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作者:劉卉; 編輯:曹樂溪
西方偵探故事的魅力有多大?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被一次又一次翻拍,也許是個很好的例證。
目前《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四日,票房累積1.5億,排片佔到約24%,勢頭雖不及上周漫威大片《雷神3:諸神黃昏》那樣猛烈,但在本周檔期內也算一枝獨秀。小娛常去理髮店的小哥都說,「昨天我去看了這個『謀殺案』!」
如果小娛沒記錯,最近在大銀幕上見到西方偵探還是去年年初的《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而上一次在院線全面引發觀影熱潮的還是2012年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遊戲》,在電影市場以周為頻率的更新中,西方偵探可真是許久不見了,至於「赫爾克裡·波洛」這還是第一次見。
而比起這些西方經典,如今中國偵探影視作品的興起更加喜聞樂見。從《熱血長安》、《河神》再到現代的《心理罪》、《白夜追兇》、《唐人街探案》,中國式偵探的人設正在愈發鮮活,他們有哪些特點?我們一一道來。
數量不多質量不精爆款靠進口
國內偵探電影發展現狀詳解
對比當下熱映的西方偵探故事,自然聯想到國內偵探類電影的發展,縱觀近三年狀況,長勢喜人但仍存在諸多硬傷。
2015年院線上映的偵探類電影共8部,華語片佔絕對優勢,只有《名偵探柯南:業火的向日葵》是日本引進的動漫IP劇場版。
在7部華語影片中,有兩部是具備IP性質的,黃百鳴、邱禮濤聯合執導的《神探駕到》改編自英國舞臺劇《罪惡之家》,這個故事著名的影視版本還有2015年大衛·休裡斯主演的同名電影、1954年蓋伊·漢彌爾頓執導的《探長來訪》。黃、邱兩人的這次翻拍也是將這個西方故事本土化的一次嘗試,還為這個故事另取了一個聽上去更黃百鳴式的名字「神探駕到」,但是這次嘗試失敗了,從影片口碑到票房表現都一塌糊塗。
另一部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的《烈日灼心》則成為當年黑馬,口碑爆棚票房成績也不俗,上影節三影帝的誕生也來自此片,猶記得當時影片火爆到一票難求,四位主創曹保平、鄧超、郭濤、段奕宏的採訪相當難約,這部影片可以說是近年華語犯罪片當中的佼佼者。
2015年偵探類電影的票房冠軍是《唐人街探案》,陳思誠編了一個精巧的故事,將探案和喜劇結合,讓王寶強和劉昊然組了一對CP大鬧泰國,觀眾既看了歡樂也聽了故事,也讓《唐人街探案》奠定了一個新偵探類電影的基石。至於羅卓瑤的《暴走神探》、彭順的《宅女偵探桂香》、爾冬陞監製下的《消失的兇手》均味同雞肋,市場反饋也相當冷清。
2016年院線上映的偵探類電影數量銳減,只有四部,除了固定項目柯南劇場版的新一部《名偵探柯南:純黑的惡夢》,其餘三部也均為引進片,所以這一年華語偵探類電影的市場表現空白。這三部引進片的成績也並不亮眼,《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趁著當時劇版的火爆勢頭在內地小撈一筆,但影片質量真是難以言說。
《俠探傑克:永不回頭》由阿湯哥坐陣,是2012年《俠探傑克》之後的第二部作品,不過片中的「俠探」形象其實仍為特工,所以偵探不偵探的根本不重要,這就是一部好萊塢諜戰商業大片。《通靈神探》則有點超現實,塑造了一位具有超能力的聯邦調查局法醫神探,很美劇風格,後兩部影片的票房成績也較為慘澹。
今年的偵探類電影市場以蘇有朋改編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高調開畫,基於東野圭吾原著的紮實功底,蘇有朋也算是一板一眼地完成了這份導演答卷,影片票房目前累積4.01億,在今年的偵探類影片中還算成績優異。
暑期上映的《心理罪》也走了與《嫌疑人》幾乎一樣的路線,改編自雷米的大IP小說《心理罪》第一部的開篇故事「血之魅」,此IP下的同名網劇已在2015年開播,系列小說中最後一部也被改編成另一部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影片因未過審而從國慶撤檔,目前上映日期未定。
接下來本月末還將上映改編自早安夏天同名小說的《推理筆記》,是一部極富青春校園氣息的偵探故事,同名網劇也於本月初上線。年底陳凱歌推出的新作《妖貓傳》也是一部根據偵探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詩人與僧人組成的探案CP降妖除魔的故事。
有趣的是,今年國內市場上無論是引進片還是國產片,偵探類電影都是改編作品而非原創劇本,而且,今年的偵探類電影市場反響普遍不錯,無論口碑還是票房成績都有明顯提升,照此下去,不知偵探類小說的改編是否會成為華語片的又一大發展目標。
相比過去,國產偵探類電影的製作水準也逐年升級,明年還有徐克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2》,周顯揚、杜致朗夫婦的《大偵探霍桑》,從目前影片釋出的物料來看,三部影片都是大片級別的排場,或許大製作也是未來華語偵探電影的又一風向標?
