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羅:暮春的懷念

2021-02-07 上海採風



乃珊心靈歸宿

逆光中,我依稀看到,

那個梳著童花頭的你,

那個豎起衣領、

戴著寬邊眼鏡、

系一條輕紗的你,

任憑和煦的風吹拂著紗巾,

飄散著你銀鈴般的笑聲、

連珠炮似的朗聲話語,

和春日般燦爛的笑意……

這一切都使我堅信:

你只是作了次靈魂的遷徙,

從未離我們遠去!

     

今天,你的至愛親朋聚集在這裡,

為的是送別你踏上神聖的異國之旅。

那本是每個人必將要抵達的遠方,

只是你過於性急,

搶先邁步跨了出去。

祈望你在彼岸優雅怡然,

與天國的故親相依,

懷念你,乃珊——上海Lady

——你從不曾離我們遠去!



這是2013年10月28日上午,我在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小禮堂舉行的「程乃珊追思暨安葬儀式」上的發言《從未曾離我們遠去》的節錄。神聖的禮堂燃起燭光,肅穆安詳,在乃珊愛女嚴浩主事下,謝春彥、嚴爾純和我以及朋友們輪番致辭向乃珊話別,未能到場的秦怡、曹可凡等都發來了悼念視頻。之後,百餘人移步至依溪而建的枕霞園,這裡將是乃珊的新居——茵茵綠草間,黑色石碑上她正支頜淺笑,墓碑一側的書和筆昭示著主人的作家身份,碑下枕石上篆刻著她鍾愛的泰戈爾的名言:「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安葬儀式簡短、隆重,我手執黃色康乃馨肅然佇立,思緒的翅膀飛翔起來,往事如煙波翻卷……

     


2007年上半年,我正籌劃出版散文集《藝海拾貝》,企盼請乃珊為書作序。她是我心儀的作家,對我這文學新兵會撥冗伸出援手嗎?考慮到她寫作繁忙,故躊躇再三,未敢叨擾;直至文稿殺青,我才決意一試,誠惶誠恐地撥通了她家的電話。她聞訊熱情地表示:「請我寫序是我的榮幸,但要看過稿子。」我隨即將手稿遞了過去。其時正值五一節前,我想若對方首肯,三個月內交稿估計不致給她太大壓力。

黃達亮、馬莉莉、梁波羅、李炳淑、程乃珊在
《藝海拾貝》首發式上

不料約摸過了半個月,她突然來電話了,操著「滬普」說:「稿子看過了——」一頓,我心頭一緊,暗忖別是遭拒的節奏,不料對方瞬間切換滬語頻道,刮拉鬆脆:「好看,真格好看;阿拉老嚴也看過,從頭看到底,伊也講靈格!」真誠、熱情加之超快的語速,不容我插話,「序已經寫好了,不過是筆寫的,儂看看,勿曉得來賽(行不行)伐?」我一時語塞,興奮得一個勁兒只會說「謝謝」竟找不到別的詞彙來表達當時的心情。

當我讀罷墨跡未乾的《百姓演員——代序》後,立馬通知出版社,可以提前付梓了!是年年底,2007年12月23日,此書在福州路上海書城首發當日,她和馬莉莉、李炳淑、黃達亮一起來站臺籤售,盛況空前,一書難求,我至今保存著我們五人在扉頁上的共同籤名的珍藏本。不幾日,乃珊夫婦還盛裝出席了由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為我舉辦的70壽誕暨新書發布會慶典。她就是這樣一個俠肝義膽、助人為樂的熱心人!

     


2004年新年伊始,元月4日晚上,我甫由上海大劇院參加歌唱家方瓊主辦的《海上新夢》首場音樂會回家。音樂會連開兩場,由方瓊主唱,「鼻音皇后」吳鶯音和我被邀作演唱嘉賓助陣。吳姨的次子、首席圓號吳秉恩是我在「牛棚」的密友,非常時期他在家舉辦的簡樸婚禮,我是唯一的座上客;吳姨以89歲高齡,由美應邀來滬重唱成名曲《岷江夜曲》及《明月千裡寄相思》,不想抵滬當晚腹瀉不止,直至次日滴水未進,大家都為她捏一把汗。不料她略施粉黛、旗袍加身,一出場開口就迎來滿堂彩……是夜十一時許,我家電話鈴聲驟然響了起來,話筒那頭傳來乃珊的快樂女聲:「恭喜儂,恭喜儂!」原來她剛才觀看了演出,說是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什麼話呢?「儂講得好,唱得好,伊拉尋儂,尋對路子了,邪氣(非常)有味道!我看了老開心,所以連夜打只電話祝賀儂!」說實話,我有些受寵若驚,剛才還在為自己許久未登臺演唱與樂隊配合不夠默契而耿耿於懷呢。

