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絕世天才卻不謀自身,終被無情帝王心術所誅

2020-12-27 村裏白哥黑嫂

韓信之死,多少年來為世人所憐惜。原因很簡單,韓信對漢朝的建立有功,但事成後,他沒能守住自己的富貴,反而被以謀反罪誅殺,不僅殺了他的人,還誅了他的心。

這讓世人感覺寒心,所以古往今來,無數人為韓信鳴不平,覺得他死得冤枉,覺得他不該死。

韓信之死,其實早有預兆,他是死於天真、死於狂妄、死於不謀自身。那麼他究竟有沒有謀反呢?他到底是為什麼死的?

一、韓信被誅早有預兆

劉邦出漢中,韓信先克魏,再敗代國,軍功一點點累積,讓世人震驚的軍事天才也在一點一點顯現。井陘口佯敗生擒趙王歇,不費吹灰之力拿下燕國。這樣的才能其實已經讓人感覺可怕了,他這個時候也有點得意忘形,於是他開始犯毛病,他開始為別人求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並沒有拒絕,照辦了。但是,我可以封,你不能要,而且你還是為別人要的,你那麼能打仗,還為別人求王,你想幹什麼?你這麼邀買人心是想做什麼?

劉邦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用人和能隱忍,他這時候雖然沒有說什麼,但他心裡已經記下了這筆帳。雖然這個時候要忍下來,但是也不能不警告一下,於是劉邦在修武軍營突然就奪了韓信和張耳的兵權,這是個多危險的信號啊?可是韓信並沒有察覺不對勁,被收兵權後又被派去打齊國,本來是兩路人,一路是說客先行,一路是韓信大軍緊隨,劉邦是想良言加大棒讓齊國屈服。齊國也的確害怕了,於是跟說客說準備投降,這時候韓信幹了啥?他不管這個,功勞不能讓靠嘴皮子的得了,他還得打。

他這麼一幹,齊國急眼了,當下就活煮了說客,誓死抵抗,項羽還派出龍且帶二十萬大軍幫助齊國。雖然最後仍然被韓信打敗,但要知道這場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費一兵就可以讓齊國投降的。

韓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跟劉邦去齊國人太反覆了,這樣不行,不如封我個假齊王,讓我在這裡鎮著他們。

先是為別人求王,繼而為自己求王。人臣大忌,他犯了個遍,劉邦當時就惱了,可是硬忍了下來,但這筆帳一定在心裡記下了。

天下大定之時,必是韓信就死之日!

二、韓信被誅過程

項羽垓下兵敗自殺,劉邦又一次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他在怕什麼?他怕韓信擁兵造反,可是韓信並不警惕。漢立國,韓信應該保持低調,但同時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他前面的所做所為,還有他的軍事天才,導致他註定不能被信任,所以劉邦早晚要動手。

上有所好,必被下面的人知曉,加上韓信有點狂妄,平時人緣不怎麼好,也不是劉邦嫡系,所以就有人告他謀反,劉邦騙韓信,帶回京城後就奪了王位,降成了淮陰侯,《史記》中也只落了個淮陰侯列傳。

貶了不說,還不準回封地,所以劉邦等於是把韓信軟禁在京城了。韓信心裡有怨氣啊!他不服啊!所以難免會陰陽怪氣,並且稱病不上朝。你心裡有怨氣,你本事大,但你不能看不起所有人啊,樊噲看見他打招呼,他陰陽怪氣的說想不到自己現在淪落到跟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這不是莫名其妙嗎?人家跟你打招呼,你這麼諷刺人家幹啥?樊噲真的那麼不堪嗎?他是真正的劉邦嫡系,還在沛縣時就跟劉邦交好,劉邦私放刑徒躲進深山,樊噲不離不棄,況且他還跟劉邦是挑擔,他娶的是劉邦小姨子,也就是呂稚的妹妹呂嬃,鴻門宴上誓死保護劉邦。

這麼個人,你韓信看不起也可以,但你別說出來啊。所以說他不會做人。而這個時候,又有人告發,說他準備跟陳豨裡應外合叛亂。呂雉派蕭何騙韓信進宮後,綁到長樂宮鍾室活活打死。

