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秦始皇:張鐵林別瞪眼,段奕宏莫傻笑,朕的仲父朕了解

2020-12-23 仲尼之丘

01 背景

#秦始皇#七國爭雄,秦國日強,縱橫天下,衝突山河,天下震動。

熱播劇《大秦賦》正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講的是秦王嬴政在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掃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這段歷史。

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大秦賦》一開播就獲得了眾多的關注。因為其精湛的製作,考究的服飾搭配和恢弘的場景布置,獲得了8.9分的好評。然而這部劇在播出後,評分直線下跌,除了橋段低級臺詞出戲的問題外,觀眾覺得最大的詬病就是演員的演繹。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在得知贏柱剛上位三天就駕崩,自己一力扶持的贏子楚即將繼位的消息時,躲在家裡偷偷傻笑。老戲骨段奕宏在劇中的「傻笑」被觀眾吐槽,甚至被很多網友製作成了新一代表情包。

秦始皇的仲父、大秦丞相呂不韋,似乎很有趣。

除了「傻笑版」呂不韋,另一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皇阿瑪」張鐵林在《亂世英雄呂不韋》中飾演的「瞪眼版」呂不韋,張鐵林把在《還珠格格》裡吹鬍子瞪眼睛的經典表情帶到了這部劇中。

2001年《呂不韋傳奇》播出,由皇阿瑪張鐵林飾演呂不韋,寧靜飾演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萬人迷陳好飾演了其中的一個深愛呂不韋的小侍女。這部劇是從個人傳奇的角度,講述了大商人呂不韋"奇貨可居"、"邯鄲獻姬"、"一字千金"等傳奇故事。劇中呂不韋和趙姬是男女主角,所以他們之間的愛情也貫穿了整個劇集。

或許是為了體現個人傳奇色彩,這部劇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政治背景,著重描繪的是呂不韋怎麼從商人到一國丞相奮鬥史,以及幾千年來一直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嬴政生父是否為呂不韋」這個迷團。

02 呂不韋

呂不韋究竟有啥特點?

說起他,我們最想到的是:家財萬貫的商人、「奇貨可居」的投機眼光還有和秦始皇生母趙姬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但其實此人,很有眼光,包括做生意的眼光,否則不可能輾轉六國「家累千金」;

也有政治眼光,否則不可能一見到嬴異人便想到「廣大門戶」;

也有辯士之才,否則不會迂迴前進,從華陽夫人的姐姐入手,曉之以理,動之以利;

還能當機立斷,否則不會在嬴異人索要趙姬之時,大怒之下依然很快同意。

呂不韋輾轉各國,消息靈通,這是很大的資本。他一個做生意的,對各國朝堂之內的情形和事情了如指掌,可見是一隻關心政治的。

他也敢賭,「家累千金」而敢傾家蕩產去投資一個在趙國的秦質子,而且還是一個庶子,而且還是一個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庸子。

這膽氣也是很壯的。

結果,他都成功了。

即便是在為秦國丞相之後,也能折衝樽俎,謀劃天下。

按理說,這樣一個人,城府應該比較深的,至少走一步看三步。比較穩重。而且,他在秦,並非世族,出身也是被當時人看不起的商人,應該更加收斂一點。

但張鐵林和段奕宏,應該有自己對這個人物的理解,所以一個瞪眼,一個傻笑,都刻畫了一些特點。

演員自己理解人物,無可厚非,但似乎差那麼點意思了。

先看呂不韋行事。

03 關係

公元前265年,安國君(也就是秦始皇的爺爺)被立為太子,當時秦國一直在跟它的鄰國趙國為兼併土地而發生戰爭,打到最後誰也沒佔到便宜看,只能開始講和。

為了表示誠意,古代國與國之間講和,都要互派人質。人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趙國是敵國,去那裡肯定沒好日子過,所以一般都是派遠房表親,或者最不受待見最沒希望繼承王位的皇子去。異人(秦始皇的父親)因為母妃不受寵,在安國君20多個兒子裡作為最不被待見的一個被「有幸」選上。

