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設計的「光之隧道」,如何振興日本鄉村?「環球觀築」

2021-01-18 湘湘愛旅行

2年前,由中國建築師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參與了第七屆日本「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名為「光之隧道」。 作品在展覽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節上最具人氣的項目。

印象

隧道

「在馬巖松的建築裡,建築與自然無限靠近,其間僅隔一層『皮膜』。日語裡有個詞叫『虛實皮膜』,即為虛構與真實時常反轉,分不清何為虛,何為實」。

——「越後妻有&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發起人北川富朗

「光之隧道」全長750米,由「天河」入口—隧道—觀景臺組成。隧道穿行於清津峽六方石構成的峽谷巖壁中,盡頭處的「鏡池」,水面、鏡面、自然融合,映射出隧道外四季的風景,表現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美學意蘊。

▼天河(入口)

設計巧妙利用了隧道的長度和光線的遞進感,營造出奇幻的空間視覺效果。

▼氤氳、昏暗的隧道燈光

▼觀景臺牆壁水滴狀的鏡子

▼隧道盡頭豁然開朗的「鏡池」

鏡池的景象,是中國傳統裡「虛實相生」的意境,虛虛實實,亦真亦幻。一片水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完整的圓形鏡面。光變成了畫筆,水、陽光、天氣的變幻變成了顏料,為自然增添詩意。

影響

隧道

清津峽位於新瀉縣的越後妻有,這裡是著名的大雪地帶、人口稀少,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逐漸流失,遊客人數急劇減少,使得這裡「十屋九空」,日漸凋敝。

MAD為清津峽隧道每一處空間所增加的自然的「一筆」,讓清津峽具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煥發了活力與生機。

山本勝利&関口芳史

「平成29年,清津峽大約是來了5萬9千人次;在平成30年,也就是改建完成的這一年,觀光客超過了18萬2千人次,回到了3倍的狀態。」(註:平成30年即2018年)

——十日町中裡支所、係長,山本勝利

「這裡以前是以老年人為主欣賞楓葉的人群。而現在吸引了完全不同類型的觀光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在大地藝術祭的諸多藝術作品中,光之隧道脫穎而出且備受矚目。」

——十日町市長,関口芳史

為期50天的「大地藝術祭」會期內,共有8萬多名遊客到訪,使得越後妻有這個不到7萬人口的地區,出現了擁堵現象。作品建成後的一年,也就是2019年,訪客達到30多萬。

為了幫忙照顧家裡的旅店、餐館、酒廠生意,不少遠離家鄉的年輕人開始陸續從大城市搬了回來。

這個寂寂無名,甚至許多日本年輕人都不知道的村落,現在已經成為旅遊達人和藝術愛好者的打卡勝地。

2019年,SNS(社交網絡)評選出的夏日最佳遊覽地排名,「光之隧道」被評為前十之首。

同年,「光之隧道」影像資料呈現於日本文部省推出的「日本之博」全球宣傳片中,與其他四個從古代文物到當代依然沿襲的傳統藝術一起,為日本文化代言。

日本時報、Nikkei、Designboom、Dezeen、周末畫報、三聯周刊、人民網等國內外媒體報導了中國建築師馬巖松在日本改建的這條振興鄉村文化與經濟的藝術作品。

他她

清津峽地區振興會,五十川弘一「春天也想看,夏天也想看,秋天也想看,最好下初雪的時候我也想去看看。」

十日町居民,上村喜子

「最喜歡的部分是最後鏡池的空間。比想像中的好,有著如夢幻般的風景,根據角度不同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這帶來了很多客人,真的很感激。

十日町居民,村山荘

「在最早的時候,我看到最裡面空間的效果圖,沒有很理解那個空間意象。去看了之後,覺得『哇,真是太棒了』!」

「在隧道當中最喜歡的部分是剛才經過的那個紅色燈光照明的空間。雖然很暗,隧道的壁面基本上是一個土牆的狀態,而並非是混凝土澆築的比較平滑的表面。那裡是凹凸不平的。在燈光的照明下,產生了陰影。我非常喜歡這個部分。」

