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破壞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現在擁有的東西曾經是你所希望的東西之一。
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創建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派宣揚無神論,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據記載,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 、《論生活》和《論目的》等 。現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和《學說要點》的殘篇。
一、伊壁鳩魯生平
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於薩摩斯島(Samos),他的父親是薩摩斯的雅典殖民者。伊壁鳩魯的童年是在薩摩斯度過的,他自述他從十四歲開始研究哲學。
公元前313年,十八歲的伊壁鳩魯來到雅典,顯然是為著確定他的公民權而來的。
公元前322年,雅典的殖民者被趕出了薩摩斯,此時伊壁鳩魯還在雅典。伊壁鳩魯的家人逃到小亞細亞,他也很快到了那裡和家人團聚。很可能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
公元前311年,伊壁鳩魯創立他的學校,最初是在米特林,後來是在蘭普薩古。公元前307年後,他的學校設在雅典,而且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據說,學校裡面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以及各樣草本植物和香料,在食物上自給自足,因此伊壁鳩魯也被稱為「菜園哲人」。在學校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公元前270年或前271年,伊壁鳩魯死於雅典。
二、伊壁鳩魯哲學體系
伊壁鳩魯哲學體系分為三部分:第一為研究真理標準的準則學,主要是研究真理的標準及獲得知識的途徑,而判定真理的準則分為三類,即感覺、預見、情感。他認為感覺是絕對真實的,而理性也是完全來自於感覺的。只有感覺的真實性才保證了理性的真實性。預見是對外在事物的回憶。感情是內在的感覺,分為快樂與痛苦。第二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他接受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並作出了修正,認為原子形狀有限,具有重量,有偏斜運動。第三為研究人生的倫理學。對伊壁鳩魯而言,準則學與物理學只是手段,倫理學才是目的,他認為「快樂」才是最高的與天生的「善」,我們的目的便是要獲得它。
(1)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
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當時有三種關於感覺的觀點:第一種是懷疑派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不真實的;第二種是逍遙派的觀點,認為感覺的內容真假參半;第三種是伊壁鳩魯所持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真實的。
針對第一種觀點,他反駁說,判斷感覺不真實的標準來自於感覺,沒有完全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判斷真假的標準;即使表面上看來與感覺不同的思想,歸根到底也來自於感覺。他說,依據感覺的標準說所有感覺都不真實,這犯了自我否定的錯誤。針對第二種觀點,他說,我們沒有區分真實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的標準。人所具有的各種感覺相互驗證,而不相互矛盾。比如,在遠處看到的一個較小的塔在近處看較大,視覺並沒有欺騙我們。對塔的視覺與對視者和塔之間距離的感覺相互配合,告訴我們塔的真實大小。
在排除其餘兩種觀點之後,最後剩下的唯一可能的觀點是:「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感覺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覺的內容是真實的影像,就是說,它與產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
(2)原子論
伊壁鳩魯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繼承者。面對各派自然學說,他堅決維護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覺所直接證明,但它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辯駁的,就是說,如果不設定原子和虛空,那麼自明的感覺將被推翻。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
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之外,還有重量這一性質。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但原子形狀的種類是有限的。無限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原子的運動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於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著任何方向運動。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運動的原子,產生出這種橫向和斜向的運動。
原子的重量是齊一、有序的運動(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雜多、無序的運動(碰撞)的原因。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克服了德謨克利特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產生的困難,區分了原子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並進一步說明了偶然運動的原因所在。「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對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也有重要意義,他以此否認命運決定論,論證意志的自由。
