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書店 | 中國書店原創設計力【環球觀築】

2021-03-01 環球觀築

實體書店從繁盛到頻頻關門倒閉,再到現在重生崛起,經歷了不小的變化。曾經為實體書店紛紛凋零而哀婉嘆息的人們可能想不到,新一輪的「書店復興」來的這麼快。

傳統的書店固守「以書養店」,結果被圖書電商的「降維打擊」衝擊得落花流水,毫無招架之力,唯餘「情懷牌」可以一打,終究抵不過現實的商業邏輯。

現在的書店從圖書到文化、生活周邊產品均有涉足,從單一業態到多元化複合空間;書店的陳設也有了明顯變化,從書店的門店招牌、室內設計、陳列布局等都有了質的提升。

經營者對書店的裝飾設計越來越注重,同樣是書店,相比較陳設簡單的書店,設計裝修獨特的書店更吸引人。

本期文章便向大家分享國內的書店設計,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書店原創設計力量正在崛起。

思南書局詩歌店,上海 / Wutopia Lab

在舊教堂裡打造全上海最動人的書店

Wutopia Lab 以「Church in church」概念在上海歷史建築聖尼古拉斯教堂舊址裡用45噸鋼鐵打造了舊教堂裡的新書店——思南書局詩歌店。這是上海最大最全面的專業詩歌書店,提供1000冊不同語言的詩集。詩歌店設計延續了Wutopia Lab基於對偶形成的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穿孔鋼板,半透明,不確定的光線,色彩以及戲劇性的詩意。

皋蘭路16號的東正教教堂舊址是上海第二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建成於1932年,已經不是教堂很久了。幾十年間成為過辦公,工廠,倉庫,食堂,住過人,之後也變成過會所,餐廳,最後被閒置,變成迷宮廢墟。

拆除後的主殿空間

整個項目要在上海市歷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出局的要求告知單下才可以實施。要求不得改變建築現有的立面,結構體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立面和空間格局包括牆體以及內穹頂包括新的壁畫和特色裝飾作為重點保護部分都不可以觸及。要求拆除乾淨不必要的牆體和樓板比如建於90年代的鋼結構夾層,要把建築空間剝離乾淨而將其原始形象顯現出來,恢復主殿的高大空間。還要把東側搭建建築截短,在立面上和教堂舊址齊平。再次儘量追溯教堂空間最初的材料,比如柱子,花飾,牆面以及地坪。這地面經歷破損修補,主殿地坪只剩下水泥墊層。而側殿地坪一小部分是最初的金山石地面,大部分是70年代改建後遺留的水磨石地磚,所以必須保留。地磚在經過幾次打磨清洗後,仍依稀有著當年的油汙,算是作為工廠的記憶而頑強保留了下來。與磚石砌築的教堂舊址不同,設計師用銀光閃閃的鋼板打造了這個新書店。書架的隔板和立檔都是全焊接鋼板網格結構體系的一部分。它們彼此作用形成一個鋼鐵書架構建的室內建築——詩歌書店。書架沒有背板,穹頂的光線依然可以灑入書店。書架還隱隱約約露出教堂舊址從1920到2019不同年代的痕跡包括那組21世紀初作為餐廳時,老闆請美院學生繪製的天主教風格壁畫。這樣鋼鐵書店和磚石教堂就成為一個新的整體。



雲端書店,上海 / 恆田設計

充滿歸屬感的空間,懷念「上自習」的日子

 

書店坐落於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個商業樓內。空間不大,但是很溫暖。玻璃門入口,簡單通透,既節省空間,又讓室外的行人不禁駐足,想要一探究竟。看似複雜的空間都來源於基礎形狀,簡單的形狀交匯成美好的畫卷。白雲之下,書海之間。起伏的曲線如波濤的輪廓。光線在弧形屋頂的漫反射下,顯得更加均勻。在空間的任何區域都可以酣暢淋漓的閱讀。在這裡,你可以畫畫寫字;可以瑜伽沙龍;也可以屏蔽一切幹擾,專注於手中的考卷。「自習室」就像青春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善於、正煥和東龍高考前每天必去的私有空間,雖然簡單樸素,卻都是自豪、窩心的回憶。讀書辛苦時,還可以在休息室小憩一會,滿滿歸屬感。無論是一個人讀書,兩個人討論,還是夥伴們腦暴,這裡都有一個合適的空間。在雲端書店裡,豐富的心靈徜徉在空間的每一處肌理。