異人在趙國天天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別說將來繼承王位了,能活到什麼時候都還是個未知數。

司馬遷說嬴異人在趙國的處境,說是「車乘進用不饒,居出困,不得意」。

「車乘進用不饒」,就是秦國給他的生活費很少,他在趙國做人質,趙國可不管他的吃喝拉撒,全由秦國管。但安國君多得是兒子,也不在乎他這一個,何況秦趙經常交戰,趙國對他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段時期,是他人生最黑暗的低谷時期。不過呂不韋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能從一介商人登堂拜相,和他精準的投機眼光和成功的營銷脫不了干係。

①「奇貨可居」:精準的投機眼光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大喜,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

呂不韋回家與父親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

呂不韋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

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商人通過投機而進入政治界的成功案例,就這樣開始踏上歷史舞臺。這次投機,呂不韋其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作為操盤者,他精準地計劃了自己的每一步路。

第一步是說服贏異人,讓他同意被自己投資。此時的異人作為質子被困在趙國,成為兩國互相制衡的一個籌碼,可以說地位十分的尷尬甚至危險。

呂不韋對贏異人說:「秦王已老,您的父親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安國君現在意屬您的兄弟子傒為接班人。子傒有母親在後宮照應,而您如今在外,母親又不受寵,秦王死後,安國君繼位為王,您在敵國為質,一旦秦趙開戰,公子您的性命將難以保全。"

異人嘆道:「該怎麼辦呢?」

呂不韋說:「如果公子聽信我,我倒有辦法讓您回國繼承王位。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但她能參與選立太子,只能從她身上下手。我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您為太子。」

異人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第二步,是協助秦異人登上秦王的寶座,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人人物就是安國公的妃子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深得安國公的寵愛,她和昭襄王時期的宣太后一樣都是楚國貴族之後,此時秦楚聯姻在朝堂上已經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楚系外戚勢力。然而,深得君主寵愛又有足夠強大的外戚支持的華陽夫人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沒有親生兒子。將華陽夫人拉入自己的陣營,是將異人推向秦王寶座的最關鍵一步。

呂不韋到達秦國後,沒有忙著去給安國君送禮,而是先找到了華陽夫人和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通過陽泉君進一步說服華陽夫人。

他對華陽夫人說道:「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早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嫡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今異人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嫡,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嫡子,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華陽夫人很快便被呂不韋說服,給太子安國君吹起了枕邊風,先是大讚「子異人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然後又泣曰:「妾不幸無子,願得子異人立以為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與華陽夫人刻玉符,約以異人為嗣,並厚饋遠在邯鄲的異人,而請呂不韋傅之。

後來秦異人繼位為孝文王,冊封呂不韋為丞相,將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幫助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破落皇子登上王的寶座,呂不韋這堪稱教科書版的風投操作,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②《呂氏春秋》:成功的營銷

在這個網紅當道的年代,每一個人爆紅的背後都有著成功營銷的影子。現如今我們都很清楚人設和營銷的重要性,但是在幾千年前民智還未完全開化的時代,能夠做到成功營銷自己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而呂不韋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此時秦王嬴政還小,呂不韋開始把持朝政。

先秦風氣,名士所養門客人數越眾越說明名士聲譽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國間享有極高聲望。呂不韋也招賢納士,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欲與上述名士的門客相競。當時各國名士又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所以呂不韋也命門客編纂其所知見聞,以他的名義發表,這就是《呂氏春秋》。

此書20多萬字,匯集了墨、儒、道、法、兵等百家思想,堪稱雜家巨作。呂不韋自認為其中包括了古往今來、天地萬物的所有事理,是一部難得的傑作。《呂氏春秋》寫出來之後,呂不韋還把它掛在了鹹陽城門大肆宣揚,告知所有人,如能更改一字,則獎勵千金,如此「壕」的營銷手段,必然被炒作得大熱。

