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路人馬都在為「大限將至」的書店獻策支招,全國各地的文青都把「開一家書店」掛在嘴邊,無遠弗及的政府之手都要伸過來拉一把的時候,我們需要聽到風暴眼中心的書店人的聲音。他們的理想與堅持、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為延續書店的燈火所做的種種努力。
如果說「做書者說」是讓一本書的幕後功臣走到臺前,那麼「書肆紀」系列活動中亮相的就是一群書籍的溫柔傳遞者。你逛書店時的滿眼驚喜、微小觸動都是他們在背後默默打理。書與人的相遇、人與人的相遇,都是他們暗中將紅線牽起。文化據點在荒涼都市中的遍地開花,都是他們在全力支撐、不棄不離。
有許多老闆是以開書店作為自己走入人群,並且試圖改變社會主流的一種運動方式,他們以區區個人之力,改變漸漸被各式連鎖店填滿的街道,改變網絡時代方便、快速卻趨於片面化、膚淺化的閱讀風氣,改變大量複製用過即棄的消費習慣,改變保守封閉、懶於反省的社會氣氛。
《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的這番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讚。我們的系列活動也將從這部臺灣紀錄片開始,以他山之石引出我們自己的故事。
下面是「書店裡的影像詩」系列觀影會第三期的活動實錄。這一期是在時尚廊書店。
***
王大寶:大家下午好,在這麼高級的環境中,聲音都不能很大。時尚廊是一個我不是很了解的書店,如果我表現的很緊張,也請大家見諒。我是庫布裡克書店的店長,也負責書店的活動。做書團隊邀請我來做這個系列的觀影活動,前兩期是在庫布裡克和單向街,因為是獨立書店的紀錄片,我們每一期都會換一個書店來做這個活動。這一期得到了時尚廊許志強先生的支持,我替做書謝謝書店,謝謝來到這個活動的大家。
先不多說了,不知道大家對做書了解多少,對活動了解多少,活動到底在說些什麼,我們現在先不說,直接來看片子,把介紹的這一部分放到片子結束吧!
1 改變命運的書店——阿福的書店
這是阿福的書店,在新北市蘆洲區,2000年開業,老闆名叫肖文福。他是一個文盲,因為過去窮,小孩子沒有地方可以讀書。當兵之後,隊長跟他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他覺得刺激到了自己。命、運、風水是改變不了的,相信的人會覺得這是出生時就自帶的東西,無法改變。但是讀書和積陰德是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改變人生的,所以這句話完全觸動到了他。
新北市在嘉義區,肖文福家是一級貧困戶。5歲的時候,他就要出來工作,幫人家打些零碎的小工,分擔家裡的生計。當兵的時候才開始識字——我知道我爺爺當兵時是有那種部隊的文化培訓班的——當兵的時候才有機會認字,他的隊長給他講的這些話改變了他的一輩子。所以他退伍之後就去做了圖書業務員,類似於中盤或者是發行之類的,要天天出去跑業務,把圖書推銷出去,很累。晚上找時間,繼續進修。慢慢地他覺得有機會可以開一個書店了,然後到處借債,真的是自己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沒有錢就去問親戚朋友借,四處借錢開了這家書店。
書店提供了附近社區裡沒有上學的小朋友或者上學孩子課餘時間來讀書的一個場所。他會舉辦給小朋友講故事的讀書會,我覺得在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來店主是特別喜歡小孩子的。我們做過小孩子的活動,小孩子的集中力和熱情度真的很短(笑)。所以要成功舉辦是一定要非常喜歡孩子,特別有耐心的。他一直堅持在做這種跟小孩子們接觸的活動,在這一點上,我自己覺得他很了不起。肖文福說:「小孩子如果能從幼兒時期接觸到好的圖書或者觀念,對於打基礎的成長非常重要。如果拖延到初高中,就會有一點遲了。」
肖文福先生在14年因為心肌梗塞已經去世。他的妻子說,在料理他身後事的時候,很多附近受益過的小孩子媽媽們會自發地義務幫她看店,會說「你忙這些事情,店我們幫你看著。」這些也說明了肖先生積累了很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剛剛講的「積陰德」,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笑)。他的妻子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道:「有一段時間家裡條件特別差,因為他把所有的錢甚至是借錢投入到書店中去。」就是想要給小孩子這樣好的環境。但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本身交通或者位置就不是很好,而且這位先生又特別喜歡做善事,他總是出去捐書或者義賣。曾經店裡進過一批英文的繪本,賣不出去,他就全部捐給嘉義縣政府。所以書店的經營狀況特別差,有兩度差點不能撐下去。
他妻子也說,書店本身不掙錢,以前先生在的時候還會出去工作來補貼書店,家裡的經濟狀況可能要等到他們的孩子工作後才會好一些。但是只要能撐下去,這個店還會一直開。
書店是2000年開的,到現在有十四、五年了,第一次參加他們讀書會的小朋友基本已經上大學,她也希望這些大學生們有機會去海外留學的時候能帶當地的繪本回來,或者用他們的方式回饋書店,這是她非常期望的一件事情。所以,祝福她。
2 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人文書舍
我自己看第一遍的時候哭了,可能這個老爺爺觸動了我當時的一部分自己。我當時看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覺得這個老爺爺真的是跟周夢蝶一模一樣,只是我們不知道他而已。周夢蝶寫詩,大家看到了他的詩,知道周夢蝶這個人。但今天如果沒有這部片子,或者我們沒有看到這部片子的話,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個地方有這樣一位老人和這樣一家書店。
這家書店是1966年時開的,老先生現在算下來應該已經快90歲了,叫張銀昌,他是河南人,跟周夢蝶一樣。片子開頭時放的卷防雨塑料布的那個人是他的女婿,女婿會接著幫他繼續做這家店,因為他的年紀太大了。當時拍攝時候老人80歲,但他的精神很好,講話思路很清晰。對了,大家可以記下來,他剛剛說的收書路線。