新華書店•蟲洞空間 / 杭州植田建築室內設計工作室

儘管電子書籍,已成為當今流行的閱讀方式。但作為紙質書的售賣場所——書店。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空間。本項目受中國著名書店品牌新華書店的委託。在杭州的良渚設計的一個手作及書店的集合空間。場地位於杭州市良渚文化區,餘杭的良渚現在剛剛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場地位於文化創意園區內,在這個1樓的空間裡面。包含著一些手作創意工作室。書店位於這些工作室的中間。同時也是他們的休息中庭。紙質書籍不同於電子書籍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它不僅僅包含了書籍的內容。同時,他與書籍的裝幀,印刷和紙張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他是這個作者,對書的內容,和書所給予人的感受的一個完整表達。



鍾書閣 – 十三朝古都裡最純潔的雲中天堂,西安 / Wutopia Lab

西安的白色神曲

設計師用白雲作為主體,為西安讀者營建一個如夢一般的雲中天堂,西安鍾書閣由此誕生。書店的入口一個宏大的無柱的白色弧線樓梯,被一條螺旋而上的白色旋轉飄板所強調,周遭環繞是定製白色亞克力所砌築的書牆。讀者們從日常生活中而來,拾階而上,被周圍的書籍所展示的人類求知與探索精神而鼓舞。

自由流動的曲線勾勒的書架總共十層,充分利用了公共閱讀區空間的各個角落,圓潤的倒角讓空間無一處尖角,背板是通體發光的透光亞克力,而白色書店的重點圖書推薦區,是用纖細的螺杆懸吊三角形的鋼板,於是上面陳列的圖書仿佛漂浮在空氣中。這一系列的設計最後讓讀者恍如在雲中漫步,在雲間閱讀。這是鍾書閣系列書店所獨有的一個嶄新的體驗,一個在純粹之地自由自在閱讀的體驗。公共閱讀區的中央是神廟,層層拱券的中心,在樓板結構梁的中央矗立著一座精緻的展架,這就是鍾書閣的「每月一書」,也只能供一個人翻閱和思考。讀者的腳下的樓板被換成玻璃地板。這仿佛水面的樓板下隱藏的是空間可以提供讀書會或者會議,這個看不見的學院和看得見的神廟一起構成了西安鍾書閣的中心,一個思想和靈魂得以煥發光輝的聖殿。鍾書閣的童書館是一座隱秘在森林之中的水晶構築物,靈感來自於九色鹿的樹木與動物剪影保護著背後的兒童的天使樂園。孩子們會自己尋到隱秘的入口,發現一個溫暖豐富的世界,它暗藏了可供嬉戲的機關與洞穴,也有著此起彼伏的建築天際線,蔚藍的天空和可以俯瞰的星空。這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西安鍾書閣保證了傳統的核心購書區作為靜區之外,還因為與西安中影時代國際影城的合作,於是根據影院的流線與運營結合鍾書閣旗下的咖啡和簡餐服務設置了動區,提供更多的餐桌與卡座。創新地將書店與影院兩種文化業態在動區融合在一起。讀者沿著漸變網格的地坪,在凹凸像素上的電影海報所創造的時光隧道從書店進入影院追憶似水流年。

鍾書閣,杭州 / 唯想國際

為讀者打造最美書店

 

鍾書閣-杭州店位於濱江區星光大道繁華的商業中心,毗鄰錢塘江。從星光大道一期走上二期的林廊,便能看到那熟悉的鋪滿文字的全通透玻璃幕牆,透望過玻璃幕牆後是一個純白色的樹林空間,跳脫出周圍環境的束縛。

這些白色的樹林是由一支支圓形的書架柱構成,白色立柱承載著書籍,掘地而起直衝天際;在天花鏡面的倒影下,仿佛穿越時光的對話。牆面的鏡面又在橫向維度上把空間擴大了一倍,如此讓整個書籍樹林空間像真實的自然一樣無界。

