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佳譯文剖析--清朝國歌《鞏金甌》

2021-03-05 謙謙國際私學

--孫瑞

  在中國的國歌史上,有一首上佳之作,叫做《鞏金甌》。甌,就是小盆。從梁武帝(就是三番兩次捨身同泰寺那位)隨口說了句「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開始,一個圓圓的小盆就用來象徵國土完整。

  這首國歌成曲於清末,由嚴複選詞,並且翻譯成英文。當年的四公子之首---「侗五爺」(溥侗)根據前朝宮廷儀式雅樂,譜工尺,歌詞如下:「鞏金甌,
承天幬,
民物欣鳧藻,
喜同袍,
清時幸遭。
真熙皞,
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
海滔滔。」

  這首詩作選了下平四豪韻(平水韻)為韻,從韻上佔盡了餘音遼闊,氣象恢弘。縱觀全曲字詞,大器不失清俊,頗有國風典雅之貌。最難得是立意:讚頌不顯媚態,高調兼有從容,展示氣魄,更凸顯自信。一句「民物欣鳧藻,喜同袍」,即如詩如畫;而結尾六字:「天高高,海滔滔」,頂天立地,滄海不盡,曲終而意綿。

  我們一起來看看,嚴復【《天演論》作者,翻譯標準「信」「達」「雅」的提出者】對於此曲的翻譯:

Firm and Stable be the "golden cup" (which means the empire) domed by the Celestial concave.
In it men and things happily prosper.
Glad are we who live in the time of Purity.
May Heaven protect and secure us from enemies and help us to reach the truly golden age!
Oh! The Blue firmament is infinitely high and the seas flow everlastingly.

譯文中,幾點值得我們咀嚼:
  倒裝句不是嚴格意義上譯詩的標準,但是這裡倒裝確實使氣氛變得嚴肅。
  「天幬」的翻譯,為"celestial concave (天際的凹面)
  「清」字翻譯成「purity」,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純淨、素雅之美
  最後,如果說Blue firmament(sky的文學用詞)尚可以理解,那麼這個"golden cup"可真真要驚到老外了,也驚喜了我們。哦,原來金甌不是個basin,而是個cup!

  我們中國確是變強大了。其實所謂「強」者「大」者,無非就是要錢有錢,要傢伙有傢伙,走哪兒都被捧著,一派nouveau riche流氓氣質。而媒體近幾年開始刻意營造所謂「盛世」。盛世氣象,絕不是名利場的浮躁、而是折衝樽俎的淡定;絕不是由狹隘愛國心轉變的狂傲,國格同人格,有多自負就有多自卑。「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是個可歌可泣的時代,而對於民族信仰的回歸,cultural identity的認證,平和、遼闊、包容、不盲從,面對山河,一句「山高高,海滔滔」,才是盛世的恢宏。

