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聰:蕭邦是李後主

2021-03-02 南風窗

東方的哲學及美學理念也逐漸滲入傅聰的骨髓,逐漸構成了傅聰鋼琴藝術的核心。

英國時間2020年12月28日,著名鋼琴家傅聰因新型冠狀肺炎引起的併發症逝世,享年86歲。他生命的終止,如同一個嘆息般的和弦,消逝在2020年的尾聲。

傅聰的一生,就是一首夜曲。若要更細指,應該是蕭邦的《F小調夜曲》(作品55號第一首),德國鋼琴家、作曲家特奧多·庫拉克曾作過以下注解:「讓人想起一位離開自己所愛家庭、所愛的人,寂寞悲傷地在旅途上的流浪者。」

這也是傅聰人生的最佳註腳。

因為家喻戶曉的《傅雷家書》,幾代中國人都認識傅聰這個名字,也能從字裡行間知道他正在國外修習音樂。自傅聰1954年去國前往波蘭以來,12年間通信數百封,既是如山父愛,也是對傅聰為人、藝術修養的循循善誘。

但鮮有人知的,是傅聰在1950年代取得的成就。

1953年,傅聰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鋼琴比賽中奪得第三名,成為第一位獲此獎的中國人;兩年之後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上,傅聰斬獲季軍及最佳瑪祖卡演奏獎,成為首位獲得「肖賽」前三名的亞洲人,從此名震樂壇。不誇張地說,他是名副其實的新中國鋼琴第一人。

傅聰在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上演奏的瑪祖卡的記錄唱片

有樂評稱傅聰擁有「蕭邦的靈魂」,「一個中國人創造了真正的瑪祖卡表達風格」;就連傅聰最喜歡的鋼琴大師裡赫特也認可他的才華,稱其為「絕對獨特的鋼琴家」,具有「非凡的才能」。

傅聰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民族英雄。在當時的語境下,傅聰能夠在著名國際比賽中獲得認可,證明新中國在藝術方面已經可以同西方分庭抗禮。採訪傅聰的中國記者蜂擁而至,還有很多記者向他的父親、文學翻譯家傅雷請教教育方面的建議。

傅聰曾說「並不是我真的嚮往西方」。那是因為,他的骨子裡的東方氣質,根本就沒變過。

傅聰所受的是相當正統的西方鋼琴藝術教育。那一代中國鋼琴家中,沒有人能擁有他一般的教學資源:他的第一任老師梅百器(Mario Paci)是李斯特的學生;第二任老師艾達·勃倫斯丹夫人(Ada Bronstein)雖在中國長居多年,但她的老師鮑裡斯·拉澤列夫是亞歷山大·西洛蒂的學生兼女婿,在師承關係上屬於李斯特鋼琴教育體系一脈在俄國的延伸;傅聰在肖賽上獲獎後,又隨比賽主審、著名鋼琴教育家德澤維斯基(Zbigniew Drzewiecki)學習三年。

與此同時,在傅雷的堅持和努力下,東方的哲學及美學理念也逐漸滲入傅聰的骨髓,逐漸構成了傅聰鋼琴藝術的核心。

他以東方文化視角深入剖析西方音樂史,其演繹的莫扎特、李斯特、蕭邦及德彪西等人的作品,比很多西方藝術家更貼近古典音樂的精髓和內核。曾有西方樂評人說,傅聰的演奏不同於其他人,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卻不讓人覺得這是強加於人的。

樂評人焦元溥在採訪傅聰時,曾談到德彪西的音樂。

這位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音樂,在技巧難度上雖不及貝多芬和李斯特,但其似乎毫無所指的音樂,卻令不少鋼琴家不得其門而入。即便是鋼琴大師科爾託和瑪格麗特·隆,面對德彪西時也曾無所適從,頗為頭疼:德彪西本人曾說隆的演奏「風味不對」,德彪西女兒則說科爾託「太過具體」。

但傅聰卻一眼看出德彪西頗有「東方味」,認為他的音樂簡單而又極抽象,似書法大道極簡,又似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無我之境」:其中包羅萬有,是世間色彩和細微音響的集合,若是彈得過於具體,則是為音樂作錯誤的減法,使其失去了獨有的氣氛和美感。