走到森林區中軸線上,藉由光柱的指引通過一扇門洞,這裡是明暗的邊界,從輕盈過渡到深沉的鐘書書殿的正殿。一個幽靜的讀書長廊迎面而來,整面的書架向著端頭無盡的延伸。深淺兩種顏色書架進退有序,猶如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山嶺,又猶如高不可攀的天梯、堅毅挺拔的脊背,無聲的向我們傳達著知識所帶來的力量。天花上鏡面漂浮著一盞盞的吊燈,像螢火般柔和整個空間。而燈下的人們或回味於濃香的咖啡,或沉思在書中的世界。越過長廊便是階梯閱讀區。圓形天光從鏡面天花上傾瀉而下,環抱式書架一道道如漩渦的燈帶,這裡儼然如劇場般,仿佛即將上演一場曠世大劇,而個中角色則由愛書之人出演:或坐於軟榻、或立身書架旁。這個階梯書房即可閱讀又可舉辦讀書會供書友圍合而坐。在這間杭州鍾書閣中設有兒童館,這是一個書籍遊樂場,設計師用遊樂場的設施藝化成書架,旋轉木馬、過山車、熱氣球和海盜船讓孩子們有種置身在遊樂場中一樣快樂的閱讀感受,由星系地圖繪製而成的地板不僅激發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又寓教於樂的告訴他們星系的知識。

鍾書閣端頭劇院

鍾書閣長廊

鍾書閣柱林

鍾書閣兒童館

上海Hauser & Wirth 書店裝置 / 棟棲

建立虛與實,有限與無限的對話

裝置以Hauser & Wirth畫廊位於英國Somerset的傳統穀倉建築為原型,抽象為立方體加四坡頂的純粹幾何形體。平面的一側為橡木片立柱 45°斜向排列,另一側為鏡面不鏽鋼片立柱反方向 45°排列。兩側不同材質的豎向結構分別向上延伸到 3.5 米後轉折為坡屋頂的形式,最後互相插接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結構體系。間距 400mm 的3mm雙面鏡面不鏽鋼板,以插接的方式與豎向立柱連接,在作為書架功能的同時,構成整體結構體系的一部分。三向臺階及平臺以同樣的建築語言和主體結構插接到一起,活潑了空間體驗。裝置保留了空間內原有的兩張書桌並圍繞其四周展開,在書桌的上方設計了室內景觀,呼應了Hauser & Wirth畫廊在英國 Somerset 的景觀設計。鏡面不鏽鋼與橡木形成材質的對比,層疊地反射周圍環境與桌面上的室內景觀設計,同時通過鏡面的多次反射完整地呈現出書籍的不同角度和細節。整個裝置圍繞著虛與實,有限與無限的對話而展開。

雙面鏡面不鏽鋼板以插接的方式與豎向立柱連接

鏡面不鏽鋼與橡木形成材質的對比

鏡面不鏽鋼反射周圍環境與桌面上的室內景觀設計

青龍塢言幾又鄉村膠囊旅社書店 / 西濤設計工作室

疊室入書山

青龍塢是一片古村,隱匿在浙江桐廬的山林深處,因流經此地的一條溪水而得名。村中有一座木骨泥牆的老宅,緊鄰一條山路,南面背靠青山,北面俯擁低臺院落。Atelier tao+c 西濤設計工作室應業主之邀改造這座老宅,在佔地僅232平米、高7.2米的雙層空間中,置入一個可容納20人的膠囊旅社、一個鄉村社區書店和閱覽室。

在拆除了老宅原有的樓板和隔牆後,一樓作為圖書館和公共區域。建築師在空間中置入了兩個「漂浮」的獨立結構,分別用作男生「樓」和女生「樓」。在為客房區域分層時,建築師沒有採用常規的樓層高度,而是特地用坐臥所需的高度——1.35米——作為膠囊住宿區二層以上的樓板高度,以堆疊的形式構成三層「樓中樓」,製造出有趣的視角和不同尋常的空間尺度;同時,住宿區樓板之間相互交錯,在部分區域構成「雙層」挑高,滿足住客通行和站立的需要。