演唱前,我確實講過幾句話,大意是:「我不是專業歌手,受方瓊邀請感到很榮幸,願我不成熟的歌聲,給上海的冬夜帶來一絲溫暖……」接著演唱了陳蝶衣作詞的《南屏晚鐘》(由陳蝶衣之子陳燮陽指揮的上海交響樂團伴奏),陳歌辛的《薔薇處處開》,和方瓊合唱《蘇州河畔》以及吳鶯音、方瓊和我三代同唱《恭喜歌》作結,演出過程中觀眾情緒高漲,反覆謝幕,均屬正常,何至於乃珊如此興奮呢?

程乃珊夫婦與梁波羅全家在一起

乃珊在不幾天後的《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一篇《上海之昔》的短文,評述這場演唱會說:「從歷史長廊那端傳來的旋律,在新世紀聽來,其中的千種風情別具意韻。」「喚起聽眾們一枕美好的記憶。」回想當時,正是上海一批懷舊金曲有被個別臺灣歌星獨家壟斷的態勢,她是在呼籲本地歌者發聲。雖然這場演唱會攪動了上海的冬夜,但遠遠不夠!她繼續寫道:「我們上海音樂人,何時可以為我們譜出新的上海之音。」闡發了懷舊不是目的,呼喚新作,這才是她及似她一般有「老上海情結」的人的共同心聲!

     


2010-10-70-40-30-1039

是數學公式抑或是密碼,還是什麼神奇編碼?考考你的智商。

對於碼字高手乃珊來說,家務顯然是短板。自甘為妻「秘書、保鏢、保姆」三位一體的丈夫嚴爾純,自然當仁不讓成為她的「護花使者」,相扶相攜,守候一生。

嚴爾純程乃珊夫婦合影

2010年10月的一天,乃珊籌辦了一場神秘的盛大派對,邀約滬上各界來賓,我夫婦也是抵達現場始悉是為了慶賀老嚴七十壽辰。原來他們為了不驚動大家,故事前秘而不宣。來賓們的應景即興表演加之乃珊夫婦相互爆料、幽默調侃,使場面既文藝又喜慶,充分展示了程嚴夫婦40年的鶼鰈情深,令人欣羨不已。聚會同時也為乃珊從文30年劃了個漂亮的逗號,祝賀她開始踏上寫作生涯的新徵程。活動舉辦地點是愚園路1039號「福」字餐廳,寓意賜福所有賓朋。

綜此,那串奇異編碼已逐個釋疑、解鎖;其實,毫無懸念,以數字記述事件,博君一粲而已。

乃珊不僅是個好妻子,更是個好女兒。她與潘佐君的母女深情更是有口皆碑。為了祭奠亡母,她曾假座上海國際禮拜堂組織了一場追思會,邀請了母親生前友好,發動了「聖約翰」一班老友,以高格調的音樂和詩篇精心編織成聖潔的花環,敬獻給慈母,我受邀誦讀一首暖心小詩,分享了這場情深意切的愛的洗禮。

     


乃珊熱愛生活,尤喜美食,發現一處新目標,無論遠近,都會召集大家共同分享。她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是個典型的樂天派、「開心果」,只要有她在,那裡就有歡聲笑語。有次談到「腔調」,她說:「明明是個貶義詞,舊時大人管教小囡時會講,『看儂啥個腔調!?』,現在勿曉得怎麼當褒義詞來用,堂而皇之作標題:『上海腔調』。」為此,她專門寫了短文《腔調》,其中寫道:「腔調其實是一種品相。」「腔調一詞看似重外相,其實還是取決於內涵。」表明自己的觀點。我是同意她的觀點的,隱約覺得是當年「海派清口」惹下的禍。

