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2021-01-11 第一財經

鮑勃·迪倫部分專輯

鮑勃·迪倫在法國西部的 Carhaix演出。

北京時間10月13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顯然讓人們有些錯愕。在Ladbrokes和unibet兩家著名博彩網站的賠率榜上,並沒有人注意到鮑勃•迪倫的名字——儘管這位詩人歌手自1996年起,已數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歌手?詩人?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個重磅新聞之後,人們不免又要為75歲的鮑勃•迪倫尋找更貼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書評中所形容的,鮑勃•迪倫是「一位化裝成蕩鞦韆演員的詩人」。作為美國進入媒體時代的第一位「媒體詩人」,這個曾經倔強、叛逆而不合作的民謠歌手,一度是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者,而他樸素而自由的詩歌、他的文學成就,似乎一直隱匿在他音樂的盛名背後。

瑞典文學院為鮑勃•迪倫授獎的頒獎詞是,「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對此,以鮑勃•迪倫及其樂隊為寫作對象的《老美國誌異》一書的中文譯者董楠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鮑勃•迪倫的音樂傳統,來自英國古代民謠和黑人民謠,也有美國鄉村音樂和西部山區白人音樂的結合。同時他的歌詞中也有現實主義、神秘主義、民間傳說色彩,他還喜歡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如果把他的歌詞寫作用文壇上的作家來比較,他有點像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霍桑等。」董楠說。

瑞典文學院則希望人們追溯到更遙遠的詩歌傳統。「關於迪倫的選擇可能令人驚訝,但如果你在歷史中追溯,你會發現荷馬和薩福。他們的詩歌作品也同樣被演繹,這一點和鮑勃·迪倫是一樣的,我們今天還在閱讀荷馬和薩福,並且從中獲得享受。我們也應該閱讀迪倫。」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常任秘書長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在公布獎項後接受採訪時說。

1964年,迪倫在伍德斯託克的家中,在他對面的是著名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

鮑勃·迪倫與瓊·貝茲,1963年

詩歌最貼切的表達方式

「到鮑勃•迪倫這個年紀,什麼獎都拿遍了。但諾貝爾文學獎,我覺得他既在乎又不在乎。」樂評人、詩人孫孟晉聽到鮑勃•迪倫獲獎的消息,絲毫不覺得意外,「他不止一次在候選名單中,而且一直在前50名。他能獲獎我覺得挺好,他的歌詞比很多西方詩人寫得好,他的《編年史》是傳記文學的典範。迪倫能獲獎,說明西方人對文學的理解確實不一樣,他們會把迪倫的歌詞、回憶錄看得很高,看成頂尖的文學。但說實話,中國人對文學的理解很有偏差,我們把詩歌文學和歌詞是分開來看的,不可能把崔健的歌詞看成文學。」

孫孟晉大學時代因喜歡詩歌而痴迷鮑勃•迪倫,「迪倫肯定是先喜歡詩歌才走上民謠道路,他就是受到威爾斯詩人迪倫•託馬斯的影響,才把姓氏齊默爾曼改為迪倫。他喜歡的作家很雜,但他主要受到迪倫•託馬斯,金斯堡等垮掉派詩人的影響。」

迪倫的歌詞題材多樣,宗教、政治、愛情、政治、死亡都有涵蓋。他曾從《聖經》中汲取創作靈感,《重返61號高速公路》中的密西西比三角洲,不僅是他童年成長的地方,也是聖經上亞伯拉罕應上帝的指令奉獻出自己兒子的地方。迪倫還專門在圖書館研究歷史上古老的傳奇,比如哪些地方有古老的連環殺人案。早期創作時,他還喜歡關注新聞事件。

《答案在風中飄揚》是迪倫最為經典的歌曲。但董楠認為,其實在他創作的後期,還有很多中國聽眾不太熟悉的歌曲也非常優秀,並帶有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色彩,比如《始終是那座瞭望臺》的歌詞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像寓言一般,呈現出哲理色彩。

