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部分專輯
鮑勃·迪倫在法國西部的 Carhaix演出。
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顯然讓人們有些錯愕。在Ladbrokes和unibet兩家著名博彩網站的賠率榜上,並沒有人注意到鮑勃•迪倫的名字——儘管這位詩人歌手自1996年起,已數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歌手?詩人?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個重磅新聞之後,人們不免又要為75歲的鮑勃•迪倫尋找更貼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書評中所形容的,鮑勃•迪倫是「一位化裝成蕩鞦韆演員的詩人」。作為美國進入媒體時代的第一位「媒體詩人」,這個曾經倔強、叛逆而不合作的民謠歌手,一度是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者,而他樸素而自由的詩歌、他的文學成就,似乎一直隱匿在他音樂的盛名背後。
瑞典文學院為鮑勃•迪倫授獎的頒獎詞是,「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對此,以鮑勃•迪倫及其樂隊為寫作對象的《老美國誌異》一書的中文譯者董楠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鮑勃•迪倫的音樂傳統,來自英國古代民謠和黑人民謠,也有美國鄉村音樂和西部山區白人音樂的結合。同時他的歌詞中也有現實主義、神秘主義、民間傳說色彩,他還喜歡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如果把他的歌詞寫作用文壇上的作家來比較,他有點像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霍桑等。」董楠說。
瑞典文學院則希望人們追溯到更遙遠的詩歌傳統。「關於迪倫的選擇可能令人驚訝,但如果你在歷史中追溯,你會發現荷馬和薩福。他們的詩歌作品也同樣被演繹,這一點和鮑勃·迪倫是一樣的,我們今天還在閱讀荷馬和薩福,並且從中獲得享受。我們也應該閱讀迪倫。」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常任秘書長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在公布獎項後接受採訪時說。
1964年,迪倫在伍德斯託克的家中,在他對面的是著名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
鮑勃·迪倫與瓊·貝茲,1963年
詩歌最貼切的表達方式
「到鮑勃•迪倫這個年紀,什麼獎都拿遍了。但諾貝爾文學獎,我覺得他既在乎又不在乎。」樂評人、詩人孫孟晉聽到鮑勃•迪倫獲獎的消息,絲毫不覺得意外,「他不止一次在候選名單中,而且一直在前50名。他能獲獎我覺得挺好,他的歌詞比很多西方詩人寫得好,他的《編年史》是傳記文學的典範。迪倫能獲獎,說明西方人對文學的理解確實不一樣,他們會把迪倫的歌詞、回憶錄看得很高,看成頂尖的文學。但說實話,中國人對文學的理解很有偏差,我們把詩歌文學和歌詞是分開來看的,不可能把崔健的歌詞看成文學。」
孫孟晉大學時代因喜歡詩歌而痴迷鮑勃•迪倫,「迪倫肯定是先喜歡詩歌才走上民謠道路,他就是受到威爾斯詩人迪倫•託馬斯的影響,才把姓氏齊默爾曼改為迪倫。他喜歡的作家很雜,但他主要受到迪倫•託馬斯,金斯堡等垮掉派詩人的影響。」
迪倫的歌詞題材多樣,宗教、政治、愛情、政治、死亡都有涵蓋。他曾從《聖經》中汲取創作靈感,《重返61號高速公路》中的密西西比三角洲,不僅是他童年成長的地方,也是聖經上亞伯拉罕應上帝的指令奉獻出自己兒子的地方。迪倫還專門在圖書館研究歷史上古老的傳奇,比如哪些地方有古老的連環殺人案。早期創作時,他還喜歡關注新聞事件。
《答案在風中飄揚》是迪倫最為經典的歌曲。但董楠認為,其實在他創作的後期,還有很多中國聽眾不太熟悉的歌曲也非常優秀,並帶有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比如《始終是那座瞭望臺》的歌詞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像寓言一般,呈現出哲理色彩。
在孫孟晉看來,鮑勃•迪倫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怪異的老傢伙」,也是西方反主流文化的活標本,「早年的鮑勃•迪倫有些嬉皮的東西,但他會不斷對這些產生懷疑,他甚至對搖滾、嬉皮都懷疑過。在26歲之前,他就已經把一個時代的背面看得十分通透。」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迪倫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文學院主修音樂理論時,就開始沉迷美國現代派詩歌,尤其以50年代「垮掉派」詩人金斯堡作品對其影響最大。還在大學期間,他就捲入了知識分子民謠圈,和金斯堡私交甚密,並開始嘗試作詞作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能窺見其強烈的詩歌意象。
Dylanology是西方文化界為鮑勃•迪倫而設立的一門學派,所謂「迪倫學」,研究的正是他歌詞中所隱含的西方文學、社會學、哲學內涵。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迪倫所寫的歌詞也總是被作為文科教材。
在迪倫早期創作並演唱的《大雨將至》、《答案在風中飄揚》等歌曲,歌詞就有很濃厚的「垮掉派」風格——散文式的長句,不加修飾的口語化詞句,無拘無束的情感如瀑布奔流,不受抑制的自由思維。
「我看見成群的野狼包圍初生的嬰兒/我看見空無一人的鋪滿鑽石的路/我看見黑色的樹幹鮮血淋漓/我看見滿屋擁擠的人群,人們手裡的鐵錘在流血/我看見白色的梯子上被水覆蓋/我看見無數人在怒吼,他們的舌頭都已潰爛/我看見鋼槍和利劍握在少年的手裡/而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而那大雨即將來臨……」