韓信一代軍事天才,就這麼死了。沒有給他上訴的機會,也沒有給他請律師辯護。韓信臨死感嘆自己死在了女人手中。

看看,到這個時候,韓信仍然沒有醒悟,他還小看呂雉,呂雉那是誰?結識劉邦於微末之時,激勵劉邦於頹廢之際,背劉邦無法去背之黑鍋,殺劉邦無法去殺之功臣,司馬遷寫《史記》是把她寫進本紀中的,等同於皇帝,她是劉邦親密的戰友,絕佳的合作夥伴,你韓信憑什麼看不起?你打仗的確是可以,但玩ZZ,他在呂雉跟前就是個小學生。

韓信死前還說了別的話,說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導致了今天之禍。看看,他死之前還把曾經給他出過計謀的蒯通給賣了,這簡直就是天真到可憐。

韓信大功,竟沒能撐過一世告終,定的罪名也是謀反,但他真的謀反了嗎?呂雉殺他,劉邦事先知道嗎?

三、謀反不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得死

《史記》中寫劉邦回來,得知韓信被呂雉所殺後,只用了六個字來表達劉邦的心情。

「上且喜且憐之」。

威武太史公,短短幾個字,卻如此傳神,把劉邦的帝王心術表達得淋漓盡致,心裡歡喜,又可憐韓信的一身軍事才華,劉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其實,韓信謀反了嗎?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他要想謀反,等不到現在,跟項羽打死,才是他另立爐灶的最好時機,那時候不反,立國後怎麼會反?韓信將兵之人,怎麼會不知道兵的重要性?他手裡有兵時不反,這時候手裡沒兵去反?

但他必須以謀反罪處置,劉邦真的不知道呂雉在長安誅殺韓信嗎?非也!這麼大事,韓信那是多大功的人?那是多大本事的人?誅殺這麼一個人,劉邦一定跟親密大臣還有呂雉商量了多少次。

劉邦外出減少韓信的疑慮,蕭何去叫韓信,騙進宮後馬上誅殺,這是一環套一環的計謀,這是一場預謀以久的謀殺!

殺這麼大功臣,不給定個謀反罪,怎麼說得過去?所以,韓信之死,必須死於謀反,至於他有沒有謀反,則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背這個罪名。

可憐韓信,一代天才,少時貧窮,苦等機會,戎馬倥傯,戰功赫赫,立國該享受果實了,卻以謀反罪被誅,這裡面有皇家的不念舊情,也有韓信的狂妄自大,你死我活的ZZ鬥爭中,哪裡有什麼情分可言?

韓信到死仍然沒有明白,他雖然被呂雉所殺,但呂雉背後是什麼?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是遍布人間的人情世故,是廟堂,也是江湖。

自古良將,難以謀自身,韓信更是如此。對於這樣一個絕世的天才,我們感嘆其性格問題之餘,再想想他的不世之功,最後卻慘遭橫死,怎麼能不感覺可憐?但皇權無情,我們後世人只能嘆之、憐之、惜之、悲之!