——遊客

「我最喜歡最深處的鏡池空間。很靜謐的感覺。就是為了看那裡我才過來的。」

——遊客

巧思

MAD首先在隧道入口處,新建了一座符合當地風貌的木屋,高聳的坡屋頂可以防止冬天的積雪。

▼ 「天河」(紀念品商店&溫泉足浴)

改造前 VS 改造後

建築物一層是紀念品商店及咖啡廳,展示出售當地村民的手工藝品,也可短暫休憩。

▼入口吧檯牆面繪製了隧道形態的圖案

二層的溫泉足浴池是一個暗空間,屋頂洞中的鏡面巧妙地將建築外的峽谷及水流反射至空中,成為了天上的河流。

▼二層溫泉足浴

從入口徑直走向隧道,昏暗燈光,配襯著層次豐富的玄妙輕音樂,氣氛瞬時變得神秘、微妙,人們對未知的好奇心、想像力被無限放大。

▼隧道中不同色彩的昏暗空間

第二觀景臺中央的「泡泡」實際是一處衛生間,單面透視鏡使得只有室內可看穿室外。「泡泡」內的使用者,就像是實現了無數人兒時當「隱形人」的願望,不被人發現,看遊人百態,靜對自然。

▼「泡泡」衛生間

MAD在觀景臺牆壁上加裝了多面像水滴形狀的鏡子,就像是在沉悶堅實的穹頂鑿開一個個通往未知空間的洞,人們在現實與超現實兩極之間,尋找自己的定位。

▼觀景臺牆壁上加裝了多面水滴形狀的鏡子

▼觀景臺改造前

隧道的盡頭——鏡池是項目的高潮部分。

MAD將清津峽溪水引入形成鏡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的富有詩意的畫面。洞頂牆壁鋪設的磨砂不鏽鋼板將外面的山水天空的光線反射到隧道內部,內和外的邊界模糊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也虛化了現實的天空和雲。