大家可以看到,人文書店是很窄的一家店,甚至不能稱之為一家「店」,因為它其實是一條巷子。書店的兩邊是別人的房子牆壁,他自己沒有牆,用木架子搭了一些書櫃,頂也是用木頭自己搭的。每天早晨,要先把防雨布的格擋拿起。他自己也講到「防君子不防小人」,因為這是一個過道,是公用設施,他不能做一些很嚴密的保護。另外這家書店還曾遭遇過火災,因為旁邊的舊書店著火,使得他的書店也連帶受損,燒掉好多書。還好的是,沒有燒光,老先生說,只要沒有燒光,就可以繼續營業。
牯嶺街是日本人的住宅區,戰敗後他們要被遣返,所以家裡稍微有錢的一些日本人就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變賣,使得牯嶺街上有許多人擺攤子。賣書賣雜貨的人一多,就形成了一條很熱鬧發達的街道。從三四十年代開始到六七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全部都是賣舊書的。舊書攤火爆的原因是那個時間中國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有一些外國學者想了解中國大陸的情況,只能藉由臺灣作為跳板獲得書籍和資訊,以便來研究中國當時國情,導致很多人來找書。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書街就慢慢沒落了。一來外國人可以直接往來大陸,二來附近的光華商場建成了,大家集中到了那裡,就沒有人在牯嶺街擺攤子了。還有就是舊書攤主的下一代沒有興趣繼續經營,往往會到類似於臺北這樣的大城市上學或者謀生,慢慢地這條街就冷清了下來。但是我覺得兩岸三通後,也許會又重新紅火起來,人們也許會去朝聖或者選擇舊書,狀況應該會好一些的。
這家書店在選書上都是與近代史、歷史人物文集、歷史人物近代史等相關。
「現在還有人會包書嗎?」(詢問),我自己是會包,但沒有老先生這麼認真。老人家收回一些品相不是很好的書會用牛皮紙包好,並且在上面用毛筆小楷寫書名。他從1966年到2015年,將近60年的時間一直在做這件事情,真是十分厲害。我自己是不敢想那麼遠的,所以也很佩服。
他剛剛拿了一本書,是很喜歡很寶貝的鎮店之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清,可能後排的人看不太清,書名叫做《韓非子》。這本書珍貴的地方不僅在於書本身,還有書上工整的鋼筆字筆記,老人很珍視這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書上同時還有很多小紙條,小紙條上的筆記是張老先生自己的記錄。從未謀面甚至是不同時空的兩個人,通過一本書建立了一種緣份和溝通。所以說,現在電子書無論怎樣高科技,都不能代替也無法比擬這種交流。
3 小鎮主婦的書店——瓦當人文書屋
瓦當人文書店開起來的原因,片子裡她自己也說到「剛開始不太贊同,覺得不會盈利,沒有太大的把握」。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臺灣文化部每年都會有一個「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劃」,只要寫策劃書並通過審批,就可以得到一筆錢來開店,很羨慕啊(笑)。
這個女孩叫做陳晏華,書店位於新竹縣,2013年開業。因為是在小地方,人流量不是很大,所以每天客人不多。有一兩個人來,也基本是專程來看看這個書店是什麼樣子,但也因為專程來,所以會在書店買書,讓她很欣慰。書店大門前貼了一個白底大紅的「本」字,因為她和先生都喜歡日本,喜歡日本的小元素,「本」在日本是書的意思。也因為他們不想弄一個支出去的招牌,所以就貼一個「本」字就好。
開店之後很多人會來問,咦,你們是不是當鋪?不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笑)。她說:「這個書店帶來的影響是緩慢而漸進的,大家可能一開始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活動也都偏向在店內,看看書或者喝點東西,之後才會慢慢地跨出去。」我理解的跨出去不是做宣傳這裡有家書店,應該還有做些活動或者聯誼之類的意思。她說:「開書店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但是對她來說沒有競賽的意味。慢慢跑就好了,希望能跑完。」
書店以賣新書為主,會有一些舊書。但是她自己並不會刻意去找新書或者舊書,只要是碰到喜歡的,只賣自己想賣的,自己喜歡的就好。但是新書相比更方便進到,舊書的話要去找去收,她暫時沒有多餘的精力,以後會慢慢花時間來做這個事情。
剛剛放了三部片子。我把今天要播放的片子分成了兩個部分,各取了一個名字。我選擇播放的片子基本就是隨便挑,然後自己列一個提綱。所以,今天要播放的前九部片子是同一種類型,我叫它「店隨主人形」,主人是什麼樣子的,店就開成了什麼樣子。然後最後一部片子是我們的固定環節「不是書店」(笑)。
好,來看下一個。
4 與人相遇的書店——永樂座
片子裡有兩個很有意思的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是她一進那個人家裡面就講了一句「漫畫書不要」;再一個就是開車的時候講了一句話大意是「我不太管小孩子,我覺得自我比較重要」。這讓我想到海桑有句詩:「我的孩子並不比我重要,正如我不比我的父親重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她活得是她想過的生活。
回到永樂座,先講下店名的由來,我們上一期說到1920s書店,在大稻埕。書店叫做永樂座,是因為之前真的有一個「永樂座」地標,它在1920年代是大稻埕最重要的舞臺,上演過最重要的表演,我想這個表演不是大家理解的唱歌跳舞那種表演。大家可以找到介紹1920s書店的片子來看。大稻埕在19世紀20年代,是一個文化中心,會有話劇演出,各種超前思想的文學、藝術交流的地方。
後來大稻埕慢慢地沒落,所以在1960年永樂座關門了。這位阿姨把書店命名為永樂座,是因為她嚮往當時的文化狀態,希望可以恢復當時的情景。所以她把「永樂座」拿來借用,也是希望能喚起大家文化記憶,因為她希望書店不僅是書店,也能恢復到當年文化思想狀態繁榮的時期。