但繞不過的,恐怕是蕭邦。

傅聰曾說,早期蕭邦是李後主。「熟讀後主詞,基本上就是蕭邦的精神。蕭邦的音樂最主要的就是『故國之情』,還深一些的,是一種無限的惋惜,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一種無窮盡的懷念!這種無窮盡的懷念不光是對故土的懷念,那種感情深入在他的音樂裡,到處都是一個『情』字啊!這是講蕭邦音樂的那種境界,他其實是一個根植得很深的音樂家。」

在波蘭時,傅雷在與傅聰的通信中,已經對他有鄉愁的提及。但也許是到了英國、父母逝世之後,他才更明白當中的辛酸滋味。「蕭邦的作品就像我自己一樣。波蘭文中有一個字zal,意思是流放的鄉愁、追悔、心碎與盼望。而這是我自中國出走以來,體驗最多的事。」這三位去國之人,儘管相隔千年,又縱千山萬水,卻因為故國之思,在鋼琴上完成了共情。

傅聰終歸比他們幸運,他還是有機會再次踏足故土。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只要有機會,傅聰就會回來看看,開一下音樂會。但他仍對這片土地有著很複雜的情感。

2006年4月8日,傅聰鋼琴獨奏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行

我曾看過某媒體的主筆另外一文,結尾處有這樣的文字:

「20世紀80年代,傅聰有一次回到北京,席間說起父母『走』時他沒哭,他似乎有所預料。早在1961年,父親就在書信裡流露過幻滅感與去意:『主觀上並無出世之意,事實上常常浮起虛無幻滅之感。個人對一切感覺都敏銳、強烈,而常常又自笑愚妄。不知這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苦悶,還是我特殊的氣質使然……你的將來,你的發展,我永遠看不見了,你十年二十年後的情形,對於我將永遠是個謎。』那天晚上,電視裡播放戲曲節目。傅聰看到戲裡,一個孩子在四處尋找自己的爸爸,他坐在房間裡,號啕大哭起來。」

傅聰身上,是一個令人百感交集的時代殘影:有血,有淚,有藝術真諦,也有一種無法明言的無奈。今日大師人生落寞,這個時代也將隨之化為一首夜曲,一抔塵埃,靜靜散入那個良夜之中。在別時,他輕輕轉身,道一句:今宵多珍重。

作者 | 謝胤傑

編輯 | 何任遠 hry@nfcmag.com

排版 | 李魚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看世界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