認識乃珊,並非始於她的大部頭作品,而是從那些邊邊角角、豆腐乾式的小品文開始的。讚賞她視角獨特,文筆優雅,加之闡述起來心平氣和,大有老友重逢的親切感,往往又能以小見大,既富哲理又讓人信服。我曾對她說:「我就是你描繪的那種至今仍使用手帕的『老派男人』。」她聽後笑道:「蠻好嘛,實用、衛生又環保,還有紳士味道!」她很喜歡用「味道」這個詞。一次在看了電視臺對我的專訪後,她不無認真地對我說:「不僅是我,我身邊的交關(很多)朋友都講,你年紀越大反而越有味道了!」她說的「味道」,自然無關乎味蕾,而關乎涵養、氣質、風度、做派等,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一種韻致,絕非自然生成,而是需要修為才能達到的。我自然聽得懂她的含意,她是在勉勵我走向成熟,做一個成熟的海派男士。乃珊為人至誠,交友交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說,那幾年時而上海,時而外地,或茶敘或飯局,談天說地,文化東西,這種不定期的文化沙龍,正是如今在上海灘名聲日隆的「克勒門文化沙龍」的雛形和前身,以沙龍形式解讀和弘揚海派文化,「克勒門」成立五年來已然成為申城一道綺麗的文化景觀,乃珊和陳鋼等發起人功不可沒。

別看她生活中大大咧咧,「馬大哈」的樣子,對待寫作,那可是一絲不苟。她善於捕捉生活中的亮點,看似不經意,其實她是個勤奮的有心人。記得一次在錦江咖啡廳下午茶,偶爾聊起上世紀50年代我讀中學時,曾隨同濟大學的京劇票友到銅仁路口鄔達克設計的那幢「綠房子」,和吳同文的四女兒吳錦琪一起吊嗓的往事,不料她聞後詳細詢問當年一樓的陳設,什麼桌椅,甚至吃什麼茶點,什麼飲料等細節,並用速記本記下來,我當時心存疑惑,心想《藍屋》早已問世,莫非她是在為下一部小說或者重寫《藍屋》收集素材?

程乃珊的小說《藍屋 》就是以這棟房子為藍本而寫的

說起吳錦琪,又引出一個悲傷的話題。這位家境優渥的女大學生,從小養尊處優,由於家教森嚴,待人接物十分謙和、大氣,紅撲撲的臉上總漾著笑靨,經常邀友來家「玩票」;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愛的「開心果」,卻早早地因胃癌客死他鄉!寫到此,不由怨尤起上帝,也許正是為了營造極樂世界的輝煌,才將無數人間「開心果」羽化為快樂精靈簇擁在自己身旁的吧!

     


《遠去的聲音》是乃珊遺作,也是近期我翻閱得最頻繁的一本書。

記得2011年底,最初風聞她罹患白血病的消息,一度以為是訛傳,惴惴不安中,數月間在報端屢見其新作,自以為筆耕不輟應是小恙而已,禱祝她遇難呈祥。因此,對2013年4月22日噩耗傳來反而覺得有些意外。

不曾想,那段日子正是她用生命在奮筆疾書。據老嚴講,在化療後相對穩定的清醒時刻,正是她用生命與死神爭分奪秒鏖戰的時光。她是個視寫作為生命的人,只要一息尚存,絕不會放下手中的筆,手不能寫,以口述代筆……居然在近一年時間內寫下18萬字,這哪裡是嘔心瀝血,簡直是泣血之作!最令人動容的是字裡行間絲毫察覺不出瀕臨死亡的悲憫、哀婉,而是一如既往地雲淡風輕:談他兄長如何淬鍊成鋼;一如既往地恬淡從容:笑侃葡撻的前世今生……這該是懷揣一顆何其強大的心臟,方能駕馭意識在思維的經緯線上縱橫穿梭啊!?

我們經常以「嬌豔」「柔弱」來讚美女性的萬般風情,乃珊在臨終前的作為,為我們展現的卻是一位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喝浦江水長大的上海女兒的風骨!上海成就了她,她用生命和海派文學反哺、捍衛著這座偉大的母親城!