說到她自己,我覺得她會有一個不算超前但又不完全的普世價值觀,就是要為自己活,不要漫畫書之類的浮躁讀物。她是一個作家,寫過很多作品,拿過臺灣的文學獎,圈裡的人都是知道她的。她說二手書的利潤比新書好,門檻不高,難度不大。她的店剛開始開在臺北師大附近。剛開始開店時想法很天真,開起來才發現,自己作為客人時覺得收書很簡單,當時常去逛的店都很熟啊,應該找到貨源不太難。結果發現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別人的收書渠道是不會對外公開的,所以自己還要花很多時間去尋找自己的渠道。現在書店搬到臺大附近,臺大的情況比師大好很多,因為臺大的讀書氛圍要好很多,自己的圖書價格也很有競爭力,交通又方便,所以銷售不錯。晚上也有很多活動,很多人參加。在這個情況下,因為店主對大稻埕的情結和特殊意義,又回去大稻埕開了一家分店。但是沒有經營好,又關掉了。她說:「去收書也是去看人,有段時間寫作遇到瓶頸,沒有故事寫,就通過收書去看人。」她認為閱讀也是一種觀看,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書籍是這樣的一個互動平臺」。我覺得這個事情對她的寫作也是一個反饋和幫助。
她有句有意思的話,「永樂座有兩面,冷暖交織。不會讓人不能接近,但是也沒有必要太熱情,和客人保持適度的互動與距離就可以了,把客人的大部分時間留給書。」她的理想書店是在堅持原則的同時能夠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調整方向。過往的開書店經歷讓她明白書店還是要有些變化的。
5 等火車的書店——舊書櫃
舊書櫃是2012年開的,在宜蘭。說到這個書店呢,就像臺北市的文創計劃一樣,宜蘭市政府也有一個青年創業產業育成計劃。每個地方都有……唉!(感慨中)。給書店取名舊書櫃就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個賣書的地方,每個人在家裡都有一個書櫃、書架。這裡相當於別人的書架,去到一個地方看這個地方的書架,會找到看到或者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書,所以我猜另外一層含義可能是留下來的故事或者找書的樂趣。
書店在宜蘭市火車站的外面,本來是臺鐵的舊倉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放明信片的小架子上寫著「宜蘭行口」。宜蘭行口是很大的一片舊倉庫,他們就在一個放木頭的舊倉庫中開了這家書店。店主想開書店是因為自己曾經投簡歷到書店,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未被錄取。他就想著沒有經驗,那我就自己開一家好了,剛好又有政府支持計劃,就開起來了。為了營造「舊」的氣氛,還去臺南的一些舊書店考察,找一些舊家具,還自學做咖啡,以及售賣宜蘭本地的茶,發掘本地農業有機茶融入到裡面。包括明信片,因為很少有宜蘭的明信片,他就找朋友來畫,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特色。畢竟書店是在火車站旁邊,路過也好到當地也好,一眼就能看到。一進去書店,又一眼就能看到關於宜蘭的文化、風景等,他覺得是有意義的,是他覺得應該為宜蘭做的事情。
店長說「自我定位是人文咖啡,比書我又比不過好的大書店,但是又多了一個咖啡的空間,可能會吸引大家坐下來讀書。但是如果比咖啡呢,又比不上專業的咖啡店,但是我多了書和雜誌,每個月都會辦活動,大家也都會來。比專門一項,我比不過別人,那我就慢慢地綜合,找自己喜歡的地方去發展。就像談戀愛一樣,喜歡才能待得住這個地方」。
他說賣舊書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二手書,剛剛我們也講到他投簡歷到二手書店(笑)。他說自己「喜新但也戀舊」,老東西有它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覺得新書也好,二手書也好,真的是電子書比不了的。有賣二手書的人家,一是可能要搬走,說明這些舊書是有回憶的;二是這些書有可能是書主的遺物,又帶著個人故事在裡面。他說,自己的鎮店之寶就是他那個彈吉他的朋友,自己拿著歌本在店裡彈吉他唱歌,自娛娛人,他覺得很好。店主說,反正這個店既不是專業的書店也不是專業的咖啡店,那就把這些東西加進來。包括還有舉辦一些活動,也是希望能給愛書的人多一些在此處能得到的東西,可以傳遞出去。他還販賣本地藝術家的明信片,也是希望支持本地的創作,讓這個城市的歷史更加豐富。
片子裡面並沒有提到他現在面臨的經營困境:宜蘭行口這個地方其實是一個縣定的古蹟,每三年要重新申請一次使用,所以店主也不知道下一次合約能否籤下來。因此不知道舊書店能開多久。但店主說只要能開下去,他就一直在這裡開。如果這個地方開不下去,就換個地方開。年輕人,一直在路上。
好,我們來看下一個。
6 社區裡發光的書店——南坎1567小書店
南坎1567小書店,名字由來是因為店開在南坎156巷7號。這個地方在桃園縣蘆竹鄉,2013年開的。店主名叫夏琳,這個女孩子家裡之前就是開書店的。她曾經在民生報做活動企劃,做了一段時間後,回到學校去念書,讀藝術管理。畢業時的論文寫的是《社區管理和文化資源分析》,她說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中,做的所有事情好像都是為這家店在鋪路。都到這一步了,開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還有另一方面,就是她的家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很短的幾年中,相繼去世了。因為家裡本來就是開書店的,她也希望開書店來紀念自己的父母長輩。
選擇在桃園開店,一來自己家本身就在桃園,二來覺得在臺北開店有種錦上添花的感覺,但在桃園開,就像開在沙漠裡的一朵小花,也希望書店能發展成一個小型社區、藝文部落。書店會做很多類型活動,包括畫畫等等。說到活動,又要給大家介紹一個臺灣文化部的「閱讀補助」,可以申請資金,但是必須要策劃很多活動。應該可以理解成必須要做到多少活動,才能拿到文化補助,並且做的活動還要在報上去讓文化部知道。他們這種真的很好,可以拿到活動補助,現在北京做活動真的很難,想多了解的可以跟我私聊(笑)。她說,「做活動正好又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就正好去做了。」她會特別邀請一些做獨立出版或者翻譯的人過來,獨立出版印刷量少,銷售量少,專業書店又不會去賣。
