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2020-12-24 富強瑞欽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如今,盜墓賊已然成為一種職業。世人總說孫殿英是東陵大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孫殿英之後,還有一個真正的東陵大盜,他以彈棉花的老人的身份做掩護,險些將東陵搬空。他就是河北彈棉花老人王紹義,差點將東陵搬空,卻不曾被人察覺。

王紹興是上世紀一個有名的盜墓賊,他生於民國,那個國勢動蕩的年頭,老百姓都一窮二白,搶活人倒還真不如"搶死人",於是王紹興便為了錢改做盜墓了。王紹興盯上的可不是一般的墓葬,而是清東陵,試想還有誰的墓穴,比皇家的更值錢?

王紹義覺得該大幹一場了!他又僱了二三十個小嘍囉。這幾十個人開始了瞞天過海的盜墓活動,為此王紹義還作的一個特殊工具就是用厚鋼板做的鑰匙,具體啥樣子也沒人知道。他們一開始還是很謹慎的選擇盜墓目標,最後定陵作為他們的目標,因為這裡地廣人稀,不易發現

據後來統計,東陵內清朝的一百五十多個陵墓竟然都慘遭毒手,無一倖免。東陵被盜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因為所涉及的文物數量巨大,價值極高,所以很快政府就對此展開了調查。經過一番調查,人們震驚地發現,這膽大包天的盜墓賊,居然是村裡一個彈棉花的老頭!

1949年隨著東陵被盜的風聲漸漸變小,王紹義自以為已經沒有人再管這回事了,就大膽地在北京城中亂逛。而這一次,他終於被暗中監視的警察逮住了。隨後就因為罪行嚴重被判了死刑。可巧,王紹興被處死的地方,恰好離康熙帝的陵墓不遠,倒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報應。