但如果你認為《呂氏春秋》只是呂不韋的為了提高自己聲望的一種手段,那你就太天真了。《呂氏春秋》其實體現的是呂不韋的執政理念,是他推廣自身政治理念的「洗腦」之書。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呂不韋認為這是博採眾長,其實也有點四不像,《呂氏春秋》也並非一字不能改,只是沒人敢跟他較真而已。

呂不韋所做的一切,最終指向的都是政治目的。然而,也正是因為他的鋒芒畢露和獨攬大權,將他推向了滅亡。

呂不韋在秦王政的十年間獨攬朝政,他行使的是秦王的權力,威望超過了秦王。權相和國君從來就是天生的敵人,這是政治立場決定的,所以秦王嬴政成年後,面對的第一個敵人,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還有一個堪稱天才與魔鬼並存的政治投資,那就是跟趙姬結盟,付出的是自己的身體,後來他覺得這樣不保穩,萬一被發現,下場很慘。於是,又為趙太后進獻嫪毐,穢亂後宮。

但他沒想到的是,趙姬是個戀愛腦,遇上大陰人嫪毐之後一切都不在乎了,司馬遷寫的是「絕愛之」,意思是趙姬只愛嫪毐一人。

以至於,事無大小,皆決於嫪毐。

這很危險,呂不韋也沒辦法,嫪毐在鹹陽城內,門僮數千,門客千餘,加上他所能控制的「尉」級別的官員,實力不容小覷,並非一個閹人那麼簡單。

變亂隨時都可能發生。趙姬的態度是,跟嫪毐商量,在「王即薨,以子為後」。也就是要讓他和趙姬的兒子當秦王。

呂不韋只能幹瞪眼。因為政治聯盟瓦解了。這大概是呂不韋在整個事件中唯一是酸的事情。

此後的呂不韋,便一蹶不振了。

04 看法

司馬遷比較認同的應該是呂不韋的政治眼光,他作《呂不韋列傳》的原因,是「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

也就是跟對於嬴異人的投資,跟嬴異人結盟,最終才有為相招客之事。人稱「呂子」,也可見不一般,但司馬遷認為他看不清跟趙姬的這種結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不能算是孔子所謂的「聞」。也就是,好多道理,呂不韋沒弄明白。

但不管怎樣,這樣一個人,不僅僅是瞪眼睛或者傻笑。張鐵林版的呂不韋,一開始是為了把人物的勇氣和膽識演繹出來,可最終卻變成了吹鬍子瞪眼睛。這個版本的人物塑造,只體現了呂不韋的「梟雄」氣質,卻忽略了他作為商人的精幹和隱忍。要知道,呂不韋這個「笑面虎」唯一一次大怒,是在贏異人索要趙姬之時,可見此人善於隱忍,城府之深。

段奕宏版的呂不韋,卻過於注重段奕宏商人的身份,他的偷偷傻笑,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謹小慎微的卑微形象,全然沒有秦王仲父為俎天下的眼界和城府。

也算是其一面吧。秦始皇對呂不韋算是比較了解的,在他親政之後對於呂不韋的處理,算是比較了解,天下賓客辯士遊說呂不韋,而秦始皇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很有不忍之心,「王不忍致法」。

最終忍無可忍的處置呂不韋,也不像對待嫪毐那樣「囊撲二弟」(也就是裝袋子裡摔孩子,見《資治通鑑》)。而只是給呂不韋寫了一封書,問有何功有何親?

