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漂泊人生南北口味(下)

2021-02-16 家族企業雜誌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之後,張學良奉命駐守天津。當時各國租界都聚集在天津,張學良就是那個時期接觸並喜歡上了西餐,尤其對咖啡十分迷戀。


張學良,攝於1924年夏

據說,剛開始進西餐館的時候,張學良也是手足無措,後來在幾位英國朋友的指點下,開始逐漸了解吃西餐的規矩。從刀叉的使用,到西餐上菜的順序,再到西餐的配酒,他都是從零開始學。但是很快,西餐的風格和規矩就被張學良所接受。後來1931年張學良駐節北平,每次宴請外國客人,都會準備西式菜點和洋酒。

西安事變後的幽禁時光,張學良幾乎沒有機會再接觸到西餐,使他再次品嘗並喜歡上西餐的,是在1949年到臺北之後。


在臺北「三張一王」的轉轉會上(左起:張學良、張群、張大千、王新衡,四位好友定期舉行的家庭宴會),輪到王新衡做東時,他最拿手的就是西餐和素菜。

王新衡曾做過蔣經國的幕僚,後來一直在國民黨軍統工作;西安事變時,他受戴笠指派隨蔣介石到西安「督戰」,結果和蔣介石一起成為張學良東北軍的階下囚;1949年到臺灣後,曾任國民黨南方執行部主任委員;後轉入企業界,歷任亞洲水泥公司董事長、遠東紡織公司常務董事。也許是不打不相識,後來他竟成為張學良的摯友之一。

那時王新衡家裡的幾位廚師都是臺灣的烹飪高手,他最得意的是其中兩位西餐廚師。某種程度上,家廚的專長往往代表這家主人的品味。比如清代袁枚的廚子王小餘就代表了袁枚的品味,袁枚後來寫成《隨園食單》,王小餘功不可沒。王家廚師在西餐和素食方面的專長,也反應出王新衡淡漠的心態。上面提到的王新衡的兩個名廚一個擅長俄羅斯的西餐,另一個擅長美式西點。張學良每次都會帶趙四小姐一道去王家赴宴,因為趙四小姐出身於江南,也很喜歡西餐。

王新衡是蔣介石的同鄉,早年曾被國民黨選派至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與蔣經國是同學。那段在俄羅斯學習、生活的經歷,讓他對俄式西餐情有獨鍾。張學良也是通過「轉轉會」才對俄羅斯西餐感興趣的。當時王家經常做的俄羅斯西餐,主菜包括奶油肉片、番茄肉餅、清酥雞面盒、串燒牛肉、軟煎大馬哈魚、三鮮烤通心粉、黃油筍雞、罐悶魚肉等。小菜有酸黃瓜、鐵把雞、羊排骨、甜醃薇菜、鵝火腿、紙包蝦、波蘭魚、俄式漬香雞等。湯有丸子湯、雞雜菜、紅菜湯等。點心有雪花冰糕、奶油卷、白菜卷等等。


串燒牛肉、黃油筍雞、三鮮烤通心粉

本來張學良討厭菜點中的酸味和甜味,但喜歡上西餐後,倒離不開這兩個口味了,有幾周不去王新衡家吃西餐,他就對王新衡說:又想你家的酸黃瓜了。酸黃瓜是西餐中常見的小菜,也是大家都喜歡的菜餚。

這裡要提一下,俄式西餐在歐洲自成系統,並且影響到北歐以及東歐斯拉夫地區。在沙俄時代,俄國上層貴族特別崇拜法國,他們不僅以說法語為榮,而且在飲食上也拼命效法法式西餐,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了俄式風格。俄羅斯地處高寒地帶,所以他們喜歡吃熱量高的食物,喜歡用魚肉、碎肉末、雞蛋做成的肉餅。在西餐中有英法大菜、俄國小吃的說法。俄式口味較重、喜歡用油,做法簡單。口味以酸、辣、甜、鹹為主。製作方法以烤、醃、燻為主。

上面說過,除了西餐,王家最拿手的還有素菜。對於王新衡家的素菜,張學良最喜歡日式鋤燒,還有加孚羅以及青菜沙拉。那時王家也做中式素菜,有罐煮鵪鶉蛋、土豆燒茄餅、油炒馬鈴薯乾等等。王新衡注重口味的搭配,與這些清淡素菜搭配的往往是意式的牛奶濃湯等。

王新衡曾對張學良說:漢卿,早年我也喜歡大魚大肉,任何人都難逃世俗的凡塵,但自從皈依基督之後,我才感到多吃素食的好處。素食也是靈性修身的主要部分。這番話對張學良影響很大,後來他雖然不能做到完全素食,但素食的比例明顯增多了。