相關焦點

  • 嚴復創作清朝國歌《鞏金甌》
    國歌是代表國家的歌曲,由政府制定或採用,通常在隆重集會、國際交往儀式等場合演奏或演唱,是一個國家、民眾共同心聲的表達和共同意志的體現,具有統一思想、激發愛國情感、催人奮進的巨大作用。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法定國歌《鞏金甌》,由清政府在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正式頒布。
  • 你聽過清朝的國歌《鞏金甌》嗎?
    大家去搜索《鞏金甌》的管弦樂版,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有孫中山和袁世凱的的《鞏金甌》片段也不錯)            現在有幾個人聽過正宗的古代漢族宮廷音樂?           要聽,有,去日本,朝鮮,越南。中國很多沒有傳承下來。
  • 中國清朝至民國的國歌大全!帥呆了
    我國的國歌歷史其實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到了民國時期,國歌由於政權的更迭更是層出不窮,那麼清末到民國的國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李中堂樂》                        半官方國歌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歐和俄羅斯訪問,因為要在歡迎儀式上演奏來賓的國歌,所以找了一首王建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古曲(《茉莉花》),臨時作為國歌,
  • 中華民國國歌你都知道幾首?
    1912—1915: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歌》,即《五旗共和歌》,沈恩孕作詞,沈彭年作曲。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徵集國歌,根據章太炎的建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將《尚書》中的《卿雲歌》選作歌詞並作曲,全歌僅四句16字。
  • 《義勇軍進行曲》並不是中國第一首法定國歌
    他們的國歌又是什麼樣呢? 這類國家,他們國歌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歲月靜好,一片盛世祥和,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傳說中的日不落帝國——英國。 清朝國歌《鞏金甌》 中國最早的國歌,其實是清朝時的國歌《鞏金甌》,先不說這歌名是啥意思,就這仨字分開看,王子就認識倆,想來即使放在當時,也只是和普通老百姓沒關係的國歌。而歌詞更是晦澀難懂。「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 中國國歌丨你需要知道的不只是一首《義勇軍進行曲》
    歡迎宴會上,演奏完美國的國歌《星條旗永不落》後,這首七絕詩被臨時當作了國歌。後來,人們將其冠名為《李中堂樂》。點評:  唐詩「七絕」的水平絕對沒得說:大氣磅礴、頗顯王者之風。可是,拿來作清朝的國歌,時間隧道「穿越」得似乎長了點兒!但「李中堂」身上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隨機應變的才智不得不令人佩服。
  • 清朝時期的國旗還有國徽是什麼樣的,很多人都沒見過
    國旗,國歌還有國徽都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標誌,打個比方,當五星紅旗飄揚在奧運賽場上的時候,這時候很多人都會知道,中國獲勝了,就是因為國旗的存在,國家的影響力又巨大了。而紅旗飄飄,國歌響起的時候,這時候中國的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的驕傲自信,其實一首國歌,還有國旗和國徽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從這裡就能看出來。
  • 中國各個時期的國歌、歌詞及其歷史背景
    中國的國歌的出現比西方國家晚得多,到了清朝晚期才出現了第一首國歌,最早的一首國歌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紀澤1880年兼駐俄公使時,提出並譜寫的,曲名叫《普天樂》,雖然清廷沒有正式批准作為國歌,但在海外外交儀式上已作為清朝國歌在演奏。由於節奏緩慢,缺乏雄壯的氣魄,不為時人所喜。
  • 臺灣收藏家收藏清朝國歌「普天樂」(圖)
    臺海網6月1日訊清朝的「國歌」是什麼旋律,您能想像嗎?黑膠唱片收藏家潘啟明,最近無意中以美金50元的價格,大約臺幣1000多元,在境外拍賣網站,取得一張在公園1914年製作的唱片,裡面灌錄了清朝最早的國樂「普天樂」,相傳是由大臣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譜寫,用在當時的外交場合,原本已經失傳,現在就帶您聽聽看清朝的國樂。
  • 徵服、榮耀、追求——國歌「歌聲」中的歷史和典故
    當代,國歌已經是現代國家的標配。在法定重大的節假日、外交活動和體育活動上,都會升國旗同時奏國歌。一般認為,國歌即民族歷史特徵的結晶和國民性格的彰顯。一個國家的國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民族習俗和傳統、國民的性格。國歌是一個國家優異且與眾不同的品質展示窗口:理性、自由、民主、智慧、誠信、博愛等等該是國歌的主旋律。
  • 國歌千萬不能亂寫歌詞,這些國家用血淚告訴你什麼叫自立Flag
    上個月,中央電視臺發布了最新的《國歌》官方視頻,讓屏幕前數以億計的炎黃子孫著實又激動了一把。國歌可以說是反映一個國家精神風貌的最佳象徵,大部分公民都會從小學習並傳唱國歌。但是放眼世界,有些國家的國歌卻讓人「難以啟齒」。
  • 大清代國歌和抗日戰歌竟是北京小曲兒改編
    「您怎麼也不會想到,一首普通的民間小曲《媽媽娘好糊塗》,在一百多年前,曾成為大清朝的代國歌。」陳偉說起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此事真實可考,是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聽父親謝葆璋說起的。 謝葆璋(1866-1940)是福建福州人,1881年經父親好友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嚴復介紹,成為該校第一屆駕駛班學生。
  • 馬賽曲:法蘭西共和國國歌
    實拍法蘭西體育場觀眾齊唱國歌 撤離現場法國國歌,又譯馬賽進行曲,原名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法國大革命期間,有過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他們歡呼:祖國的國歌找到了!這首新歌,原名為《萊茵軍進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爾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三個月以後,法國第二大城馬賽的工人革命隊伍高唱這首歌曲,浩浩蕩蕩地開進巴黎;馬賽的俱樂部每次召開會議,開始和結束時都必定演奏這支歌曲;馬賽人在行軍路上也高唱這支歌。《馬賽曲》因此得名。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 幾度滄桑 國歌的誕生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徵。賦予國歌與國旗、國徽同樣的憲法地位,有利於維護國歌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為了解國歌的誕生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為更準確地唱出國歌,我們特刊登有關國歌由來的專題文章。
  • 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那些與國歌有關的故事你可知道
    他就是被譽為「國歌之父」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而這首不朽之作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本月17日,是聶耳逝世82周年祭日。讓我們回眸這位「國歌之父」的音樂創作之旅,了解國歌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民國初年 中國國歌不是《義勇軍進行曲》
    核心內容:民國初年,中國的國歌在民眾當中開始傳唱,不過不是現在那首《義勇軍進行曲》。事實上那時候的國歌是隨著政局的變動,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在隆重的場合必要演奏國歌,國歌代表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
  • 以色列國歌
    耶路撒冷以色列國歌,詞作者是一位猶太拉比,曲作者為猶太人納夫塔裡·赫爾茨·伊姆貝爾。歌名為《希望之歌》採用猶太民族傳統曲調譜成。以色列建國後將其確定為國歌。摺疊譯文As long as deep within the heart (Kol od baleivav p'nimah)只要心靈深處The Jewish soul is warm (Nefesh Y'hudi homiyah)尚存猶太人的渴望And toward the edges of the east (Ulfa'atei
  • 清朝皇帝不允許王爺出京,他們平常玩什麼,有的高雅,有的通俗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的王爺都是提籠架鳥,胳膊架鷹,三五隨從,吆五喝六,家裡有吃喝不完的金山銀山,沒錢了就賣套老宅子。其實不然,在清朝,王爺也分三六九等。有人富得流油,有人窮的要死。而且,他們這種花天酒地,無聊到窮講究的生活,也是被逼無奈,因為他們就是皇帝豢養在皇城內的高級寵物。
  • 看看這些藏在各國國歌裡的軍事梗
    眾所周知,我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抗日烽火之中,幾易歌詞,最終「冒著敵人的炮火」仍然為喚起憂患意識考慮而保留至今。其實,不僅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其中四個的國歌誕生於戰爭,而且有一定國際地位的國家,其國歌也或多或少都與軍事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