呂不韋見書,自死。

可見還是秦始皇了解自己的仲父。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想把帝位傳之萬世,忽然有一天對盧生說:我不叫朕了……
    但忽然有一天秦始皇對盧生說:我不叫朕了……什麼情況?不叫朕又叫什麼呢?這要從秦始皇求仙問藥說起。話說秦始皇統一四海之後,到處巡遊,勒石頌德,借用比他小三歲的劉邦後來的一句話——可謂「威加海內」。秦始皇認為大秦「不可一世」,就如《大秦賦》中不絕於耳的「大王萬年」「大秦萬年」。
  • 秦始皇為什麼選擇用「朕」做皇帝的自稱?
    有個詞語叫「無朕」,就是「沒有跡象或先兆「的意思。」「朕」的第三個意思是「縫隙」。戴震《考工記圖·函人注》載:「舟之縫理曰朕。」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自認為功德高於古之三皇五帝,故而將「皇」與「帝」二字合稱,自稱皇帝,又將「朕」字作為皇帝獨有的稱呼,打造成了皇帝的專用語。這也就是皇帝稱「朕」的由來。
  • 秦始皇規定,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專家:你把字拆開看看
    在秦朝之前,「朕」是人人都可以用的,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卻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稱「朕」,在隨後的歷史,各朝君王也欣然接受「朕」的自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他認為前人的所有的稱謂都配不上自己,就比如在對他的敬稱上,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於是便自創了「皇帝」這個敬稱,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他,而「朕」這個字也被他獨家專用,他規定除了天子能自稱「朕」外,平民百姓再也不許用。
  • 「朕」是個老百姓使用的普通字,為何竟被秦始皇看中?含義不一般!
    大秦帝國劇照(來自網絡) 眾所周知,嬴政創造了「皇帝」這個稱呼外,"朕"這個皇帝的聲稱也是從他開始聲稱帝王的。但是,"朕"這個字卻並不是嬴政創造出來的,其實在嬴政稱皇帝之前,"朕"這個字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字,它的含義和現在的「我」字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平頭百姓也能在用。
  •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
    秦始皇為何以「朕」自稱?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知道他的野心了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改蓋五帝」取「帝」一字,自創「皇帝」,作為天下大一統建立者,又稱始皇帝。秦始皇還規定天子自稱為「朕」。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 為何秦始皇放棄寡人改用「朕」自稱,專家:把「朕」拆開就明白了
    古時候帝王的自稱有好幾種,比如「寡人」、「孤」等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稱帝後,又將「朕」定為了自稱,從此以後的皇帝幾乎都是沿用此稱謂。但其實在這之前,「朕」只是各種代稱中的一種,無論天子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用來自稱,為何秦始皇獨獨青睞於這個字呢?
  • 《大秦賦》豆瓣8.0評分突然崩了,只因爛尾成「宮鬥大秦婦」
    眾所周知,熱播劇《大秦賦》改編自孫皓暉的原著小說《大秦帝國》,既然熱播劇《大秦賦》成為了爛劇,那麼對秦歷史感興趣的讀者,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原著《大秦帝國》是如何歌頌秦國歷史的。為什麼秦始皇可以一掃六合?為什麼當年那麼強大的齊國那麼強大的楚國沒有成功?而這個驚天偉業在秦始皇手上實現了。
  •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學家:將「朕」拆開後就明白其用心了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是「始皇帝」,在秦始皇之前,只有「皇」和「帝」,比如三皇五帝。秦始皇是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他認為自己文治武功,超越古人,只有「皇帝」二字才可以配得上自己。秦始皇的晚年,自我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幻想把江山傳至萬世。
  • 朕有喜了!朕就是這樣漢子!
    說好的再現大爭之世格局呢?這樣威武女漢子自稱「朕」,不知道「四爺」心裡有多少頭草泥馬狂奔? 「老虎屁股摸不得」、「黃鼠狼給雞拜年」、「啞巴吃黃連」都是現代話吧…… P.S.有妹紙奇怪為啥羋月當上太后會自稱「朕」,且聽小編裝一下13:「朕」這個字,在秦始皇之前是任何人都能用的常用自稱,多是指「我的」,相當於my。「古者尊卑共稱朕。」——蔡邕《獨斷》。
  • 秦始皇自稱為「朕」有什麼含義?
    在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這個稱呼最早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功績,讓大家稱呼他為「皇帝」。就像「皇帝」這個稱呼一樣,中國古代的皇帝一般都不是稱呼自己為「朕」,這是後面才發展出來的。
  • 為何秦始皇用「朕」做專屬代稱?專家:把「朕」拆開看你就明白了