建築外觀的改造是室內空間重組的延伸和體現,建築師依據內部膠囊房間的縱向布局,在外牆上做了克制的開窗,儘量保持建築原有的質樸。新增的玻璃木窗與夯土牆及原有的舊窗渾然一體;室外地面的青磚也悄然延伸至室內。建築東面坐擁極佳的自然景觀,於是建築師將東面的整面山牆剖開,嵌入一個由木框架和聚碳酸酯波浪板構成的透明房子,讓青山和綠林暈染至室內,屋頂的天窗也增加了室內空間的採光。暮色降臨時,室內的燈光透射而出,溫存著山村的靜夜,書香伴隨人跡,凝聚了村民的日常和情感、激活了村落的脈搏,也點亮了新的生活理想。

 

靖江書吧 / metrics architecture studio

玻璃穹頂下的盒子

 

項目位於中國靖江市中心的中央公園內,毗鄰市政府,這個被廢棄十多年的圓頂,其翻新工程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對城市的這個區域進行了思考。對於這樣的空間,我們認為它是為發生親密感互動而生的,並非只是一個巨大的城市圖書館本身。空間的形式是由幾個旋轉的盒子構成,這些盒子是根據周邊的環境由裸露的混凝土或雙面書架組成,整個集群與三座橋梁相連,作為連接和垂直溝通的流線,人流則成為空間中被觀察的有趣的對象。橋梁不僅是用戶閱讀、學習和互動的場所,也是機電設備的主要存放空間。同時,新的節能與通風系統也需要考慮進原本的構造內。玻璃穹頂下的盒子營造了室內與室外兩種空間的趣味,使得用戶在這種情況下有機會選擇自己所需的空間氛圍,是一個寧靜的閱讀空間或是一個充滿陽光的互動空間。按書目類別劃分的盒子還設有會議室、文學館、兒童屋以及一個面向湖泊和自然環境的開放式露臺。在穹頂下行成了一種特有的都市生活。

湖光裡文創零售書店,嘉興 / 間睦設計

百年新生,光華洗禮——在雋秀江南設計一間有光降臨的森系書店

空間整體在保留原建築風貌的情況下,以陳列功能為第一考量,以閱讀環境氛圍營造為重點,加以不破壞空間原有內部格局的保護性設計,將湖光裡書店的溫暖靜謐,賦能於清新自然的文創零售空間,打造出南河頭最賦江南氣質的森系書店。

築蹊生活主題書店,寧波 /Kokaistudios

用有機幾何與循環路徑帶來超越傳統的購書體驗

Kokaistudios為寧波的築蹊生活書店設計了流動且富有變化的空間,其有機的幾何與循環的路徑作為具有推動力的「運輸工具」,在觸發人們好奇心的同時,將全新的生活方式帶入公共空間和商業場景之中。建築師與委託方自項目初期便確立的共同目標是,設計一個供人們閒逛和消遣的場所,將閱讀作為核心功能,並為之補充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活動空間,使顧客能夠就座、閱讀、學習、參與工作坊以及現場活動;帶來超越傳統售書模式的全新體驗,使該項目成為寧波及其周邊地區的全新生活目的地。

入口

書店位於寧波市中心、餘姚江南岸的和義路1844藝術生活中心廣場,佔據了一塊L形的全地下場地。功能空間分布於現有的B2層(1600㎡)和新增的B1夾層(800㎡),總建築面積接近2400㎡,整體分為三個不同的主要區域:書店主體、以新技術和飲食為主題的區域,以及位於二者之間的一個靈活的公共空間。