在孫孟晉看來,鮑勃•迪倫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怪異的老傢伙」,也是西方反主流文化的活標本,「早年的鮑勃•迪倫有些嬉皮的東西,但他會不斷對這些產生懷疑,他甚至對搖滾、嬉皮都懷疑過。在26歲之前,他就已經把一個時代的背面看得十分通透。」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迪倫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文學院主修音樂理論時,就開始沉迷美國現代派詩歌,尤其以50年代「垮掉派」詩人金斯堡作品對其影響最大。還在大學期間,他就捲入了知識分子民謠圈,和金斯堡私交甚密,並開始嘗試作詞作曲。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能窺見其強烈的詩歌意象。

Dylanology是西方文化界為鮑勃•迪倫而設立的一門學派,所謂「迪倫學」,研究的正是他歌詞中所隱含的西方文學、社會學、哲學內涵。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迪倫所寫的歌詞也總是被作為文科教材。

在迪倫早期創作並演唱的《大雨將至》、《答案在風中飄揚》等歌曲,歌詞就有很濃厚的「垮掉派」風格——散文式的長句,不加修飾的口語化詞句,無拘無束的情感如瀑布奔流,不受抑制的自由思維。

「我看見成群的野狼包圍初生的嬰兒/我看見空無一人的鋪滿鑽石的路/我看見黑色的樹幹鮮血淋漓/我看見滿屋擁擠的人群,人們手裡的鐵錘在流血/我看見白色的梯子上被水覆蓋/我看見無數人在怒吼,他們的舌頭都已潰爛/我看見鋼槍和利劍握在少年的手裡/而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那大雨/而那大雨即將來臨……」

這首《大雨將至》,是迪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形形色色的意象和出色的比喻,自然而不露痕跡,二戰後世界被推至核戰邊緣的恐慌情緒令人印象深刻。

與金斯堡的詩歌一樣,迪倫的歌詞是口語式的,自由、真切而充滿氣勢。當年金斯堡就熱衷於在公共場合大聲朗讀詩歌,並配以音樂伴奏,只為讓詩歌更加悅耳且更容易被傳播開。某種程度上,迪倫的歌詞與他吟唱般的沙啞嗓音,恰是念誦詩歌最貼切的表達方式。

「有時候你看迪倫的歌詞很簡單,但他背後有很深層次的表達。」孫孟晉認為,迪倫從年輕時就是一個個性複雜的人,「他的歌詞避開了學院派的一些氣質,表達方式是真實又複雜的。」

現實世界的感受器

一把木吉他,一把流浪氣息的口琴伴奏,加上含混不清的唱腔,就是迪倫最經典的民謠歌手形象。他繼承了美國「說唱布魯斯」的傳統,把許多帶有諷刺意味的故事即興唱出來,表達他的孤獨、憤怒、激情或是無畏。他用含糊而輕巧的發音削弱詩歌的押韻,因為押韻本身就意味著刻意。他需要用不經意的唱腔,像說話一樣,以平淡質樸的曲調來吟誦他的歌詞。他與金斯堡一樣喜歡用排比句,這些句子重複出現,製造出催眠般的迷幻與憂傷。

迪倫曾經描述他第一次聽布魯斯之王羅伯特•詹森(Robert johnson)的歌,「它們在意義上與感情上是那樣自然,為你描繪出如此豐富的內心圖景。這種內心的圖景不是你每時每刻都能仔細分辨出的,因為你做不到。有太多確實的詞語,太多雙關的存在。」事實上,這也是他的音樂給人們的印象。

在自傳《像一塊滾石》中,迪倫寫道:「《在路上》、《嚎叫》和《汽油》代表的街頭意識形態標誌著一種新型的人的存在,它們不在這裡,但你能期望什麼? 每分鐘45轉的唱片做不了這些。」 迪倫一直認為,音樂並不只是用來娛樂和消遣的,而是要有思想性。他曾說, 「墮落的走私酒商,淹死親生孩子的母親,只開了五英裡的凱迪拉克,洪水,火災,河底的黑暗和屍體,我歌裡的這些題材可不適合電臺。我唱的民謠絕不輕鬆。這些歌曲對我來說,比輕鬆的娛樂要重要得多。它們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進入某種與現實不同的意識中,某個不同的境界中,某種自由的境界。」