相關焦點

  • 韓信擁有帝王命格,卻死於婦人之手,司馬光:另有緣由!
    這樣一位功成名就,飽受讚譽的淮陰侯,卻成為了被劉邦殺死的第一位大人物,死後更是被誅滅了三族,世人無不嘆息,更有人說,如果韓信當初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那麼三國的故事就能夠提前上演了。但是司馬光卻在資治通鑑中評價說:韓信你本來可以像周公,姜太公一樣成為絕世猛人,遺留青史,最後卻被殺害,更是被誅滅三族,一個字就是:該!,司馬光為什麼這麼說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 韓信之死的自身原因
    ,更多的是世人對他「運籌幃幄,決勝千裡」之謀,以及他常戰不敗輝煌戰績的敬佩。由此,人們就更加惋惜韓信之死,痛恨呂后大誅功臣之惡。但是,凡事皆有因果。通過可查之史料,客觀地找出韓信另一面不為廣知的本性及言行,淺析韓信對自己的死應負的責任。一,品行: ​​韓信,淮陰人也。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為商賈,常從人寄食。
  • 功臣的哀歌——韓信之死
    韓信依舊使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在黃河渡口臨晉關增設疑兵,擺出要強渡之勢,暗地裡在夏陽用木盆甕渡河,偷襲安邑,活捉魏王豹,魏國滅。劉邦設河東郡。公元前204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公元前203年,韓信滅齊,並在濰水之戰中,消滅前來增援楚軍二十萬人,楚軍大將龍且戰死。齊國滅,韓信請封齊王。公元前202年,韓信橫諸侯後,率軍南下,垓下合圍項羽。項王自刎,楚滅,楚漢戰爭結束。面對這樣一位戰功顯著的軍事天才,劉邦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呢?劉邦既高興,又忌憚。
  • 呂后冤殺韓信?真實歷史是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而且他的死是必然
    韓信想不通,一肚子窩火,他在長安,閉門不出,成天生悶氣。悔不該不聽蒯通之言。有一天,韓信造訪樊噲,樊噲跪拜送迎,仍尊稱韓信為「大王」,自稱「臣」。韓信出門,仰天笑曰:「生乃與等為伍!」心態極為不平。史稱韓信「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帝早就猜疑韓信,只是韓信不察覺罷了。早在韓信拜將的《漢中對策》中,韓信首獻大謀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議。
  • 韓信之死
    周圍的惡棍見了韓信總愛嘲笑他、羞辱他,說他長得高大威猛,但卻每天無所事事,還老是裝B,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一次,韓信被幾個惡棍逼迫著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忍無可忍,但胸懷大志的韓信最終還是忍了下來,最終選擇了胯下之辱。 韓信之所以能忍受一群街頭小混混的胯下之辱,不是韓信不敢殺他們,而是殺幾個小混混把胸懷四海的自己搭進去不划算。
  • 西漢功臣韓信被殺令人不勝唏噓,韓信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
    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在西漢建立之後被呂后誘殺,關於韓信之死,一直以來都令人不勝唏噓。不過,站在劉邦和呂后的立場上,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韓信似乎又不得不殺。那麼,韓信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被殺呢?
  • 韓信到底怎麼死的?
    當韓信的雙腳完全邁入長樂宮之後,武士立馬衝過來,不由分說,當即綁了韓信,送到長樂宮鍾室,被呂后斬殺,而後三族被夷。以上就是司馬遷對韓信之死的記載,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所謂「五不死」,又稱「五不殺」,即無論韓信犯下什麼樣的重罪,在五種環境下不能殺,「五不死」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種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銅不死」、「見鐵不死」。劉邦在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韓信便被改立為楚王。既然已不是齊王,就不存在什麼「三齊」了,而韓信被殺的時候,連王都不是,只是列侯,所以呂后更不用顧及什麼「三齊」了。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韓信平民出身,沒有背景,最初在項羽陣營不受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推薦給劉邦,於是韓信封王一步登天;所以說,「成也蕭何」;之後蕭何又助呂后除掉韓信,表面上看是「敗也蕭何」;但是造成韓信之死的關鍵不在蕭何;蕭何和韓信的故事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變;每個朝代對其理解都有自己的立場和特點;其中蘊藏了怎樣的文化內涵?下面我們來看看!
  • 韓信到底怎麼死的,被女人用竹籤扎死的?真實情況比這殘酷多了!
    所謂「五不死」,又稱「五不殺」,即無論韓信犯下什麼樣的重罪,在五種環境下不能殺,「五不死」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種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銅不死」、「見鐵不死」。劉邦在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韓信便被改立為楚王。既然已不是齊王,就不存在什麼「三齊」了,而韓信被殺的時候,連王都不是,只是列侯,所以呂后更不用顧及什麼「三齊」了。