在臺北,「三張一王」的轉轉會轉到張學良家之後,趙四小姐就會下廚一展廚藝。趙四小姐的拿手菜我們之前介紹過,是砂鍋魚頭。這道菜是當初張學良被幽禁在貴州時,她向當地農民學來的。那時張學良喜歡釣魚,所以趙四小姐會有許多魚頭可做。後來趙四小姐把這道菜一直帶到臺北、帶到美國。


砂鍋魚頭是大西南地區較為普遍的菜餚,砂鍋裡面可加青菜、筍、粉絲一起烹調,湯鮮味美。

到了夏季,趙四小姐還喜歡為大家燒一道開胃佳餚—清燒豌豆,豌豆是從附近農家直接買來的。這道菜是這樣做的:豌豆下鍋前先用冷湯浸泡,這個湯可以是雞湯,也可以是鴨湯,讓味道沁入豌豆。豌豆入鍋燒好之前,再加入牛奶。這道菜豌豆酥軟味鮮、湯汁潔白醇厚,在夏季餐桌上很受歡迎。

轉轉會上,趙四小姐還喜歡做一道看家菜,叫「燒醉蝦」。燒醉蝦是趙四小姐在高雄居住時學會的一道海鮮菜。張學良很喜歡海鮮,這道菜也得到張大千、張群的交口稱讚。1954年張學良搬到高雄西子灣居住,靠近海濱,那裡的蝦又多又便宜。


先將新鮮海蝦剝出蝦仁,浸泡在酒裡兩小時。然後下油鍋爆炒,加鹽、薑絲、肉丁、蒜泥、韭花和芥末,再澆上香蔥、海帶絲燒成的湯汁。

冬天的時候趙四小姐喜歡做火鍋,火鍋在臺灣並不多見。趙四小姐本來是杭州人,也許是在北平生活的時候愛上了火鍋。那時北平的東來順、普雲樓、天福樓的火鍋都享譽天下。張學良在貴州幽居時,當地冬天奇冷,趙四小姐就學會了用當地的木炭燒火鍋。貴州的火鍋是用泥燒制的爐灶,上面架鐵鍋,煮的食材一般是打來的野味、魚、野菜等。

到臺灣之後,趙四小姐把火鍋也帶到了臺灣。臺灣冬天陰冷多雨,所以趙四小姐經常做火鍋給張學良吃,因為靠近海邊,所以多用海鮮。除了海鮮,趙四小姐拿來下火鍋的還有醬肘花、生牛羊肉片、爆肚、香腸、燻雞、醬鴨等等。

張學良除了注重飲食的多樣性,更注重營養平衡性,注重葷素比例。但心平氣和才是他長壽的原因。他被幽禁50年,還活到101歲,沒有這樣的心態是不可想像的。張學良的長壽應該還得益於他和趙四小姐不離不棄的感情。



臺灣商家結合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被幽禁的故居「少帥禪園」,推出「四小姐鱻(古同鮮)食套餐」,以歷史和他們的愛情為主題開發出一套季節風味套餐。

1955年8月13日,趙四小姐因病住院。尚在幽禁中的張學良經常給趙四小姐寫信,寄託自己的情思。在那一年中秋,張學良寫道:「中午熊隊副、老徐、黃分隊長,我們四人同桌,菜很好,燴海參、白斬雞、炒牛肉絲、炒魚片、紅燒魚,炒白菜、雞湯。下午,徐、熊又同吃,有滷鴨,紅燒獅子頭,炒白菜、燴菜,雞湯。我把剩下的雜燴吃了兩次,我愛吃極了。十五的夜裡有雲,月色不好,小貓也未在家,大概找他的女朋友去了。」