我想臺灣的某些書店不賣,是因為真的不想賣這種類型的書,大陸的話可能就有更多複雜的原因了。她說那我就要去支持這些人,因為本身做獨立出版很了不起,特別是詩。店主非常喜歡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詩銷量不是很好——我的店裡也一樣,詩的銷量不是很好——她說:「賣的不好不代表寫的不好,只是大家都不想讀,不願意去讀。那就要做這樣的一些活動,讓大家去接觸。」我覺得她可能認為,包括我自己也這樣想,不知道從哪些途徑接觸到這些詩,或者不知道該要讀哪些詩之類,也是我自己接下來策劃詩歌活動要走的很長地一條路。
她店裡基本上都是一些文學的書,非文學的很少,財經類的肯定不會賣。她說:「我的店已經很小了,不想用這些書把想賣的書的位置佔掉。」她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去迎合大眾口味。桃園的大眾情況我不知道,我覺得應該通過賣什麼書去引導大眾,而不是因為什麼書會賣很好就去賣什麼樣的書(笑)。或者說亞馬遜、京東等網絡書店暢銷、排行榜前列的書,就真的意味它很好嗎?大家一定要思考這個問題,你獲得信息的渠道或者說方式是要自己去思考是不是好的,因為有些廣告是可以花錢買來的。
她說:「獨立書店存在就是因為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本身就有重要性。走到哪裡都是賣暢銷書的大書店,這樣怎麼能行?」在桃園這個地方賣,就是希望帶給大家一個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哪怕很小,這是她想做的事情。店裡賣舊書比較多,新書只有一小部分。她說:「大家都愛看新書,賣新書就是一個服務性質。」因為大家都在一個村子裡面,她可能會挑一些好的書放進來,也算是一個資訊。她賣新書是沒有什麼利潤的,因為量比較少,也不是很好進貨。所以新書只是給當地社區裡面的朋友們一個資訊。
她說自己開店前其實也很喜歡到處比價格,買書的時候一定要看有沒有打折,甚至打了7.5折還不夠,還要看看有沒有返券。去到大的書店,把封面拍一拍,然後自己到網上下單。但是開書店之後,她發現,做這樣的事情,會令像她們這樣的小書店根本支撐不下去。她也希望大家能夠身體力行。在這裡,我也想表達自己一個嚴肅的立場,去一家書店真的不要去拍書的封面和內容,很不好,我作為一個店員來說看到這樣的情況,其實真的很尷尬。另外一方面對作者來說也很不公平,他花了很長時間寫作,是希望你能買書來給他一些回饋。結果被拍了內容然後就走人了,對作者和出版社也很不公平。當然我只是倡議大家不要做這樣的事情,我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做。
7 想念一隻貓的書店——晃晃二手書店
晃晃二手書店,晃晃是這家店第一任的店貓。
先介紹下這家店,之前是開了一個客棧,客棧叫做「Catshome-stay」。店主自己本身很喜歡貓,在養晃晃之前,她就會放些食物給流浪貓和流浪狗,然後一個偶然機會,就養了晃晃。在這裡再跟大家倡議「領養代替購買」以及出去遛狗一定要牽狗繩。
說下這家二手書店的來源,店主叫做羅素萍,之前在出版社工作。她和丈夫兩個人定了一個漂流計劃,不會固定地在一個城市待很長的時間。可能在這個城市待一段時間,就去下一個城市,他們從臺北出發後,第一站到了臺東,發現好喜歡臺東,就留下來了。他們最早的時候開的是背包客棧,前面說了,因為他們夫妻兩個人非常好客,就會有一些臺北的朋友過臺東來玩到他們家裡借宿,時間一長就覺得乾脆開一個客棧好了。剛剛有講到羅素萍曾在出版社工作過,知道出版的一些窘境。到了臺東,開客棧之後又去了臺東大學學習兒童文學,又因為學習兒童文學,經常跑到嘉義去辦讀書會。嘉義有個社運地標「洪雅書房」,我們上期介紹過了,她特別崇拜這個地方,正好客棧的背面有一個空著的房間,就決定也來開二手書店。
書店一天營業四天,每天營業4至5個小時。如果想去的話,一定要提前打電話問問開不開,客棧應該都是開的。她說也是靠自己的喜歡去選書,難免顧及不到大眾。她還做一個讀書旅行的活動,就是二手書漂流。來她這邊住宿的客人,也可以用二手書來交換住宿的時間。她說希望大家到臺東旅行的時候帶上二手書,去她那裡看一看。
說回貓,有段時間我們書店7個同事中有5個養了貓,我自己養了3隻(笑)。其實大家不要去買貓,街上有很多流浪貓是等著大家去幫助的。如果真的很喜歡,就找一個機會去撿一隻,然後帶它到醫院去整理檢查一下,它會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好的,真的。
看下一個吧,下一個是我非常喜歡的書店,真的很喜歡,就是看一眼就好喜歡的那種。哈哈~
8 拿書換菜的書店——小間書菜
小間書菜,在宜蘭縣員山鄉。溪邊的農村有一隻白鷺飛過來,酷斃了(感慨中)!片子中胖胖的太太叫做彭顯慧,說到「這個是福壽螺,會吃秧苗」的男人叫做江映德,是她的先生。夫妻二人之前在臺東工作,先生是工程師,太太是平面設計師。有段時間夫妻倆發現自己遇到了中年危機,不知道未來該不該把工作繼續做下去,覺得沒有意思,做得不高興。人生目標變得模糊起來,特別是她先生,每天工作不高興。後來發現在城市裡開闢農田種菜的快樂,比在辦公室裡多很多。工作竟然比不上種地,可能這份工作是真的沒有辦法再做下去了。以及他們把自己種植收穫的蔬菜分了一部分郵寄送給朋友,朋友給他們寄回來一些錢。發現好像有一些關於未來模糊的雛形出來。
後來太太提議說,要不然我們就乾脆到農村去吧!但是江先生起初不太同意,到農村去不知道該怎麼養活家人,一出生就在城市裡面,不知道能做成什麼樣子,只是發覺種菜比辦公室要快樂得多,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但是太太講了一句很好的話:「我們家就是花在冒險的成本太少了!」(這個太太真的是太好了!)工作的這麼不開心,那我們就去冒險吧!然後他們就把臺東的房子賣掉,跑到宜蘭去了。他們計劃做的是友善農業,是有機的、保護環境的、利於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農業,之所以選擇宜蘭,他們說這裡的政府和農民對友善農業都非常支持,也都在做這件事情。還有宜蘭的氣候環境,稻穀一年只收一期,這樣他們就有半年的時間種田,半年的剩餘的非農耕時間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他們倆都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到農村去說我要種田,人家怎麼會租給你,又不是本地人。萬一種一種就要走了怎麼辦,人家就都不願意租給他們。後來找到了一個宜蘭當地促進友善農業耕作的新農俱樂部,叫做倆佰甲。發起人很支持他們,就租給他們了一塊七、八十坪的田地種。太太說:「種田種了一段時間後,我先生激發出的能量,是我們結婚七年不曾看到過的。」(來這個地方來對了,是不是?)