  • 韓信:極致用兵藝術的軍事天才
    蕭何是很欣賞韓信的,認為只有韓信可以扭轉漢王劉邦現在的不利局面,所以一聽手下回報韓信跑了,與劉邦招呼也不打一個,就直接騎著馬去追韓信了。兩天後,蕭何終於將韓信追回了軍營,並向劉邦說:韓信乃國士無雙,是整個漢國最厲害的軍事天才,希望漢王以最容重的禮節拜韓信為大將軍。就這樣,楚漢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天才,在經歷了種種辛酸和默默無聞之後,登上了歷史舞臺。
  • 為亡母找墳、一飯之恩、胯下之辱,為何說這三件事,定了韓信終身
    可以說,後來劉邦要殺他,就是因為他的功名欲望太不可控,雖然在能反的時候沒有反,但他的內心始終是不安分的。除了為亡母找墳,少年韓信還有兩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給他的「一飯之恩」,一是惡少屠夫讓他遭受的「胯下之辱」。漂絮老母的「一飯之恩」,韓信終生銘記,並且在衣錦還鄉後隆重地謝了這「一飯之恩」。
  • 從歷史的細節,還原韓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韓信真實的死因
    一提起韓信的死,大家一般都會想起那句話,「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當年韓信被劉邦抓起來的時候,他就是這麼對劉邦說的。最終,韓信因為要起兵造反,被呂后所殺。但是,如果僅僅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韓信的死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在那歷史的迷霧裡面,似乎還隱藏著更多的東西。韓信一、功高蓋主的韓信。
  • 最是無情帝王家,懂人性者得天下
    劉、項之間的矛盾始於正統之爭,以項羽的赫赫戰功和掌握的兵力來說,為諸侯之首本該是毋庸置疑的,可偏偏有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而這個約定還是諸侯名義上的正統首腦楚懷王所立,更悲催的是先入關的是劉邦不是他。古人都講究師出有名,項羽各方麵條件都已滿足,唯獨「名」被劉邦奪走了,這無疑為二人勢同水火的關係埋下了伏筆。
  • 韓信臨終,為什麼後悔未聽蒯通之言?必死原因在此
    ,安志傑(飾)韓信臨終之時,曾經仰天長嘆,悲切地說:「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哉!」他東出陳倉,定秦、破魏、滅代、趙、燕、齊,最後打敗楚軍,為劉邦打下大片江山,劉邦因此有「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之嘆。但讓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蓋世英雄,最後卻死於婦人之手、鍾室之中。前196年,皇后呂稚命人將韓信誘捉,斬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然而,韓信為什麼必死呢?當韓信將大部分江山打下來後,劉邦就對這個功臣不怎麼待見了。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兵仙韓信之死
    公元前197年,韓信被呂后召進宮中,埋伏在暗處的御林軍將其擒獲,韓信起初仗著劉邦曾許他「五不死「,並不懼怕,蕭何獻計用麻袋捆住韓信於長樂宮懸錘之室,把竹竿削尖了,讓宮女們亂槍把韓信扎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蕭何為何要坑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只是當時劉邦帳下雖不乏夏侯嬰、周勃、樊噲等忠心英勇的大將,但缺乏能「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天才,因此東進打敗項羽,成就霸業,就存在了很多不確定因素,搞不好可能會全軍覆沒,身首異處。作為忠心輔佐劉邦的蕭何對此非常清楚,因而不斷地和將士們的接觸,希望能發現軍事奇才,以幫助劉邦成就霸業。
  • 心術
    正文:經常看歷史小說或者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朋友可能會遇到帝王心術這個名詞,記得曾經一部清宮戲裡面,皇帝對小燕子說:「你不懂,這叫帝王心術。」這所謂的帝王心術到底是什麼?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無非就是皇帝的主意,皇帝的思維方式等等。歷史上三百多個皇帝,並不都是正常人,甚至還有兩歲的小兒,那麼帝王心術之於這些人就談不上了。
  • 2015年高考作文極品素材分析——韓信
    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韓》信》) (明)袁祟煥: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韓淮陰侯廟》) (清)周永年:一市人皆笑,三軍眾盡驚。
  • 雍正為除年羹堯步步為營,展現的是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
    所以雍正採取了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雍正心思縝密、手段老辣、穩紮穩打,所展現出的政治鬥爭手段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真不愧是「九子奪嫡」的勝利者,絕對能讓你感受到何為帝王心術。對於這個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鄭小悠,在《年羹堯之死》這本書裡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她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與年貴妃所生的皇子福惠有關。當時,雍正皇帝只有四個兒子:弘時、弘曆、弘晝、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