「迪倫早期的歌詞中有對社會的關注,也有對人性的看法和描述。他的歌詞裡有各種文學意象,民謠敘事上的特徵被他擴大了,他的歌詞所包含的空間非常大,這是很多音樂人做不到的。他會用酸雨來形容核彈爆炸,會用非常犀利、晦澀的方式去挖苦人,就算時事也能以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在這個層面上,他的貢獻是超越音樂的。」孫孟晉說,迪倫的清醒與偉大在於,他從沒把自己神聖化,對世界也從來都保持懷疑。

1969年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上,四十多萬嬉皮士渾身沾滿稀泥,在縈繞著大麻味的空氣中,人們聽著迪倫唱歌,所有人高聲嚎叫著將他奉為民謠英雄。從那一刻起到今天,接近半個世紀過去了,鮑勃•迪倫一直是這個時代的傳奇。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名,不過是為這個傳奇增添一抹早就存在的色彩。

——————————————————————————————————————————————————————————

鮑勃·迪倫是自1993年小說家託尼·莫裡森(Toni Morrison)獲獎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近年外界對於美國作家何時再獲獎的討論日益炙熱,年逾80的菲利普·羅斯和近八旬的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都是名單上的常年陪跑選手,但沒想到,答案以這樣一種意外的方式到來。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選擇一名主要身份是歌手的人獲得這一文學獎項。

此前,2008年迪倫曾受頒一個特別的普立茲獎,以表彰他「以擁有超乎尋常的詩性力量的抒情曲調」,對通俗音樂和美國文化做出突出貢獻。今年,迪倫在美國出版了他自1961年至2012年的歌詞集,這本688頁的集子被75%的讀者評為五星。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應在上周和科學獎一起宣布,卻推遲了整整一周,引起公眾對評審小組意見不合的猜測。瑞典學院成員佩爾·韋斯貝裡稱,更改日期只是組織後勤工作的安排。不過瑞典《每日新聞》文化版編輯Bjorn Wiman並不這麼認為,她告訴記者:「如果你要問我,我會說這絕對不僅僅是更改「日期」的問題,延遲頒獎就意味著在選擇最終贏家的過程中產生了分歧。」

按照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說法,迪倫的專輯總是喜歡關注人在社會中的境遇、宗教、政治和愛。也許是希望避免關於迪倫很大程度上看作是一個音樂家而不是一個作家的批評,委員會還補充指出,迪倫的歌詞始終有發表「新版本」:除了大量出版專輯外,還發表過諸如《塔拉圖蘭》(1971)和《文字和圖紙》(1973)這樣的實驗性作品,同時在2004年發表自傳《編年史》回憶了早年旅居紐約的歷程,真實展現了這位流行文化中心人物的最真實生活。

這本編年史曾由江蘇人民出版社以《像一塊滾石》之名出版,徐振鋒、吳宏凱翻譯;2015年,獲得版權的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此譯本,恢復《編年史:卷一》之名。此外,南京大學出版社曾經出版過英國作家霍華德•桑恩(Howard Sounes)關於迪倫的傳記《沿著公路直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推出了《滾石》雜誌創刊人大衛·道爾頓的《他是誰?探究真實的鮑勃·迪倫》的中文版。

