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2020-12-22 史為今用123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

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這些俗語隨著時代的變化,它的意思也在不斷變化,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他兩不孝是啥?其實很多人理解錯了。這句俗語其實大家應該都十分的熟悉,因為他常常被老人們掛在嘴上。

我們都知道這句俗語最強調的意思就是沒有孩子是最大的不孝,但是它第一次出現時並不是這個意思。

第一個說這個話的人我們也很熟悉,他就是儒家的重要發展人之一的孟子

他一開始用這句話來評價大禹。他認為大禹在娶妻這件事上來了個先斬後奏最後才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認為這是孩子不應該做的事。顯然這和現在沒有孩子的意思完全不同。

後來這句話被民間改了意思,人們認為可以叫做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最嚴重的就是沒有後代這件事

那時候人們也只是單單強調沒有後代的嚴重性,對三這個數字沒有深入的說明。在古代人們說數字三,指的不是三,而是泛指很多的意思。

後來漢代人趙岐所著的《十三經註疏》中,趙岐說:「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是說古代有三大不孝:

首先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說的就是知道父母長輩們的過錯,卻從來不勸說,因為在古時候,孩子一般沒有長大成人都是要聽從父母的,但如果都不去分辨父母的過錯,那這也不過是愚孝罷了。

所以作為孩子,知道長輩如果有錯的話,我們要及時的指出來,讓他們改正,從而才算盡到孝道。

其次就是「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就是父母年紀大了,而你還沒有取得一官半職,沒有俸祿來養活父母,這就是一件不孝的事情。當然了,不是每個子女都能當官,都想當官。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也慢慢變成了,當父母老了,而你還是一天無所事事,沒有能力來好好的贍養父母就是不孝。

最後加上「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也就是我們說的最不孝的事情是不能為這個家延續香火。在古代特別需要勞動力,所以哪個家庭人多,哪個家庭就能被人們認為是大家族。而且孩子認為是整個家庭血脈的延續。

短短一句俗語竟然有那麼多學問,真的讓人嘆服。有人覺得另外兩個不孝也十分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其實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諺語和對聯,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其中很多講的都是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我讀的就是白話文的《增廣賢文》,有詳細的注釋,讓你在哈哈大笑中,還能學到生活的智慧!

裡面的文字簡練有趣,中心內容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大部分諺語、俗語、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

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現在購買《增廣賢文》作為道學的本源,其涵蓋萬物之源、自然之律、為人之術、修身之道,可稱中華文化寶典,是「千經之王」是偉大的哲學名著,也是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所需要學習的一生智慧。

一本才49元錢,也就是一張電影票錢,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卡片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兩個不孝是指什麼?
    各位讀者,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的意思也非常簡單,說的就是古代人不孝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娶妻生子,則是最不孝的行為。那麼我們知道沒有後代是不孝的行為之一,另外兩種不孝的行為究竟又是指什麼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講講。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先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就是舜娶了妻子,但是卻沒有告訴他的母親,娶妻是人生大事,卻不告訴母親。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2000年說的這句話,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不過,說到不孝,按照印象中儒家思想的看法,最大的不孝還不是拒絕贍養老人,而是「無後」,也就是說沒有後代。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儒家思想充滿了爭議,合著是把女人當生育機器啊?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是一句非常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的意思是:不孝順有多種表現形式,但不生養後代是最嚴重的一種。不生娃就是不孝,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解釋的吧?然而,這或許與孟子的本意差之千裡。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誤解,又與孔子的一句話分不開,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哪三個「不孝」?為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天底下不孝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沒有子嗣,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舜帝背著父母娶妻,是因為害怕沒有後代。君子認為舜帝不告而娶,實際上是符合孝道的。但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在學術界一直有著比較大的爭議。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首先,我們探討什麼是孝,以及孝的目的和意義,然後再進一步探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雖然這裡可能也會出現一些比較封建一點的思想,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脫離一個字,那就是「孝」。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個不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孝?百事孝為先,孝這個字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子孫的腦海裡,孩子如果不孝順必然成為過街的老鼠,那麼什麼是不孝?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本意是什麼?另外兩個不孝又指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一小兒:做符合國情的事,有原則,也不在原則上吊死。 桃花:源主好有深度噢~桃林:花痴! 旁白:今天不是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旁白的旁白:你好煩耶!要不提醒,也許他倆就一直聊電影了呢! 另小兒:話說為啥選這麼個題目?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來是這個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不孝有三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一種。」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無論是電視劇裡,還是生活中,多少家長用這句話來催兒女趕緊生小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理解錯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現在經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的兩個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 不孝有三,到底是指哪三不孝?
    常常聽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視劇中,也以此為由敦促子女成家或納妾,那「不孝有三」,除了「無後」,其他兩孝是指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說的。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為二和為三又是什麼?
    人人都有個性,一男一女想嚴絲合縫的湊在一起過日子實在是不容易。於是大男大女越來越多。家裡長輩看著干著急,掛在嘴邊的話一定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既然是不孝有三,那為什麼只說這個「為大」的,「為二」的和「為三」的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 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