透明亞克力板與白色書架模塊融為一體

 獨立書架和櫃檯帶來更多閱讀體驗和陳列形式

交通空間中穿插著多功能的駐足或活動區域

流動而連貫的整體空間

夾層

用於家庭活動的圖書島

相關焦點

  • 文字實錄|理想的書店,書店的理想(之二)
    在各路人馬都在為「大限將至」的書店獻策支招,全國各地的文青都把「開一家書店」掛在嘴邊,無遠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過來拉一把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到風暴眼中心的書店人的聲音。那這本書是宮崎駿自己寫的書,基本上買不到,或很少有看到。現在,大陸還沒有在上,所以我找了幾家出版社,還有關於動漫的一些人,他們聯繫了宮崎駿的工作室,然後宮崎駿就說他不喜歡來中國,他覺得因為中國政治比較複雜。很抱歉,我後來也有在政府工作,所以我也明白這個意思是怎麼樣,但他也不喜歡日本。這本書讓我幾次,讀了很多遍之後哭了好多次,那這只是我眾多書的一本書。
  • 文字實錄|理想的書店,書店的理想(之三)
    在各路人馬都在為「大限將至」的書店獻策支招,全國各地的文青都把「開一家書店」掛在嘴邊,無遠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過來拉一把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到風暴眼中心的書店人的聲音。牯嶺街是日本人的住宅區,戰敗後他們要被遣返,所以家裡稍微有錢的一些日本人就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變賣,使得牯嶺街上有許多人擺攤子。賣書賣雜貨的人一多,就形成了一條很熱鬧發達的街道。從三四十年代開始到六七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全部都是賣舊書的。舊書攤火爆的原因是那個時間中國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
  • 世界美學的杭州表達-訴說自然與光的故事|星耀中心【環球觀築】
    每一處細節都被細心打磨,營造出人際關係與空間的和諧關係,在喧譁的塵世間呈現兼顧生活與格調的理想方式,以柔軟的姿態描繪出詩意、溫暖的都市生活。客廳-客廳空間中,全落地景觀窗,單扇尺寸近4.8㎡,匹配270°全景視野,堪稱「超屏」式享受——光與景都寫進了生活的基因裡,閒時近瞰繁華國際濱的A、B面,空氣中仿佛也摻雜著日光與霓虹的多種味道。
  • 2019年中國特色書店高峰論壇在渝成功舉辦
    ,隆重召開「理想的書店,不改的初心」——2019年(第三屆)中國特色書店高峰論壇,共話特色書店的發展之路。與此同時,書店也是反哺城市的文化源泉,所有市民都能樂在其中,在書店找到意趣相投的朋友,並有所收益。各種各樣的活動圍繞書和書店,讓城市中的讀書人聚合起來,成為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紐帶,塑造了一個城市的靈魂。
  • 中國最美書店,來松陽了!
    當「中國最美書店」——先鋒書店來到中國傳統古村落陳家鋪村會產生什麼樣的文化碰撞呢?
  • 《我在書店等你》入選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作品
    近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指導,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北京蠹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作品揭曉。朱曉劍作品《我在書店等你》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和《我在書店等你》同時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的圖書還有:閻崇年的《故宮六百年》(上下)、張瑋的《歷史的溫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十年砍柴的《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羅佩的《6-12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九邊的《向上生長》、高洪雷的《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葉兆言的《南京傳》、陽飛揚的《逆商》、吳鉤的
  • 9個杭州最新打卡勝地【環球觀築】
    今天,環球觀築給大家分享9個杭州最新打卡項目,在這個深秋,再一次認識杭州,洗鍊塵囂於無形。每一處細節都被細心打磨,營造出人際關係與空間的和諧關係,在喧譁的塵世間呈現兼顧生活與格調的理想方式,以柔軟的姿態描繪出詩意、溫暖的都市生活。
  • 這或許是每一位媽媽心中理想書店的樣子
    2018年第 017 篇原創文章正文共:2476 字 30 圖
  • 實體書店只是一尊理想的金邊兒夜壺
    作者 | 半讀樓主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想」,分兩種,一種叫做預想,或者計劃,一種叫做夢想,或說理想。若你是因為愛書愛夢,你理想中的書店肯定是美妙的,少有煙火氣的,愜意自足的。但這美妙,這理想,在現實的揉搓下,很快就會褶皺成橘皮。作為生意,你很快發現人文圖書烘託氛圍尚可,供養房東則不足,遑論給養店員和自留盈餘。慢慢的,你發現被你討厭了多年的教輔書、快餐書、花皮小說、抖音薦品,才是可化為你的食量之重磅。
  • 書店力:書店與城市風格 | 2017成都國際書店論壇即將開幕(附:論壇議程)