說回書的部分,她剛剛講了這個地方是一個穀倉,這個穀倉是倆佰甲俱樂部租下來想要存放稻穀,但到最後發現並不夠放。這個發起人很好,應該文化水平也很高,就跟夫妻倆說這個地方給你們開書店,因為他知道夫妻倆一直都很想開書店。
那麼關於書店,太太是非常愛書的,小間書菜賣的書都是二手書,選書的標準是完全根據她自己的喜好。有一些特別喜歡的書,她就會把價格定得很高,不想賣。客人就會說你好「機車」,「那又怎樣嘛,我就是想擺。」哈哈,真的好喜歡這個胖胖的大姐(笑)。以書換菜換米的方式成為他們的特色,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下收書很困難,他們就以這樣的方式來收書。結果發現對方拿來給自己的書可能是他不想要的但反而是自己非常喜歡的,那麼給多一點菜何樂而不為呢?菜是有定價的,但是書很難估計價格,因為比較主觀,那麼一本書換多少菜,老闆娘都會給一個比較大的討價還價空間,除非要得太多才會阻止,但是目前為止大家都很友善。
用精神食糧換取真正的食物,品嘗有機和友善的味道,希望客人們都來支持「友善小農」,這個就是小間書菜。
9 拯救老樹的書店——伊聖詩私房書櫃
片子其實一直在講老闆和這棵芒果樹的緣份。把這部片子放到最後,是因為覺得它除了是書店,更像是一個生活空間。片中的老闆叫做黃禹銘,同時是這家書店背後公司的總經理,書店是這個公司投資開的。另外這個公司旗下還有生活館、健康廚房、優居寢具三個品牌,都是倡導生活的。生活館的名字是伊聖詩生活館,開這家書店是為了紀念生活館十周年。因為他們的生活館是從一個小專櫃慢慢地變成全臺灣都知道的一個品牌,所以他希望有一個特別的空間能夠分享關於生活的理念——我們知道在商場的櫃檯是很難跟人傳播理念的——所以在品牌十周年的時候,他就專門找了一個地方,其實是生活空間,有書、有吃的、有咖啡,還有他們品牌的一些陳列。
店選擇在臺北新生南路的一個老房子裡,就是這間長了芒果樹的房子,打造了一個融合劇場風格和時尚設計的藝文空間。他是想通過這個書店跟消費者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對話,讓消費者能夠更加完整地了解品牌。他一直在說開書店很浪漫,我覺得一個公司,願意以開書店的方式來經營他的品牌,本身就很浪漫。還有一個很浪漫的事情,片子中沒有提到,就是他們在選址的時候一定要選一個帶院子的地方(笑),我覺得也挺浪漫的。臺灣很小,要找一個帶院子的足夠大的空間應該挺難的。
說回芒果樹,黃先生選擇了這樣一個陰暗發黴的老房子,就是想要好好地照顧這棵芒果樹。可能相比起來反而對空間並沒有太大的要求,但是就需要花很多錢來重新整理這個空間,把它全部翻修一遍,將之前不太好的地方重新改造。我覺得黃先生很點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前面三期的介紹,開書店的人都是有點「gentle madness」,黃先生應該是「gentle romantic madness 」,一個很點題的人物形象。更說明,背後支持的這個企業和運行企業的人包括其中的員工,讓我們看到這個企業文化是很強大的。它去吸收了這樣一批支持保護生態、公平交易的人們來運行,我覺得很了不起。因為關注環保、地球之類的,現在看起來是普世價值——但是他的品牌已經十年了(書店是2011年開的),也就是說品牌在2001年就成立了——在2001年,我覺得這些理念還是很超前的,他說還發起過很多愛地球的活動,員工幾乎都是主動參與。
說回書店,伊聖詩私房書櫃,它不叫書店,叫做書櫃,因為只挑自己喜歡的書賣。所有的書都是跟他們的理念相關的:保護環境,真正的食物、美學或者是跟文學有關。他說客人可以把這裡當成漂著咖啡香氣的書店或者充滿閱讀機會的咖啡店,也鼓勵客人坐下來讀書,因為網絡無法取代閱讀的溫度。客人看到喜歡的書可以買也可以拿自己的書來換,這裡真正的商品是閱讀,不是書。我覺得臺灣那種生活理念我們想花很短的時間,哪怕是照搬,都找不出他的生活精髓。所以你看作為一個生活品牌的公司,從公司的內部就特別關注環保、再生、地球持續發展之類的理念。他說伊聖詩私房書櫃推廣的環保愛地球的理念不是冠冕堂皇很難做到的口號,而是落實到了每個人能感受到的日常生活裡。所以我覺得它更像品牌的線下實體展示店,展示的不是它的產品,而是整個公司的理念。
10 不是書店
每分鐘33.3轉的書店——古殿樂藏
古殿樂藏,在新北市淡水區,2013年開的。我把它劃歸為「不是書店」,因為它真的不是書店。它的全稱,在剛剛的玻璃門上有一行字,沒有放全,我給大家念一下,叫做「古殿樂藏唱片藝術研究中心暨古殿書藏」。店長名叫做王信凱,店名是他還沒有開書店的時候就已經想好的,他喜歡歷史,聽古典樂比較多,黑膠是後來才接觸的。他說自己跟古典音樂的淵源來自於以前聽廣播,以前的廣播很厲害,會普及很多知識起源,因為電視還沒有很普及,所以廣播家家戶戶都會來聽。現在的廣播只會簡單講解內容,我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廣告,有一門必修課叫廣播廣告理論,我很頭疼,其實根本就不聽廣播(笑)。
這位研究歷史的店主在讀博時候有個老師是黑膠迷,在老師的工作室第一次聽到黑膠後就被原汁原味的時代感深深迷住(愛歷史嘛~),把自己收藏的幾千張古典樂CD全部賣掉,賣掉的錢全部用來買黑膠唱片。黑膠對他的觸動很大,因為音樂聽下載的就好,現在連唱片都很難賣,黑膠更難賣。所以他說聽黑膠是小眾音樂收藏家的奢華饗宴。說到開店,前面提到他把店名很早就想好了,因為他認為對於黑膠有個實體的店很重要,店前面的小黑板也寫著「黑膠播放中,歡迎試聽」。因為玩黑膠的人本身很少,那麼他認識的那些網路上的朋友就可以有一個地方大家來見面。包括他裡面的很多設備,都是網友借給他來放的。另外這個實體店也讓過去在網絡中的交匯,變成了一個現實的可能。所以他覺得一定要開這樣的店。包括把全部資產拿出來交換成黑膠,真的太有勇氣了。