相關焦點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則重磅新聞之後,人們不免又要為75歲的鮑勃·迪倫尋找更貼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書評中所形容的,鮑勃·迪倫是「一位化裝成蕩鞦韆演員的詩人」。作為美國進入媒體時代的第一位「媒體詩人」,這個曾經倔強、叛逆而不合作的民謠歌手,一度是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者,他樸素而自由的詩歌、他的文學成就,似乎一直隱匿在他音樂的盛名背後。
  • 鮑勃·迪倫獲獎是對詩歌本質的回歸
    如《伊利亞特》主要用的六音步長短短格,有極強的節奏感,它會出現固定的短語、飾詞,不斷的重複、迴旋,這不僅便於詩人記憶,也呈現出語言獨特的旋律之美。你讀鮑勃·迪倫的歌詞,雖是英語,但也有這個特徵,只不過它的節奏是現代的,屬他獨創的。  顯然,可以歌唱的詩歌,與純粹書面表達的詩歌,在語言上會有很大的不同。
  •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鮑勃·迪倫缺席帕蒂獻唱激動忘詞
    □評委授獎詞  他淘出了詩歌中的金子  今年10月,瑞典文學院宣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時,或許他們也想不到,迎接他們的是「閉門羹」。鮑勃·迪倫的持續沉默一度讓評委們感到很沒面子,儘管最終取得了聯繫,鮑勃·迪倫也表達了謝意,但由於「已經約定好的其他事情」,他還是遺憾不能出席頒獎禮。
  • 鮑勃·迪倫的偉大,在於早已超越詩歌本身的表達
    但又過了許多年,當我步入中年,便知人生弔詭之處:你的疑問越來越多,有答案的卻越來越少。《答案在風中飄揚》同樣也在提問,結果也無不同。我生也晚,未曾經歷那個左翼運動席捲全球的60年代。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鮑勃·迪倫當然是幸運兒。
  • 把理性主義融入詩歌創作 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他(鮑勃)淘出了詩歌中的金子」。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鮑勃·迪倫,實際上是頒給了一位詩人,「其音樂作品實際上是詩歌。」粥沫闡釋他對民謠的研究的時候,鮑勃·迪倫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民謠是表演藝術,但民謠本身不是音樂,而是歌曲。 」粥沫解釋,歌曲是由歌詞和音樂組成的,「詞」的部分根基是詩歌,「曲」的部分是音樂。歌曲是文學與音樂的融合體。
  • 鮑勃·迪倫的詩歌、繪畫和音樂丨2016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民謠歌手、作家鮑勃·迪倫被授予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因其「在偉大的美國民謠傳統中創造出新的詩歌意境」。
  • 撕開薯片袋,詩人們朗誦鮑勃·迪倫
    8月12日,北京暴雨,一場詩歌的暴雨也如期而至。于堅、西川、陳黎三位詩人,汪峰、周雲蓬、莫西子詩、王壹四位音樂人,郝舫、史航、王小峰、金小鳳四位作家/媒體人匯聚一堂,他們一起來到77劇場舉行參加這場名為 「來,我們一起鮑勃·迪倫!」 的文化沙龍。橫跨幾個領域的嘉賓暢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鮑勃·迪倫對文學界與音樂界的影響。
  • 鮑勃·迪倫為什麼要賣全部歌曲版權
    2016年鮑勃·迪倫因「在美國歌曲傳統形式之上開創了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新表現手法」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作曲家。今年3月27日,鮑勃·迪倫在其官方社交平臺發布了新歌《最卑鄙的謀殺》。鮑勃·迪倫最近的一張創作錄音室專輯,是2012年為紀念首張專輯發表50周年發行的《暴風雨》。
  • 意外 歌手獲得了2016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的來頭有多大?
    據諾貝爾官網消息:美國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一生的成就「在風中飄」諾貝爾獎評委員會對鮑勃·迪倫的評價是:「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普利茲文學獎則稱其,「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另外,還有一本極其重要的美國文學史著作《伊甸園之門》,書名直接來自迪倫的一首歌名。
  • 「昔日我曾蒼老,如今風華正茂」 | 從20歲到70歲,詩歌中流動的鮑勃·迪倫
    他的作品之美就是最高的等級,改變了我們關於「詩歌是什麼」以及「詩歌何為」的觀念。——這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為鮑勃·迪倫頒獎的授獎詞。這位戰後鐵器時代的遊吟詩人,首次將歌詞帶入經典文學殿堂,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範疇內,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今天恰逢世界詩歌日,我們選摘鮑勃·迪倫在不同階段寫下的詩歌分享給大家。