這首《大雨將至》,是迪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形形色色的意象和出色的比喻,自然而不露痕跡,二戰後世界被推至核戰邊緣的恐慌情緒令人印象深刻。
與金斯堡的詩歌一樣,迪倫的歌詞是口語式的,自由、真切而充滿氣勢。當年金斯堡就熱衷於在公共場合大聲朗讀詩歌,並配以音樂伴奏,只為讓詩歌更加悅耳且更容易被傳播開。某種程度上,迪倫的歌詞與他吟唱般的沙啞嗓音,恰是念誦詩歌最貼切的表達方式。
「有時候你看迪倫的歌詞很簡單,但他背後有很深層次的表達。」孫孟晉認為,迪倫從年輕時就是一個個性複雜的人,「他的歌詞避開了學院派的一些氣質,表達方式是真實又複雜的。」
現實世界的感受器
一把木吉他,一把流浪氣息的口琴伴奏,加上含混不清的唱腔,就是迪倫最經典的民謠歌手形象。他繼承了美國「說唱布魯斯」的傳統,把許多帶有諷刺意味的故事即興唱出來,表達他的孤獨、憤怒、激情或是無畏。他用含糊而輕巧的發音削弱詩歌的押韻,因為押韻本身就意味著刻意。他需要用不經意的唱腔,像說話一樣,以平淡質樸的曲調來吟誦他的歌詞。他與金斯堡一樣喜歡用排比句,這些句子重複出現,製造出催眠般的迷幻與憂傷。
迪倫曾經描述他第一次聽布魯斯之王羅伯特•詹森(Robert johnson)的歌,「它們在意義上與感情上是那樣自然,為你描繪出如此豐富的內心圖景。這種內心的圖景不是你每時每刻都能仔細分辨出的,因為你做不到。有太多確實的詞語,太多雙關的存在。」事實上,這也是他的音樂給人們的印象。
在自傳《像一塊滾石》中,迪倫寫道:「《在路上》、《嚎叫》和《汽油》代表的街頭意識形態標誌著一種新型的人的存在,它們不在這裡,但你能期望什麼? 每分鐘45轉的唱片做不了這些。」 迪倫一直認為,音樂並不只是用來娛樂和消遣的,而是要有思想性。他曾說, 「墮落的走私酒商,淹死親生孩子的母親,只開了五英裡的凱迪拉克,洪水,火災,河底的黑暗和屍體,我歌裡的這些題材可不適合電臺。我唱的民謠絕不輕鬆。這些歌曲對我來說,比輕鬆的娛樂要重要得多。它們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進入某種與現實不同的意識中,某個不同的境界中,某種自由的境界。」
「迪倫早期的歌詞中有對社會的關注,也有對人性的看法和描述。他的歌詞裡有各種文學意象,民謠敘事上的特徵被他擴大了,他的歌詞所包含的空間非常大,這是很多音樂人做不到的。他會用酸雨來形容核彈爆炸,會用非常犀利、晦澀的方式去挖苦人,就算時事也能以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這個層面上,他的貢獻是超越音樂的。」孫孟晉說,迪倫的清醒與偉大在於,他從沒把自己神聖化,對世界也從來都保持懷疑。
1969年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上,四十多萬嬉皮士渾身沾滿稀泥,在縈繞著大麻味的空氣中,人們聽著迪倫唱歌,所有人高聲嚎叫著將他奉為民謠英雄。從那一刻起到今天,接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鮑勃•迪倫一直是這個時代的傳奇。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名,不過是為這個傳奇增添一抹早就存在的色彩。
——————————————————————————————————————————————————————————
鮑勃·迪倫是自1993年小說家託尼·莫裡森(Toni Morrison)獲獎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近年外界對於美國作家何時再獲獎的討論日益炙熱,年逾80的菲利普·羅斯和近八旬的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都是名單上的常年陪跑選手,但沒想到,答案以這樣一種意外的方式到來。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選擇一名主要身份是歌手的人獲得這一文學獎項。
此前,2008年迪倫曾受頒一個特別的普立茲獎,以表彰他「以擁有超乎尋常的詩性力量的抒情曲調」,對通俗音樂和美國文化做出突出貢獻。今年,迪倫在美國出版了他自1961年至2012年的歌詞集,這本688頁的集子被75%的讀者評為五星。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應在上周和科學獎一起宣布,卻推遲了整整一周,引起公眾對評審小組意見不合的猜測。瑞典學院成員佩爾·韋斯貝裡稱,更改日期只是組織後勤工作的安排。不過瑞典《每日新聞》文化版編輯Bjorn Wiman並不這麼認為,她告訴記者:「如果你要問我,我會說這絕對不僅僅是更改「日期」的問題,延遲頒獎就意味著在選擇最終贏家的過程中產生了分歧。」
按照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說法,迪倫的專輯總是喜歡關注人在社會中的境遇、宗教、政治和愛。也許是希望避免關於迪倫很大程度上看作是一個音樂家而不是一個作家的批評,委員會還補充指出,迪倫的歌詞始終有發表「新版本」:除了大量出版專輯外,還發表過諸如《塔拉圖蘭》(1971)和《文字和圖紙》(1973)這樣的實驗性作品,同時在2004年發表自傳《編年史》回憶了早年旅居紐約的歷程,真實展現了這位流行文化中心人物的最真實生活。
這本編年史曾由江蘇人民出版社以《像一塊滾石》之名出版,徐振鋒、吳宏凱翻譯;2015年,獲得版權的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此譯本,恢復《編年史:卷一》之名。此外,南京大學出版社曾經出版過英國作家霍華德•桑恩(Howard Sounes)關於迪倫的傳記《沿著公路直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推出了《滾石》雜誌創刊人大衛·道爾頓的《他是誰?探究真實的鮑勃·迪倫》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