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12:追求快樂是人生目的,伊壁鳩魯告訴你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2020-12-25 地圖說歷史

不要因為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破壞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現在擁有的東西曾經是你所希望的東西之一。

伊壁鳩魯畫像

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創建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派宣揚無神論,認為人死魂滅,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同時提倡尋求快樂和幸福。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據記載,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 、《論生活》和《論目的》等 。現存的只有三封信和題為《格言集》和《學說要點》的殘篇。

一、伊壁鳩魯生平

薩摩斯島位置圖

公元前341年,伊壁鳩魯出生於薩摩斯島(Samos),他的父親是薩摩斯的雅典殖民者。伊壁鳩魯的童年是在薩摩斯度過的,他自述他從十四歲開始研究哲學。

公元前313年,十八歲的伊壁鳩魯來到雅典,顯然是為著確定他的公民權而來的。

公元前322年,雅典的殖民者被趕出了薩摩斯,此時伊壁鳩魯還在雅典。伊壁鳩魯的家人逃到小亞細亞,他也很快到了那裡和家人團聚。很可能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

伊壁鳩魯和他的「菜園」

公元前311年,伊壁鳩魯創立他的學校,最初是在米特林,後來是在蘭普薩古。公元前307年後,他的學校設在雅典,而且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據說,學校裡面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以及各樣草本植物和香料,在食物上自給自足,因此伊壁鳩魯也被稱為「菜園哲人」。在學校的入口處有一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過著舒適的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

公元前270年或前271年,伊壁鳩魯死於雅典。

二、伊壁鳩魯哲學體系

伊壁鳩魯哲學體系分為三部分:第一為研究真理標準的準則學,主要是研究真理的標準及獲得知識的途徑,而判定真理的準則分為三類,即感覺、預見、情感。他認為感覺是絕對真實的,而理性也是完全來自於感覺的。只有感覺的真實性才保證了理性的真實性。預見是對外在事物的回憶。感情是內在的感覺,分為快樂與痛苦。第二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他接受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並作出了修正,認為原子形狀有限,具有重量,有偏斜運動。第三為研究人生的倫理學。對伊壁鳩魯而言,準則學與物理學只是手段,倫理學才是目的,他認為「快樂」才是最高的與天生的「善」,我們的目的便是要獲得它。

(1)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

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當時有三種關於感覺的觀點:第一種是懷疑派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不真實的;第二種是逍遙派的觀點,認為感覺的內容真假參半;第三種是伊壁鳩魯所持的觀點,認為所有的感覺都是真實的。

針對第一種觀點,他反駁說,判斷感覺不真實的標準來自於感覺,沒有完全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判斷真假的標準;即使表面上看來與感覺不同的思想,歸根到底也來自於感覺。他說,依據感覺的標準說所有感覺都不真實,這犯了自我否定的錯誤。針對第二種觀點,他說,我們沒有區分真實的感覺和虛假的感覺的標準。人所具有的各種感覺相互驗證,而不相互矛盾。比如,在遠處看到的一個較小的塔在近處看較大,視覺並沒有欺騙我們。對塔的視覺與對視者和塔之間距離的感覺相互配合,告訴我們塔的真實大小。

在排除其餘兩種觀點之後,最後剩下的唯一可能的觀點是:「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感覺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覺的內容是真實的影像,就是說,它與產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

(2)原子論

伊壁鳩魯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繼承者。面對各派自然學說,他堅決維護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覺所直接證明,但它們的真實性卻是不可辯駁的,就是說,如果不設定原子和虛空,那麼自明的感覺將被推翻。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

自道爾頓以來原子模型的演變

伊壁鳩魯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之外,還有重量這一性質。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但原子形狀的種類是有限的。無限的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原子的運動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垂直下落;二是由於原子相互碰撞,原子可沿著任何方向運動。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運動的原子,產生出這種橫向和斜向的運動。

原子的重量是齊一、有序的運動(垂直下落)的原因,原子的偏斜是雜多、無序的運動(碰撞)的原因。用這種方式,伊壁鳩魯克服了德謨克利特混淆「必然性」和「原因」所產生的困難,區分了原子運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並進一步說明了偶然運動的原因所在。「偶然性」和「偶然原因」思想對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也有重要意義,他以此否認命運決定論,論證意志的自由。

(3)追求快樂是人生的目的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明確主張:「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是因為快樂而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得到快樂。」快樂是善的出發點和歸宿。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的倫理學為快樂主義倫理學。

伊壁鳩魯對快樂、欲望、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思考。他認為快樂應該是由這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寧靜,二是免於恐懼(ataraxia),三是沒有身體疼痛(aponia)。綜合這些因素最終使人們在最高層次上體驗到快樂。伊壁鳩魯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伊壁鳩魯區分了三種不同層次的快樂:

第一層次,自然和必要的欲望:例如食物和住所等。這些東西更容易滿足,很難或不可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除。

第二層次,自然和非必要的欲望:這指的是美食和奢侈品。它們代表了難以滿足的事物,並且可能最終導致我們因未滿足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伊壁鳩魯建議最好儘量減少或完全消除這種欲望,以尋求平靜。

奢侈品品牌

第三層次,虛榮和空虛的欲望:例如,權力、地位、財富或名望。這些是難以獲得或實現的東西,並且不太可能滿足。他認為,由於這些欲望沒有限制,他們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或帶來快樂。因此,我們不是要實現這些願望,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大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認為能讓人快樂的方式分別為動態和靜態,影響快樂和痛苦的兩個方面為生理和心理。動態快樂指積極地處於滿足欲望的過程中,比如在你感到飢餓時吃東西。在那些時刻,我們正在朝著我們預期的愉悅目標採取行動。靜態快樂指的是我們的願望在得到滿足後的體驗。拿上述飢餓時吃東西的例子,一旦我們吃了,我們就會感受到靜態的快感。感覺飽了,不再需要(飢餓)的滿足感就是一種靜態的樂趣。伊壁鳩魯認為靜態快樂是快樂的首選方式。他還認為,身體上的快樂和痛苦與現在有關,精神上的快樂和痛苦與過去和未來有關。  

(4)知識是獲得快樂的保證

明智是開端和最高的善,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學更可貴。伊壁鳩魯明確地把哲學、倫理學的任務歸結為解救人的痛苦,使人生活幸福。他認為,只有學習知識,研究哲學,了解人體自然的原因,才能使人正確對待死亡,解除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心靈痛苦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一是恐懼宗教懲罰,即恐懼神靈;二是恐懼死亡。因此,伊壁鳩魯提出,人們對神靈和死亡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會驅逐內心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從而擺脫痛苦,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伊壁鳩魯承認神靈的存在,但他認為神靈也是由原子構成,人死後靈魂亦消失,但構成神靈的原子還在,只是再也無法被感知。神靈不會幹預人的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人本身有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善惡的能力。同時,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也不神秘,它只是一種自然的事實。「你要習慣於認為,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為一切的善與惡都存在於感覺之中,而死亡就是感覺的停止。「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應厭惡生,也不該恐懼死。人們要正確對待死亡,就要快地活著,就是要追求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就要像賢者和智者那樣,對死亡抱著超然的態度,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人們享受時間不能單單去度量它是否長久,而是看它是否最合意。因此,關鍵是要把握住現在,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只能夠順應自然的發展,不能苛求。

三、伊壁鳩魯語錄

(1)我們生存時,死尚不存在;死來時,我們已不生存,所以死對我們毫無關係。

(2)哲學家們的論證若無法有效治療人類的苦難,這樣的論證是沒有價值的。若是無法解除身體上的疾病,醫學可謂毫無益處;同樣的,若是無法去除心靈上的苦難,哲學亦是毫無用處 。

(3)如果你想享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充當哲學的奴僕。

(4)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5)在確保終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

(6)快樂沒有本來就是壞的,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

(7)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8)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

(9)友誼真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不光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

(10)如果你順其自然地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如果別人怎麼說你怎麼做,那你就永遠不會變富。

(11)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樣,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12)宇宙是無限的。

(13)歡娛本身並不是罪孽;但是,能帶來一定樂趣的東西,同時也會留下比樂趣本身大出許多倍的煩惱。

(14)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

(15)對我們幫助最大的,並不是朋友們的實際幫助,而是我們堅信得到他們的幫助的信念。

(16)我們把樂趣看作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樂趣是人們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四、結語

