之交也越來越少,而來自陌生人的社交,又令人十分抗拒。 這是一個無緣社會,有人主動切斷了和社會的聯繫,而有人被迫逃離社會,無論有什麼意外發生,身邊都沒有一個能伸出援手的人。
在日本,與無緣社會一同催生的,是「特殊清掃業」和「代替服務」。
正因為有太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就孤獨地死去,屍體腐爛發臭一個月,才可能被鄰居發現。
這時,特殊清掃業者就會上門,幫逝者收拾身後事,將他們曾經留在世界上的證明——日記、存摺、照片等,逐一保管好。 而代替服務,則是為了那些不願歸家的年輕人所設立。 他們可以代替回家探親,代替在婚禮上扮演親人。
這是當代空巢青年所面臨的困局,雖然遠離了人情社會的枷鎖,但讓人遲早孤立無援的恐懼,也縈繞在每個人心頭。
有人說,空巢青年擁有的是99%的自由和1%的寂寞,如果後者有佔據上峰的時刻,那一定是生病。
有人說,能達成前3級,就是自立青年,前5級就是獨行青年,前八級就是空巢至尊寶,而10級全滿,就孤獨得像只狗……
而真的經歷過一個人做手術的人,恐怕很難笑著跟你講述這個過程。
一位不願透露稱呼的獨居女孩說,有次自己在家裡突然頭疼欲裂、栽倒在地,身邊空無一人,因為家人在外地,第一反應是給附近同事打電話,結果同事手機靜音沒聽到,她又給朋友打電話,結果朋友在很遠的地方,來不及趕來,她只能強忍著拿上醫保卡,給120打電話…… 後來被120接到醫院,要立即做手術,需要掛號付款,自己哆哆嗦嗦拿出手機掃二維碼,最後一個人扛過了手術,手術結束後,看到匆匆從外地趕過來的家人,她泣不成聲……
相比較年老體衰的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的健康閾值大了許多,急病去趟醫院就解決了,可怕的是過去五六十歲的人才得的慢病也出現在他們身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空巢青年絕對的健康殺手,疾病年輕化正在從空巢青年開始。
奮鬥可以,保重身體
空巢青年是都市社會的潰瘍,也是健康窪地
為了避免意外的到來,至少請滿足自己的飲食。 近幾年,全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繼續「名列前茅」,這些患者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
「吃飯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自己做吧,一頓飯的米還蓋不住電飯煲的鍋底;叫外賣吧,湊不齊起送的量,叫一次要吃三頓。」
由於平時難以按點吃飯,餓一頓飽一頓的小楊偶爾會感到上腹胃區有些脹痛,但喝點熱水,按摩下也能緩解,後來隔三岔五就來這麼一出,小楊便到藥店買了點胃藥,服下後勉強好轉,便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一忙就到半夜。 誰知小楊一段時間後疼痛加劇,每次恨不得蜷成一團。到醫院做胃鏡檢查,醫生懷疑有腫瘤。經醫生確診為「患上胃癌無疑,發現較大面積的胃潰瘍,及不規則佔 位性病變,且癌細胞已向腹腔內肝門、腹膜、腸繫膜、肝臟等部位侵襲,很遺憾已到了晚期。」
其次,記得讓自己能好好睡一覺。 睡眠是機體一種非常重要的自我調節和保護。不只是人的大腦和各級神經系統需要休息,身體的所有臟器和組織在緊張工作一天之後也都需要歇歇氣。 作為人體最複雜的神經系統,它同時也是最嬌氣的。當生活規律被打亂,或精神壓力過大、過於勞累,正常的睡眠周期很容易被破壞。如果影響睡眠的因素持續一段時間,人體規律的睡眠——覺醒系統就會陷入混亂。 長期缺少睡眠的人注意力會急劇減退,短期記憶能力嚴重喪失,判斷力減弱,並且會經常瞌睡。嚴重者還會影響消化系統。
有位媒體評論者說過:空巢青年是都市社會的潰瘍。 當中國都市打拼的青年人承受著比東京、首爾、紐約、巴黎更高的房價,卻只賺取相當於這些國外都市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工資;同時還要承受著種種不合理的社會管制,以及由這些不合理的社會管制而滋生和帶來的充滿地域偏見和歧視的都市亞文化,出現數以千萬計的中國特色的都市「空巢青年」也就不足為奇。 一個令奮鬥的青年人感到孤獨和無望的都市,也難以有明亮的未來。 沒錯,可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那些一直承受孤獨,一直不認命孤單打拼的年輕人,就是因為還對未來有所期待。 在這個社會,努力奮鬥,不談寂寞,我們就都快活。
加油,空巢青年,注意身體。
另,節日快樂。如果你是單身,且感覺在今天有受到傷害,感到寂寞,請不必太在意——因為戀愛與否與孤獨無關。 你並不是最孤獨的人。多數在戀愛中的人一樣會感到孤獨,甚至比單身時更加孤獨。因為愛情會放大人們的感官信號。 這就是所謂的「比起一個人的孤單,更怕兩個人的孤獨」。
來源:健康界作者:暗子
本文部分內容自: 光明網、科技日報、39健康網、新京報、搜狐新聞、99健康網、人民論壇網、中國新聞周刊、視覺志、社會學吧、新周刊、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毒雞湯、@國館、@極物、@跳海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