相關焦點

  • 聽「鋼琴詩人」蕭邦,你想到了李後主還是李商隱
    在一次皇家音樂會上,因為不願意為俄國沙皇派駐波蘭的總督演奏,蕭邦惹怒了俄國人。父親趕緊把他送到國外,以免不測。那年夏天,波蘭爆發了抗俄起義。當時,蕭邦和好友伊沃切霍夫斯基在維也納演出。伊沃切霍夫斯基聞訊後,立即回國參加起義。當蕭邦搭乘郵車去追趕好友時,郵車早已開走。蕭邦在日記中寫道:這裡所有的宴會、音樂會、舞會都只會使我感到憂傷和沉悶。
  • 是傅聰為我們帶來了蕭邦 | 肖復興
    去年北京許多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聰演奏的「蕭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難得的美麗與溫馨。  音樂並非與北京無緣。北京有無數的夜晚,不止是在秋天,歌吹樂喧,多的是「蹦迪」和偽搖滾,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還有大街上偽劣音箱裡迸發出燥熱的電子樂聲。只是沒有蕭邦,蕭邦似乎在遙遠的巴黎或者華沙。  是傅聰為我們帶來了蕭邦,從異國他鄉,從夜的深處。
  • 86歲鋼琴家傅聰因新冠去世!9分鐘流利英文談論蕭邦的鋼琴與音樂藝術
    傅聰:我覺得蕭邦早期作品中有很多很有趣的東西。所有大作曲家幾乎都一樣,早期作品幾乎都包含了後來作品的種子。像《葬禮進行曲》,是蕭邦十七歲還在學校裡的作品,但我總覺得這個作品很像柏遼茲,尤其是音樂中的肅殺和高傲之氣,非常特別。而我們後來也真的可以感受到蕭邦和柏遼茲的互為關係。
  • 鋼琴詩人 蕭邦
    蕭邦創作的練習曲完全突破克萊門蒂、車爾尼、莫謝萊茲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創作手法,不刻意突出華麗的炫技性,讓音樂傳遞出更深刻的感情。  蕭邦圓舞曲一向以優美、高雅、華麗而著稱,但由於節奏變化複雜,因而並不適於實際的舞蹈。
  • 傅聰:故園無此聲|百家故事
    這是他研究了一生的作曲家,傅聰說過,蕭邦是自己「精神上最接近」的人。他所演奏的瑪祖卡讓波蘭人大為感動,認為他彈出了蕭邦身上的「故國之情」,他也得到過象徵最能詮釋蕭邦的瑪祖卡獎。但其實他的詮釋是很少見的,準確地說,只有他一個人。蕭邦的主流演奏風格是憂鬱、感傷、哀愁、虛無,是一個瘦弱的波蘭作曲家離開故土後留下的離愁別恨。這些恰恰是傅聰最反對的。他批評這樣的演奏不是蕭邦,只是想像中的「蕭邦的神話」。
  • 「鋼琴詩人」傅聰因新冠去世!他是《傅雷家書》的收信人,父母幾十年前自縊身亡
    傅聰是中國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蕭邦」,也被稱作「鋼琴詩人」。7歲半學鋼琴,18歲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表演,19歲出國參加比賽。傅聰出國的日子,父親傅雷懷著滿滿的思念和教誨給兒子寫信。1955年,年僅21歲的傅聰在波蘭參加了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他是眾多參賽選手中唯一的中國人。
  • 86歲傅聰逝世,寫下《傅雷家書》的那對父子,永遠離開了
    實際上,傅聰已經年至耄耋,作為老人,他遠離《傅雷家書》很久了。除去父親光環,傅聰本人亦是當代著名鋼琴音樂家,在國際比賽上一戰成名,鋼琴方面造詣極深,被譽為「中國蕭邦」和鋼琴詩人。正如年輕一代蕭邦演奏者李雲迪說的那樣:得知前輩傅聰大師離開,一時難以置信……我始終相信古典音樂是永恆的,而那些離開了我們的大師們,他們在世界生留下了寶貴的聲音,成為了永恆的一部分。傅聰先生,一路走好。願音樂在天堂繼續陪伴您,永不寂寞。
  • 一封信:黑塞給傅聰
    一年後,83 歲的作家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通過一臺收音機聽到了傅聰演奏的蕭邦音樂。他興奮又感動,隨即寫了一封《致一位音樂家》的公開信,全文如下:一次聆聽收音機時,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播放蕭邦樂曲的晚間音樂節目,演奏者是位中國鋼琴家,叫做傅聰,一個我從未聽過的名字。對於他的年齡、教育背景或他本人,我一無所知。
  • 86歲傅聰因新冠病逝,寫下《傅雷家書》的那對父子,永遠離開了
    在多數中國人心裡,傅聰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之子,還是那個《傅雷家書》中受父親諄諄教導的青年人。實際上,傅聰已經年至耄耋。作為老人,他遠離《傅雷家書》很久了。除去父親光環,傅聰本人亦是當代著名鋼琴音樂家,在國際比賽上一戰成名,鋼琴方面造詣極深,被譽為「中國蕭邦」和鋼琴詩人。
  •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悼念敬愛的傅聰老師
    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國內外樂迷沉痛悼念,寫下這篇文章給敬愛的「傅聰」老師。為什麼從未謀面卻尊稱傅聰為老師,要回到自己的學生時代,他是最重要的引路和解惑之人之一。引路是《傅雷家書》裡的關於「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的教導,解惑是做為中國學生演奏西洋作品遇到瓶頸身處困境時,他給了光亮。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肺炎在英國去世!赤子丹心 「鋼琴詩人」傅聰