高顏值、雙男主、組團判案
中國影視市場語境下的偵探影視怎麼玩
從經典IP到經典影視的轉化是國外偵探類影視的慣常路線,這也得益於他們發達的偵探小說文化。
偵探小說起源於歐美,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被認為是西方偵探小說的鼻祖,之後偵探小說也在英國得到充分發展,著名有柯南.道爾塑造的福爾摩斯、吉爾伯特·凱恩·切斯特頓筆下的布朗神父,以及阿加莎·克裡斯蒂與她的「左右手」波洛與馬普爾小姐,直至現在偵探故事依舊是歐美作家喜愛的方向,羅琳寫完《哈利·波特》不是又去做偵探小說寫手了嘛。
同樣的,日本也有江戶川亂步、松本清張、橫溝正史這樣享譽世界的推理小說大作家,還有近十年都紅到發紫的東野圭吾,以及青山剛昌還用《名偵探柯南》「驚嚇」到了幾代中國少年,而華語文化中的偵探形象除了狄仁傑、包青天也數不出更多典型人物,時間點最近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香港作家倪匡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撰寫的《衛斯理系列》,以及1997年程小青《霍桑探案集》中的霍桑了(你不要和我說黑貓警長也算哦)。
在良好成熟偵探文化氛圍中,歐美與日本的偵探類影視自然也起步早、發展快,1948年格裡菲斯執導了世界上第一部偵探片《指紋破案記》,二十世紀30至40年代美國好萊塢攝製了大量偵探類電影,幾乎都是根據暢銷的偵探小說改編,如《無人生還》、《金絲雀謀殺案》等,前幾年的好萊塢商業片《大偵探福爾摩斯》、英劇《神探夏洛克》等也火遍了五湖四海。
日本的發展與歐美類似,以經典推理小說為藍本翻拍出一批優秀的偵探片,近年來東野圭吾作品的翻拍幾乎部部大賣。同時,偵探類影視也在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佔據重要一席,如《刑事偵緝檔案》、《法證先鋒》、《衛斯理系列》改編的影視作品,還有2000年前後的《神探》和《盲探》,是獨具港片特色、帶有銀河風味的偵探片。
相對而言,中國並沒有大量可供改編的經典文學IP,近兩年網絡文學中的偵探類作品開始異軍突起,出現大量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網劇。但是基於我國國情,偵探這個職業在中國目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從刑事司法來看,我國刑事偵查權,法律授予了公安、檢察院、國安等機關,因此不會承認私人偵查的索取得的證據。
早年間曾有《重案六組》、《紅蜘蛛》等刑偵類電視劇,不過都是以警方為主體進行破案,2004年之後此類題材電視劇便不能在省級衛視上播出,當時網絡視頻平臺也沒有形成,所以此類題材的電視劇創作進入空窗期,這段期間電影市場上也沒有出現令人驚喜的同題材作品。
2000年之後有《密室之不可告人》、《神探亨特張》等影片陸續出現,但也並沒有突出的市場表現,2014年視頻網站崛起,刑偵題材電視劇開始在網絡播出,近兩年《暗黑者》、《法醫秦明》、《心理罪》、《白夜追兇》等網劇均保持收視率和口碑雙高水平,可見偵探類影視作品的受眾需求相當旺盛。
但在中國影視市場語境下,偵探類影視的展現也獨具本土特色。因為國內並不認可「偵探」這樣的角色,所以在影視作品中的偵探形象往往被賦予另外一重身份,大多數都有警方背景,如《暴走神探》中是警探,《法醫秦明》裡是法醫,《心理罪》是心理學天才和警察組合。
而且相比於歐美及日本偵探故事中會塑造一個大名鼎鼎的偵探形象,國內更多採用組團判案的方式,如《暗黑者》中警方成立的專案組,《熱血長安》中的大理寺調查組,《法醫秦明》裡的鐵三角,《唐人街探案》、《心理罪》等都是CP組合,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團結才是力量。
打組合戰的情況下,影視作品中也往往出現雙男主,如《河神》中的小河神與丁卯、《唐人街探案》中的偵探大叔唐仁和天才少年秦風、《心理罪》中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方木和刑警隊隊長邰偉,而且,顏值也是如今影視作品中重要的一點,雙男主不然都是高顏值,不然就有一個作為顏值擔當。
綜合來看,依靠限度更靈活的視頻平臺,國內偵探類網劇的發展及質量要高於電影,但在近兩年諸多電影電視劇的嘗試和創新之中,也可以看到國內市場對於這類題材的興趣和需求都很熱烈,雖然我們沒有如《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樣不朽的超級經典大IP,但本土的偵探影視也在蒸蒸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