片子裡面沒有講,他其實還有個孩子需要撫養。他也收書,他覺得唱片的價值和書差不多。(現在的很多書都被電子書取代了,是不是?)跟書一樣,唱片的價值也必須靠了解的人來彰顯,歷史裡人的性格質地是他的追求。很多東西是存在於文字和音樂中,但是文字和音樂是隨著這些唱片和書消失就沒有了。所以他開這家店也是想把歷史的東西挖掘出來,讓過去的東西重新被了解。我覺得黑膠肯定不是用來賺大錢的項目,本來圈子和受眾就很小,可能即使十分努力經營,能夠維持的狀態也是可以預估得到的。但他知道黑膠的價值在哪裡,他在店裡除了跟喜歡黑膠的朋友見面之外,也是給黑膠通過實體店這一介質做些突破或拓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它。我自己也跟我的店員說,想要把一個東西賣掉,自己首先要清楚這個東西的價值,才能好好地有誠意地推薦出去,自己的認同很重要。
他又說唱片的封面是有圖畫的,有文字有故事,也很像書的封面,有很多日本人,愛書愛唱片其實是因為封面才收藏,這個書店就是想做黑膠和古書結合的一個店,同時也是以獨立書店的方式在運營。說它不是書店因為主業不是賣書,但以獨立書店的概念來運營這家店,所以我們也要反過來考慮「書到底是什麼?書的定義是什麼?」要譁啦譁啦翻動的才是書嗎?我覺得也不一定。正常的商業運作下可能把某些東西定義得狹窄了,然後我們受到引導就會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定義了的樣子,不會再去拓展和發現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說聲音不一定只局限於音樂或者唱片,它和文字一樣都是一種存儲。所以他覺得聽音樂和看書是一樣的,都是閱讀。我覺得我們應該祝福他。
***
好啦,今天要播放的片子就是這些。
接下來的時間可以給大家,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想要分享的。我們沒有介紹的那一部分,放臺灣的書店紀錄片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紀錄片給大家放,也許以它可以作為跳板,從大家這裡收集一些你覺得好的大陸的書店,有去過的,大家有想分享的嗎?
來,一個Lonely planet 的實習編輯,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吧。
讀者:大家好,我現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讀學生,是日語專業的。一直很喜歡書店,去年一年間,作為交換生也去了日本的很多書店。本來是想給大家分享國內的書店,但是我自己也去過臺灣,非常喜歡臺灣,播放的很多書店我也都去過。所以我就分享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經驗吧,一方面,我是學生,就想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一些學校和書店的關係。
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多少也是學生?不知道你們從學校來這邊參加活動要花費多少時間?就比如我,從學校過來的單程就要一個半小時,可能活動的時間總時長是兩個多小時,相當於我往返於場地的時間都要比我參加活動的時間要長。我之所以要說這一點,是因為我去年是在早稻田大學交換,早稻田大學附近就有非常多的書店。不管是二手書店還是可以舉辦大型活動的書店,那個時候我就會覺得如果是作為一個學校旁邊就有很多書店的學生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另外一方面自己作為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因為我還沒有確定未來要在哪一方面工作或是幹什麼,不像已經工作的稍微大一點的人們會去涉獵跟我相關的知識方面的活動。但是學生就會有什麼都想參加的想法,但是如果太遠的話又不想動。而且北京的交通路程又相對比較遠,不是很方便。
我記得在早稻田大學,第一次去報到的時候,我還不確定我從車站出來要怎麼走。但是我從車站出來有分口,就可以確定早稻田是這個口,我就出來了。發現這條路蠻像通往學校的一條路,因為這條路上有兩三家的書店。那個時候就覺得大家的氣場很合,接著往下走,就會發現列印店,複印店和賣學生用品的店,再往裡走就是學校。第一次報到就是這樣的方式,那個時候就覺得書店就是學校的一部分一樣。雖然是開在學校外面,後來和同學們會約著下課一起走或者怎麼樣,但是大家下課的時間互相有差別,就會約在食堂門口或者校門口,那我就會說就去那家藍色門的書店,我在裡面等你,或者她在那裡等我。感覺逛書店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不用特意去看或者怎麼樣。所以覺得書店和學校的關係是很密切的,但是在北京沒有特別的感受到。
其次在臺灣也是一樣,我自己非常喜歡臺灣,大二的時候完成了一個環島的旅行。像剛剛介紹的很多書店,其實都是臺大附近的,包括有永樂座,它是從師大搬到臺大去的。包括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家書店,叫做茉莉二手書店。它會有很多分店,叫做茉莉臺大店、茉莉師大店呀,從命名來看,就知道這家店是開在學校的旁邊。所以包括我剛才介紹的書店,這些書店都是在學校旁邊。包括臺大有一個叫溫羅汀的一個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它是溫州街、汀州街、羅斯福路三條街道的一塊區域。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塊充滿了很多書店,包括之前介紹的很多臺大附近的書店都是在這邊。我就覺得書店在學校旁邊,對於學生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也特別期待說(不知道北京的一些書店是出於市場的考量還是什麼,就是沒有辦法在學校附近)。我前幾天有看到一條消息說,北京的第二家24小時營業的三聯書店,會選址在清華同方大廈那邊,自己就很開心,剛好離學校不遠。如果大家還不知道,也把這個消息分享給大家,好像是4、5月份就會開業。