    就這樣,在那「階級鬥爭」的歲月,父子之間惡性循環而牽連:由於傅雷被劃為右派,導致傅聰出走,而傅聰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名。雖說傅聰客居英國,但艱難時世使他更加奮發,他的音樂進入了上升期。傅聰特別偏愛蕭邦,但真正能彈出蕭邦的意味卻著實不易。我們都知道舒曼的那句著名的評價:「蕭邦的作品像埋在花叢底下的槍」,準確地形容了蕭邦作品的「雙重性格」。
  • 傅聰對祖國的思念刻骨銘心
    傅聰在天津,魏孝明攝於2005年他的雙手觸動琴鍵琴聲變幻出一種詩意採訪傅聰的過程是一次奇妙的體驗。因為上海的大雪阻礙,傅先生一行乘坐的飛機直到12月31日深夜才到,幾乎就是踩著2005年新年的鐘聲踏上了天津的土地,當晚採訪的計劃頓時落了空。而第二天,從中午一點鐘開始,傅聰便來到演出場地練琴,竟然不停歇地一直練到下午5點鐘。
  • 曹鵬:我和傅聰的幾次合作
    懷著震驚和悲痛的心情得知鋼琴家傅聰不幸感染新冠而離世。我和他於1955年同一時期出國留學,我去蘇朕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交響樂指揮,他去波蘭音樂學院深造鋼琴專業並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在比賽中他榮獲了第三名及唯一的蕭邦「瑪祖卡」最佳獎(第一名波蘭、第二名蘇聯,第三名中國)。
  • 雙語 | 鋼琴家 傅聰 死於新冠,再一起品讀《傅雷家書》(流利英文談論蕭邦的鋼琴與音樂藝術)
    [Photo/VCG]圖為傅聰「我的東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對西方文化鑽得深,越發現蘊藏在我內心裡的東方氣質。」傅聰曾這樣描述自己骨子裡的東西。傅聰9分鐘紀錄片,用流利英文談論蕭邦的鋼琴與音樂藝術Veteran pianist Fou Ts'ong died on Monday from COVID-19 at the age of 86, according to media reports.據媒體報導,資深鋼琴家傅聰於本周一死於新冠,享年86歲。
  • 鋼琴家傅聰因新冠去世,系傅雷之子
    阿格裡奇基金會轉發了傅聰離世的消息:我們將永遠記住他,他是一位具有偉大人格的偉大音樂家。阿格裡奇基金會轉發了傅聰離世的消息鋼琴家傅聰被譽為「中國的蕭邦」,也被譽為「中國的鋼琴詩人」。年輕時,他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上一戰成名,他對蕭邦作品的權威演繹舉世公認,「他的蕭邦,是最真摯、最詩意、最純潔動人的。」鋼琴家李民鐸評價。
  • 紀念|葉永烈:傅雷與傅聰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蕭邦、巴赫、李斯特……這些世界鋼琴大師,成了小傅聰心中的上帝。在聯歡節結束之後,傅聰又隨中國藝術團到民主德國和波蘭作訪問演出。他來到了蕭邦的故鄉。傅聰在七歲半開始學鋼琴,就彈蕭邦的作品。蕭邦,是他欽慕已久的鋼琴大師。傅聰喜歡蕭邦的鋼琴曲,也深深被他的生活經歷所感動。蕭邦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鋪滿了荊棘。他20歲就被迫離開祖國波蘭,客居巴黎。他死的時候,才39歲。他留下遺囑,請求友人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波蘭!
  • 傅聰的960
    在跨年的那一晚,我又一次被它淹沒——年輕鋼琴家畢漢辰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悲情演奏這首舒伯特的D960,祭獻傅聰先生。他說,傅聰先生在上海鋼琴大師班上給他上這首960,僅第一個樂章就上了三個小時。這一堂課,讓小夥子受用終生。翻開拙作《交響樂之城》(人民音樂出版社),我感嘆書裡面那三篇寫傅聰的文章:《傅聰的「莫扎特」》《傅聰在東莞演出》《平安夜與傅聰談藝論道》。
  • 傅聰與阿格裡奇
    2021004LCA 的周末推薦1955 年,21 歲的傅聰獲得瑪祖卡最佳演奏獎
  • 那個被稱作「中國蕭邦」的大師,去世了
    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和聽眾們為之震驚,傅聰的彈奏技巧並不是最好的,但他彈奏的蕭邦「富有蕭邦的靈魂」。 這是東方人第一次在這項賽事中獲獎,傅聰從此一戰成名。 傅聰並不是炫技型的鋼琴家,他演奏的蕭邦、舒曼、舒伯特的作品中,有著一種深邃的東方韻味,東方「鋼琴詩人」的美譽也由此而生。
  • 送別傅聰先生,當年專訪憶往事:沒有「傅聰」,只有音樂
    今天早上看到了傅聰先生在英國去世的報導,消息來源是奧地利音樂頻道。他的好友,鋼琴家阿格裡奇的基金會也轉發了他離世的消息,基金會稱其為大師、音樂家、哲人,而他的離世,意味著蕭邦鋼琴傳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的逝去。「在為世界講述蕭邦的偉大時,沒有一個人能像他一樣,如此簡潔,卻又如此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