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幫助劉邦掃平天下一統大漢的不二功臣,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劉邦評價他「戰必勝,攻必取」,蕭何贊他「國士無雙」,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那麼,韓信到底怎麼死的?韓信死的到底冤不冤?
漢十一年,漢高后掌握了韓信謀反的證據,於是跟丞相蕭何商議,如何智擒韓信,商議以定,蕭何到韓信府上誆騙韓信,「皇帝凱旋,群臣都已到皇宮中表示祝賀,你淮陰侯雖然病了,但也應當前去祝賀一下。」韓信狐疑,莫非劉邦果然拿下陳豨了?難怪我派去跟陳豨接洽的使者還沒回來。既然皇帝已經凱旋,我韓信名列列侯,理應前去道賀,於是跟著蕭何去了未央宮。
當韓信的雙腳完全邁入長樂宮之後,武士立馬衝過來,不由分說,當即綁了韓信,送到長樂宮鍾室,被呂后斬殺,而後三族被夷。以上就是司馬遷對韓信之死的記載,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或許因為司馬遷沒有記錄韓信的具體死法,所以後世的民間野史、演義作者就放飛想像的翅膀,虛構了「三齊五不死」,並讓呂后在不違背「三齊五不死」的情況下,殺死韓信,非常地戲劇化,完美的演義小說套路。所謂「三齊」,一語雙關,一是韓信曾經受封齊王,而齊國七十稱又稱「三齊大地」,所以韓信是「三齊王」;二是「與三樣齊」的意思,即「與天齊」、「與地齊」,「與君王齊」。
所謂「五不死」,又稱「五不殺」,即無論韓信犯下什麼樣的重罪,在五種環境下不能殺,「五不死」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種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銅不死」、「見鐵不死」。劉邦在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韓信便被改立為楚王。既然已不是齊王,就不存在什麼「三齊」了,而韓信被殺的時候,連王都不是,只是列侯,所以呂后更不用顧及什麼「三齊」了。
雖然沒了「三齊」,但還有「五不死」啊。為了不違背「五不死」,呂后充分開動了腦筋。用布袋包裹住韓信,而後將韓信懸掛於大鐘之內,讓一群女子用竹籤,把韓信扎死。如此一來,既見不到天,也見不到地,還見不到光,在布袋之內,也見不到銅與鐵。實際上,這只能是小說家的演繹。
任何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王,都會樹立賢明的形象,而賞罰分明便是賢明的一個條件,如果君王許給臣子「免死金牌」、「丹書鐵券」之類的東西,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會賞罰分明,等於承認自己不是一個賢明的君王,所以「免死金牌」這一類的東西,從來都不存在於正史當中。
作為開啟兩漢四百年江山的帝王,劉邦也一直在打造賢明的牌匾,因此不可能向韓信許諾「三齊五不死」。雖然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具體記載韓信的死法,但班固卻在《漢書·刑法志》中寫下了韓信的具體死法,如果班固記載的沒有差錯,韓信的死法可是比傳說中的被一群女子用竹籤扎死慘多了。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闢,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以上是班固的記載,大概意思是,漢初雖有約法三章,但對於死刑,還是有夷三族的令,夷三族的具體刑罰是「具五刑」,彭越、韓信都是這麼被誅殺的。
什麼是「具五刑」呢?先是黥面,而後割鼻,之後砍掉雙腳,再用竹條抽死,然後割掉腦袋懸掛示眾,最後把屍身剁成肉醬,拿到菜市場上賣掉。不過,呂后稱制的元年,這樣的刑罰便被取締了,所以司馬遷會說漢高后時期「刑罰少用,罪人是稀」。
韓信被殺的原因單純就是功高震主嗎?劉邦的功臣們可是有大把大把的活著,或許,韓信的這些缺點才是他致命死因。
一、缺乏忠心:韓信起初投靠項梁,項梁死後,順理成章跟著項羽混,項羽讓他做了郎中,時常跟隨項羽,多次獻計,項羽卻不採用。韓信眼見沒有機會上位,就趁著劉邦被封為漢王入蜀的機會,又投靠劉邦,不過也是默默無聞,機緣巧合之下,靠著夏侯嬰的推薦,他成了治粟都尉,但是依舊沒受多少重視。快到南鄭的時候,韓信尋思著不受劉邦重視,又逃跑了,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就直接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韓信此人並無忠心可言。
二、居功求賞:當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苦苦相持之際,韓信攻下齊國。劉邦沒有等到凱旋的韓信前來相助,而是等到了韓信派來的使者,以齊國偽詐多變為理由,要求封賞為齊國假王。赤裸裸的要挾,劉邦自然大怒,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才應變罵道:「當什麼假王,男子漢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於是派張良前去封賞韓信為齊王。
可以說,這個齊王是劉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封給韓信的。乃至後來,劉邦撕毀鴻溝之約時,與韓信、彭越約定追擊項羽,卻被放了鴿子,自己也被項羽又一次打敗,才在張良的建議下,重新許諾封賞大片土地給韓信和彭越,這才換來韓信和彭越的出兵,一起會師垓下,消滅了項羽。
三、賣友求榮:項羽身邊的大將鍾離眛,與韓信原本就熟識,關係不錯。項羽失敗後,鍾離眛逃亡投靠韓信,希望能靠韓信的庇護以活命。韓信作為楚王,巡視時軍隊規格都很高,有人便告發他謀反,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打算通過巡遊雲夢澤以放鬆韓信的警惕,拿下他。
這點韓信自然不知道,還以為劉邦是來抓西楚餘孽的,於是,聽從了身邊人的建議:用鍾離眛的腦袋來博取劉邦的歡心。這韓信也不想想,劉邦一來你就殺鍾離眛,早幹嘛不殺?這樣反而更讓劉邦不爽!鍾離眛說了:「你韓信不是什麼有德行的人!我死了,你也離死不遠了!」這樣精準預言後,自剄而死!韓信提著鍾離眛的腦袋面見劉邦,得到的就是被制服後帶回雒陽貶為淮陰侯。
四、口無遮攔: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就常常稱病不上朝。悶悶不樂,對周勃、灌嬰這些開國功臣表現的很看不起,羞於和他們一起朝列。甚至有次被樊噲跪拜迎送,大呼「大王」的時候,依舊說出:「生乃與噲等為伍!」這樣看不起人的話。一日,劉邦與韓信聊身邊將軍的能力大小,說到自己時,問韓信:「像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帶兵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說:「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不管韓信如何解釋這次問答,一貶再貶還沒學會低調的他已經註定結果了。
韓信,缺乏忠心、居功求賞、賣友求榮、口無遮攔,這4個缺點就註定了,不管誰當皇帝都不會放心這樣的人,尤其是打仗如此厲害的!越厲害威脅越大!韓信兩次被告謀反,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下手的還是他的伯樂蕭何,也足以說明韓信做人的失敗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