王大寶:我剛才在介紹這十家書店的時候,其實有拋出來一些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包括說書店是什麼樣子的人在經營,那麼書店就會長得像這個人。我是覺得人很重要,我之前接受了一個採訪——我覺得自己接受採訪這件事情特別傻(笑),我自己還沒有這麼好——被問了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現在年輕人的閱讀文化?」我當時就樂了,現在的年輕人有閱讀文化嗎?我反問他。我覺得閱讀習慣都沒有養成,哪裡來的閱讀文化。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是我自己沒有感受到,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
還有我們上期也拋出來很多問題。像剛剛姑娘說的,在學校附近沒有什麼書店,其實在北大那邊,上次活動,單向街的小飛講了好多二手書店,都是個人開的。我第一次在活動裡曾經說,上網查一查,基本上在臺灣找到的都是二手書店,國內的書店就是大家看的熟的不能再熟的那幾個所謂獨立書店,我們的二手書店都在哪裡?然後我仔細地想了一想,我們哪裡有二手書店啊!都是二手書攤或者跳蚤市場,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子的,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很亮堂的一個地方賣二手書,我覺得在我的了解裡面是沒有的。但是我相信我們肯定是有二手書店的,而這個地圖是要靠大家來畫出來的。我去過介紹給別人,別人去過那些介紹給我,這個東西是一點點連起來,然後變成一個地圖的。
好,這邊,您先介紹下自己吧。
讀者:大家好,不知道怎麼介紹,我其實是一個出版的從業者。準確地來說,之前是,現在也還是相關的。我之前是做發行的,主要會跑新華書店,因為出版社的業務和新華書店合作比較多。見過一些書店,剛才主持人說了,現在國內說起來主要的一些書店,包括北京,就那幾個,單向街、字裡行間、庫布裡克,原來的那個,哎呀想不起來了(嘿嘿),基本上就是這些。二手書店在國內確實是一個問題,當然裡面很大的一個問題是經營上的問題,不賺錢的。包括像時尚廊和主持人自己的書店,如果只靠賣書的話,無論是新書還是二手書都是沒辦法維持下去的。即使像臺灣這些書店,它們是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是和店主愛好結合的,這個可能也是很大一部分支撐他們做下去的原因。包括國內,我們北京的或者其他城市的書店,大部分是和咖啡館結合在一起的,這個可能也是一個生存的方式吧!當然從影像裡來說,我覺得將來可能有更多的方式,不光是書跟咖啡的結合,可能會有更多的書跟其他東西的結合。希望在我們北京或者其他城市越來越多,分享我個人幾個小的故事。
首先是二手書,我原來負責湖南片區,劉松應該很了解,因為我們都做發行的。湖南有一個定王臺書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火。圖書業剛剛開始復興的時候,大部分湖南省的批發都在那個地方。我有一次出差,談完正事之後在附近轉,看到一個從嚴格上來說確實不能算是二手書店的小書攤,賣各種二手書。我從裡面淘到一本《夜航船》,因為大家知道《文化苦旅》這本書有一段時間很火,剛出來的時候特別火,從那裡面知道《夜航船》這本書。看到之後特別寶貝,印象裡花了5塊錢買下來。那本書已經舊的不成樣子了,整個書籍都塌掉了,應該是被翻了很多遍的那一種,但我覺得特別好,然後就買下來,現在還在我家書架上放著,這是我一個淘二手書的經歷。
第二個,我大概2013年上半年去了一趟歐洲,自己在歐姆斯特丹的老城裡面轉,就發現老城區裡面有很多書店,這個我很奇怪。但是因為語言不通,我的英語也不夠好,我只是在這個書店裡逛。大家知道就是像歐洲、阿姆斯特丹、比利時、包括在北歐,他們有一個特別好的櫥窗文化,就是每個店,不管是書店還是其他店面,每個店的櫥窗會擺設得特別漂亮,讓你看到就很有興趣進去。因為本身自己做書,看到書店就很想進去轉轉,發現裡面空間挺大的。所以我也在想,,阿姆斯特丹是個旅遊城市,為什麼在老城裡面寸土寸金的地方有這麼多的書店,這個也是一直讓我困擾的問題。而在像我們北京這種城市,包括想剛才這個女孩說的,即使在高校區也沒見到那麼多的書店,我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另外一個,之前去香港,個人感覺香港的書店比我們大陸要多,這只是個人的感覺。但實際上我去香港待的時間很短。但我在很短的時間裡也看到好幾家大型的書店。這是我分享的第二個。
還有一個,剛才主持人讓我做自我介紹,我現在可以開始做自我介紹了。我叫做劉慶餘,現在在眾籌網負責出版眾籌,今天其實是一個硬廣告。剛才劉松說,因為我們自己是做出版的眾籌,剛才主持人跟我投訴說,之前許利智在我們眾籌了一本詩集,到貨比較晚。實際上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眾籌,大家有時間可以去我們網站上看一下。另外就是說,我們還有一個做書店的眾籌,如果你想開書店,可以拿過來一起眾籌。當然,現在國內書店眾籌的比較少,我們去年做過一個「字裡行間」的項目,應該是籌得比較成功的,大家有時間可以上網直接去搜,去眾籌網搜「字裡行間」。大家如果有開書店的夢想,也可以跟我來一起談論。謝謝大家!
王大寶:剛剛劉先生說,臺灣的書店開成自己想開的樣子就好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也能有更多的可能,但是我剛剛講了人家是有那麼多的扶持項目的,是不是?但大家要是想開書店,劉先生這裡有眾籌項目,對不對?大家可以找他(笑)。
讀者:是這樣,就我所知道,我們國內的很多書店,其實國家在這方面也是有補貼的,有推出這個政策。當然我沒有做書店,不是特別了解,但我知道是有的。大家可以去查一下,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剛才說到臺灣的書店,從我去年了解的一個數據說,去年來說在書店,書的銷售跟前幾年不一樣,是上漲的。前幾年因為網絡書店的壓榨,實體書店銷售基本上是下降的,但是去年不一樣,實體書店整個銷售是上漲的,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所以剛才主持人一直在說,包括我也希望大家多看紙質書,少看電子書(笑),謝謝!