▼一片水面將半圓的洞口反射成為一個完整的圓形的時光通道

▼光之隧道 | 清津峽隧道改造記錄視頻

中國建築師設計的「光之隧道」 ,如何振興日本鄉村?【環球觀築】

【來源:環球觀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世界美學的杭州表達-訴說自然與光的故事|星耀中心【環球觀築】
    地處濱江區政府板塊核心位置,江南大道、望江隧道、風情大道、時代大道搭建起立體交通樞紐。開發商興耀房產拿出整整一幢樓,總共只精心打磨出了40餘套300方大平層,非常純粹,目前已經是實景準現房,明年就可以交付。已經公開的三套樣板,建築設計由UDIA擔綱,景觀營造大師是LANDAU,室內設計則由Burega Farnell & GDF設計團隊執筆,打造由外而內舒適生活的本質。
  • 從章堰文化館,講述琚賓的東方氣質美學【環球觀築】
    章堰文化館【生長,共存,清理,新生】項目名稱:章堰文化館項目地址:中國 上海建築/室內/景觀設計:水平線設計首席創意設計總監:琚賓主持建築師:周志敏、何斌這座擁有千年故事的古村落從唐宋年代起臨水而築,那時的章堰十分繁華,章楶,蘇軾,任仁發,米芾等賢士皆在詩文中提及或到過此處。破敗、無法再使用其內部空間的老建築,需「清理」破敗及無法使用的部分後,從中「生長」出與原老建築有關聯的新建築,使「新老」建築共存, 新建築是新時代與新功能的呈現。
  • 9個杭州最新打卡勝地【環球觀築】
    你總能不斷的看到新的設計,悄悄的從你身邊出現。今天,環球觀築給大家分享9個杭州最新打卡項目,在這個深秋,再一次認識杭州,洗鍊塵囂於無形。峻佳設計最新於杭州樟宜翠灣CO-Life旗艦示範區打造了一處深藏於都會中的森林餐廳——「CO-Life花時體驗中心」。營造主題餐廳氛圍體驗的同時,將品牌的商業展示內容以藝術化的設計手法穿插表現於空間之中。通過為每一區域定製設計一個富有故事的主題打卡點,讓空間遊逛成為一場趣味性的探索之旅。設計以「自然·呼吸」的概念讓餐廳置身於自然情境中。
  • 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兩岸關係)
    這次論壇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展開鄉村振興的探討之旅。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綜合合作交流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畢美家表示,閩臺鄉村融合發展,既是傳統的農業合作,更是邁出了鄉建鄉創、共建共管的新步伐。
  • 臺灣建築師深耕大陸「美麗鄉村」 共建共享鄉村振興
    謝英俊及團隊設計打造「美麗鄉村」。 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太原9月4日電 題:臺灣建築師深耕大陸「美麗鄉村」 共建共享鄉村振興作者 楊傑英太行山的秋景別樣美。身處臺灣的謝英俊,盼著疫情過去,再赴太行山深處,看看當地鄉村的變化。
  • 世界第一NOMA餐廳,2018重新開業,BIG最新作品【環球觀築】
    50佳餐廳」第一名。2014年,「世界50佳餐廳」第一名又回到了NOMA餐廳主廚RenéRedzepi有一個「遊牧式」餐廳的夢想在2014年3月,他決定在2015年1月至2月,把餐廳移至日本東京,前後約一個半月,所有員工都要來到東京工作。
  • 榜單| 2018亞洲設計圈的終極網紅店揭曉,中國4家上榜
    設計師坂茂,2014年的普利茲克獲獎者,關於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的設計,當時眾多的設計提案幾乎所都提出了模仿富士山作為屋頂的想法,但唯有坂茂的設計背道而馳,以「倒立富士」為概念脫穎而出,這座全新的世界遺產中心,使用日本在地檜木交織打造格狀錐體倒立在地面上
  • 設計之美:閒置房屋改造助力中國鄉村振興
    陽光透過新開的天窗灑進屋內,通高空間的設計讓那些在樓上品茶的村民也能盡情觀影。東角村位於福建省福鼎市,近幾年,依靠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經濟,當地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如何讓村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如何提升娃娃們的教育,成了了村裡「成長的煩惱」。同時,鄉村旅遊業初具規模,亟需更科學的規劃。
  • 日本越後妻有——鄉村振興需要怎樣的藝術原動力
    時隔三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戶外藝術節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即將在日本新瀉縣的越後妻有拉開第七屆的序幕。今日夏至,為大家帶來「鄉村振興之全球樣本」《日本越後妻有——鄉村振興需要怎樣的藝術原動力》,讓我們在一片日式的蔥綠與海藍之間,來一場以藝術為路標的山間巡禮,和一個有風吹過的爽朗夏天。用藝術手段振興鄉村,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
  • 理想中的書店 | 中國書店原創設計力【環球觀築】
    經營者對書店的裝飾設計越來越注重,同樣是書店,相比較陳設簡單的書店,設計裝修獨特的書店更吸引人。本期文章便向大家分享國內的書店設計,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書店原創設計力量正在崛起。▼Atelier tao+c 西濤設計工作室應業主之邀改造這座老宅,在佔地僅232平米、高7.2米的雙層空間中,置入一個可容納20人的膠囊旅社、一個鄉村社區書店和閱覽室。在拆除了老宅原有的樓板和隔牆後,一樓作為圖書館和公共區域。建築師在空間中置入了兩個「漂浮」的獨立結構,分別用作男生「樓」和女生「樓」。
  • 全球最接「地」氣的藝術趴 MAD馬巖松「光之隧道」亮相
    以期「恢復鄉村的活力,用藝術家的眼睛發現當地資源,讓老百姓參與其中。」MAD馬巖松「光之隧道」>漫畫家幾米……都在這裡參與過創作,今年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首次參與大地藝術節,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作品名為「光之隧道」。