相關焦點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 河北一彈棉花老頭,皇陵下潛伏10多年,自製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
    一說起這個職業,很多人想像中都感覺非常兇險和神奇,因為許多古墓中會設下大量機關,為的就是防止盜墓者的進入,而沒有一身質量過硬的本領,那麼在這一行想生存下去也很艱難,而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位老人,他的事跡讓人稱奇,河北一彈棉花老頭,皇陵下潛伏10多年,自製鑰匙差點將皇陵搬空。
  • 民國時期有一盜墓賊,偽裝成彈棉花的人,幾十年來差點把皇陵搬空
    民國時期有一盜墓賊,偽裝成彈棉花的人,幾十年來差點把皇陵搬空我國自古以來都有厚葬的傳統,這不僅可以彰顯墓主生前的權勢,同時也可以向世人證明後代有多孝順。而這群盜墓賊也善於偽裝自己,曾經就有個盜墓賊偽裝成彈棉花的,差點把清朝東陵裡面財寶給搬空……事情發生在民國時期,那個時代的愛新覺羅家族已經覆滅,連慈禧太后的陵墓都被軍閥孫殿英炸開,裡面的陪葬品全都被搬走。孫殿英儘管受到了很多人的譴責,但實際上對他構不成什麼影響。於是很多盜墓賊蠢蠢欲動,開始明裡暗裡挑各個陵墓作為目標。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潛伏清東陵數十年,利用彈棉花遮掩盜空皇陵的河北老人,結局怎樣
    好在他還有一門不錯的手藝,可以給人彈棉花掙點飯錢,後來他漂泊多年後,重新回到清東陵附近,並且在這附近找了一個村子落了戶,因為在王紹興的內心,一直有個想法,他還想繼續盜墓,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只要孫殿英走了,這個墓地就又一次歸他了,他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墓地寶藏,帶著這樣一個想法,王紹興一路堅持了好十幾年,一邊彈著棉花,一邊做著美夢,日子也就這樣慢慢的順水流過了。
  • 歷史最能「吃苦」盜墓賊,潛伏東陵彈棉花十餘年,差點把皇陵搬空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同,現實中的人們為了盜墓無外乎為了錢財,為了一夜暴富,大到軍閥,小到平民,都是如此,但是有這樣一位河北老人,現實生活中他只是一個彈棉花為生的普通人,但是他卻利用數年盜取了幾乎整個東陵。他究竟是誰?是怎麼做到的呢?他是誰?他為何要盜墓?
  • 河北彈棉花老者,深居古墓數十年,自己製作鑰匙差一點清空皇陵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位關於盜墓賊的故事,他的經歷可是堪稱奇蹟這位大名鼎鼎的盜墓賊叫做王紹義,曾經可是非常出名的一位人物,在以前當過土匪馬福田的部下,因此盜墓的行當也經常去做,偷盜的文物古董數不勝數。伴隨著時代發展,盜墓賊的行當也是逐漸在消逝,之後王紹義在一次追捕中逃脫,雖然有幸逃出一劫,不過王紹義心思可一直都在盯著清東陵這個古墓,他深知裡面擁有無數的寶貝,就喬裝打扮成一位彈棉花的老者,等待機會到來。這期間,王紹義也不與別人交流,就擔心別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就這樣生活了好幾年,一直到國家成立之後,他也不曾忘記。
  • 史上最低調盜墓賊,偽裝彈棉花工,潛伏東陵數十年差點把皇陵搬空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河北的一位彈棉花老人,看起來這位老人非常的樸實,但是其實他潛伏在東陵已經數10年了,當得知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之後,大家都嚇了一跳。這幾年隨著盜墓題材作品逐漸的影視化,有越來越多的觀眾了解了盜墓這個行業,也對這個驚險刺激的盜墓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 河北扮演棉花老漢,潛伏在東陵十多年,幾乎把皇陵全部清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在我們的業餘時間,我們經常去看一些電影和電視劇,或讀一些小說,我相信那些喜歡看電影和電視劇的人一定看過《盜墓筆記》,當我們看這部影視劇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有一種愛,這是一種非常神秘的職業,這個職業被稱為淘金船長,這個職業的名字聽起來更含蓄、更高挑,但他所做的卻是謾罵和可恥的
  • 他來松滋彈棉花,一彈就是四十多年!
    陳師傅早年間背著彈棉弓走街串巷行走江湖。1980年開始,夏天就上北方彈,冬天回松滋下鄉彈。1989年與覃阿姨在新江口城南(原老師範對門)開店;道路擴寬後搬至新江口東郊,後因小孩讀書便利搬回南海。▲陳師傅的彈棉花弓陳師傅那套祖祖輩輩用了好幾十年的「老古董」彈棉花弓和錘保存至今,陳師傅說現在市面上很難再見到這些老物件了。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
  • 「彈棉花嘞彈棉花」,富順你還知道彈棉花這門老手藝嗎?
    彈棉花啊, 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彈好了棉被, 那個姑娘要出嫁...做成一床純天然的手工棉被,必定會經歷重重考驗!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走進富順后街來感受一下這裡淳樸的人情味兒富順后街有這樣一家老店,據了解,他們1996年從浙江溫州永嘉縣來到富順,一幹就幹了20餘年,也許是對彈棉花有著特殊的情感
  • 李子柒在線彈棉花,與觀眾分享農村生活,獲粉絲大讚
    新年即將來臨,相信許多小夥伴們也在一直緊張的準備年貨,或者在外地就業的朋友也在買票急著回家,近日,被譽為「東方美食生活家」的微博知名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自己的公眾平臺分享自己放假期間,在老家的生活視頻,這次他分享的視頻中是她一身素衣的在自家小院子彈棉花的視頻。
  • 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彈棉花是一門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彈棉花的工匠都有一把專門用來彈棉花的弓,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根據個人的習慣可長可短,通過用木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我們聽到的彈棉花的標誌性聲響就是由弓發出來的。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上世紀30年代,有一次我們家——說的是我們家,事實上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在哪裡——需要彈棉花,所以請了兩個棉花匠到家裡來。我們老家並不產棉花,所用的棉花都是外地運來賣的。因為來得遠,所以很珍貴。然而一張棉絮蓋幾年就變實了,就不暖和了,因此要請人來彈一次,重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