蘇軾在《晁錯論》中曰:「古人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古人、今人概莫如是!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大凡藝術大家,其思想高度乃至語境竟會驚人地相似。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先生晚年曾說:「不拍戲,活著有什麼意思?」與乃珊「一天不寫作,等於白活!」簡直同出一轍,她(他)們都視藝術為生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藝術,生命將變得毫無價值。這種為藝術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乃珊遠行轉眼已五周年了,關愛她的朋友非但沒有忘卻她,透過她留下的文字,越發理解、深愛、懷念她。遠去的聲音,其實並不遙遠,天國裡的笑聲,依稀可以聽見;她編織的漫天紅霞,隨春霖灑落人間,潤澤你我,在暮春的四月……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本刊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梁波羅:梁兄克勒
    在此先發表本刊主編、文藝評論家劉巽達為該書所寫的「跋」,讓讀者了解一下該書的大致風貌,並走近梁波羅……若想親聆現場,請記住首發式日子。屆時,上海電影家協會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演員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名曰《藝海波瀾》的「海上電影論壇」等著你哦……梁波羅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梁波羅老師要出版他的自傳,這是「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會長唐國強先生主領策劃的一套「演員叢書」的其中一本。這件好事,本來輪不到我「插一嘴」。
  • 梁波羅與牛犇達式常同框,主演《51號兵站》,82歲依然瀟灑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 、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38)——梁波羅】 No.1 幾天前的10月19日,上海電影製片廠82歲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梁波羅與牛犇、達式常、王詩槐
  • 梁波羅與牛犇達式常同框,主演《51號兵站》,82歲依然瀟灑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138)——梁波羅】 No.1 幾天前的10月19日,上海電影製片廠82歲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梁波羅與牛犇、達式常、王詩槐、喬榛、佟瑞欣等藝術家同框 1965年,梁波羅參演了電影《小足球迷》。之後,由於種種原因,他十多年無戲可拍。 到了1977年,梁波羅再次收到「恩師」劉瓊的邀請,在《沙漠駝鈴》中飾演了範志傑。之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在80年代主演、參演了《瞬間》《藍色檔案》《小城春秋》《子夜》《閃光的彩球》《東廠喋血》等電影。
  • 痛惜黃宗英逝世,王曉棠梁波羅追憶故友:希望她一路走好
    梁波羅(電影表演藝術家):鼓勵我多讀勵志昂揚的詩歌「這兩天我還在想,黃宗英老師怎麼樣了?結果就傳來了噩耗,太沉痛了!」著名演員梁波羅今天早上這樣告訴記者。早在1960年的《六十年代第一春》影片時,兩人就認識,當時梁波羅是一個年輕的編劇。
  • 孫道臨接班人梁波羅:為演活《51號兵站》小老大,專門採訪青幫
    因此,他的家人都十分支持梁波羅的藝術夢。梁波羅這個名字曾經一度給他帶來了不小的苦惱,本來菠蘿是&34;的暱稱,可是因為梁波羅家裡的保姆不會英語,只會說波羅。後來,家裡人也慢慢地叫了起來,後來上學後,梁波羅總會因為名字的叫法被人嬉笑,剛開始的時候,梁波羅還有點不習慣,後來慢慢地也就適應了。
  • 《51號兵站》梁波羅:患胰腺炎險喪命,和髮妻已相濡以沫50年
    這部影片中,梁波羅豐富多彩的青年幹部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一躍成為了當時觀眾最崇拜的偶像之一,有了觀眾緣自然不愁戲路。不過梁波羅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因為在此期間他找到了一生的摯愛,那就是這個叫做劉君蓉的女孩子。
  • 梁波羅的愛情故事,經歷過生死考驗但一直不離不棄,如今已是金婚
    梁波羅能得到這個角色,主要應該感謝兩個人。他們,一個是本片導演劉瓊,一個是當時電影廠的頭牌小生孫道臨。劉君蓉一家在逆境中給予梁波羅的溫暖和關懷,使他一生都無法忘記。許多人都說,梁波羅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能找到像劉君蓉這樣又漂亮又賢惠的女子。劉君蓉的確長得很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知書達理的,正好符合梁波羅的擇偶標準。所以兩人的婚事,很快就定了下來。1970年10月,梁波羅與劉君蓉到杭州旅行結婚。
  • 暮春,成熟的春天
    暮春的到來,昭示春開始老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即將過去。暮春,天空更加湛藍,雲朵更白,遊走得更自由,飄飛得更飄逸。暮春像一壇老酒,看著平淡,骨子裡火辣,氤氳裡孕育著美的希望。春走到暮春,春天才真正成熟。果樹開始謝盡殘紅走向綠色,孕育果實,讓火熱的夏季從暮春幽幽期盼中醞釀。人們開始脫去棉衣,種瓜種豆種蔬菜,種下希望。