幽禁歲月裡陪伴張學良的趙四小姐

短短一段話我們能看到他對生活的態度,那就是充滿愛意和幽默,這兩點是做人最基本的要素,有了這兩點,一個人才可能擁有幸福。

相關焦點

  • 看了袁克文的書法,再看看張學良的書法,高下立判!
    在民國那個風起雲湧、英雄萬千的年代,出現了具有無數傳奇色彩的豪門子弟,最有名氣者無過於「民國四公子」,即袁克文、張學良、張伯駒、愛新覺羅·溥侗。此四人之中,尤以袁克文、張學良的名氣最為響亮。
  • 少帥張學良「易幟」前夕的軼聞
    交談中宋伯伯向我們講起了當年他父親受孫中山先生「南北統一」大業的委派與張學良將軍的有關「東北易幟」的往事:6個月後,少帥張學良當上了「東北軍保安總司令」,並痛下決心,要對抗日本,雪國恥、報父仇,並希望早日結束北洋軍閥的割據時代,及早實現孫中山先生「南北統一」的遺願。當時的南京政府蔣介石也在10月9日致電張學良將軍,敦促少帥在「雙十節」進行「易幟」。
  • 張學良坦言:人生在36歲戛然而止,看他幽禁時的照片就知道原委
    為何張學良自言自己的人生在36歲戛然而止,看他幽禁時的照片就知道了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不顧反對執意送蔣介石回南京。人一下飛機就被扣押,隨即失去自由。先是在浙江後又去貴州大山,最後去了臺灣,前後讓蔣氏父子關押了五十四年之久,以致晚年張學良自言自己的人生在36歲戛然而止。不過幽禁後的張學良從此放下羈絆,不再吃喝嫖賭抽,修身養性,泰然處之,竟然活過了百歲。坐在石頭墩上曬太陽的張學良。因為趙一荻的陪伴,他並不感到寂寞。
  • 梁青竹:張學良得不到放不下的女人,最終嫁給渣男,悽涼而去
    張學良和第二位結髮妻子趙四小姐的感情更是令人稱羨,是很多人內心所嚮往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然而,世界上似乎並沒有真正的圓滿,張學良的內心始終有一個放不下的人。而那個讓他念念不忘的人正是梁青竹,一位他愛而不得的女子。
  • 「九一八事變」當晚的張學良在幹什麼?
    提及「九一八事變」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時任東北軍的掌門人張學良。九一八當晚,張學良在幹什麼呢?他當晚並不在瀋陽,而就是在北京。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奉系大獲全勝,張學良也因而和其父親張作霖進駐北京,住在白塔寺東街的順承郡王府內。讓我們把時空拉回到1931年···········
  • 張學良居然聽過周杰倫的歌……這些「時空錯亂」的事都是真的!
    所以,如果張學良聽華語電臺,是很有可能聽到當時最流行的音樂作品的。不僅如此,周杰倫的第二張專輯《範特西》於2001年9月發行,張學良也是有可能聽到的。如果他聽的恰巧是《上海一九四三》,不知道能否回憶起自己過往的人生畫面。
  • 郭松齡與張學良
    郭松齡屬於志大謀深、不甘居於人下之人。雖然張學良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和充分的權利,他從心底感謝張學良,但對張學良僅憑父蔭、小小年紀就當上統兵主帥是很不服氣的,尤其是對張學良了解越多,這種不屑也就越深。1925年11月30日,也就是反奉的第九天,郭松齡在給張學良的信中,將多年來對張學良的不滿和怒氣一股腦地發洩出來:「我公(張學良)為人多疑好殺……公明知齡(指郭)與韓(韓麟春)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復使伊(指韓)與齡並列,更委於珍為副軍團長,使齡受其節制。公(張學良)乃諉為主帥(指張作霖)意旨,事前不知,此語誰相信耶?
  • 在老蔣臨終前,蔣經國問:張學良怎麼辦?老蔣只回答了四個字
    實際上,張學良從小就吃了不少苦,他是張作霖的長子,在張作霖創辦企業時,當土匪打天下時,他就帶著張學良四處奔走,天天打拼。那一年的除夕,張作霖被仇家偷襲,張作霖與夫人乘馬車逃走,張學良生在逃走的馬車上,也犯下不少罪行。11歲時,張學良生母因病,張作霖卻拿不出錢為夫人治病,最後死在炕上。
  • 張學良和蔣士雲
    然後把趙一荻留在舊金山由女兒張閭瑛照顧,他自己在孫兒、孫媳的陪伴下前往紐約,在那個朋友家裡一住就是三個月。這個"朋友",就是蔣士雲。那些年,棋逢對手。蔣士雲1912年生於蘇州,祖父在無錫經商,父親是外交官蔣履福,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之為"蔣四小姐"。她從小天生麗質,聰穎好學,10歲時被家人送往上海讀書,12歲隨父親赴北京。後又作為駐外使節的千金隨父母遠赴歐洲,在法國巴黎留學一年。
  • 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光緒帝親政時任天堂成立:有哪些歷史讓人...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去世。2000年,周杰倫出道,同年11月7日發行首張個人專輯《Jay》。所以,如果張學良聽華語電臺,是很有可能聽到當時最流行的音樂作品的。不僅如此,周杰倫的第二張專輯《範特西》於2001年9月發行,張學良也是有可能聽到的。不知道,他如果聽的是《上海一九四三》,能否回憶起自己過往人生的畫面。
  • 張學良將軍的第二任妻子—— 谷瑞玉