  • 歡迎來到鮑勃·迪倫的平行世界
    到最後,只有詩歌會留下來。但在本世紀,古老規律還存在嗎?鮑勃·迪倫的第39張錄音室專輯《Rough and Rowdy Ways》像個鬼魂在唱歌。唱歌的人今年79歲,他的歌沒有那麼古老,只比他的年齡長一點點。
  • 鮑勃·迪倫偉大在哪裡?
    當我第一次聽鮑勃·迪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即《答案在風中飄揚》)時,我已離開了那棟教學樓,甚至離開了那座城市。我也不再相信羅大佑,因為我知道自己乃至自己這代人,都不會是未來的主人翁。至於那些疑問,答案還在風中飄嗎?我曾相信過。但又過了許多年,當我步入中年,便知人生弔詭之處:你的疑問越來越多,有答案的卻越來越少。《答案在風中飄揚》同樣也在提問,結果也無不同。
  • 鮑勃·迪倫的答案
    夏秋時節,《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迎接音樂迷與藝術愛好者,展覽將持續到10月18日。展覽以「書寫世界」「早期作品」「填繪留白」「鐵藝」「紐奧良」「平凡之路」6大主題,將鮑勃·迪倫的成長曆程與創作脈絡串聯起來,參觀者能看到他的畫作、手稿、鐵藝裝置、影像記錄等,以及他一直在用的一把吉他。  恍惚間,不知該如何定義鮑勃·迪倫——音樂家?詩人?還是藝術家?
  • 環球音樂購買鮑勃·迪倫所有歌曲版權
    全球音樂巨頭環球音樂集團7日宣布,購買美國音樂人鮑勃·迪倫全部歌曲版權。據美聯社報導,這筆交易意味著,迪倫60多年來創作的全部600多首歌曲版權將永久歸環球音樂所有,其中包括《答案在風中飄》《就像滾石》等經典作品。
  • 2017年過了四分一,鮑勃·迪倫終於要去領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是鮑勃·迪倫鮑勃·迪倫摘下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後,不少人都在討論:為什麼是他。諾貝爾獎評委會頒獎理由是:鮑勃·迪倫在美國民謠的偉大傳統中,開創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意境。也就是說,主辦方表彰的其實是他歌詞創作裡的文學性。文學本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但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神聖地位和人們近年來的固有認知,獲獎一事也帶來了不少爭議。
  • 鮑勃·迪倫的缺席,「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是美國流行樂壇最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被視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其創作的《答案在風中飄》等歌曲曾在美國反戰抗議和民權運動中廣泛傳唱。電影《猜火車》的原著作者歐文·威爾士說:「我是鮑勃·迪倫的粉絲,但這個決定是拙劣的懷舊,充滿陳腐和衰老感,令人感到奇怪。」  英國電視劇編劇羅布·德蘭尼嘲諷道:「鮑勃·迪倫得諾貝爾文學獎?那接下來會怎麼樣,德裡克·基特(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憑他的滷肉飯得託尼獎?」  瑞典學院有自己的解釋。
  • 鮑勃·迪倫詩歌集竟有薯片味,每一冊的味道還不一樣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曾引起很大爭議。一批中國作家和詩人,對鮑勃·迪倫大部分歌詞了解不夠,就發表了很多意見。作為《鮑勃·迪倫詩歌集》的譯者之一,樂評人李皖認為中譯本的出版,可以讓中國讀者對文學上的鮑勃·迪倫有全面了解。
  • 鮑勃·迪倫是圓的
    ▲ via MICHAEL OCHS ARCHIVES伯納德·帕圖瑞爾( Bernard Paturel )曾說,「鮑勃·迪倫有太多面了,他是圓的。這些身份都是鮑勃·迪倫,當然,你也可以說這些都不是鮑勃·迪倫。
  • 有劇透!鮑勃·迪倫藝術大展陣容如此豪華
    今年夏天京城最受矚目的展覽之一,就是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經過展覽延期後,今日美術館宣布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將於7月25日正式開放。在展覽開放前夕,主辦方公布了展覽看點,展覽囊括了鮑勃·迪倫自1973年以來的6大不同藝術系列創作,涵蓋了手稿、繪畫、雕塑等超過140件真跡作品,將在今夏為觀眾帶來一次豐富的鮑勃·迪倫藝術盛宴。一起先睹為快!
  • 鮑勃·迪倫出售全部歌曲版權,讓音樂人體會到久違的尊嚴
    2015年鮑勃·迪倫曾登上滾石雜誌評出的史上100位最偉大歌曲作者的榜單首位。2016年鮑勃·迪倫因「在美國歌曲傳統形式之上開創了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新表現手法」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作曲家。儘管年近八旬,鮑勃·迪倫仍堅持演唱,只有在疫情期間才被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