  • 梁波羅:清早聽到公雞叫
    梁波羅的《清晨》歌詞清新、雋永,今天,他在夜光杯撰文回憶起了這首歌的來歷。
  • 暮春來,初夏到!20首暮春詩詞,告別最美春日
    20首暮春詩詞,告別最美春日。《蝶戀花·春景》宋·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暮春時節,花兒凋謝,青杏漸長,春光易逝讓人傷懷。
  • 歐陽文名人專訪|《他有一顆火熱的青春的心 ——記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梁波羅 》‖講述:海韻
    和我侃侃而談的梁波羅老師今年已經82歲,但梁老師聲音很好聽,神採奕奕,服裝一直保持清爽自然,十分帥氣。梁波羅老師是我幾十年以來一直崇拜的電影表演藝術家。        梁波羅老師4歲左右隨家人遷居上海,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梁老師課餘學習京劇和崑曲等劇種。1955年他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大學剛剛畢業的梁波羅老師就投入影片《51號兵站》的拍攝。
  • 繁花落盡思愁緒 暮春細雨惜芳菲
    暮春細雨落英中漫步暮春四月,雨中散步,還能想到更浪漫的事嗎?這種細雨濛濛的日子,散步在街角、路邊,路過花園、池塘,仿佛置身於江南的雨巷,變身為一個纖細單薄、淺笑心柔如丁香般的女子。邁著輕柔的步伐漫無目的地走在被煙雨籠罩著的石板路上,水波似的眼眸,流連在新生的青苔上,如絲的綠柳中,繽紛的落英裡。一季繁花謝暮春。
  • 願暮春時光裡,不見悲傷,只有自在與歡喜
    對於世人來說,暮春年年都有,自由自在,奼紫嫣紅。對於我來說,暮春的時光,是一份過往,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這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2020年的暮春,也是一種愁暢,一種精神,只是這種精神,比以往更濃烈一些。
  • 暮春三月去喝茶,去哪兒喝?
    暮春三月,單單是嘴裡滾出這幾個字都是蔓延開的春意。一直囔囔著要春遊、要野餐、要到春光無限好的地方去看花,因為今年的特殊總是不能成行。暮春三月實在是個好時節,武漢櫻花的直播並不能解近憂,藏在屏幕後的風光看不真切,此時意識到所說的,科技發達人類足不出戶就可以去往全世界,其實都是鬼話。
  • 詩詞:暮春時節,靜聽林花謝了春紅
    定風波·暮春漫興宋 辛棄疾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詞人寫了暮春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 易河文學苑-第2期「暮春/穀雨」
    【易河】絕句集錦【七絕】暮春文/重慶易飛翔暮光漸染綠盈風,昨日繁花現落紅。流水動情生暖意,輕牽雲朵點江中。【七絕】暮春文/易顯浩夭桃豔豔盛開花,芳草萋萋映晚霞。眉月如鉤浮古井,小姑舀去煮新茶。【七絕】暮春文/易冒君昨日蜂回問落花,因何隨水闖天涯。只緣春盡容顏老,且與漂萍共一家。[七絕] 暮春文/姜坡人(江西)一宵風雨近乎狂,掃盡千紅倍感傷。
  • 綠肥紅瘦是什麼季節 臨沂人還知道哪些暮春的古詩
    綠肥紅瘦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的是花已逐漸開敗,而草木枝葉正盛的暮春景色。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夢令》詞: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暮春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春季的末尾階段,即農曆三月,此時雨水較多。詩中有雲「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林鶯啼到無聲處,春草池塘獨聽蛙。」
  • 春天想要「狂拔」鯽魚,搞懂早春、仲春、暮春3個時期釣法是關鍵
    春季又分為早春,仲春,暮春三個時期,特別是仲春和暮春的交接時期,又被釣友人稱之為「釣魚的第一個黃金季節」。春天的這三個時期,實際上都是好釣鯽魚的,但需要方法對路才行的。春天的這三個季節是氣溫由冷向暖轉變的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並不是穩定的,常常伴隨著冷暖交替,氣溫變化大的特點。所以,在春季想要釣好鯽魚是需要注意這點的。
  • 已暮春,歲月去無聲
    時間已來到了暮春,杏花也濃妝豔抹地裝飾了一個個綠化帶,春分也沒有以往那樣冰涼,增添了幾分柔和,草坪上錯落疊加的花瓣,夏天已悄悄的來臨,偶爾看見路人甲慢悠悠地拍照,留景留不住歲月。推開窗戶,只是想通通風罷了。
  • 韓愈一首《晚春》,活用擬人修辭,一改暮春傷感基調
    ,大部分花朵相繼飄落,若想要再見,只能等待來年,故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晚春》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詩詞分析花褪殘紅的暮春,在古詩詞中一般都帶有凋零傷感的感情基調,但韓愈這首則不同其他寫暮春景色的詩詞,讓人讀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這兩句是說花草樹木似乎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過完,所以它們千方百計地爭奇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