以羅素的一段話做結尾——「不要貪圖吃喝,以免腸胃出問題;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糾纏;不要結婚生子,這樣就沒有親人去世的痛苦了;學會欣賞快樂,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時間很長,就得依靠心靈的訓練只去想那些讓人快樂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伊壁鳩魯的快樂人生
    在西方哲學諸賢中,伊壁鳩魯是個絕對另類。他是專門研究快樂的。十分的接地氣。無論窮人和富人都愛他,誰能不愛快樂?在一些富人的支持下,他在雅典成立了以快樂為宗旨學校。該校男女都招,鼓勵他們在一起生活和學習快樂。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腦洞大開之奇葩。相信很多人馬上急了,想學這門學問。且容我慢慢道來。伊壁鳩魯學說認為:快樂是門高深的學問,我怎樣才能快樂?
  • 伊壁鳩魯: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伊壁鳩魯也非常勤奮,筆耕不輟,一生有兩三百多部著作,可惜都已經流失,流傳下來的只有一些片段和少量的書信。但是,伊壁鳩魯對快樂的思索,以及對人生、友情、愛情的思索,對我們非常有啟發。要想的就在那裡,只待你翻開書本,認真接收便可伊壁鳩魯作為快樂主義學派創始人,他對快樂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而且直達人心,他探索的快樂並不像事業、物質需要實現後才能得到,而是整個過程就是一種快樂。一如寫作,創作的過程也是興奮的,創作後的成果帶來的同樣是快樂。
  • 幸福和責任 存在主義的遠久過去 伊壁鳩魯的快樂與芝諾的斯多葛
    如果說巴門尼德和赫拉克裡特是哲學世界的孿生子,那麼伊壁鳩魯和芝諾,就是人生哲學的相背者。他們是享樂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創始人,在哲學即將沒落、人性的陰暗即將吞噬人心最後一絲清明的晚期希臘世界,他們想挽救它,他們想知道,人應該何去何從?是對抗還是順從?是苦修還是縱情?兩個人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 伊壁鳩魯學派:你是在享樂,還是在受苦?
    伊壁鳩魯他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快樂就是最高的善,認為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樂,人生至惡之事乃是受苦。人生應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為目標,但要活得快樂,必須遵守自我規範、節制和平等原則,並要達到不受幹擾的寧靜狀態。他要求的是寧靜的快樂,而不是激烈的快樂,比起肉體的快樂來,人更能控制心靈的快樂,這樣才能達到不動心的至善狀態。
  • 古希臘伊壁鳩魯的哲學
    你說太老套,科學認為堅實物體的存在已經被否定了,電子這種微粒居然也不是只佔有微小空間的粒子,它還是一種波的存在,但你要注意,波屬於能量,而電子能量也是某種基本單位,基本思想還是符合伊壁鳩魯的知識的,即事物具有基本單位,這些基本單位不會憑空消失。 其三,伊壁鳩魯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某種原子構成的,也是一種物體,而不是非物體的什麼存在。
  • 你累了嗎?每天含辛茹苦地工作學習,我們到底在追求些什麼?
    「深度工作時間」被消耗完以後,人們的工作效率會明顯降低,只有經過適當地休息,才能夠恢復一些精力。所以說,996是一種非常不科學的工作制度。伊壁鳩魯的幸福觀。你要是按照自然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貧窮;要是按照人們的觀念來造就你的生活,你就決不會富有。——伊壁鳩魯(伊壁鳩魯)在棲棲惶惶的生活中,我們逐漸被逼到角落,精疲力竭。人們似乎早就忘記了初心——追求幸福感。
  • 伊壁鳩魯|大哲學家系列
    之前的哲學家想知道怎樣才是善;伊壁鳩魯堅持關注怎樣才能幸福。之前很少有哲學家坦承對這個坦率務實的主題的興趣。所以伊壁鳩魯讓很多哲學家大為意外,特別是他開辦了一家幸福學校,裡面發生的事情讓人震驚又極為挑逗。一些不滿的享樂者們洩露了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提摩克拉底說伊壁鳩魯每天要嘔吐兩回,因為他所有時間都躺在沙發上,一群奴隸伺候他吃大魚大肉。
  • 大哲學家系列之三:伊壁鳩魯
    公元前341年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出生於薩摩斯島,離現代土耳其的海岸幾英裡遠。他鬍子很長,作品有三百多本,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出名的原因是他巧妙並堅持不懈的鑽研一個特別的主題:幸福。之前的哲學家想知道怎樣才是善;伊壁鳩魯堅持關注怎樣才能幸福。之前很少有哲學家坦承對這個坦率務實的主題的興趣。所以
  • 伊壁鳩魯:不要恐懼死亡,死與我們無關
    這是人們無法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     伊壁鳩魯首先從靈魂的性質入手,來消除人們對此的困擾。他明確指出:「心靈和靈魂從本質上說乃是物體性的東西。心靈是非常精緻的,並由非常細小的微粒構成。」(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
  • 伊比鳩魯:快樂是唯一的善