    文:歷史茶館兒【歡迎關注茶館兒,喝上一壺茶,品讀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作為一個霸氣側漏的君王,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歡用「朕」作為自稱。除皇帝外,秦始皇還規定「朕」一詞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發明的,但「朕」這個詞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已經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朕」字來源這個詞的特殊意義是什麼?
  • 《大秦賦》秦始皇最愛的女人是誰 大秦賦嬴政有幾個妻子?
    大秦賦秦始皇最愛的女人是誰一、冬兒憑藉著《傳聞中的陳芊芊》中大郡主這個角色走紅的趙昕,她飾演的是冬兒這個角色,深得太后趙姬的喜歡,卻對嬴政始終愛而不得!在得知嬴政將要娶妻,冬兒不由地哭了,這意味著她心心念念的王后夢和愛人夢破碎了。
  • 歷史劇拍成愛情劇,《大秦賦》拍出了人性的膚淺
    文:|鄒小姐關於秦國的歷史有四部曲:《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和《大秦帝國之天下》。本來第四部應當是秦國歷史最高潮、最令人激動的階段,但《大秦賦》這部電視讓我刷新了對國產劇的認知,好好的歷史劇硬是演成了愛情劇,差點棄劇。
  • 秦始皇為啥要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建立大統一王朝的國家,自然也有著不菲的功績。雖然通過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秦始皇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王,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做出的成就。秦始皇是歷史上以第一個使用皇帝這一稱呼的人,此後這個稱呼便成為了各朝各代皇帝的專屬稱呼。不過,除了皇帝以外,「朕」這個自稱也被流傳了下來,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代稱?
  • 秦始皇為何棄用「寡人」,改稱為「朕」?把「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例如,無論哪個朝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專家指出:不同朝代的皇帝稱謂不盡相同。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皇帝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從何時起,朕,開始用它?作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把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皇權制度,也規定了許多不同的政策,他認為「王」已與自己不相符合,而「皇」是取自於三皇,即天皇、地黃和泰皇,「帝」也沿襲著古代的帝位稱謂,即「皇帝」和「始皇帝」的出現,此時李斯丞相建議它設立一個專門皇帝的縮寫,便從「我」、「吾」、「朕」中選擇了「朕」。
  • 秦始皇為何用「朕」做專屬稱謂?這是有深意的,你將朕拆開看看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將自己的自稱改為了「朕」,之後的皇帝也都將這個稱謂用到自己從政期間,直到清朝結束。知道一些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分別是「餘」「朕」「我」「吾」「臺」和「卬」。
  • 秦始皇選「朕」做代稱,有啥玄機?「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非常嚴格的立法制度,在家庭之中我們要尊老愛幼,放到國家中來講我們要忠君愛國,即便是在外面我們也要做到長幼有序,身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也追求與眾不同,用「朕」來作為自我稱謂,以表示自己是獨一無二、不可僭越的存在,高人一等。
  • 為何自秦始皇后,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都會自稱為朕,而用朕這樣的自稱代號又有何淵源呢?專家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念,就明白了。根據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吞併了六國,實現了統一中原的政治舉措,自稱自己為始皇帝。意思就是說從自己之後的歷代統治者可以延續自己的政治制度,稱之為皇帝。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拆開念,便能知曉
    其實在秦朝以前,「朕」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尋常百姓在對話中也經常用到,比如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就是他的自稱,相當於「我」的意思。  「朕」這個稱呼成為皇帝的專屬是在秦朝建立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王朝,為了方便管理,相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以及貨幣,可謂是厥功甚偉!為後世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一項便是將「寡人」改為「朕」,以前皇帝稱孤道寡,為何秦始皇要改成「朕」?把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除此之外,他還自稱「朕」。古時候皇帝有許多自稱,比如「寡人」、「孤」、「朕」等等。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則是始於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