    這年7月間,谷在出席二姐夫的家宴時,有幸與張學良結識。豆蔻年華的谷瑞玉那時正在天津租界一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裡學習英語,而東三首講武堂畢業的張學良此前也在拜師苦學英語。初次相遇,張學良為谷瑞玉標準純正的英語而驚喜,兩人在柔和的燈影下用英語交談,三言兩語便彼此溝通,意外的邂逅,使張、谷兩人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良宵美酒光陰促。谷瑞玉自與少帥分手後,時時追思著在姐夫家那短暫的一面。
  • 宋美齡與張學良什麼關係:宋美齡與張學良特殊感情
    「夫人是我的保護神」這是張學良親口說的,夫人就是指宋美齡。1936年12月,在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張學良與楊虎城毅然發動了囚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張學良本和蔣介石是結拜兄弟,轉眼間兩人就變成了敵人,張學良成為蔣介石眼中不可饒恕的罪人,背信棄義,漠視兄弟之情,背叛國民黨等等一系列的罪狀都扣在愛國將領張學良頭上。
  • 張學良談兩岸統一問題!一個國家,要有地位,有力量,非統一不可!
    張學良人生百年,一直致力於國家和平統一,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個人代價,甚至是半生的自由。
  • 趙一荻:伴張學良72年,52歲成婚,91歲張學良出獄,卻去見蔣士雲
    1927年春,26歲的張學良在天津一場舞會上邂逅15歲的趙一荻,趙一荻的美貌,讓張學良傾慕不已,於是,便經常約著趙一荻打高爾夫,二人漸漸熟識,同年夏天,張學良到北戴河避暑,趙一荻又在大哥二哥的陪伴下,來找張學良。
  • 楊虎城嫡孫楊瀚,探望百歲張學良,為何張學良只顫抖吐出四個字
    因為在 1936年12月12日,就是他與張學良一同進行了兵諫從而逼蔣介石抗日,達成了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正義之舉遭受報復,光明人生只剩惋惜在西安事變結束之後,蔣介石果然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了報復。張學良被蔣介石父子活活囚禁了五十四年,絕望的人生中他曾說過「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結束了,我的生命。」在1990年張學良終於恢復了自由,輾轉了幾個地方,最終在夏威夷檀香山定居了。跟最後或多或少還有安度晚年的機會的張學良不同,楊虎城將軍後來與他的家人所經歷的則更為可憐,因為他不僅自己受苦,家人也受到了巨大的牽連。
  • 西安事變真相還原 毛曾經給張學良的親筆信
    裡昂給張學良組裝私人飛機留在中國的裡昂,不久後成為張學良特別信任的親隨,他的命運也開始和中國緊緊相連。西安事變發生不久,張學良委託裡昂擔任趙一荻與幼子的貼身侍衛。裡昂在1937年4月4日的記錄中寫道:「過去三個半月以來,也就是'西安事變』發生以來,朱利葉斯·巴爾、羅耀·雷諾、詹姆士·奧德和我四個人整天都在幫助張學良大元帥處理家務,保護他的家人,避免被政治狂熱分子欺負。我們每一個人在這期間都遇到了千載難逢、千變萬化的人生經歷。」
  • 張學良鮮為人知的第二任妻子谷瑞玉,曾背叛張學良(圖)
    當初張作霖上門提親時,張學良在奉天(瀋陽)求學,追求他的高官之女甚多,他對出身低微的于鳳至根本看不上,便在奉父之命相親時,寫了一首《臨江仙》詞嘲諷她,暗示於家巴結自己家。于鳳至當即回敬了張學良一首《臨江仙》。張學良讀罷大吃一驚,同意迎娶于鳳至。與張學良結婚以後,于鳳至為了在張家立足,堅決要求進入東北大學讀書深造。
  • 張學良真的是一個草包二世祖?
    張學良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獨自書寫自己的人生,少帥也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靠父親張作霖而成功的二世祖,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兩件事情使得「草包」、「二世祖」成為了張學良的標籤。但歷史上的張學良真的是我們印象中哪個「不清白」的膿包嗎?
  • 揭秘馮庸和張學良關係如何
    馮庸和張學良的關係如何不言自喻。當時的人們總將他們並在一起談論。兩個人雖然有共同的成長背景,但是個性卻是南轅北轍。    馮庸更加的沉穩,他不喜歡交際。這樣的性格讓馮庸在面臨危險的時候都能冷靜應對,但也由於這種性格,他到達臺灣後的人生也非常寂寥。那會的張學良也被軟禁在了臺灣,他們兩人的結局殊途同歸。  在臺灣的這兩兄弟很難見面。
  • 張學良為何鄙視吳佩孚?
    正靠著張學良每月4000元接濟住在北平,「吃張學良飯」的民國梟雄吳佩孚也坐不住。就是在北平張學良的「順承王府私宅」裡,吳佩孚指著張學良的鼻子破口大罵:「國讎你不報,私仇你不報,你老子的棺材已經豎起來了!」被罵狗得血淋頭的張學良,當時態度也很好,立刻沉痛回答:「我確是給父親丟臉了。」但事實上,對這位「吃他飯打他臉」的吳佩孚,直到晚年時,張學良心中還充滿鄙視:「我的對手吳佩孚,我最不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