    這也許是伊壁鳩魯認為人的本性是「避苦求樂」的原因,當然也許人的本性並不需要通過某種推理或者因為它是自明的性質。人的本性是追求快樂,「快樂是唯一的善」,「快樂在量相等的情況下,兒童的針線和詩,無分好壞。」——邊沁在獲得快樂僅以其結果來考量「善行」的標準之下,放縱慾望也無不可,這從伊比鳩魯的倫理學觀點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這種結論。
  • 《海灘的一天》:從家庭主婦到獨立女性的蛻變,追求快樂人生
    妹妹問哥哥快樂嗎?哥哥反問,先告訴他什麼叫快樂?妹妹本來也要包辦婚姻,在某天夜晚跟大學同學私奔了。妹妹只有一個好朋友,以前她告訴妹妹要怎麼做,現在遇到婚姻感情問題,也沒有人教她們怎麼做。妹妹追問,我們讀過那麼多書,為什麼沒有教我們怎樣去應對這些重大問題呢?為什麼電視都是happy ending?沒有教婚姻生活呢?
  • TED | 生活不僅僅是快樂,怎樣的人生更有意義?
    我以前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快樂。人人都說,成功是通往快樂的路,所以我去尋找理想的工作、完美的男友、漂亮的公寓。但我沒有感到圓滿,反而覺得焦慮跟漫無目的。且不只有我這樣;我的朋友們,他們也有這種困擾。但我在那兒的發現,改變了我的人生。資料顯示,追求快樂會讓人不快樂。真正讓我震驚的是這點:全球的自殺率不斷攀升,最近在美國達到三十年來的新高。雖然客觀來說,生活變好了,從每個能想到的標準來看皆是如此,但卻有更多人感到無助、沮喪及孤獨。
  • 人生到底怎麼樣過,生活才能快樂?
    人生到底怎麼樣過,生活才能快樂?個人感覺順其自然,做最真實的自己,過最真實的生活才最好!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生活本就不易,不要有過多的苛求和奢望,要順其自然,學會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樂!人生要在簡單平凡的經歷裡找尋生活的快樂,這些都是人生的軌跡,是我們對生活最最真實的描繪,怎麼樣過都是一天,為何不讓自己快樂的過!怎麼樣過都是一生,為何不讓自己過的快樂?簡單的快樂也是我們普通人的快樂,平平淡淡的人生,普普通通的軌跡,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繁雜曲折的故事,平平淡淡才是真!
  • 如果你不快樂,請打開這篇
    我之前有段時間也特別不快樂,因為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忙,還賺不到比別人多的錢。後來我一位睿智的同事告訴我:錢能帶來的快樂是有限的,你賺的錢只要夠生活,偶爾還能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夠了。錢的價值到這就是峰值了,多了你也不會更開心。而當錢夠用了以後,你就不應該再追求更多的錢,而應該去追求一點更有意義的事。
  • 伊壁鳩魯論幸福感源於專注與品味
    公元前3世紀,生活在雅典的伊壁鳩魯,挑戰了先前哲學流派關於幸福的全部論述。哲學的價值在於挑戰常識,伊壁鳩魯是唯物主義者,他不相信世界存在一位公正而仁慈的神,認為世界由堅不可摧的原子構成,包括思想靈魂和知覺,人們應該依據這些來理解事物,自然而然地作出選擇和行動。
  • 人生,怎樣才能幸福和快樂?
    總是聽到,人活著就要快樂,活著就要幸福。可是,世上能真正擁有快樂和幸福的人能有多少?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大多數擁有幸福的人都能感覺到快樂,幸福和快樂總是相輔相成的。
  • 兩個故事告訴你:世上只有不肯快樂的心,沒有不能快樂的人!
    兩個故事告訴你:世上只有不肯快樂的心,沒有不能快樂的人!然後,蘇格拉底問他們:「你們快樂嗎?」年輕人不由自主地齊聲回答:「實在太快樂了!」接著,蘇格拉底告訴他們:「這個世界沒有不能快樂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快樂只是一種體驗和感受,就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必刻意尋找,它時時刻刻都伴隨在你身邊,只是我們很多時候不曾注意而已。」
  • 蘇東坡軾告訴你,什麼才叫快樂人生!
    蘇東坡軾告訴你,什麼才叫快樂人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鄰便是美女之稱,皎潔的月光下,竹影婆娑,微風瑟瑟,簫聲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躍,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漸增,先如鳴泉飛濺,繼而如群卉爭豔,花團錦簇,更夾著間關鳥語,彼鳴我和。晨興半炷茗香起嘗一甌茗,行讀一卷書。
  • 《燕雲臺》:烏骨裡的結局告訴你,學會不要那麼多,你會更快樂
    人即是欲望的追求者也是欲望的操控者,只有把控好情緒把控好欲望把控好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找到快樂。人生那麼長有些東西即使用盡全身力氣也不一定得到,最後弄得自己身心疲憊。而有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你卻不屑一顧。人生裡的很多事還是要量力而行,學會看淡,看開,並快樂的生活下去。
  • 快樂能讓我們忘記痛苦和煩惱,快樂每個人都想要的,你快樂是什麼
    躺在屋頂看著星星或許是件幸福的事情,和小時候一樣的簡單只是沒有夥伴簡短了快樂!希望每次你想到我的時候只有快樂沒有煩惱,因為我只會想起你的好,那你呢?也是嗎?每天開心快樂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目標,有人孜孜不倦,苦苦追尋,仍找不到快樂的影蹤。有人默默不語,靜靜守候,快樂總是如期而至,伴其左右。一記者看到一個年邁的老太太在一個角落裡賣檸檬,「檸檬!檸檬!五毛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