(3)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的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明確主張:「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是因為快樂而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得到快樂。」快樂是善的出發點和歸宿。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伊壁鳩魯對快樂、欲望、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快樂應該是由這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寧靜,二是免於恐懼(ataraxia),三是沒有身體疼痛(aponia)。綜合這些因素最終使人們在最高層次上體驗到快樂。伊壁鳩魯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伊壁鳩魯區分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快樂:
第一層次,自然和必要的欲望:例如食物和住所等。這些東西更容易滿足,很難或不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除。
第二層次,自然和非必要的欲望:這指的是美食和奢侈品。它們代表了難以滿足的事物,並且可能最終導致我們因未滿足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伊壁鳩魯建議最好儘量減少或完全消除這種欲望,以尋求平靜。
第三層次,虛榮和空虛的欲望:例如,權力、地位、財富或名望。這些是難以獲得或實現的東西,並且不太可能滿足。他認為,由於這些欲望沒有限制,他們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或帶來快樂。因此,我們不是要實現這些願望,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大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認為能讓人快樂的方式分別為動態和靜態,影響快樂和痛苦的兩個方面為生理和心理。動態快樂指積極地處於滿足欲望的過程中,比如在你感到飢餓時吃東西。在那些時刻,我們正在朝著我們預期的愉悅目標採取行動。靜態快樂指的是我們的願望在得到滿足後的體驗。拿上述飢餓時吃東西的例子,一旦我們吃了,我們就會感受到靜態的快感。感覺飽了,不再需要(飢餓)的滿足感就是一種靜態的樂趣。伊壁鳩魯認為靜態快樂是快樂的首選方式。他還認為,身體上的快樂和痛苦與現在有關,精神上的快樂和痛苦與過去和未來有關。
(4)知識是獲得快樂的保證
明智是開端和最高的善,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學更可貴。伊壁鳩魯明確地把哲學、倫理學的任務歸結為解救人的痛苦,使人生活幸福。他認為,只有學習知識,研究哲學,了解人體自然的原因,才能使人正確對待死亡,解除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心靈痛苦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恐懼宗教懲罰,即恐懼神靈;二是恐懼死亡。因此,伊壁鳩魯提出,人們對神靈和死亡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會驅逐內心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從而擺脫痛苦,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承認神靈的存在,但他認為神靈也是由原子構成,人死後靈魂亦消失,但構成神靈的原子還在,只是再也無法被感知。神靈不會幹預人的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人本身有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善惡的能力。同時,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也不神秘,它只是一種自然的事實。「你要習慣於認為,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為一切的善與惡都存在於感覺之中,而死亡就是感覺的停止。「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應厭惡生,也不該恐懼死。人們要正確對待死亡,就要快地活著,就是要追求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就要像賢者和智者那樣,對死亡抱著超然的態度,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人們享受時間不能單單去度量它是否長久,而是看它是否最合意。因此,關鍵是要把握住現在,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只能夠順應自然的發展,不能苛求。
三、伊壁鳩魯語錄
(1)我們生存時,死尚不存在;死來時,我們已不生存,所以死對我們毫無關係。
(2)哲學家們的論證若無法有效治療人類的苦難,這樣的論證是沒有價值的。若是無法解除身體上的疾病,醫學可謂毫無益處;同樣的,若是無法去除心靈上的苦難,哲學亦是毫無用處 。
(3)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充當哲學的奴僕。
(4)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5)在確保終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
(6)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
(7)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8)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
(9)友誼真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不光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
(10)如果你順其自然地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如果別人怎麼說你怎麼做,那你就永遠不會變富。
(11)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12)宇宙是無限的。
(13)歡娛本身並不是罪孽;但是,能帶來一定樂趣的東西,同時也會留下比樂趣本身大出許多倍的煩惱。
(14)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
(15)對我們幫助最大的,並不是朋友們的實際幫助,而是我們堅信得到他們的幫助的信念。
(16)我們把樂趣看作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樂趣是人們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四、結語
以羅素的一段話做結尾——「不要貪圖吃喝,以免腸胃出問題;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糾纏;不要結婚生子,這樣就沒有親人去世的痛苦了;學會欣賞快樂,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時間很長,就得依靠心靈的訓練只去想那些讓人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