王大寶:反正個人選擇,不做強制要求,倡議大家支持一下實體書店,剛才劉先生說了,其實有很多政策,但是政策能不能落實到我們這裡呢?大家可能不了解,但是我們是在這裡面工作的呀(笑)。包括剛才說銷售數據的事情,新華書店佔多大的比例呢?大家一定要對這些東西抱有疑問的態度,不是大眾給你什麼你就拿著什麼,對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個疑問,我覺得,我反正是這樣的。
我還是想再多說一下,前面我也說了,其實我每一次都會想要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上一期想跟大家聊一聊社會運動,結果沒有人響應我。這一期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做書店的人,那個老爺爺做書店都60年了,現在年輕人,身強力壯的,半年都堅持不下來。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今天找來一個同事給我站臺,我跟他一直在做新同事的面試,他其實也有一點點想要和大家聊的。包括在座的不管是學生也好,還是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你們可以聽一聽這些事情,看看能不能夠給你們一些經驗。
讀者:大家好,我也是想到哪就說到哪!先跟大家分享一件事,2月份的時候我也去了一趟臺灣,跟我先生有一些公事,在那邊待了半個月。本來我們也想環島旅遊,結果2月份是他們的冬季,東半邊一直在下雨,所以我們一直在西半部體驗臺灣。我是2000年上大學,03年非典的時候都被關在學校裡面。那一年,有個師兄給了我一沓複印的材料關於誠品書店,我讀大學也是學廣告的。對於內地的學生來說,上個世紀的臺灣遣詞造句都給我一個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看過很多的廣告文宣,對於誠品書店,自己就像是一個教徒一樣,有一個很崇拜的感覺。所以我們這次在臺灣主要就去體驗了不同的誠品店,包括信義旗艦店,還有敦南店,這是它的兩個24小時書店。那個閱讀的氛圍非常好,我們是當天晚上7點多到的臺北,然後入住酒店後,第一站就去了敦南店。到的時候已經10點半了,可是人非常多,包括在地板上、角落裡,都是坐著的讀者。那個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後來我們又去了一些比較小的書店,比如說誠品的世林店。它是在大學附近,後來又去了誠品西門店,就在西門町那一帶,一個時尚潮流的聚集地竟然也有一家書店。
王大寶:謝謝!二月份去的臺灣是嗎?臺北書展趕上了嗎?(趕上了,就是為了這個去的),非常好。她剛剛也說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參加他們北京書展的項目。參與項目的時候記得也要保持問號,「這些是不是我想要的?」(笑)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不是說誠品不好,但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很重要,就剛剛永樂座的阿姨說的。
最後,在活動結束前,讓今天活動的海報設計師劉偉來跟大家講一下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海報,你自己介紹下自己吧!
劉偉:有點怯場,第一次當著怎麼多人的面說話,上一次還是在高中讀檢查的時候(笑)。我是做書的設計師,做書的logo、線下的活動、線上的海報,基本上全是我來做的。關於這一次海報,因為這是第三期了,劉松說讓我來做,對我來說想法上已經有些枯竭了。做第三期我在想,書店是人和城市、環境之間互相影響的這麼一個關係。所以在做這個海報的時候,我在想,通過書店來映射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城市。想到城市我就想到北京,想到北京之後就想到一些特別醜的地標。因為這些地標和咱們的居住環境不太相關,不跟友國日本這些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所以我就找了一些,最底下是天安門一個日落的場景,中間是鳥巢,像躺在那的一個人比較激昂的感覺。最頂下放了一塊白,在接下來會有什麼地標我也不知道。都把它們處理成黑白色,對比最強烈,而且是想表達一種淡淡地憂傷的感覺,所以才會這麼處理。整個的情景還是保持之前稍微偏文藝,有一點文氣的感覺。整體的感覺考慮的可能不是書和書店,考慮更大地是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希望在這方面表現地更深刻一些。但是做出來之後大家都說看不懂什麼的,我得解釋一下,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東西,大概就是這樣,謝謝!(圖書封面的設計可以找他,後臺聯繫我們即可)
王大寶:提個小的要求,希望做書團隊下次多印一些好看的海報,活動中能發一發。每次都是我自己帶禮物,你這樣不太好哦!好啦,謝謝大家,如果還有什麼想要再交流的,你可以給做書的後臺發微信,或者是到庫布裡克來找我,在我不忙的時候可以跟我再聊聊。下一期吧,會有很多很好的書店,我把一些很好的書店放在最後,畫一個句號。我自己感覺,這個活動結束以後,劉松會把我cut了(笑)。好,希望下一次能夠再見到大家,我會準備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跟大家聊一下,儘量把放的時間縮短,讓大家講的時間長,謝謝大家!
致謝
特邀主持 王大寶
場地支持 時尚廊書店
現場協助 默默
錄音整理 張玥
攝影 盧淑嬋
海報設計 劉偉(9527)
做書活動整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做書,關於書的一切。
微信號:ipublishing 微博:@做書
聯繫郵件:ipublishing@qq.com
回復 關鍵詞 查看對應內容
關於做書|入行指南|經驗之談|吐槽|轉行案例|編輯手記|出版人|沈昌文|張立憲|劉瑞琳|黃明雨|王思迅|汪家明|劉景琳|安德列·西弗林|胡曉東|姜峰|左志堅|設計|原研哉|朱贏椿|聶永真|楊林青|王志弘|佐藤可士和| 書店|誠品|PAGEONE|先鋒|彼岸|方所|吳清友|錢曉華|劉蘇裡|鍾芳玲|營銷|文案|微信運營|微博運營| 發行|運營管理| 大數據| 數字出版|kindle|豆瓣閱讀|拇指閱讀| 知乎|眾籌出版|網際網路|電商|噹噹|亞馬遜| 暢銷書案例|出版研究|出版觀察|行業數據|書單|書評|招聘|
▼點擊閱讀往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