    >德國柏林、中國南京、英國倫敦、美國洛杉磯嘉賓主持楊照/作家論壇嘉賓Mark Kiessling/德國讀我了嗎?!書店聯合創始人錢小華/中國先鋒書店創始人Tamara Macfarlane/英國月巷故事 (Tales on Moon Lane) 書店創始人Katherine Orphan/美國最後一家(The Last Bookstore)書店經理   19:30-21:30  書店人:我如何打造一家書店
  • 從雜誌望出去,看到的臺灣書店風景丨雜誌*書店 1
    這次我將會和大家簡單介紹我收集到的臺灣書店相關雜誌。首先會為大家介紹6本做了臺灣書店專題的各領域雜誌。另外同系列多本的雜誌也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與大家分享他們的選題與我的一些讀後感悟。《GREEN》發行於2012年,以「理想書店」為專題,封面攝於好樣本事。
  • 從章堰文化館,講述琚賓的東方氣質美學【環球觀築】
    這座擁有千年故事的古村落從唐宋年代起臨水而築,那時的章堰十分繁華,章楶,蘇軾,任仁發,米芾等賢士皆在詩文中提及或到過此處。破敗、無法再使用其內部空間的老建築,需「清理」破敗及無法使用的部分後,從中「生長」出與原老建築有關聯的新建築,使「新老」建築共存, 新建築是新時代與新功能的呈現。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文化教輔類圖書應該算是所有圖書中唯一稱得上是剛需的品類了。流量大,轉化率高,雖然客單價可能不是很高,但此類圖書成本極低,據說在一些教育重鎮,這類書籍都是論斤賣的。從《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的數據來看,目前中國大概有7萬多家實體書店,2019年當年就關閉了500多家。
  • 原創 香港書店攻略大全
    「嘆」(享受)書店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下面,帶你走進尖沙咀和銅鑼灣有特色的幾家書店!地址:尖沙咀樂道13-15(總店);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310、328室作為香港為數不多的老字號書店,在香港本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在香港書展現場也有兩大展位。樂道總店分上下兩層,室內寬敞安靜,圖書品種豐富。哲學、歷史、文藝理論方面的英文著作齊備。
  • 中國建築師設計的「光之隧道」,如何振興日本鄉村?「環球觀築」
    2年前,由中國建築師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參與了第七屆日本「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改造了一條有20多年歷史的觀光隧道,名為「光之隧道」。 作品在展覽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節上最具人氣的項目。印象隧道「在馬巖松的建築裡,建築與自然無限靠近,其間僅隔一層『皮膜』。
  • 《穀子書店》——一個「南方書店」和一個「北方女人」的回憶錄
    不要誤會,這本小說是一個中國八零後女作家碧珊的作品。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麥家的理想谷書店,而且也是完成於理想谷書店裡。故事中的人物很多也是依照作者在理想谷書店寫作的歲月裡,所遇到的一些人物塑造出來的。這也可以說是一部即時創作的小說,只是因為作者想要寫一部關於書店的小說,正好有理想谷這樣一個書店作為創作的參照物,最終得以成品。小說裡的」講述人「或者說」回憶者「阿婆,自二十五歲婚姻失敗後,離家出走,無意中來到了這個南方小鎮,走進了這家剛開沒幾年的書店。
  • 創始人吳清友已逝,誠品書店的理想可還在?
    其實,從容文雅的吳先生,懂得如何在殘酷的商業叢林中生存,雖然他曾說,「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誠品書店的複合經營之道,就是吳清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 「中年危機」吳清友從臺南高工機械科畢業後,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在皮包工廠打過工。
  • 成都加冕「中國書店之都」!兩家書店獲封「年度最美」
    昨日,集聚了百餘位書店大咖、由中國書刊發行協會主辦的書店行業權威盛會——「賦能未來書店·書店學習」大會在北京舉行,對2017年的中國實體書店進行盤點,揭曉9項行業大獎。其中,成都榮獲重磅獎項「2017中國書店之都」。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大樹空間」 2016暑期創意親子遊——「與誠品書店相遇松山」
    臺灣誠品書店,被譽為亞洲最棒的書店。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標杆。近年來,更成為臺灣著名的文化觀光地,是文化人、文藝青年赴臺非去不可之地。誠品生活松煙店由國際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設計。琉璃工房,是中國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於1987年在臺灣淡水成立,創始人為臺灣知名電影人楊惠姍、張毅。琉璃工房主要的理想,是希望在世界琉璃藝術蓬勃發展、獨缺中國琉璃的情況下,創造符合精細雕塑的中國美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