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多少年來為世人所憐惜。原因很簡單,韓信對漢朝的建立有功,但事成後,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富貴,反而被以謀反罪誅殺,不僅殺了他的人,還誅了他的心。
這讓世人感覺寒心,所以古往今來,無數人為韓信鳴不平,覺得他死得冤枉,覺得他不該死。
韓信之死,其實早有預兆,他是死於天真、死於狂妄、死於不謀自身。那麼他究竟有沒有謀反呢?他到底是為什麼死的?
一、韓信被誅早有預兆
劉邦出漢中,韓信先克魏,再敗代國,軍功一點點累積,讓世人震驚的軍事天才也在一點一點顯現。井陘口佯敗生擒趙王歇,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燕國。這樣的才能其實已經讓人感覺可怕了,他這個時候也有點得意忘形,於是他開始犯毛病,他開始為別人求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並沒有拒絕,照辦了。但是,我可以封,你不能要,而且你還是為別人要的,你那麼能打仗,還為別人求王,你想幹什麼?你這麼邀買人心是想做什麼?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用人和能隱忍,他這時候雖然沒有說什麼,但他心裡已經記下了這筆帳。雖然這個時候要忍下來,但是也不能不警告一下,於是劉邦在修武軍營突然就奪了韓信和張耳的兵權,這是個多危險的信號啊?可是韓信並沒有察覺不對勁,被收兵權後又被派去打齊國,本來是兩路人,一路是說客先行,一路是韓信大軍緊隨,劉邦是想良言加大棒讓齊國屈服。齊國也的確害怕了,於是跟說客說準備投降,這時候韓信幹了啥?他不管這個,功勞不能讓靠嘴皮子的得了,他還得打。
他這麼一幹,齊國急眼了,當下就活煮了說客,誓死抵抗,項羽還派出龍且帶二十萬大軍幫助齊國。雖然最後仍然被韓信打敗,但要知道這場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費一兵就可以讓齊國投降的。
韓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跟劉邦去齊國人太反覆了,這樣不行,不如封我個假齊王,讓我在這裡鎮著他們。
先是為別人求王,繼而為自己求王。人臣大忌,他犯了個遍,劉邦當時就惱了,可是硬忍了下來,但這筆帳一定在心裡記下了。
天下大定之時,必是韓信就死之日!
二、韓信被誅過程
項羽垓下兵敗自殺,劉邦又一次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他在怕什麼?他怕韓信擁兵造反,可是韓信並不警惕。漢立國,韓信應該保持低調,但同時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他前面的所做所為,還有他的軍事天才,導致他註定不能被信任,所以劉邦早晚要動手。
上有所好,必被下面的人知曉,加上韓信有點狂妄,平時人緣不怎麼好,也不是劉邦嫡系,所以就有人告他謀反,劉邦騙韓信,帶回京城後就奪了王位,降成了淮陰侯,《史記》中也只落了個淮陰侯列傳。
貶了不說,還不準回封地,所以劉邦等於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了。韓信心裡有怨氣啊!他不服啊!所以難免會陰陽怪氣,並且稱病不上朝。你心裡有怨氣,你本事大,但你不能看不起所有人啊,樊噲看見他打招呼,他陰陽怪氣的說想不到自己現在淪落到跟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這不是莫名其妙嗎?人家跟你打招呼,你這麼諷刺人家幹啥?樊噲真的那麼不堪嗎?他是真正的劉邦嫡系,還在沛縣時就跟劉邦交好,劉邦私放刑徒躲進深山,樊噲不離不棄,況且他還跟劉邦是挑擔,他娶的是劉邦小姨子,也就是呂稚的妹妹呂嬃,鴻門宴上誓死保護劉邦。
這麼個人,你韓信看不起也可以,但你別說出來啊。所以說他不會做人。而這個時候,又有人告發,說他準備跟陳豨裡應外合叛亂。呂雉派蕭何騙韓信進宮後,綁到長樂宮鍾室活活打死。
韓信一代軍事天才,就這麼死了。沒有給他上訴的機會,也沒有給他請律師辯護。韓信臨死感嘆自己死在了女人手中。
看看,到這個時候,韓信仍然沒有醒悟,他還小看呂雉,呂雉那是誰?結識劉邦於微末之時,激勵劉邦於頹廢之際,背劉邦無法去背之黑鍋,殺劉邦無法去殺之功臣,司馬遷寫《史記》是把她寫進本紀中的,等同於皇帝,她是劉邦親密的戰友,絕佳的合作夥伴,你韓信憑什麼看不起?你打仗的確是可以,但玩ZZ,他在呂雉跟前就是個小學生。
韓信死前還說了別的話,說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導致了今天之禍。看看,他死之前還把曾經給他出過計謀的蒯通給賣了,這簡直就是天真到可憐。
韓信大功,竟沒能撐過一世告終,定的罪名也是謀反,但他真的謀反了嗎?呂雉殺他,劉邦事先知道嗎?
三、謀反不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得死
《史記》中寫劉邦回來,得知韓信被呂雉所殺後,只用了六個字來表達劉邦的心情。
「上且喜且憐之」。
威武太史公,短短幾個字,卻如此傳神,把劉邦的帝王心術表達得淋漓盡致,心裡歡喜,又可憐韓信的一身軍事才華,劉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其實,韓信謀反了嗎?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他要想謀反,等不到現在,跟項羽打死,才是他另立爐灶的最好時機,那時候不反,立國後怎麼會反?韓信將兵之人,怎麼會不知道兵的重要性?他手裡有兵時不反,這時候手裡沒兵去反?
但他必須以謀反罪處置,劉邦真的不知道呂雉在長安誅殺韓信嗎?非也!這麼大事,韓信那是多大功的人?那是多大本事的人?誅殺這麼一個人,劉邦一定跟親密大臣還有呂雉商量了多少次。
劉邦外出減少韓信的疑慮,蕭何去叫韓信,騙進宮後馬上誅殺,這是一環套一環的計謀,這是一場預謀以久的謀殺!
殺這麼大功臣,不給定個謀反罪,怎麼說得過去?所以,韓信之死,必須死於謀反,至於他有沒有謀反,則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背這個罪名。
可憐韓信,一代天才,少時貧窮,苦等機會,戎馬倥傯,戰功赫赫,立國該享受果實了,卻以謀反罪被誅,這裡面有皇家的不念舊情,也有韓信的狂妄自大,你死我活的ZZ鬥爭中,哪裡有什麼情分可言?
韓信到死仍然沒有明白,他雖然被呂雉所殺,但呂雉背後是什麼?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遍布人間的人情世故,是廟堂,也是江湖。
自古良將,難以謀自身,韓信更是如此。對於這樣一個絕世的天才,我們感嘆其性格問題之餘,再想想他的不世之功,最後卻慘遭橫死,怎麼能不感覺可憐?但皇權無情,我們後世人只能嘆之、憐之、惜之、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