  • 攜手鄉建鄉創 助推鄉村振興 兩岸青年建築師共建美好家園
    既有臺灣青年設計師代表分享在福建開展閩臺合作鄉建鄉創的成功案例和心路歷程,也有臺灣建築師團隊開展鄉建鄉創陪伴式服務的階段性成果展現。出席並致辭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綜合合作交流推進小組大陸方面副召集人畢美家,以自己的名字巧妙總結兩岸鄉建鄉創——兩岸青年建築師共建美好家園。
  • 泰山飄來一朵「雲」:建築師孟凡浩為中國北方鄉村做「針灸」
    近日,曾以東梓關回遷農居受到關注的建築師孟凡浩又有新作。這一次,他從中國江南走到了北方,在泰山西麓的九女峰造了一片「雲」。這片雲朵是一間書房,也是一座觀景臺,在其背後,昔日貧困的東西門村變身成為餐廳、咖啡廳和民宿等。
  • 「銀領金華」金華退休教師胡阿榮:默默奉獻 築就鄉村振興之魂
    得益於古建築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近年來,寺平村相繼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及四十多項省、市級榮譽稱號。一項項榮譽的獲得,讓這個原本落沒的村莊一下子成為「網紅村」,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打卡。「這麼多年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胡阿榮說。當所有人都勸他可以歇一歇的時候,胡阿榮的腳步卻沒有停下來。
  • 巧用資源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的亮點,凸顯設計獨特的社會價值,感召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走進鄉村,致力於用設計讓鄉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美好。為鄉村設計,還要發揮設計整合、協同創新的作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用設計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轉化為生命力,繪就鄉村美好圖景。巧用鄉土資源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
  • 港頭村鄉村振興控制性詳細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實施
    2020年12月2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花都區花東鎮港頭村鄉村振興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傳統村落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項目,作為結合港頭村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需求,按減量規劃的思路開展規劃的優化提升,順利通過市政府審批。
  • 2018「大地藝術節-越後妻有三年展」作品 - 光之隧道,日本 / MAD
    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首次參與大地藝術節,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作品名為「光之隧道」。越後妻有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帶,包括日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內的760 平方公裡的土地。這裡四季自然景色優美,人們一直延續著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是經典的日本傳統與自然風景融合的地區。然而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轉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離開了土地,年輕人們藉由工作或者教育的機會向城市轉移。
  • 「101 / 待建成」湯昊安&吳嘉文:中國建築會大放異彩
    特別是Lebbeus Woods,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和 Yona Friedman 的那些實驗性的概念設計,以及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王澍的寧波美術館這樣充滿生命力、獨創性和場所精神的作品。好的設計不一定與現有的什麼主義思想掀上關係。反而,它本身就是一個新的思想,引導其他人繼續向前。
  • 「鄉村振興美麗鄉村①」荊州區八嶺山鎮銅嶺村
    【編者按】:「東方風來滿眼春,一枝一葉總關情」,伴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擘畫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藍圖逐步展開,荊州區委確立「打造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的定位即將實施,荊州區農村將迎來又一春天,農民會享受更多福祉。步入新發展階段,跨進新的一年,荊州區鄉村振興「怎麼看?
  • 「松陽故事」亮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讓世界了解鄉村振興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自由空間」作為主題,中國建築師徐甜甜以松陽的七個鄉村建築參加主題館展覽,在座談會上娓娓道來中國鄉村振興中的「松陽故事」,獲得了與會大咖們的高度評價。  作為本屆雙年展閉幕前的壓軸活動,此次座談著眼於地球環境,旨在交流陽光、空氣、地心引力、材料等大自然資源及人類生活基本元素,帶給建築的影響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